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我要投稿
能源体系构成复杂,加之我国人口和发展基数大,长期以来,我国能源体系中逐渐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各分系统,一定程度上合力促进了国家发展。
我国能源的总体情况
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8 年,全年能源消费总量 46.4 亿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 3.3%。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 59.0%;天然气、水电、核电、风电等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 22.1%,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量达到 7.28 亿千瓦,同比增长 12%;原油对外依存度 71.0%,天然气对外依存度 43.9%。
总体来讲,一方面化石能源仍是我国能源消费的主体,原油及天然气对外依存度不断加大,给我国的能源安全带来隐患;另一方面可再生能源的清洁能源替代作用日益凸显。
近年来,我国能源产业快速发展,但“富煤、贫油、少气”的资源禀赋特点使我国长期以来形成了以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由此带来了生态环境破坏和能源资源瓶颈等问题。同时,我国政府向世界承诺到 2030 年碳排放达到峰值。
如何在国际气候协议制约及国内环保压力下,既保障能源供给安全,又满足能源结构变革与产业结构转型的要求,促进能源、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我国能源领域面临的重大挑战。解决好能源问题是支撑我国 2035 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2050 年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重要基础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我国能源发展与改革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和指示。特别是 2014 年 6 月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提出推动能源消费革命、能源供给革命、能源技术革命、能源体制革命和全方位加强国际合作等重大发展战略,为我国能源改革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
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也发布了《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战略(2016—2030)》,其中提出“到 2050 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超过一半,建成现代能源体系,保障实现现代化”。这是一幅宏伟的蓝图,我国目前能源结构中,非化石能源占比仍只有 14% 左右,实现这一目标任重而道远。
我国能源发展面临的问题及挑战
近年来,我国能源发展取得了巨大进展,如能源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和装备国产化水平显著提升、部分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为打造新型能源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但与新时期能源革命的战略目标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此外,由于我国能源资源约束日益加剧、生态环境问题突出,调整结构、提高能效和保障能源安全的压力进一步加大,能源发展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及挑战。
我国能源供给安全面临重大挑战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面临的能源安全形势日益严峻,尤其是石油和天然气供给安全以及进口通道安全。
在石油供给安全方面,由于我国石油资源地质储量少,石油生产总量远低于石油需求总量,导致我国石油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原油对外依存度长期处于高位且有进一步快速增加的趋势,从 2010 年的 53.8% 迅速飙升到 2018 年的 71.0%。
在天然气供给安全方面,我国的天然气生产和消费持续增长,自 2007 年开始,我国天然气消费量大于生产量,对外依存度不断攀升,2018 年达到 43.9%。
在进口通道安全方面,我国能源进口通道安全强烈依赖地缘政治,能源的地缘竞争逐渐表现为油气资源陆上获取权和海上运输控制权相结合趋势,而受到地区政治不稳定因素的影响,我国的油气资源进口面临着严重的威胁。
生态环境压力加大,污染排放问题突出
大规模化石能源开发利用带来的生态环境恶化,以及能源消费所导致的污染排放,正日益超出环境的承受能力,主要体现在对大气环境、水资源及生态系统的影响等方面,化石能源利用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烟尘等污染物。
目前城市交通、火电已成为细颗粒物(PM2.5)的主要来源,并且火电、交通及其他工业排放的颗粒物仍将持续增加。大范围、高强度的雾霾天气倒逼能源转型。
全球对温室气体引起的气候变化问题已经形成共识,并达成了二氧化碳(CO2)减排的约束性政府间协议。中国政府承诺到 2030 年碳排放达到峰值,单位国内生产总值 CO2 排放较 2005 年下降 60%—65%。
我国能源消费量大,且以高碳化石能源为主,未来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将受到越来越大的国际压力。这不仅严重制约我国化石能源的使用总量,同时也对现有化石能源的使用方式提出了挑战。
能源科技水平总体不高,国际竞争激烈
我国能源科技水平在全球局部领先、部分先进、总体落后。创新模式有待升级,引进消化吸收的技术成果较多,与国情相适应的原创成果不足。创新体系有待完善,创新活动与产业需求脱节的现象普遍存在,各创新单元同质化发展、无序竞争、低效率及低收益问题较为突出。能源产业缺乏关键核心技术,部分核心装备、工艺、材料仍受制于人,重大能源工程依赖进口设备的现象仍较为普遍,技术空心化和对外依存度偏高的现象尚未得到有效解决。
我国现有能源体系存在结构性缺陷
能源体系构成复杂,加之我国人口和发展基数大,长期以来,我国能源体系中逐渐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各分系统,一定程度上合力促进了国家发展。但是随着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形势变化,特别是内外环境约束的增加及生态文明的进步,虽然各分系统面向社会提供能源产品的大目标一致,但系统间的发展不协调性日益凸显。
受限于我国的能源资源特点,石油化工难以提供化工基本原料,严重制约下游精细化工行业发展;而煤化工适于制取大宗化学品和油品,可以弥补石油资源不足,亟待将现代煤化工与石油化工协调发展,优化合理的产业结构。
类似问题还体现在:太阳能、风能发电并网率低,水能、核能相对过剩,以及燃料乙醇存在与人争粮风险等。孤立的能源分系统难以协调发展,整体效率不高,“九龙治水”已经不能适应发展的需求,亟待破除供给侧各能源种类之间版块分割、互相独立的体制壁垒,亟待突破能源种类之间互补及耦合利用的核心技术。
科技创新助力
构建国家能源新体系的构想
2050 年“非化石能源占比超过一半”和“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的能源愿景,难以依靠现有能源技术的累积性进步而实现。我国现有能源体系中各分系统相对独立,且存在结构性矛盾,各分系统之间难以“合并同类项”。
必须从能源革命和构建能源新体系的国家目标出发,加强全局性顶层设计,从现在开始探索和奠定能源供给侧和消费侧的创新技术,研究形成经济上可行的技术途径,并以此为基础,形成总体发展策略和系统解决方案。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才能保障国家目标的顺利实现。
我国现有的煤炭、石油、天然气、可再生能源与核能五大能源类型之间,存在通过相对优势的互补融合对冲消除各种能源种类劣势、形成整体优势的发展需求和巨大技术创新空间。
例如:煤化工大多属于低碳分子重构的放热过程,石油加工属于大分子裂解的吸热过程,两者的耦合不仅可以大幅提高能效,也可以弥补各自的不足;利用可再生能源、高温核能等制取的氢,可以补充煤化工之所缺,也可以与 CO2 通过催化耦合而制取油品和大宗化学品,总体上实现 CO2 减排;可再生能源可通过规模储电而提高并网利用效率;多种技术的结合可以因地制宜地形成低碳化清洁能源供应系统,促进能源消费革命等。
技术路线不仅要注重现阶段多种能源的互补融合,也要兼顾我国能源发展从高碳向低碳直至无碳的过渡中的技术需求;不仅注重技术的变革性,积极抢占国际技术制高点,也应兼顾为我国相关产业结构升级提供技术支撑。
据此,我们建议从能源系统顶层设计角度出发,以能源技术创新为引领,以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与耦合替代、清洁能源多能互补与规模应用、低碳化多能战略融合为 3 条主线,逐步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国家能源新体系(图 1)。
发挥举国体制优势,打破能源领域版块壁垒,突破高效催化、低碳制氢、规模储能等一批战略核心技术,抢占能源技术战略制高点;通过逐步降低煤炭在能源消费中的比例,促进整个能源系统全生命周期的高效运转和生态循环,实现化石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及核能的低碳化战略融合与发展。
鼓励发展以煤炭为代表的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与耦合替代技术,保障能源安全
能源供应与安全是我国经济社会健康稳定发展的基本保障。我国煤炭资源量占化石资源总量的 95% 左右,能源资源禀赋与能源消费结构严重不匹配,石油对外依存度逐年增加(2018 年为 71.0%)。在当前国际形势下,油气资源不足及长期依赖进口的状况更加凸显了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的紧迫性。
相比其他能源种类,煤炭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比重虽然会有所下降,但其作为我国能源结构主体的基本国情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难以改变。2018 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 46.4 亿吨标准煤,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 59.0%。煤炭燃烧过程会产生大量的 SO2、NOx 和烟尘等污染物,其产生的碳排放占我国能源消费碳排放的 75% 以上,这使我国面临巨大的环境压力和碳排放压力。
经过长期发展和国家支持,我国在煤化工领域已经形成了一批核心技术,正处于完成工业示范并大规模推广应用的有利时期。发展以煤为原料的现代煤化工,通过气化、液化、新型焦化等途径制取油品和替代石油制取大宗化学品,不仅可缓解石油供应紧张局面,也可弥补现有石油加工与石油化工行业的结构性缺陷,促进工业结构转型升级;紧急情况下还可以成为保障油气供应的重要支柱。
同时,需要通过技术创新,加强新产品开发,通过延伸产业链,发展高附加值、精细化、差异化的产品。重点以甲醇转化为平台,耦合石油基原料(苯、甲苯、石脑油等),实现烯烃、芳烃和含氧化合物大宗化学品/燃料的合成技术变革,形成煤化工与石油化工协调发展、构建合理产业结构的整体理念。
围绕现代煤化工过程中环境优先、清洁转化、高效利用、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着力解决清洁燃烧和催化转化过程中的重大科学问题,突破高能耗、高水耗、高排放等关键技术瓶颈,实现高碳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发展。重点研究煤转化以及油煤气耦合制燃料和大宗化学品的新路线和新方法,突破以煤经甲醇、合成气为平台化合物的能源化学品合成新技术,推动煤化工与石油化工融合发展和相关工业转型升级,突破民用散烧、工业燃煤高效超低排放燃烧关键技术瓶颈等。
发展清洁能源多能互补与规模应用技术
原则上,可再生能源与核能等清洁能源的量越多,总的碳排放量就会越少,化石能源就可以少用,表面上看似乎单纯发展清洁能源就可以解决问题。但是,这些清洁能源的产生及利用方式强烈地依赖地域与自然环境,在部分自然资源丰富的小国可行,然而与我国现有集约化国家能源供应体系的联系是困难的,需要结合区域智能能源网络的构建及新兴产业的发展统筹考虑。
在未来的新型能源体系中,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将替代化石能源供电、供热,并通过富余电力生产氢能,为交通燃料生产、化工品合成提供氢源;高碳化石能源、低碳生物质能将通过物质转化,满足交通燃料、化工品、焦炭、电石、新型炭材料等产品生产需求。
而随着电动车的推广和普及,化石能源原料消费将更集中于化工品、新型炭材料等产品生产。例如,以电动车作为分布式储能的终端,根据车辆使用情况进行电能反馈,提高电网的稳定性,推动风电、太阳能发电大规模接入电网,有利于实现电动汽车、智能电网与可再生能源的融合发展。
截至 2018 年底,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达到 7.28 亿千瓦,同比增长 12%;其中,水电装机 3.52 亿千瓦、风电装机 1.84 亿千瓦、光伏发电装机 1.74 亿千瓦、生物质发电装机 1 781 万千瓦,分别同比增长 2.5%、12.4%、34% 和 20.7%。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约占全部电力装机的 38.3%,同比上升 1.7 个百分点,可再生能源的清洁能源替代作用日益凸显。
《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战略(2016—2030)》中指出,到 2030 年和 2050 年,非化石能源占比达到 20% 和 50%。要实现这些目标,需突破清洁能源多能互补与规模应用的关键技术,形成以储能为枢纽的多能互补体系,提升清洁能源比例。
重点发展可规模化、链条完整的可再生能源生产、储运、转化、并网、利用的系统解决方案;发展以大规模储能技术为基础的分布式能源系统,研究现代电网智能调控技术,解决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和分布式发电并网消纳问题。储能和氢的产生及利用是重要的能源互联平台。
创新驱动低碳化多能战略融合
能源清洁化是国际大趋势,能源结构正处于从高碳到低碳、无碳的过渡期。我国碳排放总量高居世界第一,面临严峻的减排压力。我国能源消费以化石能源为主,利用化石能源必然排放 CO2,而要减排 CO2,只能从能源系统融合发展角度,发展新的能源体系。
原理上,在保障满足能源总需求量的同时,多能互补融合可以比单纯增加可再生能源实现更大幅度的碳减排。利用可再生能源、高温核能等制取的低碳氢,可以补充煤化工之所缺,同时与 CO2通过催化耦合制取油品和大宗化学品,以产氢和用氢为纽带,实现能源总体上的低碳化和低碳排放。
针对重要能源载体甲醇和氢的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制备及应用,创新发展各种能源的互补、耦合利用技术,围绕氢能经济,打造氢的生产、储运和消费的完整技术链,发展可再生能源制氢、核能制氢技术及应用体系;开发 CO2 低能耗大规模捕集、资源化利用技术,将 CO2 与低碳氢反应生成甲醇等化学品;开展先进燃料电池和燃料电池分布式发电技术,引领带动电动车等战略新兴产业变革和发展,实现低碳化多能融合发展,为由化石能源时代迈向阳光能源时代打通道路。
能源领域科技发展建议
加强顶层设计
布局实施能源领域重大科技任务
在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开发利用、安全先进核能、多能互补融合关键技术等战略必争领域,与国家科技创新体系构建紧密结合,启动论证实施洁净能源相关重大项目,发挥各创新主体优势,研究提出梯次接续方案,从能源供给侧、消费侧技术革命的高度进行顶层设计和统筹部署洁净能源技术攻关任务。
加强能源战略研究,打造高端智库
为国家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提供智力支撑,组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能源战略研究专业团队,给予其必要的稳定资源配置,发展符合我国能源现状的能源发展战略创新研究方法,科学合理地提出支撑我国能源体系构建的关键技术和技术集成战略,从顶层进行全局性的能源发展战略研究,为国家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加快完善国家能源创新体系
建立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相互交织、相互支撑的全链条创新体系。明确各类创新主体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使命定位。在重大创新领域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战略举措。2018 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指出要“高标准建设国家实验室”。能源领域是多学科交叉、技术集成度高、系统性较强的学科领域,能源领域科技创新具有前瞻性、颠覆性、风险大、长期性等特点。建议从国家层面加速推进洁净能源领域国家实验室的建设,这对推动我国能源科技进步,提升能源领域国际影响力,以及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7月19日-7月20日,以“光聚绿能储势而行”为主题的2025光热与新型储能高质量发展交流会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举行。会议由哈密市人民政府、中国能建投资集团主办,大唐新疆发电有限公司、新疆能源铁道职业技术大学、新疆华曜新能源有限公司、兰州大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可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7月21日,以“一起光伏,一起大赢家”为主题,正泰新能正式启动品牌全球巡回(AstronergyWorldTour,AWT)2025“泰行中国”系列活动。活动联合正泰新能战略及核心分销客户,共享光伏前沿技术及市场行情洞察,以专业探讨串联全国区域市场的需求与资源,激发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共振。活动将于7月29日在江
7月19日、20日两场重要活动在西藏大地陆续举行。19日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开工仪式在西藏自治区林芝市举行。20日国务院国资委在拉萨召开国资央企助力西藏高质量发展推进会。7月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强出席开工仪式,并宣布工程正式开工,根据央视视频画面显示,有多位电力央企董事长
北极星电力网获悉,近日,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开工仪式、西藏高质量发展推进会两项重要活动在西藏举行,多家电力央企参与其中。7月19日,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开工仪式在西藏自治区林芝市米林水电站坝址举行。据悉,中国电建董事长丁焰章、国家电网董事长张智刚、南方电网董事长、三峡集团董事长
7月19日,中国华电党组书记、董事长江毅在拉萨市与西藏自治区党委常委、拉萨市委书记肖友才举行会谈,双方就进一步加强能源领域合作、推动高质量发展进行深入交流。江毅、肖友才分别介绍了中国华电和拉萨市发展情况。双方围绕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共同推动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持续推进生态环境
7月19日,国家电投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刘明胜到西藏公司调研。刘明胜听取了西藏公司党的建设、生产经营等方面工作汇报,对企业近年来取得的发展成绩与领导班子建设取得的成效予以肯定。刘明胜强调西藏公司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西藏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在服务国家战略大局中找
北极星售电网获悉,7月16日,山东发改委发布《山东省零碳园区建设方案》。到2027年,全省建成15个左右省级零碳园区。文件明确零碳园区主要包括以下10方面内容:(一)大力实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电力替代。强化园区与周边光伏、光热、风电、生物质能等发电资源匹配对接,积极有序推进园区及周边新能源
日前,九江人大发布关于公开征求《九江市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草案二次审议稿草稿)》意见的公告。详情如下:关于公开征求《九江市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草案二次审议稿草稿)》意见的公告《九江市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草案)》将于2025年7月底提请市人大常委会进行第二次审议。为进
7月17-18日,中电联在北戴河培训中心召开本部2025年年中工作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认真落实年初理事长办公会议、本部工作会议确定的工作目标和各项要求,总结上半年工作,分析研判面临形势,部署下半年重点工作
7月16日,华电新能(600930)正式登陆沪市主板,至此五大发电集团中又迎来一家千亿上市公司。开盘首日,华电新能最高涨幅达215.09%,创下A股历史上千亿市值新股首日最高涨幅新纪录。“十四五”以来,六大发电集团在“双碳”目标下,积极发展新能源,如今成果如何?且从十个维度一探究竟。一、总市值截
北极星售电网获悉,近年来,青海省统筹推进清洁能源规模化、基地化发展,清洁能源、新能源装机占比分别达94.6%、70%,均居中国首位,绿电占全社会用电比重达77%。不仅如此,青海省作为中国首个绿色算电协同试点省,绿色算力规模从2024年年初的370P,增长至今年6月的1.5万P,增长近40倍。
北极星电力网获悉,近日,陕煤集团发布陕煤电力上高有限公司2×1000MW清洁煤电扩建项目二辅设备采购招标公告,共16项设备,整理如下:1.陕煤电力上高有限公司2×1000MW清洁煤电扩建项目二辅设备采购-包3:高加进出口三通阀设备招标编号:0866-25C2SXQY0507项目概况:陕煤电力上高有限公司2×1000MW清洁
7月17日,省发展改革委运行办组织各产煤市发改能源部门、中国铁路西安局、省属煤炭企业、大唐陕西发电公司等相关单位,召开上半年煤电运运行分析座谈会。会上通报了上半年电煤中长期合同履约情况,分析研判迎峰度夏关键期及下半年煤炭市场供需形势,部分参会单位就做好下半年合同履约工作进行了深入交流
入夏以来,全国气温攀升,各地陆续进入迎峰度夏能源保供的关键时期。华润集团坚持服务大局,积极研究部署,压紧压实责任,狠抓措施落实,强化安全管控,旗下华润电力、华润燃气等单位坚守保供一线,有力有序落实落细各项措施,全力以赴保障能源安全稳定供应。华润电力周密部署、有序发力,统筹做好机组
2025年6月28—30日,随着宁国运灵武100万千瓦光伏项目、宁国运盐池92万千瓦光伏项目、宁东绿科164万千瓦光伏项目、星海新能源平罗100万千瓦光伏项目的陆续并网发电,标志着全国首个省域绿电园区第一批项目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推动全区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历史性突破5000万千瓦、占总装机比重达到60%,
本周,大集团外购价中低卡煤种出现上调。而主产区市场稳中震荡运行,化工及站台大户稳定采购,部分煤矿产销平衡;环渤海港口再次由垒库转为去库,贸易商捂货惜售情绪增强,部分优质煤种报价持续上扬。截止目前,环渤海港口存煤2518万吨,部分低硫优质煤种有些缺货,贸易商挺价情绪较强,报价稳中探涨。
7月18日早,烈日灼空,清风徐来,在万众瞩目之下,随着第一方混凝土从长长的混凝土泵车输送臂缓缓流出,注入#6机组锅炉的K4-K5交B6轴基础内,掌声四起,国投湄洲湾第三发电厂2×660MW超超临界燃煤机组项目开工仪式圆满完成。本项目投资50多亿元,由国投电力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莆田市永盛投资有限公司、
根据《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办法》,2024年度和2022-2024年任期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结果已经国务院国资委党委会议审议通过。2024年度和2022-2024年任期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A级企业名单如下:一、2024年度业绩考核A级企业1.国家电网有限公司2.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3.中国移动
根据《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办法》,2024年度中央企业科技创新优秀企业榜单已经国务院国资委党委会议审议通过。企业名单如下:1.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2.国家电网有限公司3.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4.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5.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6.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7.中国钢研
中煤晋北销售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执行董事付强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中国中煤能源集团有限公司纪委纪律审查和朔州市监察委员会监察调查。(中国中煤能源集团有限公司纪委朔州市纪委监委)
节能降碳是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的重要抓手。“十四五”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各地区、各部门持续提升重点领域能源利用效率,大力推进能源结构绿色低碳转型,节能降碳取得新成效。2024年,全国能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同比分别降低3.8%、3.4%,“十四五
北极星风力发电网获悉,近日,中广核华建天恒(新疆)传动有限公司20万千瓦新能源项目陆上钢塔筒采购项目中标公示。公示显示,该项目中标人为中国水利水电第四工程局有限公司,投标报价:70,925,127.00元。据悉,该项目地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十三间房,风电场与哈密市的公路里程约为165km,场址海
北极星电力网整理了31省份2025年6月各类型电源规上发电量排名情况,包括总发电量、火力发电量、水力发电量、核能发电量、风力发电量、太阳能发电量。1、总发电量2025年6月,规上总发电量排在前五的分别是:内蒙古681.3亿千瓦时、广东省591.4亿千瓦时、江苏省505.5亿千瓦时、四川省504.7亿千瓦时、山东
北极星售电网获悉,7月16日,山东发改委发布《山东省零碳园区建设方案》。到2027年,全省建成15个左右省级零碳园区。文件明确零碳园区主要包括以下10方面内容:(一)大力实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电力替代。强化园区与周边光伏、光热、风电、生物质能等发电资源匹配对接,积极有序推进园区及周边新能源
近日,国家电投集团召开7月份生产经营分析会,系统总结集团2025年上半年生产经营业绩,分析当前面临的形势和不足,安排部署下一步工作。国家电投集团董事、总经理、党组副书记栗宝卿主持会议,董事、党组副书记徐树彪,集团领导陈海斌、高伯余、严航参加会议。会议指出,2025年上半年,国家电投集团生
砥砺奋进的十年系列报道之三——创新驱动十年间,国家电投锚定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持续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改革,研发投入强度从0.91%跃升至3.5%,累计建成一支1.3万人的科技研发队伍,形成央企领先的创新力量。十年间,肩负“国之大者”,锻造“国之重器”,作为同时牵头两个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能源央企
7月9日,市场监管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关于印发《计量支撑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行动方案(2025—2030年)》的通知,其中提到,面向太阳能、风能、核能、氢能、海洋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领域,围绕关键核心技术装备自主化发展、能源生产储运基础设施建设、储能系统及相关装备研究及产业化等方向计
AI技术的蓬勃发展引发了对算力的极致追求,进而推动电力需求急速飙升。国际能源署数据表明,ChatGPT响应一次查询所需的电力消耗量,约为谷歌搜索的10倍之多。迫切的电能需求使核能再一次迎来机遇,展现出新的发展潜力。其中,核能领域的新星——小型模块化反应堆(以下简称“小型堆”)尤其引人关注。
北极星售电网获悉,7月9日,市场监管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关于印发《计量支撑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行动方案(2025—2030年)》的通知(国市监计量发〔2025〕59号),其中提到,面向太阳能、风能、核能、氢能、海洋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领域,围绕关键核心技术装备自主化发展、能源生产储运基础设
近日,国家电投集团召开7月份生产经营分析会,系统总结集团2025年上半年生产经营业绩,分析当前面临的形势和不足,安排部署下一步工作。国家电投集团董事、总经理、党组副书记栗宝卿主持会议,董事、党组副书记徐树彪,集团领导陈海斌、高伯余、严航参加会议。会议指出,2025年上半年,国家电投集团生
近日,山东省青岛市人民政府印发《青岛市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实施方案》指出,积极稳妥发展非化石能源。积极布局海洋新能源,在青岛西海岸新区、即墨区海域集中开发海上风电,加快深远海海上风电项目和即墨区海上光伏项目建设,谋划储备远海漂浮式光伏
2015年7月15日,经国务院批准,由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和国家核电技术有限公司合并重组而成的国家电力投资集团,在北京正式挂牌。这一天,两大能源央企的整合完成,不仅开创了我国能源产业体制改革的先河,也为中国能源转型提供了新的动力支撑。国家电投集团成立之初,就成为国内唯一同时拥有火电、水
2015年7月15日,经国务院批准,由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和国家核电技术有限公司合并重组而成的国家电力投资集团,在北京正式挂牌。这一天,两大能源央企的整合完成,不仅开创了我国能源产业体制改革的先河,也为中国能源转型提供了新的动力支撑。国家电投集团成立之初,就成为国内唯一同时拥有火电、水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姓名: | |
性别: | |
出生日期: | |
邮箱: | |
所在地区: | |
行业类别: | |
工作经验: | |
学历: | |
公司名称: | |
任职岗位: |
我们将会第一时间为您推送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