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综合正文

王家新:笔底有“道”书古今

2016-02-04 16:32来源:中电新闻网文化频道作者:孙桂芳关键词:王家新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现代中国文化勃兴的大潮中,一道经年淬炼的夺目光芒,跨越千年的文化先贤与当代学者的心路碰触!一个源自书法并超越书法的灵魂感知,“向经典致敬”——王家新临摹历代经典书法展览,于2015年12月10日在国家图书馆展出已一月余,观者仍是络绎不绝,好评如潮,致使展期不得不推延至春节后。对此,王家新接受了中电传媒记者的专访。

心摹手追,传承经典

于喧嚣之中突然觅得一片静寂,于尘霾中突然寻得一片清澄,这是记者在国家典籍博物馆观赏“向经典致敬”——王家新临摹历代经典书法展时最深切的感受。这个展览可谓别具一格,有历经千年淬炼的书法经典,有王家新先生临摹先贤经典之作的四十余幅长卷,两相映衬,仿佛有一种穿越时光、纵览古今之感,敬畏之情不觉油然而生,灵魂似被重物撞击一般的震撼!

“人是要有所敬畏的,面对这些书法经典之作,你不能不心存敬畏!而我正是想通过临摹的方式,为观众,尤其是青少年,搭建一座走近书法、走向经典的桥梁。”在接受记者专访时,王家新这样说道。

“回归经典、正本清源”,正是王家新临摹历代经典书法展的宗旨。那一幅幅巨制长卷,虽为临摹,折射出的却是中国书法作为一种文化形态的存在,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精神回归的一种诉求!

近些年来,由于受到信息化和西方思潮的冲击,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书写工具——笔,已渐渐被键盘所取代,随之改变的还有价值观以及审美的评判。文化多元导致人们数典忘祖,盲目崇拜,以至中华传统文化一度出现了断带,这种情况不能不令人堪忧!

“薪火相传,应该说是中国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情怀、担当。”王家新对记者说。这恰恰应了《说文》中的“述,循也。”有遵从秉承之意,全无长篇赘述,只是一句简短的话,却道出了王家新胸蕴浩然正气的民族气质与精神。

书以载文,书以载道

以书法作为承传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寻求回归经典之路径,真是再恰当不过。书法虽然只有黑白两种元素,又以点、线构成,可这黑、白、点、线与中国的哲学有着绝妙的契合,使人一望便知其所承载的历史脉络与内涵:从大篆小篆、草行隶变,直至楷书;从最初实际应用演绎为独属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颗璀灿明珠,从字的表象追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这或许是“向经典致敬”——王家新临摹历代经典书法展的意义所在,由此带给人们深度的启迪和思考。

“中华文化传统是不可替代的,经典也是不可复制的。”王家新说。近些年受到电子产品的冲击,网络上出现了电子书法字帖以及其他各种电子书法用具,但这并不能替代汉字书写。网络书帖缺少了一种能够让人们感知到的生命力和温暖的情感。学习书法的人都会有那样一种体会,好的书法作品,是从读帖到研墨再到书写的递延感悟进程。“墨是滋润的、笔是劲健的、纸是柔软的,书写的过程中书写者的心灵全然进入一种安然、平和的状态,纵使临摹,也会不知不觉将自己的心境带入笔墨之中。因此,笔下的点、线充满了灵动之气,书写出的作品,才有了一种不可言传的古典意韵,重回那遥远的慢生活状态。”

谈起临摹的经典作品,王家新对记者娓娓道来,如数家珍。例如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字里行间弥漫着失去亲人的悲怆,即使穿越千年,仍能让我们在阅读及临摹时为之动容;苏轼的《寒食帖》,被流放在荒僻之地,苦寒无奈,空有一腔抑郁的情怀;众所周知的王羲之的《兰亭序》,通篇荡漾着那个时代文士的浪漫情怀。穿越千古,今天当我们面对这一篇篇经典书法时,仿佛仍能触摸到弥漫在点线之间的那种沉郁的人文情怀,依然会被那种情怀所深深打动。

原标题:王家新:笔底有“道”书古今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王家新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