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核电核电建设与运行企业正文

科技创新成中广核发展“加速器” 三年累计科研投入接近100亿元

2019-01-23 08:24来源:中国能源报作者:朱学蕊关键词:中广核核燃料核电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近十年,每年科研投入占营业收入5%左右;近三年,累计科研投入接近100亿元

1月14日,中广核在北京、深圳同步召开“2019年度新闻发布会”。中广核新闻发言人黄晓飞介绍,该公司近年来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除自主研发了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核电站“神经中枢”和睦系统外,还完成了自主先进核燃料组件、离子体处理固废技术研发,在全球首创电子束处理污水等一大批重大科研成果,并在先进核反应堆、事故容错燃料等前沿领域开展了布局。

“大量的研发投入,成为中广核发展的‘加速器’。”黄晓飞表示。

据中广核科技管理部总经理杨晓峰透露,中广核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近十年来,每年的科研投入占营业收入的5%左右。近三年,累计科研投入接近100亿元,并先后建立了国家级、集团级和公司级三级研发体系和全球创新联盟,目前已拥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7个国家能源研发中心。截至目前,中核科研人员数量达到7000人,约占员工总数的1/5。

“在此基础上,面向国家和公司重大战略需求,中广核组织实施了五大战略专项和13类尖峰计划项目。”杨晓峰介绍,“五大战略专项服务中长期核心战略需求,引领未来发展,包括华龙系列、先进燃料组件、先进核能系统和智能核电等。13个尖峰计划领域目的是解决工程生产中的共性、关键问题,支撑集团运营和工程业绩持续创优及非核业务发展,包括核安全与运营业绩提升、核电工程能力提升等。”

据记者了解,中广核在堪称目前国际核燃料技术研发风向标的事故容错燃料(ATF)领域取得了积极成果。

中广核研究院副总经理郝志坚透露,中广核于2013年在国内率先启动ATF研发工作,相继获得国家重大专项、集团战略专项以及深圳市科创课题等项目支持,并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成立学术委员会,指导ATF研发工作。“经过近几年的技术攻关,中广核已完成了ATF概念设计、性能分析程序开发、候选材料工艺探索和样品试制等工作,根据样品的堆外试验结果,部分指标达到世界一流水平。此外,依托深圳市ATF工程实验室,建成了国内首个ATF堆外试验综合平台及4个联合试验室/研发中心。下一阶段,我们将争取早日实现ATF燃料的工程化应用,推动核能技术的持续变革。”

此外,中广核旗下苏州热工院在智能化激光去污和3D打印领域成果颇丰。

苏州热工院新闻发言人朱成虎介绍,近年来,该院研发的智能化激光去污系统,被业界公认为放射性去污手段的革命性升级,是未来核电甚至核能领域设备修复、固废减容的理想利器。工业智能超声检测技术近年来已成功应用于几十个国家重点项目和重大工程,涵盖能源化工、航空航天、机械材料等多个领域,整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推动了我国装备制造和工程建设质量保障技术的重大进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水下超声、电磁、射线综合无损检测仪器,实现在核电静水环境和海洋动水环境等水下关键部件的应用。”

朱成虎还表示,苏州热工院提出的3D打印新思路,可实现将部件整体无法检测转化成3D打印中的每层或多层的有效检测,从不好检或者不能检转化成易于检和有效检,实现了“打印-检测”一体化,可极大提升3D打印产品的质量。“3D打印高频超声检测技术及装备,将在航空、航天、核电等领域40余个典型部件开展示范应用,项目的完成将形成3D打印超声检测系列关键核心技术,推动我国3D打印的自主、快速发展提供重要的支撑。”

在非动力核技术领域,中广核核技术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与清华大学联合研发的电子束处理工业废水技术,已通过科技成果鉴定。“该科技成果成功研发了水处理专用电子加速器、辐照反应器整体装置以及‘传统手段+电子束’的组合工艺,可高效降解常规手段难以处理的污染物,突破了当前难降解废水处理的技术瓶颈,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被国际原子能机构列为21世纪和平利用原子能的主要研究方向。”该公司新闻发言人冯毅介绍。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