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储能电动汽车动力电池评论正文

业界调查 五大问题直击动力电池关键议题

2016-08-20 10:15来源:盖世汽车作者:徐磊关键词:动力电池动力蓄电池新能源汽车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核心提示:

我国锂电企业数量在十二五、十三五期间疯狂增长,然而大而精的企业也为数不多,更多的则是拿到生产资质只为踏上这班顺风车。

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领域要数动力电池最为业界关注。长久以来,动力电池生产、技术、政策的信息往往都将成为行业热议的焦点。2015年3月,工信部一则《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更是引发了业界对于电动汽车补贴门槛的讨论。如今,57家企业拿到许可,但这远远未够,国内还有太多的电池厂商正摩拳擦掌。也别忘了,国外电池巨头更是想分食中国市场这一块大蛋糕。盖世汽车˙新能源上周通过投票问卷的方式与业内人士展开讨论,透过五个问题,了解大家对动力电池领域的看法。

随着二季度第四批《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的公布,日韩电池巨头仍未进入目录,包括北汽、上汽、广汽、江淮等在内的一系列厂商均或多或少与其存在供需关系,业界对此议论纷纷。过去已成事实,在三季度即将公布的第五批电池准入目录里,能否出现国外电池厂商,对此问题被调研者观点呈现四六开。多数人认为国外厂商依然不会进入准入目录,联系近日国家发改委办公厅下发的《新能源汽车碳配额管理办法》以及工信部发布的《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不难看出,国家意在倒逼自主新能源企业的崛起,而动力电池又是重中之重,国内电池企业的技术创新才能突破国外桎梏。当然也有业内人士预计,如果日韩企业未能入围第五批电池目录,我国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将受到冲击。

我国锂电企业数量在十二五、十三五期间疯狂增长,然而大而精的企业也为数不多,更多的则是拿到生产资质只为踏上这班顺风车。整理行业人士的看法,有接近八成的被调研者认为市场不需要过多锂电企业的参入。一方面,小而散的态势得不到控制,产品的精细度以及可靠性得不到保证。另一方面,参差不齐的锂电企业所产生的不良性竞争也将给产业带来负面影响。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动力电池查看更多>动力蓄电池查看更多>新能源汽车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