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风电风电产业报道正文

德昌风电场:一个精准扶贫的样本

2017-04-28 17:42来源:《风能》关键词:德昌风电场风电项目风能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德昌,地处四川省南部,隶属凉山彝族自治州。境内,螺髻山和牦牛山东西对峙,老幼山居中南。安宁河北入南出贯穿全境,沿途有茨达河、老碾河等注入。特殊的地理环境为发展农业和畜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然而,多山地导致交通闭塞,加上属于少数民族聚居区,“扶贫”就成为当地政府长期以来的一项重要工作。如何找准扶贫的发力点,是摆在管理者案头的重大命题之一。2010年,随着四川首个风电项目——德昌风电场在安宁河谷开工建设以来,风电为当地在新形势下实现精准扶贫提供了一条清晰、可行的思路。

日前,本刊组织的“最美风电场”采访组便实地调研了德昌风电场,探寻项目背后的那些人和故事。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神女颦峨眉,映水挽螺髻”,神秘的螺髻山脚下,安宁河绵延300 多公里,被誉为凉山州的“母亲河”。沿河谷内的108 国道行驶,一台台迎风而立的巨大风电机组迅速进入视野,提示我们已经进入德昌风电场的场址区。

公开资料显示,该项目的业主方为中国电建中国水电顾问集团德昌风电开发有限公司(简称“德昌风电公司”),共建设了5 期,总装机20.2 万千瓦。

在中国电建中国水电顾问集团川藏公司总经理邓良胜看来,能达到今日的装机规模,实属不易。“这是四川省风电开发的第一个示范工程。示范就有风险,其中的艰辛,只有身处其中的人才能体会。但凭借中国电建人身上那股‘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以及严谨务实的作风,我们还是变不可能为可能。就凭这一点,我们就该为自己点个赞。”

事实上,早在中国水电顾问集团踏足安宁河谷之前的2004 年,就有一家民营新能源企业在此地立过一座70 米高的测风塔,但测风结果并不理想,最后只能铩羽而归。

中国水电顾问集团的测风结果也验证了当地风资源条件不佳。德昌风电公司总经理董文军向本刊记者介绍,“最初,为了使测风数据更具代表性,我们将整个河谷分为北、中、南三个断面,每一个断面立了3 座测风塔。开发后几期时,又增设了3 座。这些测风塔都保留了一至三年的完整风资源数据。”

实测显示,年平均风速仅有6.5 米/ 秒。在现在看来,这已经属于不错的风速条件,但要知道,业界当时普遍认为7 米/ 秒以下的风能基本上没有开发价值。就连当时的四川省委、省政府也持谨慎态度,专门批示要“以试点示范起步,逐步有序发展”。并且当地的海拔高程为1450 米,空气密度只有1.022kg/m³,是标准空气密度的0.8 倍。

先天条件较差,成为第一道必须迈过去的坎。彼时正处于飞速发展中的风电技术,让董文军看到了希望,“我们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在向四川省委、省政府以及凉山州委、州政府汇报时,提出到2008 年—2009 年时采用长叶片低风速机组等风电技术将可以较好地解决风资源不好的问题。”

明确了技术可行性后,为了利用好有限的风资源,德昌风电公司在微观选址上下足了功夫。据悉,除了运用软件模拟,并联合设计院、整机厂家等多次进行实地查勘外,技术人员还因地制宜地“创新”了原有的布机理论。

“我们没有完全按照传统的观点布机,而是在充分考虑峡谷内风速、风向以及尾流效应等因素的情况下,最大限度缩小机组的间距,从而使同样面积内的装机容量增加了近一倍,对风能的利用效率也提高了一倍。”相关技术负责人解释,“机组离得近,也相应降低了道路和集电线路的建设成本。”

进入施工环节,新的难题又出现了。由于沿途多山,河流密布,大部件,尤其是叶片的运输难度十分大。

董文军还清晰记得,当时请的一家运输公司的车队从成都出发,过了雅安,在名为泥巴山的地方走过两个回头弯后就决定打道回府。并向他们提交了一个报告称,叶片长度超过27 米,根本无法运到现场。

最后,在公路、铁路以及航空运输均难以奏效的情况下,只能舍近求远,从云南绕道运输。“我当时和项目经理专门提前查勘了道路,改造不符合运输要求的地方,这才解决了问题。”

场内运输也并非一帆风顺。虽然有108 国道,但安宁河谷寸土寸金,各类建筑物密集,加上6 月到9 月的连绵雨季导致路面松软,都给运输带来了巨大困难。在当时还缺少专业机械设备的情况下,只能群策群力,依靠利用吊车将叶片吊起倾斜一点的“土法子”来加以解决。

克服重重困难,德昌风电场终于从2011 年5 月迎来收获期。投产后的第一年,年利用小时数即达到2408 小时,超出设计值的20%。即使是在风速普遍偏低的2016 年,通过精细化管理和维护,也顺利完成了全年的发电计划。

当记者问及该项目开发的意义时,邓良胜表示:“一方面,通过它的示范,才让四川的风电开发如火如荼,为将凉山建成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它是国内首个高山峡谷风电场,为今后四川开发‘两江一河(岷江、雅砻江、大渡河)’积累了经验。”

像蒲公英随风而动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这更像是对早期四川风电开发的白描,运输成为横亘在整机和开发企业面前必须翻越的一座“大山”,德昌风电场的建设过程就是例子。若能将制造环节搬到风电场周边,无疑可以降低运输难度,减少成本。

原标题:现场 | 德昌风电场:一个精准扶贫的样本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德昌风电场查看更多>风电项目查看更多>风能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