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碳管家碳排放碳源减排评论正文

“碳中和”道路上的隐藏机遇

2021-12-17 08:50来源:海南省绿色金融研究院作者:王绍博关键词:碳中和碳排放权交易碳减排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伴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全面转型,以及“双碳”目标的确立,我们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也将发生根本性变化。在供需两侧共同的影响下,产业格局面临调整重建。30达峰,60中和,数个“五年”的持续行动,巨量的资金投入,长远来看,“碳中和”或将重塑每一个行业,这当中还有哪些隐藏的机会与价值?

“碳规避”产业藏新机遇

国际温室气体核算体系(GHG Protocol)将碳排放归为三个范围(Scope1,2&3),其中,范围一:直接排放;范围二:间接排放;范围三:价值链排放。目前,碳排放机构只需披露和报告第一、二类温室气体排放,并不被要求量化第三类排放。然而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使企业在生产和服务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的使用低碳行为活动替换高碳行为活动,从而避免了大量的碳排放,降低了碳排放强度。但有时这类被规避掉的或被节约下来的碳排放并不在企业活动的价值链上,不属于上述三类排放范围,因而不会在传统碳排放核算中体现。国际上将“规避排放”(Avoided Emmission)归为范围四排放,但目前仍未形成一致的定义及量化标准。

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在某产品(或服务)生命周期和价值链之外,因使用该产品(服务)而造成的碳减排,此类案例有:

1.风力发电机制造商

2.建筑物墙体保温材料制造商

3.日益扩大的人造蛋白(肉类替代品)市场

很显然,风电、保温建筑和人造蛋白相比于传统火力电厂、无保温建筑及农场养殖规避了大量的碳排放,或者说节约了碳排放额。热门行业,如风电和绿色建筑能够轻易得到政策扶持和资本关注,公众也可凭直觉而非数据的支持来判定它们是绿色产业的代表。可是如果仅以传统碳排放核算披露的信息来看,风力发电机、保温材料和人造肉的制造过程并不“低碳”。此外,这些行业并不会因为他们间接地服务于绿色产业而获得绿色及低碳相关的评价,因而难以享受到“绿色”相关政策福利和资本关注。但是这些看起来并不低碳的产业,却拥有着重要的、能够推动降低碳排放强度的技术,有利于加速整个“碳中和”的进程。在这些行业,虽然类似这种间接的碳减排贡献很难被识别和发现,但它们仍然应该从整个社会及产业链向绿色低碳移转的过程中获利甚至在其所属行业领域的竞争中获胜。

1.jpg

图1.风力发电机制造商的碳排放及碳规避

资料: Soders, GIC.[1]

图1展示了风力发电机制造商范围一、二、三温室气体排放以及风力发电取代燃气发电带来的碳规避效应。其中风力发电取代火力发电而避免的碳排放中有一部分需归功于风力发电机的制造商。因此,范围四排放又被称之为碳减排贡献。如果厂商继续生产和研发更高效能的风力发电机无疑会产生短期碳排放增长,但长远来看,新一代产品能够避免更大规模的碳排放。如果企业的此类碳减排贡献能够得到认同和奖励,即可促成一个正向的循环。

鉴别可投资性碳规避产业

整体而言,为了能够准确、有效的找到那些通过碳规避行为而间接减排的产业机会,我们需要在一个大的框架内先做择优评选。

1.首先锁定那些因人类活动而产生的关键碳排放源,因为通过采取碳规避行为,它们所能带来的碳减排量无疑是最大的,由此产生的总目标市场预期也将最具财务价值。以下是全球主要的排放源:75%的碳排放来自于直接消耗能源的产业,包含发电,运输,工业和建筑行业。除此之外,非直接消耗能源的工业占6%,垃圾废弃物3%,而农业、土地使用和林业也是重要的排放源,约占15%。

2.为这类排放部门适配经济可行的、并可能在未来几十年内达到足够大市场规模的碳规避路径。比较直接的方法是使用新技术甚至新产业替换现有高碳技术和产业,亦或通过改变行为方式以达到间接减碳的效果。例如远程视频会议:参会者无需亲自到达会议地点却仍可以“出现”在那里,非必要商务旅行的减少间接降低了航空碳排放强度。适配减碳路径的过程不仅要考虑该路径减碳成本的竞争力还有它是否具备从现在到未来(2030)足够大的市场规模。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要想将全球平均气温上涨限制在1.5至2度以内,到2030年全球碳排放市场价格需达到约75美元一吨。届时在一些发达经济体内,碳价格会突破100美元/吨。另根据中国碳论坛、ICF国际咨询以及北京中创碳投共同发布的《2020年中国碳价调查》,初期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价格约为49元/吨,2030年有望达到93元/吨,并于本世纪中叶超过167元/吨。截止2021年12月13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挂牌协议交易价格收报42.95元/吨。虽然目前的探究与规则范围和相关交易制度仍然是中国当前情况制定的本土化的制度,还与国际上的标准和规范不同。不过,国内企业降碳的成本控制大致仍可以此为依据。需注意的是,碳价仍将是逐步上涨的,其上涨速率及短期价格会因政策发布和市场波动而变化,并不能准确预测,不过可以确定的是,科学技术的革新也将导致降碳的成本的不断下降。

单独凭借减碳成本的竞争力这一项并不足以证明某一产业的可投资性或可获益性,另一重要指标是其现存或可预期的市场规模。对于那些具有足够大的市场规模的产业,即使碳减排的成本非常昂贵,其依旧具备的可投资潜力。例如,电动汽车短途行驶的减碳成本已经超过100美元/吨,但是因为这个市场足够大——国际能源署(IEA)报告显示到2030年全球电动车消费市场将达到1200亿美元——这种规模在金融领域来说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市场。

3.最后需要过滤和筛选哪些碳规避行为活动能够切实带来正向的企业收益(包括企业形象和企业价值)。对碳规避排放进行分析为我们提供了额外的视角,一方面使得政策福利不被资产组合遗漏,另一方面使那些同样为气候变化提供了解决方案的企业们能够在资本分配时被看到并获益。这类工作一般交给专业的咨询、评估审计机构去调研与发现,如此这类专业服务本身亦成为另一类推动减碳进程的方案提供者和贡献者。

表1.19种碳规避减排路径及减排效应

2.jpg

资料: Soders, GIC.

表1列举了19类低碳、零碳行为活动替代高碳行为活动(现存或到2030年预测市场规模能够达到1000亿美元的行业)的碳减排路径及单位减排量测算。其中一些行业看起来并不“低碳”或和“低碳”并无关联,例如海上货运、智能仪表、云计算等。然而这些产业、行为方式所带来的碳规避型减排量及金融化收益都是正向的。围绕这些产业为其提供配套的专业设计,设备制造,技术支持乃至原材料供应同样会为减碳进程做出不同程度贡献。

对于面临“生死考验”的传统行业,尤其是石化、传统制造行业,不能仅仅专注于或苦恼于企业自身的生产活动及价值链内的节能减碳,更要发现价值链上下游甚至之外的绿色机会,从而转型升级。采购和使用低碳产品和低碳原料,服务和供应绿色环保产业,那么机会可能就存在于实现绿色供给的过程中。另外,中国企业目前还没有把碳足迹作为自己的责任来考虑,而未来对碳足迹的追溯和评估必然会逐步严苛。能够率先考虑到产品进入市场后在使用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碳足迹的企业,势必会在竞争中取得先机[4]。需求方面,低碳的生活方式、绿色的消费的理念将逐渐深入人心。即便是在欠发达国家的发展过程中,那些曾经辉煌过的粗放型高碳产业也将步履维艰。

发掘《绿色产业指导目录》当中的机会

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对发展绿色产业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和鼓励绿色产业相关的节能环保装备制造、绿色农业/服务业、基础设施绿色升级等。并提倡通过绿色信贷、绿色债券和绿色基金等碳减排支持工具促进绿色产业链的发展壮大。虽然在施政的初期,各级单位仍然面临概念泛化、标准不一、监管不力等问题。为进一步厘清产业边界,将有限的政策和资金引导到对推动绿色发展最重要、最关键、最紧迫的产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多部委印发了《绿色产业指导目录》[2]和《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3]。双“绿色《目录》”为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和银行等机构提供了享受政策鼓励的六大类绿色产业并进行了详尽细化分类和解释说明。随着双《目录》的不断细化,绿色产业链及其价值链延伸出的与第三、四类碳排放相关的产业机会逐渐浮现。

中国政府的“碳中和”承诺无疑是影响资本市场的长期重要政策,需要若干个五年计划组织实施,并会是未来几十年内确定的投资主题之一。在此背景下,对企业和机构投资者而言,能够准确识别和评估绿色产业链上延伸出的“胜利者”(政策和市场的受益标的),无疑能够助其把握正确的投资方向从而获得可观的回报,两部“绿色《目录》”是非常重要的参考。以绿色建筑材料制造为例,《绿色产业指导目录目录》里详细列出了包括节能墙体材料、外墙保温材料、节能玻璃、装配式建筑部品部件、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等绿色建材产品制造,并将相关产业列入高效节能装备制造分类下。再比如站在风口的电动汽车行业(EVs),它被列入一级目录节能环保产业新能源汽车和绿色船舶制造类目,沿着其价值链可以扩展到关键零部件制造和产业化,补/充能设施制造,子目录中又包含电池、电机及控制系统,电附件,插混专用发动机、机电耦合系统及能量回收系统、充/换电设施和加氢储氢设施制造。此外,补能设施的建设与运营则又包含在第五大类基础设施绿色升级当中的绿色交通类目。由此可见,政府对于绿色全产业链的厘清是非常细致的。对于一些更为新兴的产业目前未被列入支持目录的,比如人造蛋白产业、视频会议所扩展出的设备制造和软件的开发等,则有待市场参与者们更加深入的研究和挖掘其未来潜力和国际市场的发展。

结语

面对一场世界范围的绿色低碳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挑战与机遇并存。中国石化原董事长傅成玉表示:“未来在资本市场里,任何国家都会要求企业在年报里披露碳排放量,严重影响企业形象,对企业产生无形的压力,促使企业必须主动采取措施。企业不参与全球生态的治理,不采取行动去减碳,不去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或者开发新的低碳产业,企业可能贷不来款,或者贷款价格更高”[4]。然而现有的调查分析过于依赖传统碳排放测算来评价一家企业对减少碳排放的贡献,但是它并不全面,有时候甚至将产生误导。更为专业的“绿色咨询、评估、审计”等服务不仅能给政府及金融服务类机构提供全面可靠的、有意义的、前瞻性的参考建议,也能够帮助实体企业和机构投资者把握绿色减碳的历史浪潮中隐藏的机遇。

参考资料:

1.Andrew Howard et al.,A framework for Avoided Emissions analysis Uncovering climate opportunities not captured by conventional metrics,Soders and GIC.,November 2021.

2.《绿色产业指导目录(2019 年版)》

3.《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年版)》

4.傅成玉. 碳中和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新内涵[J]. 当代石油化工, 2021(09).

5.Ricardo Flores,Avoided Emissions: How a Common Measurement System Can Help Decarbonising Business, 19 May,2021(solarimpulse.com)


原标题:“碳中和”道路上的隐藏机遇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碳中和查看更多>碳排放权交易查看更多>碳减排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