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配售电售电服务报道正文

听黄师傅讲 60年来农村电能替代的过程

2015-06-05 10:42来源:国家电网报作者:陈进 徐向阳关键词:电能替代电网建设宝坻供电公司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作为一种便捷、安全、清洁、高效的能源,电能从它诞生之日起,就为改善生态环境和人民生活水平默默地发挥作用。天津市宝坻区的黄瑞祥师傅,就以其“新中国第一代电工”的亲身经历,见证了60年来电能替代在农村走过的历程。

延伸阅读:推广电能替代 真正践行绿色生活

电灯替代煤油灯

“说起电的好处,那三天三夜也说不完。”黄师傅退休多年,仍三句不离本行,开门见山切入主题,“严格地说,我们的好日子就是打有电那天开始的。所以说起村里的电能替代,我最有发言权!”

黄师傅名叫黄瑞祥,是宝坻区新开口村人,1939年出生,现年77岁。1958年宝坻通电后,他就参加工作当了一名电工,直到2000年退休。近60年的工作经历,让他见证了3次电能替代。

黄师傅说,他经历的第一次电能替代,就是电灯替代了煤油灯。“那时候村里家家都是土坯房,在墙上开个洞当灯窑,把煤油灯放进去。晚上点灯,只能照亮一小块地方。煤油灯冒着黑烟,时间长了鼻子里都是黑的,呛得难受。”黄师傅说,他有个亲戚是村里的会计,由于油灯不亮,有一次把账算错了,还被公社批斗。这让参加过县城电网建设的他感到纠结:啥时候村里也能亮起电灯呢?

直到1964年,大口屯镇建了变电站,黄师傅盼了很久的电,终于通到了家门口。

“那是1964年8月8日,我给送的电!”谈及当时的情景,黄师傅仍然自豪得不得了。为了家乡早日通电,他和同事们没黑没白地测量、挖坑、立杆、放线,忙了半年。

那天晚上,当黄师傅在村东头把一台刀闸开关合上后,千百年来日落而息的小村子在一片灯光中沸腾起来。大家像过年一样燃放鞭炮,很多人竟然看着电灯,一夜没睡。

从煤油到电能,两个能源的简单置换,在20世纪60年代是革命性的:不光是灯更亮了,家居环境更清洁了,百姓的夜生活也在悄然改变。1980年,黄师傅的家乡破天荒地出了一名大学生。

电饭锅替代烧柴灶

有了电,再赶上改革开放、包产到户的好政策,农民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强。

“那些年,大家伙的种粮积极性太高了。家家早出晚归,连孩子都跟着忙和,放学了,男孩下地帮工,女孩负责做饭。”黄师傅说,他是“单职工”,家里的地都是老伴种,自己下班的主要任务就是给一家人做饭。

“做饭最麻烦,光焖米饭就得半个钟头。烟熏火燎的,把刚盖一年多的新房熏得黑不溜秋。赶上下雨阴天,还得提前备柴火,不然一家就没热饭吃。”

天天说现代化,咋就没有做饭现代化?黄师傅经常这样自言自语。

“你还别说,真是想啥有啥。”

1990年,黄师傅无意中在电视中看到一则电饭锅的广告,这让他来了兴趣,转天就跑到城里买了一个。

原标题:听黄师傅讲 农村电能替代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电能替代查看更多>电网建设查看更多>宝坻供电公司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