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输配电输变电工程报道正文

阿里与藏中电网联网工程全线贯通 科技创新亮点频现

2020-08-06 08:36来源:亮报作者:王远关键词:电网工程变电站藏中电网联网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7月26日,在海拔4100米的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吉隆500千伏变电站,随着最后一根导线展放完成,阿里与藏中电网联网工程全线贯通。在阿里联网工程中,科技创新亮点频现。这些科技新成果不仅助力将大电网可靠的电能输送至日喀则、阿里地区的千家万户,还对全世界高海拔地区电网建设起到了示范作用。

多项创新 开创高海拔地区电网建设先河

西藏日喀则市吉隆县,位于西藏西南部,是雪域高原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吉隆”在藏语中意为“舒适村”“欢乐村”,这里既有雪山戈壁,也有湖泊绿洲。除了这些自然美景之外,2019年以来,当地又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那是一条壮丽的“电力天路”——阿里与藏中电网联网工程(以下简称“阿里联网工程”)。

“谁当阿里启明星?国网光荣负重行。三万英雄战雪域,四条天路续征程。银蛇线舞飞极地,金塔羊娇入沼坪。共享定规创典范,贯通央视世人惊。”这首诗歌由阿里联网工程常务副指挥长易建山创作,他也见证了阿里联网工程的从无到有。从2019年9月17日工程开工至今,经过建设者们300多个日日夜夜的拼搏,这项造福西藏人民的民心工程终于结出了硕果。

作为阿里联网工程的技术负责人,易建山对记者强调了这项工程的开创意义。“阿里联网工程是世界上海拔最高、运距最远、风景最美的超高压输变电工程,平均塔位海拔4572米,最高海拔5357米,最长运距超过5400千米。”易建山说,“这项工程早在规划设计阶段,就确定了15项科研创新项目,并在各环节建设管理中尝试运用了多种前沿技术手段。”

那么,阿里联网工程在科技创新方面的突破点有哪些?易建山用八个“第一次”进行了详细说明:在阿里联网工程项目建设中,建设单位第一次与四川大学藏式建筑研究院开展跨界设计,成功设计了岗巴羊头塔和日土羊头塔,以及具有浓郁藏式风格的变电站,与藏区美景融为一体;第一次提前设计,为共享铁塔和共享光缆预留空间和接口;第一次釆用运行经验大数据,建立了高海拔绝缘修正系数标准;第一次釆用螺旋锚基础,减少高原沼泽地扰动问题;第一次全线采用网格式护坡,播种耐寒耐旱草籽增添绿色;第一次建立“1+3”基建全过程数字化综合管控平台,全力打造“1个中心(三维建模的工程建设指挥中心)+3个APP(现场安全管控、物资五方网签、医疗一键呼救)”的全过程信息化管理系统;第一次运用化学储能作为变电站应急电源,解决了柴油发电机由于高原低温缺氧而难以启动的难题;第一次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研究院共同研究,建立了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原变电站,并建立了适应运行人员健康要求的富氧系统建设标准。

在阿里联网工程项目建设中,电网建设科技创新亮点频现。为适应高海拔地区电网建设的实际情况,建设者们集思广益、悉心研究,利用最新的电力建设领域科研成果,在多个方面开创了高海拔地区电网建设的先河。

因地制宜 更大范围保护高原湿地水土环境

西藏日喀则、阿里地区平均海拔高、人口密度低,自然环境复杂多样,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屋脊”“万山之祖”“万水之源”。对于旅游者来说,这里是距离天空最近的大美圣地,但对于电网建设者来说,这里却是世界上最具建设挑战性的地区之一。

阿里联网工程3次跨越雅鲁藏布江,翻越海拨5000米以上的孔唐拉姆山、马攸木拉山,穿越永久性冻土区域和无人少人区、沼泽地,沿线气候恶劣、含氧量仅为内地的50%~60%,平均气温0~5摄氏度、最低气温可达零下35摄氏度,昼夜温差达25摄氏度以上,年有效工期仅有6个月,特别是海拔4500米以上区域有效工期不足5个月。

西藏高海拔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在高原沼泽地施工组塔,建设者们既要确保工程效率和施工安全,还需兼顾环境保护的责任。在大规模的电网建设过程中,国家电网为了保护自然植被、减少水土流失、减少工程施工中的土石方挖掘量,创新开展了高海拔沼泽地螺旋锚基础关键技术攻关并成功应用,形成了覆盖地质评价、基础选型、设计和施工应用全过程的成套技术。

“所谓螺旋锚技术,通俗地讲,就是把一些放大的螺丝钉钻进土里面,起到稳固铁塔的作用。”阿里联网工程线路工程包13施工项目部总工程师黄小洪对记者解释,“采用此技术后,一基塔基的土方挖掘量从500多立方米降到109立方米,能更大范围地保护高原湿地水土环境,是高原沼泽地基础施工的一项有益探索。”

除此之外,国家电网还大力开展高原机械人工降效、高海拔机械化施工方案研究,开发了小型化、模块化新型施工机具,并在全线55%范围内采用了机械化施工手段,使阿里联网工程成为了全国机械化施工率最高的超高压工程;在环保方面,针对高原地貌采取了草皮剥离(养护)、播撒草籽、棕垫隔离保护等技术,在架设起电力铁塔之后对塔基部分实施地貌还原,在尽可能不破坏高原自然地貌的前提下,实现“无妨碍”施工。

共享互联 有效节约土地资源节省运维时间

除署名外,4~5版图片均由阿里联网工程项目建设指挥部提供。

大型电网工程建设,所耗费的人力、物力、时间成本都不小,阿里联网工程在建成后如何尽可能地实现效益最大化、可利用资源最大化,成为建设者们在建设初期就思考的问题。

当今社会,共享经济是一种创新性的商业思维模式,这种经济模式的重点在于对闲置资源剩余价值的再利用。那么,阿里联网工程的线路、铁塔是否具备被共享的可能呢?建设者们参照目前5G基站落户电力铁塔的模式,在工程建设之初,就确定了共享铁塔、共享光缆的理念。

7月26日,在阿里联网工程直播现场,观众们通过央视无人机的近距离拍摄注意到,在造型美观的“岗巴羊头”景观塔上,还有3个印有中国移动标志的箱子。原来,这正是搭载在电力铁塔上的通信基站,沿线铁塔上都预留了通信装置和光缆芯资源等安装接口。

“一塔多用”的共享理念极大地节约了高原地区的土地资源,避免了重复建设、重复投资。此外,预留在电力光缆中的备用光缆,不仅为通信运营商提供了通道,同时也为国防提供专线光缆通道,进而实现资源共享、互利共赢,为生态保护、节约资源贡献了力量。

阿里联网工程运距如此之长、承载功能如此之多、设备工作条件如此迥异,如何实现对每基铁塔的精准运维?易建山表示,精准运维并不难,他们为每一基铁塔和设备都编制了独一无二的“身份证”,为电网安全可靠运行提供了保障。

在位于日喀则的阿里联网工程项目建设指挥部,指挥部副指挥长洛桑达娃向记者展示了一面大屏幕,上面清晰地标注了工程概况、施工进度、物资到货等多项施工指标。除此之外,大屏幕上还以三维立体造型呈现每基铁塔的立体模型,铁塔的所有信息参数、设计档案、竣工设计图也都一目了然。“这样一来,无论哪基铁塔出现问题,运维人员不用再千里迢迢赶赴现场查验,可以直接在后台调出铁塔信息,提前准备抢修备件,为抢修节省了时间。”洛桑达娃说。

据了解,阿里联网工程是国家电网重点打造的基建数字化管控示范项目之一,从规划之初便开展了20余项科学项目研究。项目全程采用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了工程信息的广泛互联。

电力天路惠民生。如今,阿里联网工程已经全线贯通。今年年底,该工程投运后,将和青藏联网工程、川藏电力联网工程、藏中电力联网工程3条“电力天路”一起组成西藏统一电网,覆盖全区74个区县,有助于西藏实现高质量脱贫攻坚。阿里联网工程中的科技创新也对全世界高海拔地区的电网建设起到了示范作用,随着电网建设新科技的不断发展,未来的电网工程将涌现出更多较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兼顾环境保护资源节约、践行共享经济理念的科技之光,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舒适、欢乐的幸福新生活。

原标题:科技之光照耀世界屋脊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电网工程查看更多>变电站查看更多>藏中电网联网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