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市场正文

传感器软件大数据 搭建我国制造铁三角

2015-09-06 08:35来源:中关村在线关键词:传感器物联网工业自动化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传感器处于物联网的三大架构层的感知层,是物联网的一个基础层面,也将会是物联网设备数量最多的构件。

追溯全球传感器产业的的起源,都是从工业自动化开始的。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为了提高工业生产和制造效率,人们开始尝试通过中央控制室控制各个生产节点上的参量,包括流量、物位、温度和压力四大参数,从而催生了传感器这一科学仪器。在传感器概念出现之前,早期的传感器是以整套仪器中一个部件的形式出现。或者我们可以这样认为,传感器概念的出现其实是测量仪器逐步走向模块化的结果。

目前国内的传感器技术研发,还面临着两个瓶颈。首先因为传感器属于基础部件,存在着一个特性,即本身技术含量很高,但是售价却比较低廉,更大的作用是作为一种产业铺垫,需要和其他部件配套使用,才能最终形成价值,这在客观上减少了企业研发的热情;其次,国内对于传感器的技术保护并不到位,很多时候企业投入了巨资研发的产品,很容易被其他企业“借用”,这从客观条件上也不利于中国传感器产业的形成。

传感器

当前,在全球范围内,新材料的运用和成本的不断降低,给中国企业发展传感器产业实现迎头赶超提供了最好的契机。原子材料、纳米材料等使得传感器在电器、机械以及物理性能方面表现更为突出,展现出更强的灵敏性。集成化、小型化使更多的功能被集成在一起,应用更宽广,通用性更强。传感器技术及工艺的不断成熟与发展,使得生产成本降低,这些都在客观上促进了全球传感器产业的飞速发展。未来,传感器必将在更多的领域取得新的应用,从而彻底改变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

同时,中国制造2025的出台,又给了中国制造业一次腾飞的历史机遇。不管是在工业制造业的任何环节,测控技术必将起到至关重要的提升作用。为了尽快拉近与国外半导体巨头之间的差距,中国的传感器科研单位及生产厂家需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在以工业控制、汽车、通讯、环保为重点的服务领域,我们需要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传感器技术和产品,从而适应日益扩大的生产需求。

今后的传感器技术将会朝着小型化、集成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方向发展,加强制造工艺和新型传感器的开发,使主导产品达到和接近国外同类产品水平,中国制造正当其时。

软件

软件应用是实现工业智能化的一大关键核心。软件对于提升制造业的生产效率与促进制造业的改革方面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的窗口期,制造业发展面临新挑战,由于受到资源和环境的约束,主要依靠资源要素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调整结构、转型升级与提值增效已经刻不容缓。

如何形成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从全球经济产业和制造业的发展态势看,迎合物联网的发展趋势,以软件为抓手实现智能制造是制造业的必由之路。

如今,软件技术架构发生了体系变革。应用系统在以感知技术为基础的物联网和大数据的加入下发生了质的变化。因此,以数据模型和算法为各领域服务的软件变得至关重要,也迎来革命性的变革。

软件正在重新定义经济社会各领域的业务模式。“工业互联网”“工业4.0”“先进制造”等都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概念。同时,电力驱动的机器正在变成软件驱动的机器。

近些年,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提出了再工业化,目的就是借助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的制高点带动经济增长。无论是德国工业4.0还是美国工业制造,都是利用互联网的概念,将技术嵌入到软件行业,通过软件再造业务流程,实现组织变革,实现零件和机器的互相交流,这就是所谓的正在向互联网化、智能化、网络化、服务化的方向发展。

原标题:传感器软件大数据 搭建我国制造铁三角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传感器查看更多>物联网查看更多>工业自动化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