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水电水力发电报道正文

两河口水电站需要这样的员工(记者手记)

2014-10-16 09:56来源:中国能源报作者:贾科华关键词:两河口水电站水电站藏区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这里天不时、地不利、人不和。氧气稀薄,高原反应让人难受,天气寒冷干燥、让人难耐;重重高山险壑阻碍交通,雨雪天气,让人寸步难行;恶劣的环境,让年轻的建设者,看上去比实际年龄都大了不少。

这里天时、地利、人和。青藏高原的天,蔚蓝透彻,云彩掩映着雪山,美轮美奂;藏区的高山峡谷孕育出的雅砻江奔流不息,算上补偿调节效益,这里的1立方米水,能够发出6度电,在我国大江大河中名列第一;这里有一支年轻的水电建设者,朝气蓬勃。

这就是两河口水电站

头痛,持续的头痛。这是记者来到两河口后的高原反应症状,这里海拔2800米左右。刚来到这里的人,不少都会像记者一样,需要适应一段时间。否则,大步快走都是使不得的。

由于氧气稀薄,晚上睡觉同样也是让人痛苦的事情。整夜都是睡一会醒一会,感觉就好像没睡着似的。“在两河口,能睡得着觉就是幸福。”这是人们对于这里的生动而又真实的描述。“身体好,能够适应高原环境”也成为雅砻江流域水电开发有限公司挑选人才上高原的第一条要求。

在两河口营地,记者见到的几乎都是“80后”的年轻员工,开始也没感到奇怪,后来在跟雅砻江公司两河口建设管理局局长王金国的聊天中才知道,原来多数长期搞水电工程的人,身体通常会有这样那样的小毛病,来到高原后,很难适应长期在此工作,这也是很少看到老员工的原因。

光有好身体,没有吃亏耐劳的精神,在这里也不行。他说,有次他们爬大坝右岸的边坡,这个边坡坡度达到70度,高度300多米,从底爬到顶然后下来,共花了3个多小时,跟他们一块爬的有很多人,结果爬到顶的只有4个人。记者粗略一算,这相当于爬了一座100层楼高的大厦。就算在平原区,这也应该是很困难、很痛苦的经历。

所以雅砻江公司挑选人才的第二条要求就是要“能吃苦”。

不过爬这么高的坡也有其积极作用。一位去年毕业、刚入职一年的员工说,他每爬一次边坡或者在工地爬上爬下工作三四个小时后,当天晚上都能睡得特别实,因为实在是太累了。

不管是老员工还是新员工,在两河口的员工,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1年至少80%的时间将会在工地上度过。跟家人见面时间和机会少。两河口建设管理局总工程师张贵科博士说:“家人都认为我们是工作狂。但是谁都整天跟家人见面,那谁来建电站?两弹一星也是这样啊,都是需要作出巨大牺牲的。”

所以雅砻江公司挑选人才的第三条要求便是“讲原则,有奉献精神”。

年少时因为一次泥石流把家乡的一个小水库给填平而立志从事水电行业、20年前从云南省大山里走出的王金国说,“不付出,我能走出家乡的大山吗?那时候也是要勤奋读书才能考出来啊。”我们跟他开玩笑说,现在倒好,当初好不容易走出大山,现在又走进了更高更大的大山。他认真地说:“现在走进大山,就是让后人不用再走进大山。”

这句话让记者记忆犹新。

10月6日开工仪式结束后,在王金国的下一步计划中,他将在营地里种更多的树木和花草,还有更多的蔬菜,要把营地打扮得漂漂亮亮的。他说员工住着满意,拍个照片也很漂亮,他就很高兴。

现在的两河口水电站刚开工,10年后,工程将竣工。相信那时的两河口将会呈现别样的魅力。

原标题:两河口需要这样的员工(记者手记)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两河口水电站查看更多>水电站查看更多>藏区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