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输配电电网建设评论正文

十问中国能源:中国如何从能源大国成为能源强国?

2022-01-05 08:44来源:能源评论.首席能源观作者:王伟关键词:新型电力系统能源系统能源革命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持续发问,是因为问题正日益复杂。

2021年的冬天,会是最后一个新冠肺炎疫情中的冷冬吗?

2022年的春天,中国能源如何与经济联袂前行、行稳致远?

后疫情时代,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提的“能源强国”应如何筹谋?碳排放“双控”该如何落地?

满屏都是“云大物移智链”,到处都是硬核“黑科技”的当下,低调的能源行业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担当起大国重器的责任?

……

(来源:能源评论•首席能源观 微信号: CEO_ER 作者:王伟) 

为此,本刊邀请业界专家从10个方面深入探讨2022年能源形势。这些问题一直列在能源议题设置清单上,只是排序有所变化,今年占据首位的是能源安全战略。问题角度不同、解法各异,折射出能源行业对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矢志不渝的追求。

刚刚过去的2021年,发生了很多大事,也在悄然创造着能源历史。很多年以后,人们回望这一年或许会发现,正是因为能源行业越发回归市场、贴近规律,才凝聚出推动能源革命、建设能源强国的核心动力。从供应导向到供需互动,从化石能源到新能源,发展速度从与经济紧密耦合到逐渐脱钩,或许这才是能源发挥真正价值的高光时刻,也是构建现代能源体系的点睛之笔。

新冠肺炎疫情改变了世界,也在深刻影响着能源。不能打败我们的,只会让我们更强大。

有人叹息时光一去不回头,有人主动破局开辟生门,以事功见担当。

徐徐追问之际,方能发现本心、接近愿景。人生认真走过的每一步都算数,砥砺奋斗者的每一天都值得期待。

能量之源再出发

能源是经济的命脉。根据国家能源局发布的数据,2021年第一季度,我国居民人均月用电量首次突破70千瓦时——达到72.4千瓦时。

能源电力须臾不可或缺,其重要性早就被人认知。传统能源的热力学定律更是被奉为圭皋。1921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弗雷德里克·索迪认为,热力学定律“最终控制着政治制度的兴盛和衰亡、国家的自由与奴役、商务及工业的命脉、贫困与富裕的根源,以及人类总的物质财富。”

具有产业属性和要素属性的能源,可以作为经济部门拉动经济增长,还可以作为基本要素支撑生产力提高,《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白皮书显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以能源消费年均2.8%的增长支撑了国民经济年均7%的增长。另有数据显示,从2001年到2020年的20年间,我国以能源不到翻两番,支持了GDP增长超10倍。

如今的能源电力正在面临新的形势:

从产业角度看,能源尤其是电力的产业属性增强,具备成为先导产业的潜力。测算表明,新能源每投资100亿元,可提高社会总产出约300亿~400亿元,贡献GDP约80亿元。同时,电力投资和相关技术创新对各部门产出的带动作用也在逐渐增强。

从要素角度看,表面上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呈逐渐脱钩趋势,2030年后趋势将更加明显。在全球范围,俄罗斯科学院院士亚历山大·亚历山德罗维奇·登金认为,到2035年前,经济增长对能源需求的依赖性将进一步减弱。中国工程院的研究显示,2021~2025、2026~2035、2036~2050、2051~2060年期间,GDP年均增速分别为5.6%、4.9%、3.9%、2.7%,同期的一次能源消费增速分别为1.9%、0.4%、-0.7%、-0.8%。

从深层次来看,能源与经济的耦合关系更为紧密。一方面,工业、交通、建筑电气化水平持续提高,2060年将分别从目前的30%、30%、5%提升至50%、75%、50%;另一方面,电力作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必要条件,将成为“基础设施的基础设施”。《中国电气化年度发展报告2021》数据显示,电网资源配置平台作用凸显,特高压线路输送可再生能源电量占比为45.9%。

再看投资侧。2021年6月,国际能源署(IEA)发布《2021世界能源投资报告》称,2021年全球能源投资将增长10%至1.9万亿美元,这一数字创下了近年来的新高。瑞银全球研究团队估算,全球希望实现净零排放,现有资本将投向清洁能源。从现在到2050年,单单转化能源体系这一项就需要120万亿~160万亿美元的累计投资,且这一数字或许还偏保守。

效率方面,据国网能源研究院发布的《2021国外能源电力发展及转型分析报告》数据,中国输电能效已居于国际先进水平,在电网侧,世界平均线损率为6.55%,中国平均线损率为4.44%,较2009年下降1.64%。

一直被视为国民经济命脉的能源,如今正在成为平台和孵化器,致力于搭建生态圈,发挥着带动引领作用,正所谓润物无声、大音希声。

能源大国再启程

近期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深入推动能源革命,加快建设能源强国,要创造条件尽早实现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

中国如何从能源大国成为能源强国?对于大型能源系统,如何平衡安全与转型,做到稳中求进,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专家表示,电力将成为未来能源系统的核心,出于安全考虑,需要坚持能源类型多元化、供给方式多样化策略,均衡电能与非电能源发展的关系。

在中国价格协会能源和供水价格专委会副秘书长侯守礼看来,能源强国需要涵盖安全、经济、环保等层面,本质上就是要以较低的成本、有竞争力的价格保证能源安全稳定供应和清洁低碳。降成本需要技术和政策、商业共同驱动,综合考虑全社会以及电网企业投资效率,需要设计全系统利益共享、成本分担成本的价格机制。

2021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突破10亿千瓦,新能源发电量突破1万亿千瓦时。分电源类型看,截至2021年11月底,全国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分别达到3.88亿千瓦、3.05亿千瓦和2.87亿千瓦,均持续保持世界第一。

如今,清洁能源创新已经步入无人区,没有任何现成的解决方案可以借鉴,新兴技术创新对于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至关重要。构建新型电力系统,需要直面的现实就是,传统按照5500小时设计的电力系统该如何与低于2000小时的新能源匹配?而如何设计更优的系统,支撑传统能源向新能源过渡,就成为建设能源强国的基础性问题。

清华大学能源互联网创新院副院长高峰表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要避免从“削峰填谷”走向“削极填谷”。在他看来,需要在顶层设计和规划阶段就考虑最合理、综合成本最低的方案来应对极端情况,可以从技术角度探索新型电力安全调度方式,从管理角度探索新型调度考核方式。

另一大挑战是经济增长与“双碳”目标如何“兼得”。通过碳排放“双控”建立有控有放、精准科学施策的机制,体现了决策层同步实现能源结构调整和绿色转型发展的策略。对此有分析认为,碳排放“双控”与能耗“双控”的共性在于,在以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体系下,二者具备正相关性,但实施碳排放“双控”可有效避免能耗“双控”的局限性,可以在控煤和发展可再生能源之间寻求平衡,同步实现能源结构调整和绿色转型发展。

下一步,为了让“实施以碳强度控制为主、碳排放总量控制为辅的制度”早日落地,业内人士认为,应尽快完善碳排放“双控”相关配套细则,分阶段、分步骤实施碳排放“双控”制度。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王志轩建议:首先,建立完善的碳排放统计、核查体系,摸清家底。其次,在掌握现状的基础上,结合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和能源结构、能源消费情况等,制定重点行业的碳排放强度控制标准,并以此为核心建立相对的碳总量控制制度,再逐步过渡到绝对总量控制阶段。同时,以全国总体效能提高为导向,考虑区域平衡等因素,面向不同地区科学分解可以分解的指标,对不能分解的指标,要通过明确的措施加以推进。再次,还需建立监督制度、法规标准等配套文件。

当然,碳排放“双控”同样需要统计、监测能耗指标,仍需坚持节能优先的能源发展战略,关键是避免简单将能源消费总量与“双碳”目标挂钩等运动式“减碳”行为。

(李易峰对本文亦有贡献)


原标题:十问中国能源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新型电力系统查看更多>能源系统查看更多>能源革命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