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配售电增量配电政策正文

山东烟台十四五规划建议:推进增量配电业务改革 降低企业用电成本

2020-12-11 08:54来源:烟台日报关键词:增量配电碳排放十四五能源规划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北极星售电网获悉,日前中共烟台市委下发《关于制定烟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其中称:

高水平建设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推动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等要素交易。积极推进增量配电业务改革,提高配电网运营效率,降低企业用电成本。完善僵尸企业处置机制,促进要素资源向高效市场主体流动。

推进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实施煤炭消费总量控制,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引导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绿色化改造。推行装配式建筑。

推进能源革命,大力发展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稳步推进海阳核电等核能利用,加快布局LNG、成品油储输设施,加强智慧能源互联网建设,打造清洁能源综合利用示范市。健全供水保障体系,推进老岚水库、卧龙水库及中水回用等水利工程,布局更多中小水库和塘坝,提升水资源优化配置和水旱灾害防御能力。

详情如下:

中 共 烟 台 市 委

关于制定烟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2020年12月6日中国共产党烟台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十二次全体会议通过)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对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作出战略部署,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中国共产党山东省第十一届委员会第十二次全体会议,对全省“十四五”发展任务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作出全面安排,为推动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指明方向。中国共产党烟台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十二次全体会议,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省委十一届十二次全会精神,结合烟台实际,认真分析形势,研究谋划了今后一个时期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一系列重大问题,就制定“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提出以下建议。

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奋力开启建设新时代现代化强市新征程

1.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十三五”时期,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市委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在中央和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高质量发展,制造业强市、海洋经济大市、宜业宜居宜游城市和现代化国际滨海城市建设迈出了坚实步伐。全市综合实力稳步提升,经济结构持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实现了由“二三一”向“三二一”转变;新旧动能转换初见成效,八大主导产业不断壮大,优势产业集群加快发展;重点领域改革取得突破,园区、国企、流程再造等改革收到明显成效;开放高地加快构筑,“四园两区”建设提档升级,山东自贸区烟台片区创新发展,烟台综合保税区开关运作;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科技支撑能力不断增强;城市能级和品质得到提升,蓬莱、长岛区划调整,市区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全面实施,重点片区开发建设全面起势;重大基础设施提速建设,一批铁路、机场、水利等重大工程相继开工;乡村振兴战略稳步实施,农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趟出路子;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完成,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稳定脱贫;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市区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重大风险防控有力有效,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取得重要成果;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文化事业繁荣发展,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社会治理成效显著,第五次和第六次获得全国文明城市,第七次获得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第八次和第九次荣膺全国双拥模范城。“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即将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全市上下要再接再厉、一鼓作气,振奋精神、锐意进取,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烟台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新发展阶段面临新机遇新挑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综合分析,“十四五”时期将是我市厚积薄发、乘势而上、大有作为的关键时期,开启建设新时代现代化强市新征程,各种积极因素加速集聚。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加速推进,为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三核”之一、山东自贸试验区“三区”之一、中韩产业园“三园”之一、济青烟国际招商产业园“三园”之一的我市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我市制造业基础良好,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较快,产业配套体系相对完善,坚实稳固的产业基础将不断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势能;近年来,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和重大产业项目相继开工建设,“十四五”时期将集中陆续建成见效,为未来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同时也要看到,我市发展仍处在转型升级的紧要关口,新旧动能转换任务依然艰巨,“四新”经济还没有形成稳定支撑;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亟待突破,科技创新动能不足;中心城区辐射带动能力较弱,县域经济发展很不均衡;民生领域存有不少短板,社会治理还有许多弱项。面对新机遇新挑战,必须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保持战略定力,把握发展规律,提升斗争本领,强化底线思维,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努力在高质量发展中赢得优势、占得主动。

3.到二〇三五年率先基本建成新时代现代化强市。党的十九大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分两个阶段推进的战略安排,到二〇三五年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我市必须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走在前列,加快建设制造业强市、海洋经济大市、宜业宜居宜游城市和现代化国际滨海城市,全面开创新时代现代化强市建设新局面。展望二〇三五年,我市经济综合实力将迈上新台阶,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率先达到中等发达经济体水平;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率先形成新动能主导经济发展的新格局;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全面形成,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明显增强,率先建成改革开放新高地;城市空间布局和规模结构明显优化,城市功能品质显著提升;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广泛形成,生态环境更加优美,率先建设成为美丽港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基本实现现代化,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更加完善,率先基本建成法治烟台、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市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率先建成文化强市、科技强市、教育强市、人才强市、体育强市、健康城市。

二、聚焦走在前列,科学确定“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4.“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全面落实省委“走在前列、全面开创”目标定位,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以重点工程、重点项目、重大事项为抓手,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加快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加快提升社会治理效能,为率先基本建成新时代现代化强市奠定坚实基础。

5.“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激发全体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

——坚持新发展理念。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融入新发展格局,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加快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以更大力度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推进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重大改革开放举措,持续释放改革红利,增强发展动力。

——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对各领域发展的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加强政策协调配合,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全面协调推进现代化建设。

6.“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到二〇二五年,全市经济总量迈上万亿元台阶、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两万美元,不断巩固在全省“三核”城市中的地位,综合实力在全国大中城市中位次不断前移。发展质效更优,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新动能成为引领经济发展的主引擎,在创新驱动发展上走在前列;发展活力更足,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更大突破,开放型经济更加活跃,在更深层次改革、更高水平开放上走在前列;生态环境更美,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在生态文明建设上走在前列;治理效能更好,自治、法治、德治建设深入推进,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走在前列;文化软实力更强,胶东红色文化品牌进一步提升,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在文明城市建设上走在前列;人民生活更加富裕,生活品质明显改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变成现实,在保障改善民生上走在前列;城市能级更高,“四个城市”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在提升城市整体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上走在前列。

——基本建成质效双优的制造业强市。制造业基础更加雄厚,先进制造业占比大幅提升,行业竞争力、品牌影响力、科技创新力、融合发展能力明显增强。新旧动能转换率先塑成优势,产业发展迈向中高端水平,形成以新动能为主导的经济结构和增长格局。基地型产业集群“群峰式”崛起,先进结构材料和生物医药两大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万亿级绿色石化产业基地、百万辆整车基地初步建成。率先建设5G+8K创新应用高地,基本建成国际工业互联网先行城市、国际工业设计名城。实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上市公司数量倍增计划,形成更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跨国公司和产品品牌,培育更多地域标志型产业品牌,实现名企、名品、名产与城市实力同步提升。

——基本建成富有特色的海洋经济大市。“一核引领、两翼突破、七湾联动”的陆海统筹发展格局基本形成,中心城区建设海洋高质量发展核心区,黄海丁字湾沿岸、渤海莱州湾沿岸双向发展,芝罘湾、套子湾、龙口湾、四十里湾、蓬莱湾、太平湾、丁字湾七大海湾崛起湾区经济板块,实现南北海岸互通、东西湾区互动、海陆产业互补。海洋渔业、海工装备制造、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文化旅游、海洋交通运输、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六大海洋产业实现新突破,海洋产学研合作创新和科技成果应用取得新进展,海洋生态承载力和海洋资源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提升,海洋牧场示范之城、海工装备制造之城、海洋旅游品牌之城、海洋环境优美之城基本建成。

——基本建成充满活力的宜业宜居宜游城市。中心城区从“沿海发展时代”跨入“海河联动发展时代”,“横跨黄渤海、纵联山海河”的大市区发展格局基本形成,龙头带动作用显著增强。陆海空立体交通体系全面升级,成为链接东北亚、联通东三省、促进双循环的重要枢纽城市。全域生态文明建设扎实推进,空气质量稳定保持国家二级标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形成“烟台样板”。养马岛至三山岛滨海一带成为美丽风景线,建成更高水平的旅游名城、康养名城、食品名城和安全城市,仙境海岸·鲜美烟台享誉海内外。

——基本建成更具影响力的现代化国际滨海城市。新一轮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格局进一步形成,率先建成国内大循环战略节点城市、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枢纽城市,培育起内引外联大产业,搭建起互联互通大门户,组建起先行先试大平台。对内合作空间深度拓展,成为黄河流域重要港口门户城市和胶东经济圈重要增长极,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对外合作纵深推进,“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优势进一步放大,在参与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中抢占先机,成为中日韩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东北亚经贸合作桥头堡。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贸易便利化、投资自由化、管理法治化、要素市场化、居留便利化水平显著提高。

三、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努力建设创新型城市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科技自立自强,深入实施科教强市战略、人才兴市战略,不断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打造一流的创新创业生态,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7.打造高能级科创平台。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按照“一个产业集群、一个科创平台”的思路,加快建设先进材料与绿色制造山东省实验室、中科院药物创新研究院环渤海新药创制高等研究院、山东苹果·果业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市级重点科创平台,支持区市、园区、企业、高校建设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构建多层次创新平台体系。完善校地合作机制,推动共建研究机构和重点学科。大力发展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烟台市产业技术研究院、国家智能制造工业设计研究院,打造一批创新创业共同体。推动“梦想号”海底探测船、海工装备陆海联调综合试验场、海上卫星发射平台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参与国家海洋实验室建设。聚焦产业发展源头创新需求,加强基础研究、注重原始创新,主动参与实施大科学计划、大科学工程,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加速实现产业化应用。高标准建设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济青烟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和八角湾中央创新区、环磁山国际科研走廊、高新区蓝色智谷。

8.培育高素质企业集群。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以骨干企业引领完善全域创新布局,聚合省级以上企业研发中心资源,推进创新要素互相开放、产业科技互通互用,全方位推动平台共享、协同创新。发挥企业家在技术创新中重要作用,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大型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支持规上工业企业普遍建立研发机构。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强企业与“中科系”“国际系”“高校系”合作,组建创新联合体。开展“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领军企业”梯次培育行动,培育更多的“单项冠军”“瞪羚”“独角兽”企业,支持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成长为创新重要发源地,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

9.建设高层次人才队伍。全方位、精准化引才聚才育才用才,建立普惠性与个性化相结合的人才政策体系,为人才发挥聪明才智营造宽松环境、提供广阔舞台。促进顶尖人才、领军人才、青年人才、海外人才加速涌现,构筑集聚国内外优秀人才的科研创新高地。实施产才融合战略,抓好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推进“烟台工匠”“金蓝领”工程,实施知识更新工程和技能提升行动,建立和完善新型学徒制和首席技师制度,培养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支持驻烟和市属高校院所提升发展,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高校院所,补齐理工类高校建设短板。健全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完善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成果收益分享政策,探索人才价值资本化、股权化有效路径。实施新一轮“双百计划”和引才新政,对特殊人才“一事一议”,引进一批创新创业团队和优质高端人才。探索组建人才发展集团。

10.完善科技创新体制。转变政府科技管理职能,以市场化为导向,以产业为中心,优化重大科技项目、科技资源布局。深化重大科技攻关“揭榜制”“组阁制”,实行科研经费“包干制”试点。对科研人员实行绩效激励,形成以绩效为导向的新型管理评价模式。加大财政投入,促进科技与资本融合,建立覆盖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企业的投融资服务体系。建立技术经纪人制度,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成效。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完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加强科研诚信建设,重视科普工作,建立创新容错机制,营造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

四、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构建富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以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为主攻方向,按照“培育一批新兴产业、改造一批传统产业、淘汰一批落后产能”的思路,推动“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构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

11.集群化发展优势产业。以链条化、集群化为方向,推动高端化工、生物医药、汽车及汽配、食品加工、海工装备制造、航空航天等产业强链补链延链,促进有色及贵金属、电子信息、新能源等产业壮大规模、提升素质,打造优势产业集群。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加强重要产品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多元化,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建设裕龙岛高端石化基地、万华新材料产业基地、高端海工装备基地、8K超高清技术产业基地,建设卫星互联网产业园、生物医药系列产业园、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生态圈和区域带动力的产业功能区。

12.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化工产业向绿色高端转型,装备制造向智能制造转型,食品加工向专精特色加工转型,电子信息向新一代信息技术转型,汽车制造向新能源汽车转型,有色及贵金属向新材料研发应用转型。坚决淘汰落后产能,严格落实环保、质量、能耗、安全等国家行业标准和产业政策,依法依规倒逼落后产能加速退出,严控新增过剩产能。精准制定企业分类综合评价体系,持续整治散乱污企业,鼓励企业通过产能置换、指标交易、股权合作等方式兼并重组。

13.集约化发展新兴产业。聚焦航天装备制造、超高清视频显示、数字创意、人工智能、无人驾驶、绿色环保等新兴产业,布局专业化园区或楼宇,推动新兴产业快速聚集成势。积极培育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引导平台经济、共享经济、体验经济、创意经济加快发展。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培育一批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壮大服务型制造等产业规模。

14.突破发展现代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要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要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公共服务业要向普惠性和均等化发展。加快建设芝罘仙境、海上世界、葡萄酒小镇等一批重点文旅项目,形成“一带两核三仙境”旅游发展格局。办好2021山东省旅游发展大会、世界工业设计大会、中国·山东国际苹果节、国际技术交易大会、国际葡萄酒节、国际果蔬食品博览会等一批知名品牌展会和特色展会,建设国际会展名城。推进居住组团、商业组团联动开发,布局配套大体量、多业态、复合型商业综合体。面向大众培育快捷便民消费,建设便民利民店,实现“便利服务进社区、便民消费进家庭”。加强教育、医疗等公益性、基础性服务业供给。发展服务业新业态,培育工业设计、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等高端服务业态。提升国家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山东省区域性基金管理中心建设水平。推进服务业标准化、品牌化建设。

15.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推进数字产业化,建立新一代数字产业体系,做大大数据、云计算等引领产业,布局虚拟现实、区块链等未来产业,发展集成电路、高端软件等基础产业,打造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推进产业数字化,加快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支持企业“上云用数赋智”,示范推广一批智能制造、智慧海洋、智慧农业、智慧旅游等数字化应用场景。以提升供给能力和应用水平为核心,打造工业互联网产业生态体系。规模化部署5G基站和通信网络配套设施,打造具有烟台特色的5G产业集群,建设全国5G网络先行区。加强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提升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智能化水平。

五、立足扩大内需,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

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促进消费与投资协调互动、供给与需求动态平衡、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互贯通,形成全方位全要素、高能级高效率的双循环。

16.更快融入国内大循环。提升高端要素集聚、协同、联动能力,畅通市场、资源、技术、人才、产业、资本等高端要素循环。坚决破除妨碍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和商品服务流通的结构性、机制性障碍,畅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降低各类交易成本。实施质量强市和品牌战略,加强标准、计量、专利等体系和能力建设,扩大中高端供给,提升我市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推动金融、房地产同实体经济均衡发展。完善现代综合运输体系、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应急物流体系,大力发展航空物流、高铁快运及电商快递,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流通企业。

17.积极参与国内国际双循环。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优化市场布局、商品结构、贸易方式,推进内外经贸一体化协同发展。促进内外贸质量标准、认证认可相衔接,推进同线同标同质。用好山东自贸区烟台片区改革试点经验,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建设更高水平的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促进贸易自由化和投资便利化。积极参与国际互联互通大通道建设,推动烟台港、蓬莱国际机场与日韩主要口岸建立“多港联动”合作机制,提升“齐鲁号”欧亚班列密度和效率。

18.充分激发消费潜力。加快实物消费、服务消费提质升级,扩大居民消费,适当增加公共消费,培育消费新模式新业态,促进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发展。推动消费品提升质量,保护和发展老字号品牌,优化城乡商业网点布局,加快推进成熟商圈提档升级,大力发展县域消费聚集区。健全城市和农村配送网络,加快电商、快递进农村。推动汽车等消费品由购买管理向使用管理转变,促进住房消费健康发展。突破发展康养产业,建设一批康养小镇、康养社区。建设高品质步行街和旅游休闲综合体。大力发展夜间经济,丰富夜间经济消费业态,打造一批夜间经济聚集区。开展“放心消费在烟台”活动,改善消费环境。建立鼓励消费政策体系,放宽服务消费领域市场准入,加快消费金融创新,发展免税经济。实行错峰休假和弹性作息,落实带薪休假制度。

19.持续扩大有效投资。优化投资结构,保持投资合理增长。围绕提升优势产业核心竞争力,建设一批增强基础能力、保障链条安全的示范性重大工程。以提高“亩产效益”为导向,深化“要素跟着项目走”,推动资源要素向优质高效投资领域流动。支持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抓好一批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用好各类政府产业引导基金和政府债券,推广PPP模式、政府股权投资等方式,建立合理投资回报机制和多样化退出机制。激发民间投资活力,鼓励民企参与国企混改、公用事业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20.强化基础设施战略支撑。推进“两新一重”建设,补齐基础设施、市政工程、农业农村、公共安全、生态环保、公共卫生、物资储备、防灾减灾、人防工程、民生保障等短板。构建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速5G基站布局和商用,建设大型绿色数据中心,创建新型智慧城市。完善陆海空综合立体交通体系,建设潍烟高铁、莱荣高铁、青岛(即墨)至海阳市域铁路、青岛(平度)至莱州城际铁路、城市轨道交通,推进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四网融合”,建设蓬莱国际机场二期工程和县域通用机场,实施威海至烟台公路改扩建、莱牟高速、莱青高速、G18荣乌高速烟台绕城段改扩建工程,织密高速路网,建设中心城区快速路,提高公路通达能力。推进能源革命,大力发展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稳步推进海阳核电等核能利用,加快布局LNG、成品油储输设施,加强智慧能源互联网建设,打造清洁能源综合利用示范市。健全供水保障体系,推进老岚水库、卧龙水库及中水回用等水利工程,布局更多中小水库和塘坝,提升水资源优化配置和水旱灾害防御能力。

六、用好改革关键一招,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

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提高改革的战略性、前瞻性、针对性,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按照延续一批、深化一批、启动一批的思路,推出更多改革举措。

21.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实现要素价格市场决定、流动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深化用地市场化配置改革,完善建设用地二级交易市场制度,加快存量低效用地盘活。实行技术要素市场化改革,高水平建设烟台市(国际)技术市场。健全人力资源市场体系,高标准建设中国烟台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鼓励和支持各类主体,依托省级数据交易平台和区域性大数据交易平台,开展数据交易服务。高水平建设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推动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等要素交易。积极推进增量配电业务改革,提高配电网运营效率,降低企业用电成本。完善僵尸企业处置机制,促进要素资源向高效市场主体流动。

22.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深化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提高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比例、资产证券化水平。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深化劳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健全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坚决破除制约民营企业发展壁垒,营造民营企业依法平等使用资源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市场环境,完善促进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政策体系。加强对民营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健全清理和防止拖欠民营企业账款长效机制。扎实推进“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引导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弘扬企业家精神,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一流企业。

23.推进财税金融改革。加强财政资源统筹,强化中期财政规划管理。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推进财政支出标准化,强化预算约束和绩效管理,构建以绩效为核心的集中财力办大事财政政策体系和资金管理机制。优化市县财政分配关系,增强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强化政府债务管理,防范化解基层“三保”、政府债务等重大风险。优化间接融资结构,提高直接融资比例,发展普惠金融,疏通金融进入实体经济渠道。深入推进农商行、城商行等地方金融机构改革。

24.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继续转变政府职能,建设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深化“放管服”和流程再造改革,构建环节最少、效率最高、成本最低的政务服务体系,打造营商环境最优城市。加快建设数字政府,深化“一网通办、一次办好”,打造“掌上办事之城”。深化政务公开,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实施行政审批事项清单管理,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对新产业新业态实行包容审慎监管。全面实行政府权责清单制度,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强化执法监督,完善仲裁制度,依法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合法权益。健全重大政策事前评估和事后评价制度,畅通公众参与渠道,推动政府治理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推行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高标准完成事业单位改革,构建运行顺畅、协调高效、充满活力的事业单位现代治理体系。深化工商联、行业协会、商会和中介机构改革。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增量配电查看更多>碳排放查看更多>十四五能源规划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