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碳管家碳排放碳源减排报道正文

全国首份!《四川省社会活动碳中和研究报告(2021)》发布

2021-08-27 08:49来源:四川省环境政策研究与规划院关键词:碳中和温室气体排放四川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2021年8月25日,在第九个全国低碳日之际,四川省环境政策研究与规划院、四川联合环境交易所在主题为“双碳新时代,转型新机遇”的四川省开启应对气候变化新征程研讨会上,联合发布《四川省社会活动碳中和清单(第一批)》《四川省社会活动碳中和研究报告(2021)》。据悉,这是全国首份社会活动碳中和清单和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7月底,全省累计实施社会活动碳中和98场(次),参与人数超过8621人次,抵消温室气体排放4828.9吨二氧化碳当量,相当于100万人停驶一天小汽车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其中,依托四川联合环境交易所“点点”碳中和公益服务平台线上实施96场次,成为碳中和的主流方式。

四川省社会活动碳中和研究报告(2021)

四川省环境政策研究与规划院、四川联合环境交易所

社会活动层面的碳中和是指测算组织或个人在特定时间内从事生产、经营等活动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在强化节能降碳行动的基础上,通过植树造林、购买碳信用等方式,抵消剩余温室气体排放的行为。为引导和推动四川省社会活动碳中和规范、有序和可持续发展,编制本研究报告。

一、发展现状

(一)出台碳中和推广方案,政策标准体系初步构建

为建设国家低碳试点城市和国际会展之都,成都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早在2018年12月就发布了《成都市会展活动碳足迹核算与碳中和实施指南》(DB5101/T 41-2018),规定了成都市会展活动碳足迹的核算原则、核算程序、核算边界、核算方法、碳足迹报告内容与格式、碳中和实施程序和碳中和声明等内容,开启了四川省社会活动碳中和标准化的先河。2021年3月29日,四川省生态环境厅、省文化和旅游厅、省体育局、省机关事务管理局、省林业和草原局联合出台全国首个社会活动层面碳中和省级推广方案《四川省积极有序推广和规范碳中和方案》,鼓励各类实施主体在赛事、会议、论坛、展览、旅游、生产、运营等各类活动中优先节能降耗、绿色消费、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倡导绿色经营和低碳发展理念,实施活动碳中和或部分抵消温室气体排放,并从制定碳中和政策规范、搭建碳中和服务平台、丰富碳减排信用产品、扩大碳中和实施范围、实施碳中和示范项目五方面明确了重点任务。2020年3月18日, 成都市人民政府出台《关于构建“碳惠天府”机制的实施意见》,在国内首创提出了“公众碳减排积分奖励、项目碳减排量开发运营”双路径碳普惠机制。2021年5月10日,泸州市人民政府发布《泸州市“绿芽积分”建设推进实施方案》,启动绿色生活激励回馈机制建设,打造川南地区碳普惠品牌。

(二)探索建立碳中和机制,公益服务平台基本建成

四川省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推动逐步将碳中和等低碳发展行动情况纳入绿色会展和绿色生活创建、绿色低碳企业、低碳试点城市等评价体系,推广碳中和年会,规范大型活动碳中和。成都市人民政府发布的《关于构建“碳惠天府”机制的实施意见》提出,将制定大型活动低碳化及碳中和指导意见,赋予国际会展之都新标识,建立商超、A级旅游景区、星级旅游酒店等低碳场景消纳机制,鼓励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个人认购碳减排量,建立交通运输企业燃油、燃气机动车碳中和机制,引导航空公司打造低碳航线。四川联合环境交易所开发建设“点点”(寓意“减碳多一点,排放少一点”)碳中和平台,打造集碳排放核算、碳中和申请、碳中和方式选择、碳排放抵消等碳中和全流程的碳中和公益服务平台,已具备发布各类活动场景、在线计算碳排放量、在线购买碳信用、颁发电子荣誉证书、碳中和排行榜查询等功能,提升了碳中和活跃度。

(三)广泛开展碳中和活动,线下碳中和成主要方式

根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1年7月31日,全省累计实施社会活动碳中和98场(次),参与人数超过8621人次,抵消温室气体排放4828.91吨二氧化碳当量,相当于消费1815.4吨煤炭、消费天然气254.9万立方米、消费4683.7万千瓦时电力、100万人乘坐地铁出行90.1千米或100万人乘坐出租车出行76.4千米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碳中和方式看,实施线下碳中和活动2场次,即第二届国际城市可持续发展高层论坛、兴文县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线上碳中和方式因其便捷性、短周期、低成本而受到市场热捧,达到96场次。碳中和产品看,使用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1990.8吨、成都市“碳惠天府”核证减排量1897.9吨,预计林业碳汇928.0吨,国家碳信用为主、地方碳信用为辅的碳抵消产品供给格局基本形成。

(四)不断拓展碳中和场景,涌现一批新模式新业态

目前,四川已拥有碳中和会议、展览、大数据中心、园区、景区、音乐会、婚礼等场景,雅安大数据产业园建成全国首个碳中和国家绿色数据中心,青城山—都江堰风景名胜区成为国内首个碳中和景区。从集中度看,温室气体排放抵消量最大的10个活动(都江堰风景名胜区、第二届国际城市可持续发展高层论坛、青城山风景名胜区、全国机关事务文化建设工作研讨会、2020成都国际环保博览会、四川省林业碳汇国际研讨会、2019天府金融论坛主论坛及发布会、2020成都全球创新创业交易会—首届国际区块链产业博览会、四川省铁路产业投资集团公司资产经营管理人员专题培训班、四川省用能权交易开市活动及业务培训会),共抵消温室气体2761.3吨,约占全部抵消量的57.2%;成都市碳中和活动超过60场次,最为集中,其次是遂宁市。从活动层次看,多以企事业单位活动为主;地方政府组织或参与的活动超过34场次;国际会议共有4场次,包括第二届国际城市可持续发展高层论坛、2020成都国际环保博览会、四川省林业碳汇国际研讨会、2020成都全球创新创业交易会—首届国际区块链产业博览会、第三届国际城市可持续发展高层论坛。环境类活动碳中和超过40场次,金融机构参与活动也相对较多,凸显了金融领域和环境领域的理念引领作用。

(五)创新开发特色碳信用,抵消产品选择更加多样

作为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和国家最大清洁能源基地,四川省林草碳汇、农村沼气、可再生能源等碳信用开发潜力较大。早在2004年,四川省就启动了林草碳汇项目开发。2008年,又将农村户用沼气引入清洁发展机制。根据统计,四川省在《京都议定书》下的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数达到565个,居全国第一。2010年,广元市在西部地区率先开展碳减排量交易,分别向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提供1万吨、3.6万吨碳中和指标;什邡市和绵竹市1.7万口灾后重建沼气池的减排量打捆售给挪威,实现四川省沼气池首次进入国际碳交易;中国首个与外资企业直接合作的林业碳汇项目、四川省最大的林业碳汇项目“诺华川西南林业碳汇、社区和生物多样性项目”启动。2018年,成都市在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启动500亩碳中和林建设,计划用20年时间增加的碳汇抵消第二届国际城市可持续发展高层论坛产生的921吨碳排放。2019年,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印发《关于大力发展林草碳汇推进林草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林草碳汇项目总规模力争达到3000万亩。2021年,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印发《四川林草碳汇行动方案》,提出探索林农和牧民小规模林草资源价值实现路径,开发乡村林草碳汇产品;支持凉山州乡村振兴、宣汉森林经营、天全大熊猫栖息地恢复、龙泉山城市森林、若尔盖湿地等林草碳汇项目示范。2020年,成都市发布《成都市“碳惠天府”机制管理办法(试行)》及供热锅炉使用电能或天然气替代、机场光伏+储能静变电源(GPU)系统替代燃油、节能改造、造林管护、天府绿道、川西林盘、湖泊湿地、测土配方施肥等8个“碳惠天府”机制碳减排项目方法学,进一步拓展了本地化碳信用开发场景。

二、存在问题

(一)社会广泛参与动力不足

全社会气候变化认知薄弱,自觉采取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的主动性不够。社会活动碳中和激励机制乏力,鼓励性、引导性措施偏多,财政补贴、融资贷款、绿色评价等缺乏对碳中和的要求,尚未建立区域强制减排机制,碳信用消纳缺乏稳定性、可持续和发展后劲。

(二)“轻减排、重抵消”问题突出

一些活动过度强调“碳中和”标签,而对活动各环节的温室气体排放控制缺乏通盘考虑和针对性措施。部分活动仅注重活动中温室气体排放减排和抵消,而对活动前、后的全流程碳足迹评估不足,导致抵消量偏小。部分机构蹭热点、炒概念、揽资本,完全脱离节能减排行动实际。

(三)碳中和市场化服务体系不完善

碳中和宣传推广机制相对单一,能源、工业、交通运输等重点排放行业企业参与度较低,碳排放抵消规模相对较小。碳中和活动区域分布不均,高度集中在省会城市。碳信用开发消纳不畅通,林草碳汇、农村沼气、可再生能源等碳信用开发与消纳脱节,长效机制尚未建立。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国际性、全国性活动碳中和较少,未能充分展示四川特质、绿色形象。

三、可持续发展建议

(一)营造碳中和良好社会氛围

明确社会活动碳中和的定位,融入生态文明建设、碳达峰碳中和、绿色低碳发展相关规划政策体系。强化区域联动,推动成渝地区碳普惠机制良性互动和有机链接。加强正向引导和激励,将大型活动碳中和推广情况纳入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评价考核体系,鼓励城市和园区层面安排财政资金引导企业积极降碳、有序抵消。加强生态文明理念宣传,提升公众对社会活动碳中和、区域碳中和、企业碳中和等共性和差异的理解。

(二)建立健全碳中和标准体系

研究制定区域白酒、大数据中心等行业温室气体排放、碳足迹核算技术规范。完善农村沼气、林草碳汇、光伏村庄和社区、烤烟电能替代、茶叶电能替代等本地化碳信用方法体系,推动制定社会活动实施碳中和标准,提升社会活动碳中和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探索气候变化信息披露标准,增强社会活动碳中和的透明度和可验证性。

(三)积极推动碳中和项目示范

以在川举办的世界大学会运动会等具有重大影响的国际性、全国性活动为重点,实施一批大型活动碳中和项目,打造规范化、智能化、绿色化标杆。依托大熊猫国家公园、若尔盖草原、大小凉山、龙泉山、城市绿心等,建设碳中和林,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促进市场化营造林长效推动机制。

(四)提升碳中和市场服务能力

做大做强“点点”碳中和公益服务平台,进一步拓展服务功能,改善服务界面,优化服务流程,提升服务品质。培育壮大碳盘查、碳认证、碳资产管理等服务机构,积极推动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项目、区域碳普惠项目和林草碳汇项目开发,构建社会活动碳中和全流程服务体系。

(五)加大推广碳中和场景业态

优先推动金融、会展等现代服务业企业常态化实施碳中和,形成市场引领能力和碳中和展示窗口。发挥公共机构和国有企业引领作用,在积极节能降碳的基础上,打造一批碳中和年会、公共机构和企业。以白酒等优势特色产业为突破口,逐步推动工业企业实施碳中和,并逐步提高抵消比例,建设近零碳企业。

链接:持续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四川在行动

今年以来,林草碳汇、碳中和债券、碳中和产业基金、碳中和生态圈……四川碳达峰碳中和新闻纷至沓来,让人眼花缭乱。作为工业经济大省和清洁能源大省的四川开展了那些工作,有什么特色和亮点呢?

斗真碰硬,严控“两高”项目发展

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是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首要任务。4月23日,省政府黄强省长在成都督导时就强调,要坚持规划先行,严禁上高耗能高污染项目,决不能以解决问题为由乱投钱搞“烂尾工程”。

紧接着,四川省发展改革委、经济和信息化厅、生态环境厅于6月8日联合召开覆盖21个市(州)、183个县(区、市)政府的重要会议,聚焦“两高”项目分类处置。

8月18日,省政府常务副省长、省节能减排及应对气候变化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罗文,对上半年能耗双控目标完成情况红色预警的3个市(州)政府主要负责人进行了约谈。

发挥优势,打造清洁能源走廊

四川是全国清洁能源资源最集中、特色最鲜明的省份,碳达峰碳中和为做好“水、风、光”这篇大文章带来了新的机遇。省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暨省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全体会议提出,高质量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和先进水平的沿江清洁能源走廊和产业集群。

《四川省“十四五”光伏、风电资源开发若干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将规划建设金沙江上游、金沙江下游、雅砻江流域、大渡河中上游4个风光水一体化可再生能源综合开发基地,到2025年底建成光伏、风电发电装机容量各1000万千瓦以上。

今年6月,一批大型重大水电项目也密集投产。6月16日,金沙江乌东德水电站12台85万千瓦机组全部投产发电,可年均替代减排二氧化碳3050万吨。28日,金沙江白鹤滩水电站首批机组投产发电。30日,雅砻江杨房沟水电站首台机组投产发电。

抓住机遇,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些地区和企业抢抓机遇,超前谋划,努力在碳达峰碳中和部署中抢占一席之地。成都市提出构建碳中和产业生态圈,加快编制碳中和产业生态圈方案。

东方电气开工建设氢能产业园,加快打造西部氢能高端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园区。宜宾市与宁德时代(300750)签署全方位深化合作协议,以宜宾三江新区为重点,建设宁德时代西南运营总部和研发中心,打造全球最大动力电池生产基地。凯盛(自贡)新能源太阳能新材料一期项目在自贡投产点火。

传统产业主动谋变。四川省钒钛钢铁产业协会发出全省首份碳达峰碳中和行动倡议,呼吁钒钛钢铁低碳转型。7月27日,四川冶控集团揭牌成立,一跃成为全国最大的短流程绿色炼钢集团。

创新引领,新场景新业态不断涌现

科技战线积极响应碳达峰碳中和号召,四川大学联合东方电气集团等单位组建全国省级碳中和技术创新中心,布局碳减排、碳零排、碳负排三大研发方向。西南石油大学挂牌碳中和研究院,设立天然气绿色开发利用、零碳能源系统、储能技术、二氧化碳高效捕集与绿色转化4个研究中心。

绿色金融创新迈向2.0时代。人行成都分行实施碳减排票据再贴现专项支持计划,加大对碳减排企业的融资支持。中航成都碳中和产业基金合作框架协议签约,四川机场集团、雅砻江水电参与发行全国首批碳中和债券,全国首单区县级碳中和绿色中期票据在成都新都区发行。

此外,四川也是林草碳汇的“沃土”。《四川林草碳汇行动方案》提出,到2025年林草碳汇项目规模达3000万亩。支持凉山州乡村振兴、宣汉森林经营、天全大熊猫栖息地恢复、龙泉山城市森林、若尔盖湿地等林草碳汇项目示范,还将探索林农碳汇+互联网“微碳汇”模式,开发乡村林草碳汇产品。

注重参与,推广社会活动碳中和

多部门联合发布了全国首份社会活动层面碳中和省级推广方案。根据四川联合环境交易所“点点”碳中和服务平台统计,截至7月底,累计实施碳中和场景已达96场,累计参与人数突破8000人次,累计消纳国家核证减排量(CCER)和成都“碳惠天府”核证减排量1991吨,相当于近10万辆低油耗小汽车停驶一天。其中,诞生了全国首个国家碳中和大数据园区雅安大数据产业园,以及碳中和婚礼等新场景。

成都市“碳惠天府”绿色公益平台上线启动以来,已有青城山都江堰风景名胜区管理局、通威太阳能(成都)有限公司、四川一汽丰田汽车有限公司、兴业银行成都分行签订“碳惠天府”碳中和公益行动认购合作协议。

附:四川省积极有序推广和规范碳中和方案

为贯彻国家二氧化碳排放达峰目标和碳中和愿景,落实省委省政府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决策部署,践行绿色低碳发展新理念,弘扬以低碳为荣的社会新风尚,有序推广和规范各类活动碳中和,根据《大型活动碳中和实施指南(试行)》(生态环境部2019年第19号公告)、《四川省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川府发〔2017〕31号)有关精神,制定本方案。

一、主要目标

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将社会层面碳中和作为传播绿色低碳理念、强化碳排放管理、扩大气候投融资、培育低碳新业态、提升绿色影响力的重要途径,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有机结合,以绿色生活和低碳发展为归宿,以赛事、会议、展览等大型活动碳中和为引领,以A级旅游景区、星级饭店、商场等运营场景和各类企业、公共机构、社会组织及个人生活碳中和为重点,以平台建设、宣传推广、项目示范为抓手,分阶段、有步骤推动各类社会活动实施碳中和,为绿色生活和低碳发展提供时尚选择。

——到2022年,建成四川省碳中和创新服务平台,实施一批国际性、全国性大型活动碳中和示范项目,碳中和参与度明显提高,碳中和覆盖领域不断拓展,碳中和服务能力大幅提高。

——到2025年,初步构建起对接国际标准、符合国家要求、具有四川特色的碳中和政策标准体系和支撑服务体系,大型活动碳中和有序推行,低碳为荣的社会新风尚广泛弘扬。

二、实施主体

碳中和实施主体包括企业、公共机构和社会组织等机构实施主体和个人。机构实施主体可对举办和参加的大型活动,以及生产、经营等活动过程中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实施碳中和;个人可自愿对生活、工作等活动中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实施碳中和。鼓励将机构实施主体集中开展的碳抵消与个人自愿实施的碳抵消相结合,实现整体碳中和。

三、重点任务

(一)制定碳中和政策规范

建立健全碳中和引导、支持和规范政策体系,促进机构、个人参与和推广碳中和,规范开发减碳效益明显、衔接国际国内标准、具有广泛市场认同、区域特色突出的碳减排信用产品。科学有序推进各类碳排放核算方法学研发,在国家发布方法学之外优先制定3—5个常见场景碳排放核算方法,推动碳汇扶贫、光伏扶贫、农村沼气、甲烷回收利用、节能提效改造等领域碳减排项目开发。加快制定碳中和技术规范,推动碳排放核算、碳中和实施标准化、规范化和数字化。

(二)搭建碳中和服务平台

立足四川、面向全国,依托四川联合环境交易所建设集碳中和申请、碳排放核算、碳中和方式选择、碳排放抵消、碳中和评价等碳中和全流程,以及相关知识普及、信息查询等功能为一体的碳中和公益服务平台,提供便捷、高效、规范的碳中和服务。服务平台提供碳配额、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四川省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备案或认可的碳减排量等多种碳信用产品选择,建立碳中和政策宣贯、信息披露、信用公开等监管辅助功能,探索建立碳中和“绿名单”和违规“黑名单”激励约束机制,推动服务平台与“天府信用通”平台互联互通,促进碳中和相关信息在金融领域应用。强化服务平台监管,制定服务平台监管规则和运维办法。

(三)丰富碳减排信用产品

鼓励优先采用国家碳配额、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实施碳中和,推动依托国家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方法学开发减排项目。加快建立包括“碳惠天府”在内的区域碳减排机制,重点围绕公众行为减排、林草碳汇提升、城乡环境整治、节能低碳改造,创新开发区域核证碳减排量,畅通低碳价值转化路径。探索将碳中和与生态扶贫有机结合,鼓励采用来自贫困地区的碳信用或新建林草碳汇项目产生的减排量。

(四)扩大碳中和实施范围

有序推广社会活动碳中和,鼓励各类实施主体在赛事、会议、论坛、展览、旅游、生产、运营等各类活动中优先节能降耗、绿色消费、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倡导绿色经营和低碳发展理念,实施活动碳中和或部分抵消温室气体排放。逐步将碳中和等低碳发展行动情况纳入绿色会展和绿色生活创建、绿色低碳企业、低碳试点城市等评价体系,探索建设碳中和A级旅游景区、星级饭店、商超,推广碳中和年会。规范大型活动碳中和,申办文件承诺实施碳中和的国际性和全国性大型活动,活动组织者应在活动举办前向本地区地级及以上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报送《四川省大型活动碳中和登记表》,并抄送碳中和创新服务平台。

(五)实施碳中和示范项目

从四川省行政区域内举办的国际性和全国性大型活动中,选择一批引领性、示范性大型活动实施碳中和项目示范,规范制定碳中和实施计划、开展温室气体减排行动、实施碳中和及碳中和评价。发挥森林、草原、湿地等自然空间碳汇优势,探索依托大型活动碳中和在岷山—邛崃山自然保护轴和黄河源、川西、大巴山、乌蒙山、龙泉山五大自然保护屏障建设碳中和(竹)林、草原、湿地示范项目,并在国际、国家和区域碳信用体系下开发碳减排量用于大型活动碳中和。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

生态环境主管部门为碳中和归口管理部门,监管碳中和实施主体、服务平台、三方机构等参与主体,建立碳中和信用评价机制,杜绝投机和炒作行为。生态环境厅会同相关部门指导和推进相应领域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项目和区域碳减排项目有序开发和规范管理。教育、文化和旅游、体育、机关事务管理、国资、金融、经济合作(博览)、林草等相关部门指导推广相应领域活动碳中和。各市(州)可结合实际制定碳中和推广方案和支持政策。

(二)保障资金投入

碳中和实施主体应按照绿色、节俭办活动要求,结合实际将实施碳中和的相关费用纳入经费预算,推动以低成本、高品质碳信用或项目实现碳中和。支持利用财政资金开展碳足迹和碳中和基础研究、基础设施和能力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地区通过财政资金引导和推广碳中和,实施大型活动碳中和示范项目。积极落实五部委《关于促进应对气候变化投融资的指导意见》(环气候〔2020〕57号),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入。

(三)加强宣传引导

结合全国节能宣传周、全国低碳日、六五环境日、世界地球日等活动,宣传碳中和理念,加强碳中和典型案例经验交流和宣传推广,营造绿色生活和低碳发展氛围。不断创新碳中和场景,提高公众参与度,改善实施主体获得感。大型活动组织者应通过多种途径及时披露碳中和信息,企事业单位应有序将实施碳中和情况纳入温室气体排放和资源环境信息披露机制,生态环境部门要建立碳中和信息定期发布机制,接受社会监督。探索开展企业绿色影响力星级评价,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碳中和查看更多>温室气体排放查看更多>四川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