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碳管家碳排放能源替代市场正文

中国“双碳”目标将推动国内投资、技术进步以及跨境交易与合作

2021-10-09 14:02来源:瑞信 Credit Suisse关键词:碳中和脱碳二氧化碳排放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瑞信认为中国雄心勃勃的脱碳蓝图有望撬动100-130 万亿人民币的潜在投资,助力中国在关键领域实现技术自主、建立领先优势的同时,也将为持续的跨境交易和气候变化合作创造机会。

中国的百万亿绿色投资计划

瑞信预计,要实现2060年净零排放目标,未来30年中国需要投资约100-130万亿元用于发展以绿色基础设施为主的绿色项目。如此大规模的投资有望为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提供新的增长引擎,并由此带来新的商业机会和优质就业岗位。把 “碳中和” 与其他国家重大项目一起列为未来十年的政策重点,显示出中国实现净零排放的坚定决心。近五年,中国加大了对5G网络、互联网数据中心以及电动汽车(EV)充电站等 “新基建” 的投资。据瑞信瑞启中国(CQi)估算,这些投资有望在未来30年内将中国的GDP年增速提高37至43个基点。

1.jpg

未来十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板块年均复合增速预计将达到25%

就交通运输板块而言,瑞信预计随着燃油车和化石燃料逐步退出舞台,新能源汽车和可再生能源有望成为主要受益者。汽车行业占到了中国GDP的4%,创造了全国10%的就业,对于国民经济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新能源汽车寿命期内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比燃油车低35%。目前,中国已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全球市场占有率高达38%,新能源汽车销量高居榜首。

“中国政府对推广新能源汽车使用的政策支持力度一直很大。瑞信预计,到 2030 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的十年年均复合增速有望达到25%,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将提高至43%。新能源汽车市场预计将是一个公平竞争的赛场,借此中国车企也将在全球汽车产业中发挥更加突出的作用。”

——瑞信中国证券研究部主管黄翔

中国有能力在关键领域实现技术自主、建立领先优势

凭借其在太阳能、风能和电动汽车/电池供应链中的主导地位,中国有望成为全球绿色趋势的受益者。目前中国企业控制着全球太阳能供应链大部分细分市场80%以上的有效产能,2019年中国风力涡轮机制造企业的全球市场占有率高达45%。根据行业数据和瑞信瑞启中国的估算,2020年中国企业还占全球电动汽车销量的 42.2%、电动汽车电池装机量的 48.3%。

技术自主是中国 “双循环”战略的关键,其重要性随着美国对中国领先科技企业实施技术制裁而变得愈发突出。尽管各国为了减少对中国的依赖而开始建设发展本土产能,以至上述较高的全球市场占有率可能会因此逐步下降,但预料强劲的全球需求仍将支持中国绿色产品出口在未来几十年保持增长。

跨境交易和气候变化合作机遇

2021年7月中国全国碳交易市场碳排放权交易系统(ETS)正式上线,未来有望成为全球最大的碳交易市场,体量将比欧盟ETS高出一倍有余,纳入全部行业后,规模还可再扩大一倍。2019 和 2020 年,中国碳交易量占同期排放总量的比例不足 1.4%。

“未来五到十年,中国碳市场规模将迎来快速增长,并覆盖全国碳排放总量的较大部分,进而在跨境碳交易方面为扩大国际合作打开大门。与此同时,海外市场可能在很大程度上依然会向多数中国绿色产品供应商开放,例如太阳能电池板、风力发电设备和电动汽车电池等。”

——瑞信瑞启中国负责人莫飞(David Murphy)

此外,随着拜登政府和欧盟成员国纷纷表态愿意在气候变化领域与中国开展合作,中国会寻求通过其气候变化议题来保持甚至扩大既有的政治和经济利益,同时改善与西方世界的关系。

尽管如此,摆在中国面前的任务依然艰巨。即便中国能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要在此后30 年里实现“碳中和”也绝非易事。与中国相比,欧洲许多国家实现零碳目标需要更长的时间。而且当碳排放量达到峰值时,这些发达国家多数已实现相对富裕,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低碳部门。而中国在寻求减少碳排放,实现向低碳经济转型的过程中,计划保留国内传统工业产能,不太可能像欧美国家那样通过借助海外制造产能来降低碳排放率。

在压力中前行

疫情给经济带来的持续影响可能会延缓中国近期的推进步伐。2021 年 5 月,中国生产者价格指数(PPI)同比增长9%,与此同时,钢铁、煤炭和铜的价格也分别较去年同期上涨了 58%、81% 和 69%。意识到钢价上涨和通货膨胀背后根源的中国政府不得不开始缩减钢铁产能。多数发展中国家疫苗接种进展缓慢以及病毒新变体带来的风险给全球供应链和商业活动的全面正常化蒙上了一层阴影。因此,今明两年中国政府在推动高碳产业减产方面可能不得不采取更为谨慎的态度。

根据瑞信瑞启中国的一项调查,三分之一的制造业中小型企业已完成碳足迹测量,但这部分企业中只有五分之一制定了具体的排放目标。制造业终端用户在气候变化行动方面给企业施加的压力较小或许是造成上述情况的原因之一,此外,消费者对政府脱碳承诺的认识水平也有待提升。

除此以外,财务盈利能力依旧是企业最担心的一个问题,瑞信瑞启中国关注的受访企业中有 70%的制造商预计随着企业开始朝着净零目标过渡调整,未来三年净利润可能出现下滑。不少企业认为安装新设备和改用清洁燃料等过渡初期的高额投入属于合规成本,而没有将其视为降低整体业务长期成本的一个手段。

中国的碳中和进程可能不会一路坦途,但瑞信认为,随着中国在引领创新、全球气候变化合作以及投资方面的国际地位逐步提升,密切关注中国经济会为投资者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回报。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碳中和查看更多>脱碳查看更多>二氧化碳排放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