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环境监察报道正文

探秘空气质量数据源

2014-06-29 08:39来源:解放日报作者:陈玺撼 孙靓雯关键词:PM2.5大气污染监测数据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如今,对于空气质量指数(AQI)和实时空气质量指数,许多市民并不陌生。前者,是以天为时间周期的评价体系,反映的是24小时平均空气质量状况,主要用于空气质量日报,适用于对较长时段空气质量状况的统计与评价。后者,反映的是当前环境空气质量状况,主要用于实时发布,便于公众及时了解空气质量实况。

然而许多人却并不知道这些指数是怎么测算出来的,更不会想到这些指数的测算或许就在家门口附近进行着。

日前在沪上举办的一场环境科学论坛传出消息,目前经环保部认定的上海市空气质量监测点位 (国控点)共10个,上海目前发布的PM2.5等指标的监测数据均采集自这些国控点。在此基础上,上海正加快区县空气质量监测能力建设,确保每个区县都有2—3个监测点,使全市包括国控点在内的监测点数量达到50多个。另据透露,上海将在近期形成约4个空气质量超级监测站,其中1个核心站位于青浦淀山湖,3个卫星站分别位于浦东、崇明和上海环科院。

空气质量指数是怎样诞生的?国测点、区县监测点和超级站点又是怎样的?有什么用?让记者带你去一探究竟。

家门口的数据如何诞生?

6月27日上午9时,上海莘庄PM10小时浓度为31微克/立方米,AQI为31,空气质量等级为一级;松江图书馆站PM2.5小时浓度为25.9微克/立方米,实时空气质量指数为37,空气质量评价为优;崇明森林公园实时空气质量指数为30;人民广场实时空气质量指数为19……6月起,登录各区县环保局网站的市民欣喜地发现,大部分区县内的新建监测点已经开始运转,并提供所辖区域的空气质量实时数据,和以前只能看10个国控点发布的数据相比,现在算上国控点的区县监测点数量达到50多个,这些监测点公布的信息无疑离市民的家门更“近”了,数据的指导和参考作用也更强。

这众多区县站中,位于杏山路的普陀监测站值得一提,该站是上海最先试点发布PM2.5小时浓度值的两个监测站点之一,附近是居民区,曹杨新村、普陀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就在周边。工作人员一打开监测室的门,“轰隆隆”巨大的响声扑面而来,10个平方米左右的房间内,放着十几个“保险箱”,分别是PM2.5、PM10、一氧化碳、二氧化硫、臭氧、氮氧化物的监测分析仪,还有多台数据采集仪。

仔细观察这些采集仪,不难发现每台头顶都插着管道,顺着管道往上看,管道的一小部分已经钻出了监测室。走出监测室查看,露在室外的管道最终通向一个“锥形帽”,加上管道就像个烟囱。“可不要小看这个烟囱”,监测站工程师告诉记者,这套装置叫自动采集系统,以监测的对象是PM2.5为例,装有的两个切割头会先把空气中直径为10微米及10微米以下的颗粒物采集进来;装置“颈部”有过滤层,将直径大于2.5微米、小于10微米的颗粒物进一步“过滤”掉,留下直径小于2.5微米的颗粒物即PM2.5,“好比用筛子筛沙粒,一层层越筛越细”。装置中还有一个玻璃瓶附件——这是雨水分离装置,用于去除干扰因素,可以在雨天、大雾等情况下起到分离雨水的作用。

采集仪所采集到的PM2.5,通过管道就传送给了下面站房内的空气分析仪器,仪器上面有个小屏幕,清楚地显示出PM2.5的瞬时数据——30分钟、1小时、8小时、12小时和24小时的均值。这些原始数据,由站房的计算机获取后,通过网络发往市环境监测中心的中心数据服务器。那里,有专业人员对数据进行审核,剔除无效数据,得出每小时实时输出小时数据,再统计加工成日均值。随着各区县空气质量监测能力建设日趋成熟,本月起,本市各区县环保部门也可对外发布6项空气污染物指标的监测数据和实时空气质量指数。

不过,鉴于各区县监测点建设进度及相关数据发布形式的不同,目前还无法将各区县监测点的数据集中到市环境监测中心的平台上统一发布。本市环保部门表示,未来将根据各区县试点发布信息的实际情况,听取市民的意见,成熟后将考虑把相关数据都纳入手机应用“上海空气质量”中,让市民可以更便捷地掌握 “家门口”的实时空气质量状况。

超级站如何推算“前世来生”?

距离上海科技馆不到两公里的灵山路上,有一座能够监测100多种空气污染因子的超级监测站,该站2010年5月建成并投入使用,除了PM10、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常规污染因子,它还能监测PM2.5、VOC易挥发有机气体等时下备受关注的污染物,为空气质量监测提供全面的第一手资料。

更重要的是,它还是上海市首个针对大气复合污染开展实时自动监测的环境空气质量超级监测站,除了监测不同的大气污染因子,还将对这些因子进行分析,得出数据支撑区域大气复合污染成因、过程和效应的研究,给相对应的环境部门及时提供基础的数据及应对决策和方案,并为大气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假设提供检验的平台。

虽然说“超级”,但走进超级站时却发现其体积并不“超级”,约20平方米的站内配备着仪器设备20余台套,两台立柜式空调吹着冷气,将室内温度控制在25摄氏度上下,让仪器设备以最佳工作状态运行。 “超级站的优势不在体积,而在于功能”,超级站工作人员指向一台“臭氧前驱体在线分析仪”,告诉记者它可以同时监测50多种对臭氧形成有贡献的因子,这些因子在仪器内高温、高电压的环境下,可以产生电离子,被电极收集后可产生电流,进而被转换成数据,用来判断引发臭氧污染的“元凶”因子有哪些。这一过程可以类比烧制瓷器,不同的化合物以不同的比例加入烧制,就可产生不同的颜色和效果,通过精密的分析,就能知道每一款臭氧“瓷器”背后,有哪些因子做了贡献,贡献的量又是多少。

为保证数据的精准,仪器的保养十分苛刻。工作人员指向一瓶其貌不扬的气罐:“这是标准的臭氧前驱体,用来校准仪器,进口的一小罐就值七八万元。 ”据介绍,臭氧前驱体在线分析仪和钟表一样,用久了“时间”会走不准,影响后期数据的研判,因此需要用标准的实验气体来试验分析仪的“身手”是不是退化了,如果发现试验数据与标准有差异,就要回调到初始的正常状态,由于分析仪十分精密,校准的过程也很复杂,有时可能耗时数周甚至数月。

众多的投入、精心的呵护,只为“不打无准备的仗”,空气污染如今牵动着无数人的心,但过去面对大范围、长时间的污染,市民要获悉污染背后的具体原因并不容易,监管部门想要杜绝空气污染后患,往往难觅下手的方向,这一切都需要大数据的支撑。在超级站的一侧,有一根醒目的白色“圆柱”,圆柱中心每隔6分钟就会有激光闪烁,据技术人员介绍,这是一台激光雷达,仪器发出的光束从下往上垂直打到空气中,如果遇到沙尘中夹带的大颗粒便会折射,根据颗粒不同的形状还可呈现出不同的反射波,就可据此判断沙尘的组成结构和发展趋势,更有效率地支持监测中心对空气污染做出分析和建立对应处理方案,也可以更及时地向市民发布预警。

基于“超级站”们的努力,一张上海典型大气颗粒物污染的特征图已初步绘就。据市环科院大气所专家介绍,上海一年四季的大气污染结构各不相同:春季以沙尘、沙尘与本地复合污染为主,2011年5月初,PM10最大小时浓度曾突破1000微克/立方米;夏季以二次氧化污染为主,高温和强太阳辐射有利于臭氧的形成,使气态污染物氧化进入颗粒相;秋季污染与夏季类似,但由于温度较低,颗粒物中氮氧化物成分较多;冬季则容易产生一次累积与二次生成叠加的污染,比如去年12月的极端气象条件,产生了极不利于污染物扩散的“锅盖天”——老的污染走不掉、新的污染不断产生,最终导致一波持续的高程度空气污染。

原标题:探秘空气质量数据源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PM2.5查看更多>大气污染查看更多>监测数据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