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风电风电产业报道正文

大亚湾:风电人如苍狼一般地抢风

2015-10-12 10:15来源: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关键词:中广核风电弃风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大亚湾,是中广核事业的起点,也是中广核文化的发源地。9月28日,138位来自天南地北的中广核小伙伴相聚大亚湾,体验了一场中广核文化寻根之旅。在28日的大亚湾参观体验之旅结束后,来自新疆昌吉市呼图壁县的节能公司代表岳国行感慨:“来到大亚湾,有一种回到母亲怀抱的感觉。我会把此行的所见、所闻、所感分享给身边更多的同事,让更多人感受我们的‘母亲’——大亚湾的魅力。”

文化寻根活动是本届企业文化周的重磅活动,寻根代表们跟随中广核历史文化地标,实地参观了大亚湾/岭澳观景平台、西区宿舍、北区餐厅、大亚湾核电奠基石等地标,了解了背后的历史故事,模拟实景体验防人因行为训练,实地探寻了中广核的文化起源与内涵。

今年的寻根有“国际范儿”

在参加本届活动的138位寻根代表中,除了来自西藏拉萨、新疆乌鲁木齐、首都北京、大连红沿河、广西防城港、福建宁德等全国各地的员工,还有8张金发碧眼、眼眶深邃的面孔显得比较特别,他们来自铀业公司的哈萨克斯坦谢米兹拜伊铀矿。随着“走出去”步伐的加快,中广核大家庭也不断壮大,“家庭成员”遍布哈萨克斯坦、纳米比亚、澳大利亚等地。海外寻根代表的加入,让此次“寻根之旅”更具国际范儿。

8位哈国的兄弟都是第一次来到大亚湾,绝大部分也都是第一次来到中国,他们在岭澳观景平台,在材料码头,在大榕树下……在每一个经过的景点,拿起手机拍了很多照片,留下了很多合影,一位哈国寻根代表道出了其中的缘由,“哈萨克斯坦是内陆国家,向往大海是每一个哈萨克斯坦人心中的梦想,今天,我们第一次来到大亚湾,第一次来到海边,心情是无比的激动。”

在交流环节,一位哈国代表站起来发言,给在场的所有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亲爱的同事们,我们是来自谢米兹拜伊铀矿的同行们。今天,我们感到很骄傲,因为我们亲眼见证了我们开采的铀矿用在了(中广核的)核电站。来到大亚湾,如此宏大的核电站,给我们巨大的心灵冲击,更重要的是,它还如此井然有序,环境也比我想象中的好很多倍。回到哈萨克斯坦,我一定要给同事们讲讲大亚湾,相信会有更多的人想要来。我们祝愿中广核繁荣昌盛,因为核电站的建设也关系到天然铀的供应,我们是血脉相连的亲人!”

一场安全文化深度体验之旅

“我们的安全文化是交过昂贵‘学费’、花费无数心血换来的,必须要不折不扣地得到传承。同时,中广核的安全文化不仅仅针对核电站,而是面向整个中广核……”中广核董事长贺禹在文化课上,曾着重强调安全文化传承对于中广核的重要性。

大亚湾是中广核核安全文化的发源地,本届企业文化周又恰逢中广核“安全文化年”,因此,此次大亚湾寻根之旅更是一场安全文化的深度体验之旅,相比去年,在地标故事分享等环节设计上更凸显安全内涵。作为实况版的企业文化复训,本届寻根活动仍延续了去年当事人讲当年事的模式,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故事来诠释中广核的文化精髓。

站在西区宿舍的两层小楼前,1989年加入大亚湾建设、如今成为技术高工的徐万年分享了当年创业时的苦乐年华。“深圳的夏天很长,晚上经常热得人难以入睡,每天回宿舍第一件事就是打盆冷水泼到地面上,水立马发生汽化反应,地也马上就干了。空调在那个年代就是个传说……”徐工还回忆:“当时的大亚湾可以说是一个小联合国,1000多位外国专家驻扎在这里,各国文化在这里碰撞。当时法国EDF的专家顾问配备到了每一个班组,连给转动设备加油都由法方专家监护操作,文件准备、程序划叉、签字确认,一个步骤都不能少。当时一些中方员工有抵触,但坚持下来,大家意识到,其实我们学的不是加油,而是‘按程序办事’的文化。”

原标题:大亚湾:今年寻根颇有国际范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