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随着国内动力电池崛起,锂电设备行业开始出现少数几家技术优势明显、规模较大、具备一定引领作用的优势企业,如先导智能、赢合科技、璞泰来等企业,2019年锂电设备产值超过220亿元,能够做整线交付的锂电设备企业竞争优势日趋明显,市场集中度逐渐提升。
(2)设备国产化率持续提升,圆柱电池设备国产化率提升明显。
由于进口设备价格高,售后服务时间长及维护费用高,近年来锂电设备国产化进程加速,国产化率稳步提升,据高工产研锂电研究所(GGII)调研统计,2019年中国锂电设备国产化率达90%。在CATL、比亚迪为代表的方形动力电池的带动下,方形电池设备的国产化率超90%以上;在比克、力神等圆柱电池企业带领下,国内圆柱电池部分设备国产化率超过95%,国产化率大幅提升。
为满足下游主机厂需求,对于高端电池产品,目前国内锂电企业仍倾向于选择日本、韩国或者美国的进口设备,特别是前端核心设备,如搅拌机、涂布机等。随着终端对锂电池需求大幅提升,同时国内锂电设备技术不断提升,电池产线中锂电设备国产化率不断上升,锂电设备单价整体呈现下降趋势。
(3)设备自动化升级需求明显,高效率设备需求增加。
锂电设备自动化是未来发展趋势:一方面受政府不断提高锂电池行业准入标准的影响,对锂电产品的安全性、一致性提出更高要求;另一方面各动力电池厂商的产能不断扩大,通过设备自动化,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是一种有效途径。目前国内锂电池一线厂商自动化率约60%,二线厂商仅为30-40%,与国际一流厂商80%的自动化率相比,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我们预计未来国内锂电设备国产化率还会持续提升。
为了提升锂电池生产效率,锂电设备一体化将成为发展趋势,以赢合科技为代表的设备企业纷纷推出辊分一体机、涂辊分一体机、切叠一体机、制片卷绕一体机等设备,在降本增效的大背景下,一体化设备未来的应用将逐渐增多。
(4)头部电池企业与设备制造企业联手开发高效平价的设备。
受国家新能源政策带动,国内锂电池快速发展,特别是动力电池技术不断提升,产品能量密度不断增加,主流电芯企业技术差距相对较小,想要依靠提升技术拉开差距,短期内相对困难,而通过在产品生产工艺精细度上提升,可以快速获得市场优势。但是这对锂电设备提出了新的要求。
电芯企业为了提高产品的品质水平,以CATL、比亚迪为代表的电芯企业已采取与设备企业联合创新,共同定制性研发,根据企业工艺及技术特点开发适合企业的生产设备。目前市场上已有部分电芯企业与设备企业达成合作开发,如先导智能、超业精密、誉辰自动化、大族激光等企业与CATL开展长期战略合作等。
(5)后端设备自动化效率持续上升,机器人使用率稳定上升。
受新能源补贴退坡影响,电池企业降本增效压力增加,国内主流电池企业纷纷提升电池产线自动化程度,使用机器人完成生产工序,可以大幅减少生产时间,同时使得少数电池企业(如蜂巢能源)实现了更高难度车规级电池自动化生产部署。
(6)国产设备精细化程度接近日韩,部分领域处于行业瓶颈,仍需加大突破。
受国家新能源补贴政策引导,近三年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动力电池需求大幅提升,给锂电设备企业提供良好机遇,国内锂电制造水平得到快速提升,锂电生产设备国产率大幅上升,部分工序设备国产化率超过98%,以先导智能为代表的设备企业,其部分核心技术参数、设备精细化程度接近日韩,部分模块出口日韩。
为追求长续航里程,拥有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的叠片电池逐渐被应用,但局限于叠片电池生产速度较慢(0.35秒-0.4秒/片),比卷绕速度慢一倍,提升叠片设备生产速度以及稳定性为行业瓶颈,短时间内仍需进行突破。
(7)电池企业扩产加速,付款方式持续恶化,设备企业应收账款大幅提升。
为抢占市场份额,动力电池企业加速扩产,同时受新能源补贴影响,动力电池企业降本压力增加,电池企业对上游供应商延长付款账期,导致锂电设备企业应收账款大幅提升,部分企业陷入债务纠纷,造成资金链断裂,进一步挤压设备企业生存空间。
受2019年新能源补贴退坡政策影响,补贴力度进一步下降,导致新能源车企成本压力上升,压力向上传导,动力电池企业降本压力增加,现金流压力提升;为维护企业正常运营,电池企业延长对设备企业的付款账期,导致大部分锂电设备企业应收账款比例上升。
据高工产研锂电研究所(GGII)统计,2018-2020年锂电设备企业的应收账款比例大幅提升明显,普遍在40%以上。
中国锂电池设备市场发展两大趋势
1)整线交付商业模式优势逐步显现
目前锂电设备领域需要创新的整线交付商业模式是较好出路,因为将现有经营模式转变为系统设备制造商,实现“交钥匙工程”有利于锂电设备企业的生存和竞争。目前转型成功的企业有赢合科技、大族激光,即锂电生产企业只需提供产能设计与设备预算,交给系统设备制造商制作,最后锂电生产企业按合同进行验收即可。
此外,锂电产业并购整合也日渐增多,未来并购市场将持续保持火热,上市整合主要是财务盈利,而设备厂家实行租赁机制与锂电企业可以互补实现共赢,只有双方共赢,行业才能进入良性循环轨道。
2)持续的研发投入,助力核心竞争力提升
锂电池产业快速发展推动锂电设备行业进程,国内外锂电扩产加速,生产厂家不断增多,这对行业既是机遇更是挑战。目前国内锂电设备已基本满足锂电池生产制造环节,技术与欧美、日韩持平,但尚处发展初始阶段,生产规模受限于技术、管理等因素,大型企业相对少。并且,由于未建立完善统一锂电池行业标准,导致国内锂电设备企业参差不齐,规模也较小。
相比之下,国外率先发展起来的锂电设备行业,其技术水平显然更先进成熟。产业迅速成长势必增加对国产锂电设备需求,而市场迅猛发展对技术性能要求更高,锂电设备行业必将面临技术性革新。要想持续发展,需加大研发投入及工艺提升,这对提升设备核心技术及设备性能具有重要影响。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4月20日晚间,华自科技发布公告称,公司部分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工业园区‘光伏+储能’一体化项目”经过重新论证后,决定延期至2026年12月31日。华自科技于2022年经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证监许可[2022]2974号文同意注册,向特定对象发行人民币普通股64,493,267股,募集资金净额为人
4月18日,由华为数字能源举办的“碳路中国价值共赢——2025华为中国数字能源数据中心设计院研讨会-华北站”成功举办。会议聚焦AI智算热点趋势,云集各大设计院多位总工及设计师等技术专家,解析数据中心行业政策、分享行业前沿技术应用和最新设计方案与实践,共同开拓AI智算时代数据中心高质量发展新路
近日,研究机构EVTank联合伊维经济研究院共同发布了《中国锂离子电池设备行业发展白皮书(2025年)》。EVTank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锂离子电池设备市场规模为1331.4亿元,同比下降28.8%,近年来首次出现负增长。EVTank在白皮书中表示全球锂电设备市场规模出现较大幅度的下滑主要原因包括:(1)2024年以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1月20日,华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披露2024年度业绩预告,整体情况为亏损。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36,000万元-42,000万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亏损38,900万元-44,900万元。华自科技认为,近几年公司大项目承接能力不断加强,部分项目周期长,短期内尚无法验收确认,营
目前传统的液态锂电池性能已经迫近理论上限,固态电池在能量密度和安全性方面都具有显著优势。固态电池作为一项颠覆性的技术,被众多电池企业和车企视为下一代产业变革的核心,其产业化进程不断加速。据业内统计,固态电池“急先锋”半固态电池已实现10GWh级别出货。目前已经有上汽智己、蔚来、东风岚
近日,据央视CCTV-9报道,“中国液态锂电池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已达到世界第一,全世界70%以上的锂电池在中国生产。全球排名前10的动力电池企业,中国占据6家。”据上述节目介绍,20世纪90年代,日本率先在基于液态电解质的锂离子电池领域取得技术优势,并迅速实现了产业化。面对这一局面,陈立泉(2001年
锂电池的生产和迭代,离不开先进锂电设备的支持。为了不断提升锂电池的质量和性能,同时实现电池工厂的“零碳”制造,锂电设备解决方案必须“先行一步”。近年来,我国锂电设备领域持续创新升级,不仅为我国连续多年实现动力电池装机量全球第一,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同时,相关设备企业也为锂电企业研发
在整个锂电产业链,锂电装备环节受到的产业波动或许最为明显。自2023年下半年开始,受产能短期供需错配影响,以及动力电池行业竞争加剧,国内各动力电池厂商扩产步伐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对锂电设备的需求产生较大冲击。不过,分拆头部设备企业营收来看,锂电设备出海正在进入“收获期”,多家企业海
在整个锂电产业链,锂电装备环节受到的产业波动或许最为明显。自2023年下半年开始,受产能短期供需错配影响,以及动力电池行业竞争加剧,国内各动力电池厂商扩产步伐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对锂电设备的需求产生较大冲击。不过,分拆头部设备企业营收来看,锂电设备出海正在进入“收获期”,多家企业海
未来三年中国锂离子电池设备市场规模将呈现出下滑的趋势?据研究机构EVTank预计,随着中国锂离子电池产能的逐步饱和,整个锂离子电池行业呈现出结构性过剩的状态,大量规划中或者建设中的项目停滞或延期为锂离子电池设备市场带来了较大的不确定性,到2027年锂电设备行业将迎来反转。从市场表现来看,上
2024年以来,锂电企业IPO进展速度对比去年进一步放缓,除了极少数完成上市外,更多的企业因为各类原因终止。据北极星储能网统计,截至到今年上述终止的企业涵盖了锂电原材料、BMS、设备、电池、电池回收等产业链多个环节。其中有被叫停的,也有不少是因等待期过长、经营环境变动等原因主动撤销上市申请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4月29日消息,欧洲汽车巨头Stellantis与美国初创公司FactorialEnergy联合研发的FEST固态电池成功通过车规级验证。据了解,FEST固态电池容量为77Ah,能量密度达到375Wh/kg,理论上可使电动车续航突破1000公里。经600次充放电循环后仍保持90%以上容量,达到车规级耐久标准。具备4C放电
北极星储能网在天眼查APP获悉,4月27日,东营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法定代表人为曲涛,注册资本20亿元,经营范围包含:新兴能源技术研发;电池制造;电池销售;电子专用材料制造;电子专用材料销售等。股东信息显示,该公司由宁德时代全资持股。值得注意的是,近几个月,宁德时代在山东接连注册
动力电池出货量同比增长41%,储能电池出货量增长120%。高工产研锂电研究所(GGII)初步调研数据显示,2025Q1中国锂电池出货量314GWh,同比增长55%。其中动力、储能电池出货量分别为210GWh、90GWh,同比增长分别为41%、120%。2024-2025Q1中国锂电池出货量(GWh)说明:动力锂电池含乘用车、商用车、工程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4月25日晚间,振华新材发布公告,公司于2025年4月24日召开董事会和监事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募集资金投资项目重新论证并暂缓实施的议案》。根据该议案,公司将暂缓实施正极材料生产线建设项目(义龙三期)。根据公告显示,义龙三期项目原计划总投资62.45亿元,其中使用募集资金10亿
4月27日,宁德时代获得两张GB38031-2025《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以下简称“新国标”)检测报告,成为国内首家通过新国标的企业。其中,通过检测的产品含电池单体与电池包。GB38031-2025新版动力电池安全强制性国家标准于2025年3月28日发布,将于2026年7月1日正式实施。此次送检产品是麒麟电
LG新能源4月29日宣布,与法国环境服务商Derichebourg成立电池回收合资企业,将投建电池回收工厂。按照计划,两家公司在合资公司中的持股比例各为50%,电池回收工厂选址于法国北部瓦兹河畔布吕耶尔,预计2026年动工,2027年投产,年处理能力超2万吨。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蓬勃兴起,动力电池回收正逐渐
4月28日,佛山市发展和改革局佛山市财政局关于印发《佛山市2025年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实施方案》的通知,通知指出,积极争取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支持高水平废弃物回收循环利用项目,重点支持回收体系建设和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纸、废塑料、废旧纺织品、废旧家电、废旧汽车、退役动力电池
中国动力电池行业的扩张步伐正在持续,头部企业中创新航与国轩高科近期的投资动作再次印证了这一趋势。与此同时,一个显著的并行现象是,围绕大圆柱电池、固态电池及其相关新材料的产能布局正变得日益密集,呈现出“拥挤”的态势。中创新航公布了大规模的扩产计划。其成都项目二期已于3月底动工,该项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4月28日,工信部发布2025年汽车标准化工作要点。其中提出,分析评估前沿技术发展趋势和潜在应用场景,识别研判未来汽车标准化发展方向,推动制定及发布车用人工智能、固态电池、电动汽车换电等标准子体系,启动数据治理及应用等新领域标准体系建设,超前开展飞行汽车等新业态标准化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4月28日,鹿山新材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上表示,公司硅碳负极功能粘接材料(PAA)可用于液态/半固态/固态锂电池中硅基负极极片的粘接。已通过3C电子客户的系统性验证,能够有效提升硅碳负极的循环稳定性与电池续航,已批量供货。在动力电池应用方面,已完成汽车领域知名企业小试验证,目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4月26日,赣锋锂业发布签订合同的公告,显示赣锋锂业与杭州市拱墅区人民政府、杭州市能源集团有限公司分别签署《框架合作协议》《战略合作协议》,三方发挥各自优势,实现资源互补,全面开展产业培育和长效发展合作,建立共赢的长期战略合作发展关系。约定公司拟在杭州拱墅区投资建
动力电池出货量同比增长41%,储能电池出货量增长120%。高工产研锂电研究所(GGII)初步调研数据显示,2025Q1中国锂电池出货量314GWh,同比增长55%。其中动力、储能电池出货量分别为210GWh、90GWh,同比增长分别为41%、120%。2024-2025Q1中国锂电池出货量(GWh)说明:动力锂电池含乘用车、商用车、工程
2025年4月22日,逸飞激光与金羽新能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前期全固态电池合作开发的基础上,围绕全极耳固态电池、方形铝壳固态电池的设备研发、工艺优化、市场推广、产业链协同等方面展开全方位的战略合作。飞激光董事长吴轩、金羽新能董事长黄杜斌等出席仪式,双方团队就固态电池技术发展与双方
2025年一季度,新能源车市持续向好运行,乘用车、商用车领域新能源增长势头强劲,销量同比增长接近50%。其中,新能源重卡赛道增速爆发,同比增长超1.5倍,尤其在新能源重卡具备先发优势的企业开始搅动重卡市场格局。新能源重卡发展在2023进入元年,2025来到增速爆发之年。新能源重卡的电池装机量开始在
在欧盟碳壁垒背景之下,“绿电直连直供”有望成为破解当前困局的新路径。(来源:能源新媒作者:森序)今年2月,江苏省发展改革委印发了《关于创新开展绿电直连供电试点项目建设工作的通知》,确定了首批5个绿电直连供电试点项目,并在盐城、常州、苏州等城市率先启动。这些试点项目旨在通过建设绿电专
3月31日,蜂巢能源在遂宁基地顺利下线第120万套电池包,其中越野电池下线累计超28万套。继今年1月8日达成百万套里程碑后,蜂巢能源不到三个月便完成20万套产能跨越,全力展现蜂巢速度。开年以来,面对新能源汽车市场订单量的持续增长,蜂巢能源依托产研效能提升与智能制造,实现产能加速释放,充分展现
2月份,动力电池装车量排名大变脸,多家市占率环比下降,有企业失速,亦有企业超车,新一轮洗牌期开启。近年来,“产能结构性过剩”和“去库存”一直是围绕动力电池产业发展的关键词。根据研究机构EVTank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全产业链的动力电池库存高达164.8GWh,2022年全行业的动力电池库存达到历史
船舶电池需求升级。由于缺乏新的强预期引导,投资者的目光也重新聚焦于具备扎实基本面支撑的领域。在此背景下,锂电池行业,特别是其在传统应用场景电动化进程中的价值提升潜力,正重获市场关注。其中,船舶电动化因其巨大的市场渗透空间和对大容量电池的显著需求,正成为新的焦点。船舶电动化被视为锂
近期LG新能源引入了前捷威动力的核心团队,意图补强其在磷酸铁锂电池领域的短板。消息指出,团队的总规模在200人左右,涵盖研发、生产、销售等不同职能。今年3月,第一批约20位捷威动力前员工已陆续入职LG新能源南京工厂,主要从事研发岗位。值得注意的是,捷威宣布自2023年12月1日起关闭其天津工厂。
瑞浦兰钧2024年营收增长29.44%至177.96亿元,经营效率稳步提升。2024年,中国锂电池行业在“双重变革”的浪潮中前行。一方面,市场竞争激烈,车企价格战频发,贸易壁垒与复杂地缘政治,冲击着电池企业成本与市场拓展。另一方面,新能源汽车与储能需求快速增长,新型材料与工艺助力企业突破性能瓶颈,为
破解新能源汽车“顽疾”今年以来,随着比亚迪、小鹏、小米、尊界等品牌,相继发布搭载5C-10C超快充电池及技术的新车型,整车充电时间从“小时级”缩短至“分钟级”,逼近燃油车加油速度,新能源汽车业正迎来一场补能效率“革命”。高端车型方面,近期新上市的小米SU7Ultra,电池快充能力达到5.2C;将于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3月17日,孚能科技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上回答有关两轮车布局和钠电池进展问题。孚能科技表示,公司是国内最早布局电动两轮车的动力电池企业,拥有超14年的两轮车产品应用经验,服务客户包括Zero、春风动力、虬龙、雅迪、新日、EMC、Lightfighter、Polaris等国内外知名品牌。公司两轮车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姓名: | |
性别: | |
出生日期: | |
邮箱: | |
所在地区: | |
行业类别: | |
工作经验: | |
学历: | |
公司名称: | |
任职岗位: |
我们将会第一时间为您推送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