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我要投稿
7月21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协召开月度协商座谈会,围绕农田残膜污染问题建言献策。据悉,2013年新疆的地膜覆盖种植面积达4700万亩,是全国地膜覆盖种植面积最大、地膜用量最多的省区。目前,新疆年使用地膜约15.94万吨,但年回收使用率不足10%。残膜会严重影响土壤的再生产能力,严重威胁并破坏新疆农业环境、自然环境和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制约新疆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重大隐患之一。
与会者建议,在全社会特别是农村大力宣传残膜污染的危害性和严重程度,大力宣传残膜治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不断提高广大农民对残膜治理的认识,努力营造良好的农业生产环境;完善地膜使用和残膜治理工作规划和工作条例,以立法形式明确地膜生产新标准,建立残膜治理财政补贴长效机制;进一步完善残膜治理技术,加大对地膜替代品的研究力度,突破降解膜关键技术和价格过高的难题;加快对残膜回收机械的研制和推广,调动科研单位和企业研制新机械的积极性和广大农户使用新机械的主动性;逐步建立行政推动、企业带动、农户参与、市场运作,政府、农民、企业、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四位一体”地膜回收利用体系,着手编制县、乡、村三级地膜回收利用体系建设规划,加快农田残膜的回收和再生利用,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近日,70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新疆农垦科学院农机所所长陈学庚深夜抵达北京,参加国家科技部召开的一个培训会议。这些年,奔波于田间、实验室、课堂已成为陈学庚的生活常态,因为长期的耕耘,他在农业机械研发领域的贡献越来越大。从2014年至今,仅3年的时间里,他就研发出16种农田残膜回收机,为防治
国务院日前发布《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土十条),这是继大气十条、水十条之后向环境污染宣战的又一次国家行动。在土十条发布背后,各民主党派连续多年开展相关调研,提交提案建议,为土壤污染防治建言献策,发挥了重要作用。建议加快土壤污染防治立法,突出立法重点,提高土壤立法质量和可操作性
我国农业面源污染量大面广、复杂多样,污染防治工作起步也比较晚,综合防治工作还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形势不容乐观。但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因此,农业面源污染的破题迫在眉睫。民以食为天。农业资源环境是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
今年以来,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部署要求,农业部围绕一控两减三基本目标,深入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今年初,农业部会同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先后出台了《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总体规划(2014-2018年)》和《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印发了
编者按:秋收结束后,下一个生产周期之前,除了秸秆需要处理外,上一茬使用过的农膜也要及时清理回收。农膜回收利用,不仅可以有效解决白色污染难题,其资源化利用也可实现变废为宝,对于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现在:重使用,轻回收,农膜残留导致白色污染上世纪70年代末,我国引进了第一
“不治土壤疾病,哪来舌尖安全”,“水和土壤污染比空气污染更值得关注”,“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全国两会正在如火如荼地召开。今年,土壤污染依然是代表和委员们关心和热议的焦点之一。热点的聚焦是现实的折射。我国农业资源短缺、污染严重已成农业发展的束缚,土壤污染、大气污染和水污染等环境破坏不仅致使农产品从源头上隐匿了安全危机,也令公众对“舌尖安全”更为惶恐。哪些环境因素影响着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环境污染与农产品安全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近日,70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新疆农垦科学院农机所所长陈学庚深夜抵达北京,参加国家科技部召开的一个培训会议。这些年,奔波于田间、实验室、课堂已成为陈学庚的生活常态,因为长期的耕耘,他在农业机械研发领域的贡献越来越大。从2014年至今,仅3年的时间里,他就研发出16种农田残膜回收机,为防治
2015年农膜产量约为230万吨,2016年上升为240多万吨。产量的增长以及目前的使用规模都给环境治理带来了负担,原因在于,农膜使用率高,但回收率低。田间地里,农膜被随意丢弃,成为了农村“白色污染”的主要“贡献者”。全面整治农村面源污染是我国以美丽乡村建设为目标,对村镇环境改善工作提出的阶段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姓名: | |
性别: | |
出生日期: | |
邮箱: | |
所在地区: | |
行业类别: | |
工作经验: | |
学历: | |
公司名称: | |
任职岗位: |
我们将会第一时间为您推送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