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核电核电建设与运行报道正文

大亚湾畔 蹚出核电自主运营之路

2021-06-30 08:45来源:中国能源报作者:朱学蕊 赵紫原关键词:大亚湾核电核电项目核电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从深圳福田区出发,驱车穿越城市,沿大鹏湾一路向东,一小时后便可抵达大鹏新区海滨的大亚湾核电基地。基地背靠排牙山、远眺七娘山,大亚湾核电站与岭澳核电站一期、二期,矗立在青山碧海的怀抱之中。

作为我国大陆第一座大型商用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主体工程于1987年开工,1994年投入商运。截至2020年底,电站累计上网电量达8005.06亿度,其中输送香港的电量累计达2738.98亿度,每年供电超过100亿度,香港每四个家庭中就有一个被大亚湾核电站“点亮”。

大亚湾核电站是诞生于改革开放春潮中的大型能源工程,引进法国核电技术建设,采用“中外合资经营”和“借贷建设、售电还钱”模式,杀出了一条解决我国核电站起步建设资金和外汇问题的“血路”,为我国高起点发展核电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多年以后,这座镌刻改革开放烙印的电站早已成为外界公认的“核电发展摇篮”,以它为起点诞生的大亚湾核电基地,更是蹚出了一条“高起点起步,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核电自主化发展之路。

低头靠勇气,扔掉“拐棍”自主运营

改革开放初期,广东省要在引进外资方面实现突破,同时粤港电力需求正在急速增长,且当时国内没有大型核电站。基于多重需求考虑,国家决定向法国购买两座核电站设备。1982年12月,国务院批准按照“借贷建设、售电还钱、合资经营”的工程建设模式,建设广东大亚湾核电站,并成立广东核电合营有限公司。

彼时,中国核电建设刚刚起步,生产运行人才几乎是零。为尽快培养队伍,大亚湾核电站于1989年—1990年先后派出三批学员出国接受培训,平均每人的培训费按当时汇率计算,约合人民币195万元,几乎与一个成人体重的黄金价值相当,他们由此被称为“黄金人”。

“黄金人”学成回国后,并未直接“挑大梁”。当时合营合同规定,电站投产后五年内,生产部经理均由港方在国际上招聘具有核电站厂长经验的人员担任,中方配副职,另外在运行值等核心岗位均配备外籍专家,通过实践带动、指导中方人员,逐步培养成熟队伍。

中国广核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中广核核电运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广核运营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秦余新至今记得24年前刚到大亚湾核电站时的情景。当时,他所在的维修部技术团队中虽有多名中外方人员,但他第一次在工作中体会到了孤独。“本以为学到的东西已经足够多了,可到了现场,才发现书本上的知识根本不够用。没工具没方法,查资料都没地方查。”

作为第三批“黄金人”,大亚湾核电运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大亚湾核电公司”)副总经理陈军琦感慨:“当时电站99%的设备都从法国引进,缺技术缺设备,人不够经验也不足,很多人感到力不从心,但想到国家花巨资培养,便暗下决心,要想办法学习,早日摆脱依赖。”

语言不通,就盯着记;外国师傅走到哪,中国徒弟就跟到哪;从放下胆怯到找回自信,从摆脱支持到独立实施……随着时间推移,包括运行、设计和技术在内的许多工作,渐渐都换成了由中方员工主导。

1997年7月1日,大亚湾核电站运营权正式由法方移交给中方,提前两年实现自主运营,成为我国核电首个实现自主化的领域。

抬头靠实力,关键领域大胆创新

法方“交钥匙”后的几年内,大亚湾核电站两台机组的商运水平达到了一定高度,这个过程中,中广核人彻底放下了依赖。“从心理和技术上,经过引进、消化和吸收,我们做到了知其所以然,有更多勇气和信心去运营好电站,甚至在一些关键领域大胆搞创新。”

在大亚湾核电基地的一处技能培训中心,1:1建造的模拟核燃料换料水池泛起波光,池底的反应堆清晰可见。中广核运营公司核燃料修复师乔素凯和他的团队,正是在这方蓝色水池中,实施了关键创新。

1992年7月,不到20岁的乔素凯从山西临汾的技校毕业,来到大亚湾核电站维修处工作。次年7月,电站首炉核燃料进场,他成为首批核燃料操作师。

2005年之前,大亚湾核电站堆芯换料和检修工作基本由外方支持操作,但他们只讲“皮毛”,而且材料和设备要价很高,这让乔素凯“自己干”的念头日渐强烈。之后几年,他所在的团队攻克技术障碍,一举实现燃料操作与贮存系统自主维修,还把核燃料替换棒变成了“中国造”。

手执一截手指般粗细的核燃料替换棒,乔素凯来了兴致:“核燃料棒从堆芯取出后,为了避免燃料组件结构发生变化,需要在原位置装进一根等高的不锈钢棒。当时,外商报价20000元一根,我一听就火了。”

“不能让小小的棒子‘卡脖子’!”乔素凯随即联系国内厂商制造,但当时所需替换棒较少,要求却极高,很多企业不愿接单。他又找到东北一家钢厂,百般说服,对方才答应一试,经失败数次才炼出了合格材料。最终,中广核成功实现了国产替换棒入堆,每根造价仅有1000元。

卓越不止步,唤醒电站“第二春”

30年前,大亚湾核电站的专家村曾聚集了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1000多名核电专家,是南海之滨的“小联合国”。“从1997年自主运营到2000年以后,电站全部技术生产岗位都是中方员工,外国专家明显减少,目前外国常住户已不足10户。”大亚湾核电公司培训与经验反馈管理项目经理张锦浙说。

“从商运到自主运营,大亚湾核电站走的是一条引进、消化、吸收之路,尤其在低头学习的阶段,这座电站培育出了追求卓越的内驱力,以及开放、竞争和创新的基因。”秦余新说,“面向未来,始终保持成长、保持对外部环境的高度敏感,是大亚湾核电站和整个基地,乃至中广核核电事业发展的关键。”

对于持续创新,中广核运营公司大修中心主泵专业项目队长唐辉鹏和大修中心仪表计算机部副经理李东深有体会。

面对外方维修团队的高昂要价,唐辉鹏所在主泵团队“十年磨一剑”,掌握了主泵完全自主维修能力,实现大亚湾核电站两台机组主泵水力部件自主化更换。面对技术壁垒,李东和同事搭系统、试工艺,打破国外厂商在核级变送器、堆芯测量及堆外中子测量系统上的垄断。

再过两年,陈军琦就要退休,将离开工作了30多年的大亚湾。他说,从学习到跟跑、领跑,大亚湾核电站这几十年没白干。“我退休前最大的使命和愿望,就是做好大亚湾核电站30年改造,让这座电站迎来‘第二春’。”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大亚湾核电查看更多>核电项目查看更多>核电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