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火电火电动态评论正文

聚焦丨看国企改革的出路

2016-09-09 10:41来源:《绿公司》杂志关键词:国企改革电力央企电力行业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国企改革方向需要探讨一种在新型公有制背景下和市场经济的结合,在这样的对接过程中,国资委应该成为一个最重要的桥梁,探讨国资委的合理定位也非常重要

从1979年开始,我国开始探索国有企业改革,最初以经营为突破口,利用十年的时间探索国企的经营权改革,实行放权让利,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随后衍生到承包租赁,但这条路走得并不太成功。直至1990年代初期,我们终于开始研究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研究所有制,提出了把股份制作为改革的方向。随着各项文件及配套措施的出台,中国的国企改革从此走上了正轨。

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国有企业一举扭亏,在2000年基本上完成了脱困,2010年国有资产达到数万亿元的规模,十年间翻了几番。在三十年的改革过程中,中国的国有企业正在逐步市场化。应该说,中国这些年的改革是大有成就的。

但是,最近这些年,国企改革的速度大大降缓,并没有沿着原来大规模推进股份制改革的方向推进,为什么?从宏观上来看,国企改革动作不大,但是行政审批反而大大加强。我们的政府除了履行裁判员的职责,维护赛场的秩序,还有一个国家队教练员的功能。在履行这两种职能的过程中,政府一方面充当市场秩序的维护者和调控者,解决公平问题,另一方面是国有资产的实际控制人,而这两种身份在政府职能改革的时候界定不清。裁判员设定了过多的市场准入,这个民营队不能进,那个外资队不能进,这是政府的改革不到位所导致的,政府设立了过多的行政保护壁垒。

原因何在?因为他们留恋审批,这也是改革开放之后大家不满意的核心问题。而且这些部门越来越强大。你要说国有企业垄断,垄断什么?垄断价格还是资源?价格都是批出来的,国企既无法决定由谁进入,也无法决定价格,关键还是在于审批制。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说了很多年,但是却从来没动过发改委,今天给中国经济带来阻碍的是以发改委和证监会为代表的审批部门,他们的一个指标就能决定谁能成为亿万富翁,所以地方政府跑"部"前进,审批部门门庭若市,因为批文决定着资源的分配。

在这种背景下,我们的国企改革已经深入到了企业的所有者,而所有者是政府,政府的职能不转变,行政审批不放弃,而把所有社会注意力的矛盾都转移到了国企身上。不管是国有企业家薪酬过高、贪污腐败,还是国有企业成了特殊利益集团,都在与社会的对立中体现出来。

国家体改委的取消和发改委的强化是这些年我们在改革上最大的失误。今天如果要沿着正确的改革方向,必须推进到政府职能转变,削减审批部门的权力。所以,市场的准入不是国企设置的,也不是国资委,而是发改委,这个板子不能打到国企身上,这是体制造成的。

在国企改革中,我认为国资委的职能应该是管整个国有资本配置过程中的战略布局、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规则的统一监管,包括统计的统一口径,另外还要保护国有资产,避免流失,这些都是监管的基本职责,还有国资资本经营公司的人事。概括起来,国资委的四大职能包括规划、预算、人事和监管,规划把战略布局管住了,预算把钱管住了,让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派人把人管住,监管则把统计和法规、保护国有资产管住。

我认为国资委牢牢把握上述四大职责便可,让国资委下属的若干个"淡马锡"(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去履行出资人的职责,这样就能解决出资人和监管人相矛盾的问题。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是国资委和企业之间的屏障,既能成为保护伞,也是储存国有企业上缴红利的蓄水池,国资委不能成为淡马锡,应该成为管理若干个淡马锡的监管部门。淡马锡的人由国资委管住就行了,不要再管到下面的企业去。可是长期以来国资委一心想当股东,结果导致了今天的被动局面,所以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从国资委的一身两任这种根本不可能统一的思路转移到构建国资委、国有资产经营公司,还有实体企业这三重系统。

原标题:国企改革的出路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国企改革查看更多>电力央企查看更多>电力行业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