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评论正文

基于能源行业的“生产要素”属性认识能源转型

2018-03-06 08:24来源:国家电网报作者:孙祥栋关键词:能源行业能源转型储能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能源行业具有双重属性,分别为行业属性和要素属性。从行业属性的角度来看,能源行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子行业,是采掘、采集并开发自然界能源或将自然资源加工转换为燃料和动力的工业,产品主要包括通过开采获取的“一次能源”和通过加工转换所获得的“二次能源”。从要素属性的角度来看,能源工业的产品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投入要素,为各行各业稳定发展提供持续的用能保障。2012年的投入产出表显示,煤炭采选产品,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产品,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产品等能源工业产品与非能源工业的关系密切,作为中间投入的能源工业产品数量远远多于作为最终使用的产品数量。

能源行业的“生产要素”属性

从经济增长的动力来看,能源转型是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抓手,是经济增长的本源动力。经济增长是现代社会永恒的话题,是国家的基本经济目标之一。对经济增长源泉的理论研究一直是经济学界的热点问题。现代西方经济学界普遍认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因素大致分为三项,分别为:劳动力数量的增长、资本存量的增长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全要素生产率包括技术进步、组织创新等方面,在实证中多以“残差项”或“余值”的形式展现在众人面前。诸多经济学研究认为能源投入是劳动力和资本结合的产物,只是一种中间产品,但从本质看劳动投入和资本形成并非“创造”了能源,而仅仅是“获取”了能源。能源投入、劳动力和资本投入均为经济增长的最基本的驱动力,能源转型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抓手。回顾工业革命发展史,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能源转型驱动了技术进步,大大提高了生产能力。18世纪中期,第一次工业革命起源于英国,煤炭逐渐成为主导能源,取代了人力、畜力成为主要的动力来源,蒸汽机得到广泛应用,从而使得机器更新了传统的生产和运输方式,工厂成为工业生产最主要的组织形式。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快速展开,电力、内燃机的发明与使用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新技术层出不穷并广泛应用于经济活动,工业的重心由轻工业转向重工业,发达国家的工业生产总值快速提升。20世纪50年代开始,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等多领域创新的技术革命被称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直接推动了人类经济社会生活的诸多变革,全球信息和资源交流更加深入频繁。当前,第三次工业革命方兴未艾,仍在全球范围内扩散传播。

从能源工业发展政策来看,为服务经济社会平稳发展,能源政策往往与国家宏观政策密切相关,是国家宏观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前,能源政策服务于宏观战略的途径主要是控制价格和保障数量。为完善产业发展体系,增强国际竞争力,我国推行了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在这一过程中,为降低重工业发展成本,能源资源价格被人为压低;东北、西南以及山西等煤炭基地建设,较好地服务了当时的产业布局,并为后来的经济高速增长提供了充足的保障。改革开放以后,能源行业的体制转轨与经济体制转轨基本同步,服务于宏观战略的途径开始由“重数量保障”向“兼顾效率提升”转变。上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提出了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制订了《中国21世纪议程》,能源工业的发展政策和目标逐渐转变,主要包括提升能源效率、化石能源清洁利用、替代能源发展、市场机制优化等方面。进入21世纪以后,环境保护被放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但受产业结构、环境容量等方面的影响,当前我国面临的环境压力依然较大。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报告,更加明确地指出推进绿色发展,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

从能源工业自身的发展历程来看,作为“生产要素”的能源产品与作为“生产要素”的劳动力在发展时序、发展规模、发展布局等方面体现出了较为相似的发展轨迹。在发展时序方面,两类生产要素供应增长均提前于经济增长,能源行业属于重资产行业,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为了保障经济社会平稳发展,能源电力工程一般需要提前建设;劳动人口具有客观存在的“成长周期”,1965~1975年我国人口的快速增长以及随后实施的计划生育政策为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快速增长储备了丰富的劳动力。发展规模方面,改革开放以后,我国能源消费以及劳动人口规模均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尤其是2000年以来,能源消费总量快速增长,但“十二五”期间以及近两年能源消费增速不断下降;劳动人口的规模于2013年达到峰值,并于2014年开始下降,达峰的时间提前于能源要素投入。发展布局方面,由于我国生产资源禀赋中心与经济发展中心呈逆向分布,人口、能源的“孔雀东南飞”是要素流动的常态,但近些年又同时体现出一些新特点,伴随着产业分布变迁的持续演变,劳动人口“回流”及“就近打工”的现象较为明显,能源要素“跨区大规模输送”与“就近分布式发展”并存渐成趋势。

如何从“生产要素”的角度理解能源转型?

从“生产要素”的角度来看,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投入品,能源转型是我国经济全面转型的组成部分和重要抓手。从“生产要素”的角度理解未来我国能源转型方向,需首先把握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未来我国经济发展转型是一场全面的转型,经济增长的速度总体将呈“倾角向下”的“L”型换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往纵深推进,服务业占比大幅提升、中高端制造业快速发展,动力持续转换、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加强,区域差距、城乡差距不断缩小,市场化作用显著增强,生态文明建设贯穿经济发展始终。

按照经济发展转型的趋势和要求,笔者认为能源需求增速将快速降低,能源强度与主要发达国家差距逐渐缩小。第二产业能源消费将在2025年左右达峰,第三产业和居民部门的能源消费量持续提高。技术进步不断降低能源生产和加工成本,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东部地区作为经济发展中心,能源消费占比保持较高水平,远距离、跨区域的化石能源输送规模趋于饱和。市场化改革稳步推进,煤油气和电力市场改革成效显著,能源资源的优化配置能力提高。能源供应结构优化,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将快速发展。依托多类型能源网络和交通运输网络的高度整合,逐步形成横向多源(煤、油、气、电等)互补,纵向源网荷储(能源、电网、油气输配、储能等)协调,能源流与信息流双向流动的现代能源体系。

综合来看,能源行业是国民经济运行的基础行业。理解能源行业的发展历程需要从国民经济发展的大背景出发,未来能源行业的发展趋势也要与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相适应。为了促进能源行业更好更快发展,需要跳出能源看能源,更加重视能源行业的“生产要素”属性,政策制订也应在充分理解能源行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相关政策与宏观经济发展方向的一致性和协调性,以能源行业自身变革为抓手,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国网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经济与能源供需研究所)

原标题:对能源行业发展的再认识 ——基于能源行业的“生产要素”属性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能源行业查看更多>能源转型查看更多>储能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