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核电核电建设与运行评论正文

内陆核电能否做到近零排放?

2015-08-14 09:02来源:中国环境报作者:王松平关键词:内陆核电核电近零排放核电站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和“一部一带”战略的实施,国家经济发展迅速,内陆地区能源紧缺形势日益严峻,调整能源结构、增加核电比重无疑是当前解决能源问题较为妥善的措施。

我国前期开发的核电项目均为滨海核电站,沿海各省份大都开发了核电项目,建设内陆核电站成为我国核电发展的趋势。

在对建设内陆核电厂的质疑声中,较多的关注点集中在内陆核电厂建设和运行是否能确保水资源安全的问题上。笔者拟从这一角度进行分析。

非能动理念护航

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世界核电已经走过了三代,第一代指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世界上建造的第一批原型堆;第二代指60年代至70年代世界上大批建造的核电站;第三代指80年代开始发展,90年代投入市场的先进轻水堆核电站,如美国的先进压水堆(AP1000)和欧洲压水堆(EPR),核电经历了60、70年代的高速发展期。

截至2015年8月12日,全世界共有438台核电机组在运行,装机容量379055MW,在建67台核电机组,可以看出,核能发电技术是成熟的,已得到广泛应用。

我国的核电起步较晚,核电项目正式启动时,核电界已经历了两次重大的事故,为满足更高的安全性要求,在原有的堆型技术基础上进行了改造和附加安全投入,所以,我国一开始采用的技术就达到了“二代加”的水平。福岛事故以后,全球又一次进行了全面的安全检查和分析,提出了福岛后改进行动。

我国能源“十二五”规划要求按照全球最高安全要求新建核电项目,新建核电机组必须符合三代安全标准,我国《核安全规划》明确指出,力争“十三五”及以后新建核电机组从设计上实际消除大量放射性物质释放的可能性。

我国内陆核电现采用的是三代先进非能动压水堆AP1000核电技术,AP1000核电技术在成熟的传统压水堆核电技术的基础上采用非能动安全系统。非能动理念的引入使核电厂安全系统的设计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设计中采用非能动的严重事故预防和缓解措施,简化安全系统配置,减少安全支持系统,可实现事故后72小时操作员不干预,降低人为因素造成的错误,显著提高核电厂预防和缓解严重事故的安全性能。

内陆核电取水安全可控

与滨海核电厂采用海水直流冷却方式不同,我国拟建内陆核电均考虑采用二次循环冷却方式(闭式冷却塔)。内陆核电厂取水主要用于补充冷却塔蒸发和排污所消耗的水。内陆核电厂的取水量通常在1~1.5 m3/s,远小于滨海核电厂的取水量50~60 m3/s

根据国外经验,保持核电厂取水量低于河流径流量的10%是可以接受的。当前,我国内陆核电厂均能满足此项要求。例如桃花江核电取水水源资江的年平均水流量为792m3/s,4台核电机组的取水流量约为资江年平均流量的0.8%。资江30年一遇日枯水流量为131m3/s,核电厂的取水流量远小于枯水期流量。

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旱灾有逐渐严重的趋势,但从本质上看,“干旱”或“热浪”均属于渐进的过程,并非突发事件,核电厂有足够的决策和应对时间,采取停堆、降功率等方法进行应对,将用水量降到最低(仅利用核电站存储的水就足够保证导出堆芯余热),以确保核电厂的安全。

原标题:内陆核电能否做到近零排放?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内陆核电查看更多>核电近零排放查看更多>核电站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