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我要投稿
由中国工程院院刊《工程》(Engineering)组织评选的“2021全球十大工程成就”12月14日在北京发布,世界最大水利枢纽工程——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被誉为“中国天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基因剪刀”的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研发及应用、抗击新冠疫情的公共卫生防疫治理等入选。
这是中国工程院首次评选和发布全球十大工程成就,参评项目是近5年在全球范围内完成、实践验证有效的、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工程科学和技术的重大成果,能够反映某一个或多个领域当前工程科技最高水平。评选活动由中国工程院院刊学科编委会和中国工程院“全球工程前沿”项目组专家联合担任评选委员会,遵循独立性、客观性和科学性三项原则,经过全球征集提名、专家遴选推荐、公众问卷调查,最终确定“2021年度全球十大工程成就”评选结果: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2020年,历经20多年建设和运行的中国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完成整体验收。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有20多项经济技术指标位居世界前列,兼具防洪、发电、航运、生态补水等十多项功能,发挥着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和节能减排的生态效益。
——AlphaGo和AlphaFold。2016年,AlphaGo首次战胜人类围棋九段选手;2018年,AlphaFold高精度预测了人类蛋白质三维空间结构。有机结合海量数据、先进算法、超强算力和领域知识,新一代人工智能开启了认知决策赋能的新阶段,日益显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研发及应用。2020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开发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的科学家。这项被誉为“基因剪刀”的新技术,通过对DNA剪切实现基因组精准、高效修饰,带来了分子生物学的新变革;在遗传病及肿瘤治疗、基因筛查与检测、动植物育种与改良等领域,有着巨大的技术潜力。
——极紫外光刻系统。极紫外光刻系统以波长13.5纳米的极紫外光为光源,可实现将芯片制程最小工艺节点推进至7纳米、5纳米甚至3纳米。2019年,荷兰阿斯麦公司成功推出新一代极紫外光刻系统,代表了当今最先进的第五代光刻系统,可望将摩尔定律物理极限推向新的高度。
——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2018年,全球第一个5G技术标准制定完成;2019年,5G技术首次实现大规模商业化部署。具有高速率、低时延和大连接特点的5G技术,可用于增强移动宽带、超高可靠低时延通信和海量机器类通信,实现人-机-物互联互通,大大加快人类社会数字化转型步伐。
——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2020年,全球最大最灵敏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FAST正式开放运行。FAST以喀斯特洼坑为台址,铺设由数千块单元组成的500米球冠状主动反射面,以轻型索拖动馈源平台和并联机器人,实现望远镜接收机高精度定位。FAST使人类探索宇宙未知空域的眼力更加深邃,眼界更加开阔。
——杂交水稻。杂交水稻主要利用雄性不育系作为遗传工具,培育具有杂种优势的高产、抗病、优质水稻品种。2020年,中国科学家团队培育的第三代杂交水稻,创双季稻亩产1530.76千克的新纪录。杂交水稻的研发成功和大规模推广,是世界作物科学与技术的重大突破,为全球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
——洞察号火星登陆探测器。2018年,美国“洞察”号无人探测器在火星成功着陆。作为第一个专门研究火星内部结构的探测器,洞察号携带先进设备,对火星地壳、地幔和地核进行探测,旨在认识火星如何形成和演化及现今的构造活跃程度。这标志着人类由对于类地行星的探测,迈向行星的“内心世界”。
——抗击新冠疫情的公共卫生防疫治理。面对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各国纷纷采取措施加以应对。中国、新西兰、韩国等许多国家运用科学的疫情防控策略,开展大规模核酸检测、大数据追踪溯源和健康码识别,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实施分区分级差异化精准防控,有序推进复工复产,有效地控制了疫情大规模扩散。
——特高压输电工程。特高压输电是当今最高效、最经济的远距离输电方式。2009年,中国首个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输电工程投运;2019年,世界首个正负11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在中国建成投运。中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特高压输电网络,实现了能源跨区域、大规模优化配置。
中国工程院院士、院刊执行主编陈建峰发布评选结果。他介绍说,中国工程院院刊2021年开始组织评选全球十大工程成就,旨在促进工程进步,引领工程创新,发挥学术期刊学术引领作用,引导全球公众关注和支持工程事业。
本次评选活动吸引来自世界各国工程科技人员的广泛参与,评选结果有三个特点:一是在核心科学或技术方面取得原创性突破,或解决了长期存在的瓶颈或难点,在单项或多项科学技术指标上具有显著的竞争力,居世界领先水平;二是在技术整合、系统集成,实现工程的安全、精准、绿色等方面具有鲜明的创新特征,或在重大工程的资源配置和组织管理方面有突出创新;三是在带动产业发展方面取得明显的经济社会效益,促进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升了全人类的生产力水平。
陈建峰院士表示,中国工程院院刊由中国工程院与高等教育出版社联合创办,致力于建设世界一流工程科技综合性权威期刊,为全球提供一个高水平工程科技重大创新成果发布交流平台。今后,中国工程院院刊将每年组织一次“全球十大工程成就”评选活动并面向全球发布。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2024年,三峡工程全年运行情况总体良好,防洪、航运、发电、补水、生态等综合效益全面发挥,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基础保障。防洪减灾成效突出。汛期,长江流域发生3次编号洪水,1号、2号洪水期间,三峡水库累计拦洪126.8亿立方米,最高拦洪水位166.55米,有效避免长江中下游约700公里河段超
三十年前,长江之上号角声起,三峡工程正式开工建设。在奋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漫漫征途上,摆在三峡工程面前的,是一场跨越历史长河、连通未来愿景的资源调度。一只超凡的“水龙头”2024年7月11日,长江上游遭受强降雨,三峡水库入流流量快速上涨,至当日18时已涨至50000立方米每秒,标志着“长江2024年第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沉痛宣告: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
2024年前三季度,三峡工程整体运行情况良好。截至9月底,为统筹兼顾防洪安全、夏季保供、汛末蓄水等多项需求,应对丰枯急转的复杂来水情势,三峡工程精细化开展三季度水库调度工作,为充分发挥水资源效益提供了有力支撑。7月,三峡水库按调度令要求开展防洪调度和应急调度,在长江1号、2号洪水过程中,
9月6日,三峡集团董事长、党组书记刘伟平,总经理、党组副书记李富民率队在北京拜会水利部党组书记、部长李国英,双方就共同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三峡工程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筑牢长江防洪屏障、保障国家水安全等进行深入交流。水利部总工程师仲志余,三峡集团副总经理
7月11日18时,三峡水库入库流量快速上涨至50000立方米每秒,达到长江干流洪水编号标准,三峡水库正式迎来“长江2024年第2号洪水”。在水利部长江委、国家电网等单位的指导和支持下,三峡集团精益管理大国重器。目前,三峡工程泄水、排沙、发电等设施设备状态正常,大坝各项运行指标良好。7月份以来,长
今年上半年,三峡工程运行情况良好,发挥了大国重器在保障长江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生态安全、航运安全、能源安全中的重要作用。上半年,三峡水库总来水量达1479亿立方米,较初步设计多年均值偏多约14%,其中1至4月偏多三至七成,5至6月偏少一成左右。水库消落期间,在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的统一调度
一季度,三峡工程运行情况良好,补水、航运、发电等综合效益有效发挥,持续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一季度,三峡枢纽通航安全有序,三峡船闸累计运行2159闸次,通过船舶8080艘次,过闸货运量3020.19万吨;三峡北线船闸2024年计划性停航检修于2月21日正式启动,目前顺利推进,预计4月6日按期恢复通
《建议尽快开展三峡工程后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议提案,是继2023年全国两会议提案建议后第二次提出。作为国之重器、世界最大规模的水利枢纽工程,三峡工程已全面建成并运行了15年,距离国家《环境影响评价法》的全面施行则已是20年,严重滞后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且已对现阶段落实《长江保护法》形成现
新年首月,三峡工程运行情况良好,水资源、发电、航运、生态等综合效益充分发挥,为全力保障春节期间长江中下游用水安全奠定坚实基础。截至1月31日,三峡水库入库水量195亿立方米,较建库以来均值偏多32%。2023年11月至2024年1月累计补水68亿立方米,为满足长江中下游地区用水需求提供有力保障。数据显
2023年,三峡工程全年运行情况总体良好,水资源、发电、航运、生态等综合效益充分发挥。2023年三峡水库累计来水3428亿立方米,较设计多年均值(4510亿立方米)偏少24%。消落期统筹兼顾保障需求。1~4月维持出库流量6700立方米每秒以上,保障长江中下游生产生活用水需求;4月底前维持库水位不低于155米
北极星输配电网整理2月6日至2月14日电网项目动态。其中包括10项110kV电网工程、3项220kV电网工程、5项500kV电网工程2项、750kV电网工程、5项±800kV电网工程。广东韶关220千伏华韶输变电工程2月7日,韶关220千伏华韶输变电工程环境影响报告表审批意见的函发布。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韶关供电局拟投资39
关于“十五五”新型电力系统发展几个基本问题的探讨回望“十四五”能源转型,新能源发展、电力负荷增长远超预期,以及“双碳”目标带来转型进程变局是三件大事,深刻影响了行业发展与运行规律。这一历程清晰显示行业新历史阶段新发展特征,就是电力一般基础设施属性下全面强化产业属性,提供增长新动能
2月1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国家能源局关于调整重大技术装备进口税收政策有关目录的通知(工信部联重装〔2025〕26号)。其中《进口不予免税的重大技术装备和产品目录(2025年版)》中包括超、特高压输变电设备。原文如下: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国家能源局
记者从南网超高压公司获悉,截至2月4日,昆柳龙直流工程累计输送电量超1000亿千瓦时,相当于减少标煤消耗4041万吨,减排二氧化碳9972万吨,减排二氧化硫300万吨。昆柳龙直流工程是世界上首个特高压多端柔性直流工程,创造了19项电力技术领域的“世界第一”。该工程线路全长1452公里,将乌东德水电站的清
北极星输配电网获悉,2024年,河北承德牌楼输变电工程正式投运,形成“6站3通道”输送网络;积极推动大同北——天津南1000千伏承德特高压开关站扩建变电站、平泉500千伏站、围场220千伏低频输电通道争列国家和省级规划。2024年,承德市全力推动49个风光电项目并网,新增清洁能源并网装机858.8万千瓦,
2月12日,从国网新疆电力有限公司了解到,2025年新疆新建、续建超特高压电网工程41项,较2024年增长50%,创历史新高。新疆是党中央明确规划建设的“三基地一通道”,具有独特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自治区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就加快电网建设、外送通道落地、支撑产业发展、服务新能源发展等
近日,±800千伏青豫特高压工程高端换流变压器首次本地工厂化检修正在进行,此举标志着中国高海拔地区特高压设备就地检修能力取得新进展。据悉,此次检修在位于青海西宁的国家电网高海拔特高压检修试验基地进行,这也是国网系统内首次在生产制造厂之外开展换流变压器工厂化检修,相较于返回原厂可节约
北极星输配电网获悉,近日,生态环境部拟对甘肃~浙江±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作出环评意见公示。项目名称:甘肃~浙江±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建设地点: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陕西省、河南省、安徽省、浙江省建设单位: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环境影响评价机构: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
北极星输配电网获悉,2024年,国家电网投资首次超过6000亿元,建成投运3项特高压工程,累计建成“22交16直”38项特高压工程,同时全年投产110千伏及以上线路4.38万公里。这3项特高压工程分别是分别是川渝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工程、武汉-南昌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工程、张北—胜利1000千伏特高压输电交流项
甘肃省政府办公厅近日印发《甘肃省打造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指出,甘肃省将打造以国家新能源综合开发利用示范区、新能源消费转型引领区、能源产业融合集聚区、能源领域深化改革先行区、能源多边合作试验区等“五个功能区”为支撑的全国重要的
日前,±800千伏宁夏—湖南特高压直流输电光纤通信工程和±800千伏哈密—重庆特高压直流输电光纤通信工程的模块化通信机房吊装工作分别在陕西110千伏麻柳变电站、甘肃330千伏晒金变电站完成。至此,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信息通信分公司完成了该公司首批特高压通信工程模块化机房吊装工作。据了解,模块化通
2月7日,中国船舶719所发布讣告,沉痛悼念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旭华,详情如下: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全国道德模范,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原所长、党委书记(代理)、名誉所长黄旭华同志,因病医治无
发展FLNG和浮式风电产业培育海洋能源新质生产力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守为来源:微信公众号“中国能源观察”日前召开的2025年全国能源工作会议明确要求“加快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大力发展能源领域新质生产力”。具体到海洋能源领域,应将目光聚焦于深远海。这既出于国际合作的考虑——2017年1月18日,习近平
由湖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办,湖南省电机工程学会、国网湖南省电力有限公司承办的2024年湖南电力技术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大学王耀南教授作题为《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及电力工业应用》的主旨报告。他认为,人工智能已深度赋能电力行业发展,在电力系统信息安全防护、电力巡检机器人、电力自主作
10月13日,在中国电机工程学会成立90周年年会院士专家论坛上,电网头条记者就电网技术创新支撑新型电力系统构建相关内容专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南方电网公司专家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李立浧。电网头条:当前,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核心目标是什么?李立浧:“双碳”目标的提出对我国能源转型、新型电力系
“随着我国新能源的快速发展和煤电清洁转型,国内电力行业碳排放强度有明显的下降趋势。扎实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煤电转型仍然任重道远,需积极探索,稳中求进。”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郝吉明在“新型电力系统机制下煤电绿色转型大会”上作主旨报告时表示。(来源:电联新媒作者:翁
大连理工大学9月11日发布讣告: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水工结构工程专家、大连理工大学党委原常务副书记孔宪京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4年9月10日21时45分在上海逝世,享年72岁。孔宪京教授祖籍山东省济宁市,1952年1月4日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1980年毕业于大连工学院(现大连理工
优化电力系统调节能力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中国工程院院士饶宏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全面擘画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施工图”,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将“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完善新能源消纳和调控政策措施”作为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关键任务。新
提升新能源系统友好性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吉臻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指示精神,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国家数据局印发《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行动方案(2024—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随着风电和光伏快速发展,今年年底新能源将成
统筹推进新一代煤电转型升级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勇平煤电是我国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了保电力、保电量、保调节的关键作用。坚持先立后破,统筹推进存量和增量煤电转型升级,推动煤电功能定位转变,是提升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水平、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任务,是统筹实现“
提升新能源系统友好性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吉臻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指示精神,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国家数据局印发《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行动方案(2024—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随着风电和光伏快速发展,今年年底新能源将成
适应新型电力系统发展推动智慧化调度体系建设中国工程院院士沈国荣2023年,中央深改委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指导意见》,提出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充裕、经济高效、供需协同、灵活智能的新型电力系统,强调优化电网调度管理,发挥电网企业平台作用。近期,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姓名: | |
性别: | |
出生日期: | |
邮箱: | |
所在地区: | |
行业类别: | |
工作经验: | |
学历: | |
公司名称: | |
任职岗位: |
我们将会第一时间为您推送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