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核电核电建设与运行报道正文

回顾中国核工业64年的发展历程:我是核强国的追梦人

2019-01-15 11:38来源:中核集团作者:中核传媒关键词:核工业中核集团中广核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1955年1月15日 中国核工业建设拉开序幕

1955年1月15日,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召开,会议讨论并决定建设中国自己的原子能产业,从此,我国核工业建设拉开序幕。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从原子弹爆炸到核潜艇下水,从第一座重水堆到第三代核电品牌“华龙一号”,中核集团中广核、中国华能、中国大唐、中国华电、国家电投、国家能源集团、中国一重、国机集团、哈电集团、东方 电气等央企在核电建造、运营及产业链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中国核电成为走向世界的“国家名片”。

(来源:微信公众号“中核集团” ID:cnncgzwx  作者:中核传媒  策划:段新瑞 李晓翔)

1955年1月15日,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召开,党中央审时度势、高瞻远瞩,作出了发展我国原子能事业的战略决策。中国核工业就此发轫。

正是从这一天开始,中国迈出了走向新兴核大国至关重要的第一步,揭开了我国核工业发展的伟大历史篇章。这个决定国家命运的日子,也成为中国核工业的诞生日。

在党中央正确领导下,在全国各行各业大力协同和全国各族人民大力支持下,我国建立了世界上只有少数国家拥有的完整的核科技工业体系,实现了核能大规模和平利用,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增强国家综合实力、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出了积极贡献。

可以说,没有历史上的今天,就没有新中国的今天。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回顾中国核工业64年的发展历程,最重要的就是坚持走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于登攀的自主创新道路。

中国核工业,从来没有天生如此,只有天天坚持。今天,中国核工业仍然走在科技创新驱动的前沿。

历史会告诉我们如何能更好地出发。

记住历史上的这一天,就不能忘记第一代核工业人留给世人最深的启示:自主创新。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内经济困难、工业基础薄弱、技术水平落后,各方面百废待兴。为打破西方大国的核讹诈和核垄断,造出“争气弹”,钱三强、王淦昌、邓稼先等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秉持“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坚定信念,奋发图强、攻坚克难,以强烈的创新自信,打破国外的技术封锁和限制,突破关键性技术难关,和成千上万的核工业人一道,铸就了共和国的坚强盾牌。

那是一个创造奇迹的时代,让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也让世界真正听到了中国的声音:1964年10月,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1971年9月,第一艘核潜艇顺利下水。

“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邓小平曾说。

64年来,中国核工业沧桑巨变,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作为国防科技工业战略力量的中国核工业,该怎样不负坚守一甲子的艰辛?又该如何将光荣与梦想,沉淀为砥砺的锐气,化作建设核强国的动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核工业的发展,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为我国核工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开启了核事业发展的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工业是高科技战略产业,是国家安全重要基石。要坚持安全发展、创新发展,坚持和平利用核能,全面提升核工业的核心竞争力,续写我国核工业新的辉煌篇章。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核工业发展定位,未来30年,是我国由核大国向核强国转变的关键时期。实现这一目标,关键就是科技创新。

梦想的力量,让人披荆斩棘。

梦想的力量,催人奋勇前行。

“核科技是战略高技术,其核心技术是从国外买不来的。”中核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余剑锋这样表示,中国核工业六十多年,中核集团早已将创新融入到了“基因”里。

“在新时代的征程上,我们必须坚持自主创新,特别是要在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卡脖子’问题上下功夫,系统全面发展核科学技术,做国际核科技发展的引领者。”余剑锋指出,我们要根据国家发展和新时代核工业发展需要,形成“小核心大协作”研发体系,提升23个科研院所核心竞争力,并以此带动全国所有涉核科研力量,推动我国先进核工业体系建设,推动核工业科技创新和发展。

记住历史上的这一天,就不能忘记第一代核工业人留给世人最深的启示:集中力量办大事。

党中央作出发展原子能事业的战略决策后,在资源调配上,按照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大力协同做好这件工作”的指示,组织了26个部委、20个省市自治区,900多个工厂、大学和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协同二机部进行新技术和专用设备的研制,关键技术和核燃料生产工艺的攻关,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最终,我国以比前几个核大国少得多的资金投入、快得多的研制速度,自力更生地成功研制了核武器。

“两核”重组后,新中核要想落地推进新时代发展战略,如何团结国内外科研力量是关键。

2018年7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指出:要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支持龙头企业整合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力量,创建新联合体。

“联合大攻关”的模式,是我国核工业发展的传统和优势。2018年7月28日至8月15日,中核集团积极构建“小核心大协作”研发体系,充分发挥23家科研院所核心优势的同时,分别与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等四大高校签署深化合作战略协议。

随后,中核集团与上述高校分别成立相关研究机构:携手西安交通大学成立中国西部先进核能技术研究院;携手清华大学成立核能科学与技术联合研究中心;携手哈尔滨工程大学成立中国核工业核安全与仿真技术研究院。据了解,与上海交通大学联合成立的科研机构也即将落地。

此外,中核集团还依托集团内部科研力量,联合国内外多家科研机构、高校和知名企业成立核工业机器人与智能装备协同创新联盟,打造核工业新的核心能力。

记住历史上的这一天,就不能忘记第一代核工业人留给世人最深的启示:以身许国。

“以身许国!”这是核物理学家王淦昌向刘杰、钱三强作出的承诺。此后16年,国际物理学界再不见“王淦昌”这个名字,中国核武器研究队伍中多了一位名叫“王京”的带头人。除了他,还有于敏、朱光亚、吴自良、陈能宽、周光召、程开甲、彭桓武、邓稼先、郭永怀等一大批在海外学有成就、甚至建立了学术声誉的科学家回到祖国,与国内研究人员一起投身于核工业,成为中国核科学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者。

“两核”重组后,新中核要想落地推进新时代发展战略,如何点燃广大核科技工作者心中对国家、对事业的那团火是关键。

“谁拥有了一流创新人才、拥有了一流科学家,谁就能在科技创新中占据优势。”2018年5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指出:要营造良好创新环境,加快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有利于人尽其才的使用机制、有利于竞相成长各展其能的激励机制、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的竞争机制,培植好人才成长的沃土,让人才根系更加发达,形成天下英才聚神州、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创新局面。

顶尖的科学家和科学团队对于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具有非常巨大的引领和带动作用。“两弹一艇”创新突破的关键就在于核工业拥有彭桓武、王淦昌、邓稼先、钱三强等一大批顶尖科学家;以邢继为代表的科研团队研发的“华龙一号”机组每出口一台,可直接带动200多亿元的设备出口和100多亿元的服务出口。

“得人才者得未来”。目前,集团公司正处于“两弹一艇”以来最好的战略发展机遇期,处于可以大展身手、大有可为的“黄金时代”。事实上,为激发广大科技人员创新的激情与热情,中核集团近年来在创新科技管理体制机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改革推进力度增强,形成了科技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几部曲”。

2018年6月,中核集团党组专门与23家科研院所主要负责人,用两天半的时间就科研院所如何加强科技创新进行了充分研讨。这在我国核工业发展史是少有的。

至此,一场科技大变革在中核集团拉开了大幕:

推出科技成果转化“大礼包”。2017年3月,中核集团发布“集团科技创新40条”。2018年10月25日,中核集团再发力,出台科技成果转化实施细则,旨在按照国家法律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用足国家政策红利,最大限度激发集团公司广大科技人员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的激情与热情,出成果、快出成果、出好成果,从而提升集团公司核心竞争力。

设立“人才特区”。整体定位是人才开发机制创新试验平台,要在高层次人才和人才团队建设、年轻干部培养等方面进行机制创新探索,依托优势统筹资源打造优秀人才集聚地、自主创新高地、产业发展策源地。2018年年末,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人才特区”建设方案获中核集团批复,成为集团公司首家获批建设“人才特区”的单位。

改革科研院所薪酬待遇。2019年1月8日,中核集团科研院所薪酬改革启动会召开,明确了时间表。通过这次改革,中核集团要使激励资源大幅向主业领域和核心骨干人才倾斜;要下大力气打破平均主义、大锅饭、铁饭碗,合理拉开收入差距;要让顶尖专家在集团拿最高工资,使其薪酬水平达到并保持行业领先甚至全球领先水平。总体目标是最大限度激发以科研人才为主的各类人才干事创业热情,激发科研院所组织活力。

想要有科技创新的硬成果,首先需要具备组织生态的软实力。中核集团的系列举措释放出强烈信号:构建核科技创新体系,实施科技推动创新战略,建设核工业强国,中核集团时不我待,重任在肩。中核集团的改革也为其科技创新打开一扇窗,其新的科研生态正在形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伟大梦想不是等得来、喊得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

今天,我们要致敬祖国!我们相信核能能改变世界。

新时代、新征程,中核人将继续传承与生俱来的红色基因,不忘初心,继续前行,燃烧着心中那团火,在铸就安全盾牌,助推中华振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的路上不断前行!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核工业查看更多>中核集团查看更多>中广核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