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我要投稿
被誉为中国“核电粮仓”的中核建中核燃料元件有限公司(简称中核建中)坐落在万里长江第一城的宜宾,在这个亚洲最大的核燃料元件制造基地,有一群“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核工业人,他们以履行国家使命为己任,从事着被称为最强中国“核能芯”的核燃料元件制造工作。
(来源:微信公众号“中核集团” ID:cnncgzwx)
中核建中建厂54年来,一代代建中人践行“敬业报国、求精创新”的企业精神,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奉献精神,生产出中国核电站第一颗“粮食”,为中国核事业和核电发展壮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成就了中国核电燃料元件制造的多项第一。
秦山核电燃料组件正式投产
成就中国核电元件制造第一
1989年12月初的一天,地处金沙江边的一间朴素且庄重的会议室里,聚集着中国核工业系统以及国务院三线办、核电办、能源部核总工办等部门的一百多位专家、学者和领导。
短暂的沉默。
人们在期待着什么?这是一代人、两代人甚至是三代人的期待!
幕然,一个两鬓已经斑白的老专家以他那低沉有力的话语打破了会场的寂静:“中核建中制造的秦山30万千瓦核电站燃料组件和相关组件符合设计要求,产品质量合格,同意验收出厂!”
这位老者,就是时任中国核工业总公司副总经理赵宏。当他将验收“合格证”郑重地颁发给时任工厂厂长时,会场内顿时响起了长时间热烈的掌声。
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回望掌声响起时的几年前,1986年中核建中随着中国核电建设起步,第一座秦山30万千瓦核电站“728”工程的上马,拉开了核电核燃料元件生产的序幕。
当时,对于从没有接触过核燃料元件生产的中国来说,所有的技术要重新学习研发,制造工艺从零开始,这无疑是个天大的难题。加上国家发展核电战略的调整,“728”工程建设经过了抢建、缓建、恢复建设这样一个较长的曲折之路。
当时中核建中核燃料元件生产线建设面临的问题十分棘手,外国专家到中核建中考察后说:“一天只有24小时,中国要在1988年制造出核燃料元件根本不可能。”
面对如此之大的困难,中核建中上下统一思想:“困难再大也得上!中国核燃料元件的研制,没有完不成任务的先例。泱泱大国,巍巍华夏,不能没有自己的核电,不能制造不出中国的核电元件……”。
为了争分夺秒抢建“728”工程核燃料元件生产线,中核建中全力以赴积极准备,把核电燃料元件工程建设放在中核建中工作的“重中之重”。中核建中组成多个攻关组,中核建中领导深入生产一线坐镇,对生产线的关键工艺进行技术攻关。当时的副总工程师刘芳言毅然决然地挑起了自主生产“728”元件三大零部件的攻关的领导工作。当时的三车间焊接工程师夏成烈(全国“三八”红旗手获得者)一人承担了多项预试验和合格性鉴定工作,为攻克上下管座焊接难关,她带领工人加班加点,反反复复进行了几十次试验,终于攻克了上下管座焊接技术难关。当时已是车间骨干的孙毓宝(原中核建中副总经理),和其他员工一样不服输,把八小时的工作制自觉地拉长到了极限。中核建中上下都是把办公地点搬到了核电燃料元件工程现场,从上到下,大家背水一战就为了一个不能更改的里程碑,按期生产出中国自己的核电燃料元件。
1991年12月15日,我国自行设计、自行建造的30万千瓦压水堆核电站秦山核电站并网发电,中国大陆无核电历史宣告结束。中核建中让外国专家口中的“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之后,凭借30万千瓦核燃料元件研发制造成功的实力,中核建中核燃料元件生产又创造了多个第一。
10000组燃料组件下线
成就中国核电元件产量、批量化生产第一
2015年5月6日,中核建中第10000组核电燃料组件在中核建中四车间顺利下线,中核建中成为亚洲压水堆核燃料元件产量和批量化生产最大的制造基地。
从1988到2015年,27年来,为了这10000组燃料组件,一批批中核建中人砥砺奋进、无私的奉献,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2000年,为了实现中核建中高性能核燃料元件的国产化,时任车间主任的彭海青(现任中核建中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和他的30人团队向含钆芯块燃料棒国产化发起了攻坚。他们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使用近3吨实验料,进行了50个批次的试验,用1年时间完成了国外2年时间才能完成的实验。2002年9月,他们的成果通过了法国专家监督下的产品合格性鉴定,从而进入规模化生产阶段,结束了高性能燃料组件使用的含钆燃料棒从国外进口的历史,也使中核建中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这一技术的核燃料生产企业。
在2005年攻克全M 5AFA—3G技术难关的日子里,时任中核建中技术处技术科科长(现任中核建中科技部副主任)吴平和王刚等同志没日没夜地扑在全M5技术转让工作中,协调、组织全M5工艺预鉴定、鉴定及产品合格性鉴定,深入生产现场配合车间及时处理、解决发生的技术问题,保证了全M5技术转让各项工作始终按计划节点顺利推进。为制定管座最佳的加工方案,当时的三车间全国劳模、共产党员张世平调整流水孔加工顺序,经过多次试验,使全M5上、下管座加工时间比原来缩短了四分之一,且降低了管座生产成本,并一次性通过了管座产品合格性鉴定。
在2011年中核建中启动的新400吨扩建技改工程中,中核建中从上到下以“5+2”、“白+黑”的工作状态,争分夺秒,打响了“保安全、保质量、保进度、全员会战”战役攻坚战。仅用2年时间,于2013年底,建成中核建中核燃料元件新400吨生产线,产能达到800吨铀/年,中核建中跃升为全球为数不多具有较大规模的核燃料元件制造专业化公司,标志着中国压水堆核电燃料元件制造又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华龙一号全球首堆落地
成就华龙一号燃料元件制造第一
当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突出优势是处于全球产业链中游,高铁、核电等一大批产业和装备处于国际先进水平,性价比好,符合很多国家需求和承接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出访时多次推介中国制造。核电和高铁正成为中国技术“走出去”的两张亮丽名片。作为中国故事的“主讲人”,习近平总书记透过这些“国家名片”,让全世界看到一个活力盎然、和平友善、开放包容的中国。
华龙一号是中国在30余年核电科研、设计、制造、建设和运行的基础上,自主研发具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研发的第三代先进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机组。作为中国核电“走出去”的主打品牌,华龙一号全球首堆示范工程落户福清核电,中核建中光荣且自信地承担着华龙一号全球首堆福清5号机组核燃料元件的生产任务。
中核集团华龙一号燃料元件产业化技术研究重点科技专项实施以来,中核建中历经近9年的不懈努力,在各相关单位的紧密合作下,经历了原材料管控、工艺技术改进等多个阶段的技术攻关,成功掌握了华龙一号燃料元件批量化制造技术,且各项指标优良,填补了国内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核电燃料元件批量化制造的空白。
“每个项目都是硬骨头,但我们都按节点顺利完成。”中核建中华龙一号核燃料元件研制负责人说道。其上、下管座是燃料元件中的关键部件,管座的制造工艺非常复杂,尺寸精度要求极其严格。在华龙一号核燃料元件的科研以及生产过程中,通过对上、下管座图纸和技术条件的研究,从零部件机加工艺、上下管座组装操作方法、国产焊接材料的电子束和钎焊工艺设计、工装量规设计等角度不断优化工艺,最终顺利完成了生产研制任务。其中“管中管”胀接设备及工艺的成功研制,解决华龙一号核燃料元件重大科研项目的制造难题,确保华龙一号核燃料元件的顺利生产;进一步优化了格架外条带,具有良好的防钩挂性能;采用了“空间曲面”下管座设计,使元件具有了更好的防异物功能……这个有着各种类型压水堆核燃料元件生产经验的团队,构筑了铀化工、粉末冶金、零部件制造、组件组装焊接和检测等一系列华龙一号核燃料元件研制的核心技术,以比别人高的步频、比别人多的努力,在跟随、超越、引领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中核建中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国内外各大核电站提供了16000余组高质量的核燃料组件。我们一定要再接再厉,充分发挥好自身优势,要按照中核集团党组要求,全力保障华龙一号核燃料元件的研制任务圆满完成,向着建成国际一流核燃料元件制造基地的目标而不懈奋斗!”中核建中党委书记、董事长高海潮对自己这支敢干、能干的队伍充满信心,正胸有成竹地描绘着中核建中“十四五”乃至更长远的发展规划,为中国的核事业,为“核电梦”圆再立新功。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据新闻联播4月27日消息,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核准浙江三门三期工程等核电项目。在此次国常会上获批的新项目分别是广西防城港核电三期(5、6号机组),广东台山核电二期(3、4号机组),浙江三门核电三期(5、6号机组),山东海阳核电三期(5、6号机组),福建霞浦核电一期(1、2号机组),共计5个工程、
截至4月24日,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广核”)AI大模型已完成DeepSeek的全面接入,实现了DeepSeek模型的本地化部署。中广核AI、“云中锦书”等大模型构建稳步推进,核电智慧运维水平显著提升,“智慧工地”系统建设精准升级,一批高价值的“AI+”典型场景应用在中广核清洁能源发展各关键领
4月9日,中国国家原子能机构主任单忠德在京会见来访的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拉斐尔·马里亚诺·格罗西,双方签署有关合作文件,并就进一步深化和平利用核能领域技术创新、应用推广和人才培养等合作,共同推动原子造福全球南方进行深入交流。单忠德表示,习近平主席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三大全球
4月8日6时16分,华龙一号批量化建设项目中核集团漳州核电2号机组热态性能试验顺利完成,为后续机组核燃料装载、并网发电等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热试是通过主泵运转和稳压器电加热器投用,使反应堆冷却剂系统升温升压,并在各特定试验平台执行一系列调试试验、运行定期试验的综合性试验。该阶段在尽可能
2025年1—2月,云南省能源生产供应总体良好,能源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3%;能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4.9%。一、电力生产供应方面1—2月,全省全部发电量624.3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1.4%。全省规模以上发电企业发电量590.2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0%。其中:火电100.27亿千瓦时,下降6.0%;水电349.79亿千
2025年3月20日,中国大陆第一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迎来开工建设40周年。记者当天从中核集团获悉,从我国第一座自行设计、建造和运行的核电站到国内机组数量最多、堆型最丰富的核电基地,秦山核电基地目前拥有9台机组,已累计发电超8600亿千瓦时,减排二氧化碳超8亿吨。中核集团总经理助理、中国核电
在巴基斯坦卡拉奇市天堂角,我国自主三代核电“华龙一号”首个海外工程全面建成投产;在有着“东方夏威夷”美誉的山东荣成石岛湾,我国自主四代核电实现从试验堆向商业堆的跨越,目前运营良好;在椰林婆娑的海南昌江,全球首个陆上商用模块化小堆“玲龙一号”安装工作进入高峰期,预计2026年建成投运…
中核四0四是我国首批建设的核工业66“五厂三矿”之一,为“两弹”研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被誉为中国核城。面对核工业发展难得的机遇期,立足中核集团新时代“三位一体”奋斗目标,中核四0四如何拥抱数字化转型发展,涵养人才发展生态,深化“产学研用月”99吊融合,做做好工业文化遗产的保护
核工业正迎来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时期——全国政协委员,中核集团副总工程师,中核工程党委书记、董事长徐鹏飞近期,随着DeepSeek的爆火,人工智能、AI等再次成为各行业关注的热点。数字化、智能化是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的焦点,我国也提出建立数字中国的目标,具体到核电领域,人工智能、AI技术的火热会给
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科技创新与高质量发展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作为我国核工业的“国家队””,中核集团如何以“硬核”科技支撑国家能源安全?如何在开放合作中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全国政协委员,中核集团党组成员、副总经理辛锋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系统阐述了履职一年来的思考与建议,并分享了中核集
期待加深与民企合作共同推动核电事业高质量发展——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核能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卢铁忠核能作为安全、经济、高效的清洁能源,对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促进我国能源体系清洁低碳转型,具有独特作用和重要意义。备受关注的民营经济在核电领域有哪些贡献?民营企业可以在核电
4月16日22时,秦山核电秦二厂2号机组功率提升改造顺利完成168小时满负荷试验,标志着秦二厂首个实施的常规岛功率提升项目取得圆满成功。秦二厂2号机组此次功率提升改造,在不增加核功率的前提下,通过全面更换发电机定转子部件、对汽轮机高低压缸及转子等通流部件进行技术升级与更新、同步对励磁、主变
4月5日,国电南自研制的NPS801自主可控发变组保护装置在秦山核电基地方家山核电站1号机组成功投运,这是全国产自主可控发变组保护装置在核电领域的首套应用,首次实现了核电机组保护的元件级自主可控,进一步推动了国产电力核心设备在核电领域的广泛应用。NPS801自主可控发变组保护装置基于国产先进元
3月23日19时16分,秦山核电秦二厂2号机组成功并网,217大修结束。这是中国核电本年度开展的首个大修,也是秦二厂首个实施常规岛功率提升特大改造的大修。本次大修实现四个全国首次:全国首次采用开顶法实现发电机定子整体更换,大幅度缩短了项目周期,显著提升机组负荷因子,为同类机组改造提供秦山方
2025年3月20日,中国大陆第一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迎来开工建设40周年。记者当天从中核集团获悉,从我国第一座自行设计、建造和运行的核电站到国内机组数量最多、堆型最丰富的核电基地,秦山核电基地目前拥有9台机组,已累计发电超8600亿千瓦时,减排二氧化碳超8亿吨。中核集团总经理助理、中国核电
在“双碳”目标引领下,核能作为高效、清洁的低碳能源,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核能,无所不能”,全国政协委员,中核集团总经理助理,中国核电党委书记、董事长卢铁忠说,“当核能供暖取代燃煤锅炉,当海水淡化解决缺水危机,当AI算力驱动绿色转型……你会发现,核能早已渗透进高质量发展的每个
央企使命·破局而立从国产替代到国际领跑,重塑高压开关产业格局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浪潮中,高压开关设备作为能源传输的“智慧关节”,其技术突破直接关乎国家能源安全与产业话语权。60多年来,西安西电开关电气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西开电气”)的发展与国家的能源、装备战略密不可分,参与了新中国
期待加深与民企合作共同推动核电事业高质量发展——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核能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卢铁忠核能作为安全、经济、高效的清洁能源,对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促进我国能源体系清洁低碳转型,具有独特作用和重要意义。备受关注的民营经济在核电领域有哪些贡献?民营企业可以在核电
2月9日下午,秦山核电在秦二厂217大修中首次采用厂房开顶吊装方式,将秦二厂2号机组发电机定子成功更换就位,这也是全国核电厂中第一次更换发电机定子,为后续该机组提升功率打下坚实基础。
01秦山核电秦二厂217大修开始1月28日,秦二厂2号机组与华东电网解列,开始执行春节调停,2月2日调停结束后开始秦山核电本年度首个大修,即秦二厂217大修。本次大修为秦二厂2号机组二十年大修,大修计划项目7977项,主要包括压力容器在役检查、安全壳整体密封性试验、LHQ应急柴油机二十年检、汽轮机发电
截至2024年12月31日,我国运行核电机组共57台(不含台湾地区),装机容量为59431.7MWe(额定装机容量)。2024年1-12月全国共2台核电机组投入运行,详见表1。表1:2024年1-12月商运核电机组信息一、核电生产情况2024年1-12月,全国累计发电量为94183.4亿千瓦时,运行核电机组累计发电量为4451.75亿千瓦
北极星电力网获悉,两大核电巨头——中国核电、中国广核,以及两大水电巨头——长江电力、华能水电,近期都披露了2024年发电量情况。2024年,上述四家上市公司总发电量均实现同比增长,中国核电增长3.09%,中国广核增长6.08%,长江电力增长7.11%,华能水电4.62%。其中,中国核电、华能水电都提到了新能
4月26日,远东股份发布2024年年报。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60.94亿元,同比增长6.66%,创历史新高;实现归母净利润-3.18亿元,主要因为智能电池亏损,个别投资项目存在公允价值变动损失,市场内卷;员工8,283人,员工人均薪酬同比增长13.14%。报告期内,公司智能缆网实现营业收入227.03亿元,同比增长0.47%
近日,三门核电项目5、6号机组工程获国务院常务会核准,标志着公司即将进入两台机组运行、四台机组并行建设的新阶段。三门核电迅速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在集团公司和中国核电的指导下,第一时间召开5、6号机组工程开工动员会,组织各参建方为项目高质量开工共谋良策。三门核电党委书记、董事长陈国才主
据媒体报道,4月27日,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决定核准包括华能福建霞浦一期工程在内的5个核电项目。会议强调,发展核电必须确保安全万无一失,要压实参建单位和业主单位主体责任,按照全球最高安全标准建设和运营核电机组,持续加强安全监管能力建设,切实兜牢核电安全保障网。华能福建霞浦核电项目位
据新闻联播4月27日消息,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核准浙江三门三期工程等核电项目。在此次国常会上获批的新项目分别是广西防城港核电三期(5、6号机组),广东台山核电二期(3、4号机组),浙江三门核电三期(5、6号机组),山东海阳核电三期(5、6号机组),福建霞浦核电一期(1、2号机组),共计5个工程、
4月27日,国常会审议核准浙江三门三期工程等核电项目,共10台机组,分别是:1、广西防城港核电5、6号机组业主单位:中广核地点:广西机型:华龙一号防城港核电项目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港口区光坡镇,其中,防城港核电3、4号机组已分别于2023年、2024年并网发电,在技术路线上,3、4号机组以及此
截至4月24日,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广核”)AI大模型已完成DeepSeek的全面接入,实现了DeepSeek模型的本地化部署。中广核AI、“云中锦书”等大模型构建稳步推进,核电智慧运维水平显著提升,“智慧工地”系统建设精准升级,一批高价值的“AI+”典型场景应用在中广核清洁能源发展各关键领
此次获得核准的中核集团三门核电项目5、6号机组,将采用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单台机组额定容量121.5万千瓦,设计寿命60年。项目建成后,两台机组预计年发电量将达到200亿千瓦时,相当于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600万吨,对于优化长三角地区的能源结构、确保电力供应具
4月2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决定核准一批核电项目。中广核所属广西防城港核电5、6号机组,广东台山核电3、4号机组共4台新机组正式落地,全部采用我国自主知识产权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会议强调,发展核电必须确保安全万无一失,要压实参建单位和业主单位主体责任,按照全球最高安全标准建设和运
一键操作实现核电机组自动化启停,200万组/秒的数据流全天候捕捉设备“生命体征”,核电厂融合通信网络让信息传输驶入高速公路……记者从4月27日举办的第十六届中国国际核电工业展览会上获悉,我国首个核电工业操作系统——中广核“智能核电”正式发布,对我国核电工业智能化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中核集团近日发布江苏徐圩核能供热发电厂一期1、2号机组核岛及其配套BOP安装工程中标结果公告,中标人为中国核工业二三建设有限公司,投标报价3414235138.81元。据悉,江苏徐圩一期核能供热工程项目是全球首个第三代核电压水堆机组和高温气冷堆机组的双堆耦合示范工程,也是国内首个以供汽供热为主要目
4月10日7时56分,经起钩、悬停、回转、落钩、就位等系列标准化动作精准实施后,陆丰核电6号核岛BRX反应堆厂房钢衬里模块8顺利吊装完成,标志着中国广核集团“华龙一号”堆型首个钢衬里筒体全模块化施工圆满成功。陆丰核电6号机组采用了“华龙一号”堆型,其反应堆厂房钢衬里首次采用了全模块化建造技术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姓名: | |
性别: | |
出生日期: | |
邮箱: | |
所在地区: | |
行业类别: | |
工作经验: | |
学历: | |
公司名称: | |
任职岗位: |
我们将会第一时间为您推送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