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我要投稿
“五碳” 并举实现“双碳”目标——访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贺克斌
三重变化 深刻变革
问:您曾说过,碳中和将是改革开放40年后,对中国具有重大影响的下一个大事件。我国推进“双碳”目标, 将带来哪些领域的变革?
答:截至去年年底,全球已经有130多个国家提出了碳中和的目标,覆盖了全球70%以上的GDP和65%以上的二氧化碳排放。在我国,碳中和与绿色高质量发展密切相关,中央要求把“双碳”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总体布局。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将会带来政府行为、企业行为和个人行为的根本变化,涉及观念重塑、价值重估、产业重构及广泛的社会经济和日常生活,意义深远。
问:有观点认为,世界经济发展将从资源依赖型向技术依赖型转变。您对此怎么评价?
答:对这一观点我非常赞同,这就是观念重塑的深刻影响。目前全球经济高度依赖化石能源,但是化石能源在全球的地域分布极度不均衡。全球煤炭、石油、天然气储量排名前五位的国家,基本上占据了全球2/3以上的储量。在资源充分利用的情况下,风能、太阳能足以支撑全球实现碳中和,基本解除了资源上限,这样一来,谁有更好的技术并尽快经济、有效地利用起来,谁就能取得成功。
从这个角度来说,“双碳”目标的切入点是气候履约,但核心是新一轮产业竞争。如今,全球都在以“双碳”为切入点布局,争夺新一轮技术高地,产业竞争信号非常明显。当年,基辛格曾说过,谁控制了石油,谁就能控制世界。将来,谁掌握了能够高效、稳定、充分利用非化石能源的技术,谁就能在世界经济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
问:您所说的价值重构包括哪些内容?
答:价值重构包括新能源成本、地域价值和产业链价值。从新能源成本来看,目前风、光发电和火力发电的成本已经相近。但是如果加上系统成本,风、光发电目前和火电来比还比较高。碳市场的建立健全和逐步完善会使碳价在全国和全世界发挥作用,使新能源技术的竞争优势逐渐提升,新能源的并网成本会大大降低,其价值和竞争力会被重新认识。
从地域价值来看,未来风、光资源集中的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会拥有新的发展机遇,这会使发展不平衡问题得到一定解决。比如,在宁夏的沙地,可以在光伏电池板下种植枸杞,由于有电池板的遮挡,保墒的时间更长,冲洗光伏电池板的水正好可以灌溉下面的枸杞,从而实现循环利用。这个模式把原来比较荒芜的沙地大幅度改变为能源利用地和新的经济作物生产地,为发展带来了全新的机遇。
从产业链来看,制造光伏电池的材料包括关键稀有元素如铟、碲等,未来伴随装机规模的迅速扩大,这些稀缺元素的累计需求量会大幅度增加,其价值也会不断提升。现在固体废物中的这些元素被视为有毒有害物,一旦其价值增加,也会推动相关提取技术研发和循环利用水平提升。
问:在产业重构方面,您认为,能源电力系统会发生哪些变化?
答:未来,传统的加油站会变成加能站。比如,中石化在“十四五”期间计划建设1000座加氢站或油氢合建站、5000座充换电站、7000座分布式光伏发电站。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的变化更值得期待。以化石能源为主的电力系统,供需模式是典型的以需定供,需求侧用电量大时,就得多发火电来保供。将来,以新能源尤其是风、光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供需模式会变成以供调需。用能端的交通、建筑和工业领域,以及用户侧那些柔性可调负荷,会共同形成虚拟电厂,变成非常重要的“产消者”。
问:如此一来,传统能源产业链会做出哪些调整?
答:传统石油化工行业炼制汽柴油输送给燃油车,燃油车使用后会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未来这一产业链的市场空间会被大大压缩。新能源汽车大幅推广应用后,石油化工行业未来的主要方向会是将燃料变成原料、将能源变成资源,通过石油生产基础化工原料,产出橡胶、塑料、纤维这样的产品,并进一步拓展相关新材料的市场空间。这样,石油化工行业终端产品的碳排放压力会明显减少。
问:碳中和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会带来哪些影响?
答:在出行方面,大幅度应用新能源汽车特别是电动车,会形成比较大的消纳风电、光伏的能力,这些也是虚拟电厂的组成部分。在居住方面,未来的“光储直柔建筑”会让建筑用电有15%~30%的调节能力,成为适应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可调负荷。在个人行为方面,鼓励简约生活、人人都为减碳做贡献也将成为主流。比如,上海已经开始实施碳普惠行动,人们无论是垃圾分类、绿色出行,还是节约用电、“光盘”行动,都可以通过积分制兑换碳币,碳币可在一定范围内用来购买商品、服务。
“五碳”并举 共同奋斗
问:实现“双碳”目标,除了您所说的上述影响,最直接的影响还是大气污染治理吧?
答:是的。推进“双碳”目标,会对能源、交通等产业结构进行大幅度调整,可以根本性地解决PM2.5、臭氧污染等大气污染问题,使我们长期稳定地拥有蓝天,大大促进美丽中国目标稳定实现。同时土壤、海洋、矿物和地质碳汇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加速改善。
这场经济社会的系统性变革,需要政策引导、技术变革和人才培养这三个最关键的重要支柱。碳中和可能是改革开放40年后对于中国社会未来具有巨大影响的下一个重大事件,它将对自然科学、工程科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和创新提出巨大需求,需要多学科协同,通过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需要几代人来传承实现目标。
问:从科学的角度,您怎么分析全球变暖与近两年多地出现的极寒天气?
答: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作为支撑全球气候变化应对的政府间组织,致力于为气候变化谈判提供科学依据。该机构多年来的系列报告均指出,全球平均温度上升有明确的科学证据。需要强调的是,平均温度上升是较大时空范围的平均统计,和局部出现极寒天气二者并不矛盾。这也恰恰说明,全球平均温度上升的最大威胁就是,会把气候系统和生态系统搞紊乱,以至于在一些地方出现极寒和灾害性的天气。但是整体上而言,地球确实是变暖了。
问:您认为,中国要实现“双碳”目标会面临哪些挑战?
答:“双碳”目标尤其是碳中和,绝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目标。2020年,全国二氧化碳总排放量约104亿吨,到2030年前达峰时,预计会达到110亿吨左右。我们的碳汇能力是10亿吨左右,这意味着我们要减掉二氧化碳排放量的90%,任务非常艰巨。就目前而言,我们面临着“三高一短”的挑战:
第一,高碳的能源结构。无论是化石能源消费占总能源消费的比例,还是煤炭消费占化石能源消费的比例,在主要的世界用能大国里,中国是最高的。
第二,高碳的产业结构。全世界公认的高碳且难减排的行业包括煤炭、钢铁、石化、水泥等,中国上述行业在产业结构中的占比仍然较高。
第三,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仍然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中高速进程中,很多地区还要有能源消费增量。
第四,从碳达峰到碳中和,中国只有短短的三十年时间,欧洲有六七十年,美国有四五十年。
问:在这个过程中,科技创新该如何发挥作用?
答:走向技术依赖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对科技创新的需求尤其迫切,但是现在科技的缺口还比较大。国际能源署(IEA)2021年的最新报告显示,在全球能源行业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的关键技术中,有50%目前尚未成熟,需要进一步研发提升。未来能源供给和节能减排的很多技术都需要不断提升,同时还要与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互联网、通信技术)等紧密结合形成整体系统,来解决相关的问题。
问:那如何才能一步一步完成我们的减排任务?
答:可以通过“五碳”并举,一起发力来攻克难关, 这是我们未来实现碳中和的基本路径。
一是资源增效减碳。达到同样的经济目标,将能源需求降到最低,减下来的碳就是资源增效减碳。二是能源结构降碳。大幅提升非化石能源比例的同时,仍然还会有一部分化石能源继续存在,要用其他措施来解决。三是地质空间存碳。通过碳捕集利用和封存(CCUS)技术解决一部分二氧化碳。四是生态系统固碳。通过各种生态建设的手段,巩固和增加二氧化碳的碳汇能力。五是市场机制融碳。通过碳市场机制来推动各类技术得到更合理有效的应用。
问:作为一个环境科学与工程专家,您如何展望碳中和背景下的蓝天梦?
答:现在全国300多个城市的PM2.5平均浓度是33微克/立方米,如果延续过去以末端治理为主的控制路径,未来十年我国大气污染物减排的潜力将基本耗尽,到2060年PM2.5浓度的最佳数据可能在25微克/立方米左右。
希望在于碳中和目标下的深度能源转型。在碳中和目标下,到2060年,我们可以大幅度降低PM2.5浓度,未来可以降到世界卫生组织的最低推荐值10微克/立方米以下,甚至可能达到8微克/立方米左右。当“双碳”目标逐步实现,蓝天就会从“奢侈品”变成习以为常的“日用品”。这是老百姓对未来美好生活的追求,也是我们共同的奋斗目标。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北极星售电网获悉,4月22日,广东东莞市发展和改革局发布关于印发《东莞市推进分布式光伏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的通知。《方案》指出,探索新型分布式光伏发展模式。开展“源网荷储、光伏+绿电、光伏+低碳”等新应用研究,探索建设源网荷储一体化绿色供电园区。鼓励光伏项目开发碳
峰会背景从2021年开始,中国启动了碳排放交易体系,CBAM也将于2026年全面落实。以碳中和为目标的法律法规将会持续出台,对传统工艺的钢铁企业造成越来越高的碳成本。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钢铁生产国,也在不断引入国家碳定价机制。国际贸易环境复杂多变,受到贸易政策、关税壁垒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同时
北极星电力网获悉,近日,教育部公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5年)》,共计29种新专业列入2025年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纳入2025年高考招生。目前,全国普通高校本科共有93个专业类、845种专业。碳中和科学与工程专业本次新列入2025年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共3所高校布点该专业,分别是北京师
第十三届储能国际峰会暨展览会在北京首都国际会展中心盛大开幕,由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中国能源研究会和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主办。本届峰会以“数智赋能产业变革,储能重塑能源格局”为主题,开幕式现场汇聚了国内外政府主管部门、科研院所、电网公司、发电集团、储能产业链龙头企业等1000
北极星售电网获悉,4月14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印发《美丽广西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以下简称《计划》)的通知。《计划》指出,加快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建设源网荷储一体化试点,完善煤炭油气产供储销体系,积极安全有序推动白龙核电一期项目建设,开展柳城北页岩气区块开
近日,在埃及总理穆斯塔法·马德布利等政府高层见证下,金风科技在埃及首个风电项目——红海风能公司(RedSeaWindEnergy)苏伊士湾2号项目(下称:GOSII项目)全场并网,正式投入商业运营。该项目为非洲已投运的最大单体风电项目,较原计划提前6个月投入商业运营,创造了埃及风电产业“加速度”。埃及
能源是国民经济的命脉。2025年一季度,在“双碳”目标和能源安全新战略引领下,我国能源保供扎实有力,产业结构持续优化。记者调研发现,国家能源行业转型升级浪潮下,越来越多民营企业逐“绿”而行,在加速布局能源领域中开辟发展新空间。阳春三月,湖北大冶。特变电工集团自主研发的±800千伏特高压
2025年4月15日,标普全球(SPGlobal)正式发布《可持续发展年鉴(中国版)2025》。东方日升凭借卓越的可持续发展实践,成功入选年鉴,并成为中国半导体与半导体设备行业仅5家获此认证的企业之一。标普全球CSA评估是全球历史悠久的可持续发展评估评价体系之一,通过环境、社会、治理与经济三大维度对企
能源安全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对国家繁荣发展、人民生活改善、社会长治久安至关重要。中国华电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能源安全和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重要论述,紧紧围绕新时代新征程国资国企的新使命新定位,以更大力度、更高标准、更实举措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加快
4月17~19日,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温枢刚赴新加坡开展交流访问,拜会中国驻新加坡大使曹忠明,与新加坡贸工部副常任秘书陈建隆举行会谈,并到大士能源调研。在中国驻新加坡大使馆,温枢刚介绍了中国华能总体情况及在新加坡经营发展情况,并感谢中国驻新加坡大使馆一直以来给予华能的
据华北电力大学官微4月18日消息,近日,华北电力大学党委书记汪庆华,校长、党委副书记毕天姝拜会保定市委书记党晓龙,双方就进一步深化校地合作、加快华北电力大学保定新校区建设、推进燕赵电力实验室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等进行深入交流。保定市委书记党晓龙认为,华北电力大学新校区建设意义重大
北极星售电网获悉,4月22日,广东东莞市发展和改革局发布关于印发《东莞市推进分布式光伏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的通知。《方案》指出,探索新型分布式光伏发展模式。开展“源网荷储、光伏+绿电、光伏+低碳”等新应用研究,探索建设源网荷储一体化绿色供电园区。鼓励光伏项目开发碳
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4月22日是第56个世界地球日。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近年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引下,南方电网公司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快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充分发挥电网平台优势和核心枢纽
北极星售电网获悉,4月14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印发《美丽广西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以下简称《计划》)的通知。《计划》指出,加快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建设源网荷储一体化试点,完善煤炭油气产供储销体系,积极安全有序推动白龙核电一期项目建设,开展柳城北页岩气区块开
能源安全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对国家繁荣发展、人民生活改善、社会长治久安至关重要。中国华电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能源安全和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重要论述,紧紧围绕新时代新征程国资国企的新使命新定位,以更大力度、更高标准、更实举措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加快
4月17~19日,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温枢刚赴新加坡开展交流访问,拜会中国驻新加坡大使曹忠明,与新加坡贸工部副常任秘书陈建隆举行会谈,并到大士能源调研。在中国驻新加坡大使馆,温枢刚介绍了中国华能总体情况及在新加坡经营发展情况,并感谢中国驻新加坡大使馆一直以来给予华能的
近日,中电建南方、华东新华、青岛城投、广东建晟、水发绿色多个新能源岗位招聘,北极星整理如下:中电建新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电建新能源集团)成立于2021年12月,是大型央企中国电力建设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国电建)的重要子企业,主要从事以新能源为主的清洁低碳能源项目的投资开发和运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4月20日晚间,华自科技发布公告称,公司部分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工业园区‘光伏+储能’一体化项目”经过重新论证后,决定延期至2026年12月31日。华自科技于2022年经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证监许可[2022]2974号文同意注册,向特定对象发行人民币普通股64,493,267股,募集资金净额为人
北极星氢能网获悉,4月15日,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印发浦东新区2025年碳达峰碳中和及节能重点工作安排的通知,通知指出,推进交通领域低碳转型,加快推进区属公交、出租服务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计划新能源公交车辆更新456辆,2025年底基本实现营运公交车全部新能源化。逐步推进货运车辆、垃
近日,江苏宿迁市宿豫区发改局会同区市监局、区生态环境局组织首批入选省级碳达峰碳中和园区、企业以及相关企业工程师代表参加全省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暨产品碳足迹公共服务平台宿迁专场培训会。通过培训旨在建立健全省级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通过参与碳足迹管理增加产品的环保属性,挖掘产品本身的
近日,全联冶金商会三届十次会长办公会在京召开,博奇环保作为商会副会长成员单位,其董事长兼行政总裁曾之俊携公司副总裁王慧及新能源市场部总经理蒲如海共同出席会议。本次会议以深入学习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为核心,旨在落实全国两会确定的目标任务和工作部署,并研究规
在日益严峻的环境挑战和能源结构调整的双重压力下,废弃物能源化已成为全球科学固废管理的共识。作为“固废科学家”,康恒环境正以先进的技术和成熟的实践经验,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固废管理“中国方案”。自国际化战略开启以来,康恒环境自东南亚成功布局、中东开启新篇后,近日中亚市场接连传来捷报
1月18日,由生态环境部定向委托、河钢牵头实施的京津冀环境综合治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首批次项目,“河北钢铁低成本降污增效材料和关键技术研究”在河钢研发中心正式启动,标志着河钢由超低排放技术体系向高效低耗、减污降碳协同技术体系的重大跨越,是全面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结合的战略举措和务实
2024年10月30日,澳门国际碳排放权交易所暨澳门碳中和研究院开业典礼在澳门举行。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贺一诚,中央人民政府驻澳门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副主任吕玉印,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驻澳门特别行政区特派员公署特派员刘显法,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运输工务司司长罗立文,联合国前副秘书长兼环境
第十六届环境与发展论坛方案(草案)一、背景“环境与发展论坛”是2005年由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创办,前六届为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原环境保护部主办,由中华环保联合会承办,第七届以后由中华环保联合会主办,是中华环保联合会创会品牌活动,已举办了十五届,在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协同发展、生态文明
北极星氢能网获悉,7月26日,7项重大前沿科技成果在鄂尔多斯市重磅发布,其中包括两项氢能相关。以氢能为枢纽的低碳/零碳智慧园区构建关键技术——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鄂尔多斯碳中和研究院项目为清华大学—鄂尔多斯碳中和协同创新专项,针对传统碱性电解技术进行革新,基于耐高温高活性电催化剂材料
近日,《美丽湖北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专家论证会在汉召开,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浩,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贺克斌,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金南,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王焰新等8名特邀专家齐聚一堂,为《规划
指导单位:届时拟邀请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陕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陕西省生态环境厅作为指导单位主办单位:陕西省节能协会、陕西省资源综合利用协会、陕西省环境保护产业协会承办单位:西安丝路碳博会展有限公司协办单位:相关行业协会和企事业单位【展会背景】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碳达峰碳
在实现“双碳”目标进程中,应如何看待碳中和科技尤其是能源科技的价值,现有碳中和技术发展现状如何?哪些领域最有潜力?本刊日前就此采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贺克斌。他表示,技术创新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支撑,目前碳中和所需的技术中,进入商业化应用的尚不足一半,要
院士论坛在实现“双碳”目标进程中,应如何看待碳中和科技尤其是能源科技的价值,现有碳中和技术发展现状如何?哪些领域最有潜力?本刊日前就此采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贺克斌。他表示,技术创新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支撑,目前碳中和所需的技术中,进入商业化应用的尚不足
12月20日,纬景储能科技有限公司受邀参加隧道股份召开的“双碳科创中心”技术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城市碳中和与绿色能源发展2023年会论坛。纬景储能科技有限公司作为国内领先的储能技术研发智造独角兽企业,副总裁谷雨作为签约代表与隧道股份上海能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携手研发和推广新型储能技术,
全球疾病负担研究表明,在所有不利于人体健康的环境因素中,大气污染排位最高。大气污染作为民生之患、民心之痛,一直受到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和人民群众广泛关注。近日,国务院印发《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强调要以改善空气质量为核心,扎实推进产业、能源、交通绿
北极星氢能网获悉,12月22日,2023清华大学“碳中和经济”论坛在清华大学召开。清华大学校长王希勤,中国石化董事长马永生,中国石化副总经理、党组成员吕亮功,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弗里曼讲席教授白重恩,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贺克斌,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一级巡视员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姓名: | |
性别: | |
出生日期: | |
邮箱: | |
所在地区: | |
行业类别: | |
工作经验: | |
学历: | |
公司名称: | |
任职岗位: |
我们将会第一时间为您推送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