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能源石油评论正文

油价暴涨危机来袭 中国能源转型安全如何“先立后破”?

2022-03-11 08:38来源:能见作者:粟灵关键词:石油原油碳达峰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这或许是中国民众第一次切身体会全球性石油危机。

短短半个月,布伦特原油价格就从俄乌冲突前(2月21日)的93.21美元飙升到如今的130美元左右,3月7日还曾一度逼近140美元大关。随着3月8日拜登正式签署禁令禁止美国从俄罗斯进口能源,石油危机似乎汹汹来袭。

(来源:微信公众号“能见”作者:粟灵)

反观历史,过去三次石油危机都曾引燃新能源大爆发。上世纪70年代的前两次石油危机,直接催生了光伏和风电的商业化和产业化;90年代初由海湾战争引发的第三次石油危机则助推了里约峰会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落地,欧洲各国也基本在这个时间节点实现碳达峰

新一轮石油危机阴霾下,德国经济部于2月28日推出一份草案,计划加速风能和太阳能基础设施扩张,到2035年实现100%可再生能源供电目标,这比最初的2050年目标提前了15年。受此影响,欧洲正在酝酿一场新的新能源大跃进。

面对危机,中国怎么办?

从能源禀赋上看,中国呈现出“富煤、贫油、少气、风光无限”的特点。因此,摆在中国面前的能源安全路径有两条:要么搏一把“进”行曲,借新能源杀出一条新生路;要么手握紧“稳”字诀,在煤炭的老根据地保生存。

之前我们在多篇文章中曾表明过观点:稳中求进,稳只是手段,进才是目的;先立后破,“先立”是关键。

从今年全国“两会”官方的有关表态来看,也是更倾向于在“先立”上做文章。事实上,自去年以来,国家层面接连出台新政,从电源、电网、电力市场等多重角度为新能源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中央的意思已经非常明确:先立后破。关键在于新能源自己能不能争气!

新能源“而立”,靠什么争口气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能源革命,确保能源供应,立足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通盘谋划,推进能源低碳转型。”去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指出:“传统能源逐步退出要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础上。”

如果把“传统能源逐步退出”(破)和“新能源安全可靠替代”(立)看作一对矛盾,那么矛盾的主要方面理应是后者。

但新能源应该如何实现安全可靠替代呢?

国家层面已经多措并举地搭好戏台。

首先是电源建设。今年全国“两会”第一场“部长通道”采访活动中,国家发改委主任何立峰刚刚向外界透露,中国将在沙漠、戈壁、荒漠规划建设4.5亿千瓦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

其次是电网建设。今年1月,习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时首次为“特高压”正名,过去由于内耗而导致的输电网络不畅问题也由此画上休止符。

再次是电力市场建设。最近一年多,有关部委接连出台《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的指导意见》等政策,就新能源参与电力市场作出顶层设计,倒逼新能源在市场中完成竞争力提升。

最后是科技、教育等配套领域建设。今年2月发布的《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将新能源的战略意义提升到加强基础科研教育的层面。

不过,自上而下的推动力还需要与自下而上的突破力形成合力。新能源安全可靠替代,离不开来自企业层面的澎湃动力。

企业在“先立”上的努力大致可以分为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两方面。

规定动作上,随着国家数亿千瓦规模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规划出台,无论是开发商还是风电、光伏设备制造商都积极投入到如火如荼的大基地建设中来。国家能源局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风电和光伏发电新增装机规模超过1亿千瓦;风电、光伏累计并网装机容量分别突破3亿千瓦;第一批约1亿千瓦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建设稳步推进。

相比规定动作,自选动作则更能体现出企业的前瞻性。

接受采访时,远景科技集团高级战略总监张元正在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的零碳产业园指挥着最后的建设冲刺。今年4月,远景全球首个零碳产业园将正式在鄂尔多斯建成投产。

过去十余年,远景不仅迅速成为中国乃至世界风机制造界的头部企业,还将业务布局拓展到智能物联网、动力电池等领域,并在短短几年成为这些领域的世界级头部玩家。

如今,远景在双碳转型“先立后破”的背景下,前瞻性地用 “零碳产业园”的解决方案作为自选动作。

以鄂尔多斯为例,利用当地广阔的戈壁高原,打造零碳产业园,通过风能、太阳能和储能组成智能电力供给系统,在园区发展动力和储能电池,电池材料、电动重卡、绿色制氢等上下游集成产业链,将创造千亿产值,减排数千万吨碳,还可新增上万个新型绿色岗位。

依托鄂尔多斯丰富的风能和太阳能资源,远景为零碳产业园建立起“风光储氢”的绿色能源供应体系。附近风电场、光伏电站和分布式光伏生产出的绿电,80%可供应零碳产业园;20%则弹性处理,富余时通过电力市场卖出,紧缺时再从电力市场购入,从而实现100%清洁能源供应。

不过,零碳产业园的价值不止于绿电。

远景科技集团零碳产品首席科学家邱林介绍,未来更多企业入驻后,通过远景方舟能碳管理平台,零碳产业园可以精确监测和测算入驻企业的碳排放和能耗,并进行一站式碳中和闭环。此外,这个零碳产业园未来将帮助鄂尔多斯市区用电动重卡替换33万辆重型的柴油卡车。按照现在的电价计算,节约下来的碳成本可达15亿元。

可以想象这样一幅未来图景:零碳产业园内,输入的绿电一部分用于工业生产;另一部分则用于制氢——绿氢未来更重要的应用场景在于工业领域,氢能炼钢等技术将取代现有冶炼化工技术,由此生产出的绿色钢铁、绿色合金等可以用于风机制造,反过来再为风电场提供绿色风机。产业园内的动力电池等产业则将应用到新能源汽车产业,部分新能源车可用于园区内部的交通和物流。

全国人大代表、远景科技集团CEO张雷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谈到双碳转型的“先破后立”时表示:“双碳转型‘先立后破’的关键是先立。先立就是要立得充分,立得全面,立得高效。”

他进一步阐释,建设大规模风光基地,加强电网对可再生能源的消纳是立得充分;立的全面是指不仅要实施大规模西电东送,也要在西部大力发展零碳产业园,促进绿电本地消纳,培育发展新工业体系,实现区域平衡发展;要用抓煤炭保供一样的力度,抓可再生能源的建设,这是立得高效。

张雷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目前三北地区的风光电成本已在0.2元/度以下,到2023年将实现0.1元/度。再加上储能度电成本也将降到0.1元/度,风电配上储能也可以实现对煤电标杆电价的更优的经济性。”

基于此,他提出,零碳产业园通过把东部的一些高载能的产业转移到西部的产业园,通过风光绿电的直接供给,再运用智能物联网以及储能的各种先进方法来实现园区的100%绿电的平衡。最终不仅做到了整个能源供给的全部绿色,而且还进一步在西部区域发展新型工业,这个新型工业不仅来自于东部的高载能的转移,也包括一系列来自于碳中和绿色技术应用所带动的产业,比如绿氢业:绿氢冶炼、绿氢治钢、绿色合金,再比如说像生物合成等各种碳中和相关的技术。

“远景持续推动风电和光伏成为‘新煤炭’,电池和氢燃料成为‘新石油’,智能物联网成为‘新电网’, 零碳产业园成为‘新基建’,同时培育绿色‘新工业’体系,开创美好零碳世界。”他说。

引领全球低碳转型,补齐顶层设计空白

目前,中国以前所未有的积极心态和历史使命开启“双碳”新征程,在此过程中,需要从更高视角来谋划零碳新工业体系。

零碳新工业体系是零碳产业园的延伸,它是用绿电和绿氢替代现有工业体系中的碳排放部分。但零碳新工业体系并非简单的物理替换,它将在经济、科技、社会乃至政治文化等领域全方位重塑世界。

首先,构建零碳新工业体系是如期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所在。

根据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的一份研究报告测算,2019年,中国能源行业在全社会碳排放中占比达40%,工业领域占比为31%,交通领域占比为8%。三者合计便占到总量的近80%。

在零碳新工业体系中,绿电将成为能源行业的主力军,交通领域则呈现“电动为主、氢能为辅”的新格局。工业领域氢能炼钢、氢能冶金、氢能化工等将彻底改写“碳冶炼”的历史。

其次,构建零碳新工业体系是推动经济格局重塑的重要手段。

一方面,它将助推中国经济版图变迁。中国西部和三北地区拥有全国80%的风能、90%的太阳能潜能,“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建设的9个大型清洁能源基地,其中7个在西部地区。这些地区希望以绿色能源为抓手,吸引高耗能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入驻,从而打造成熟完备的工业体系,缩小与东南沿海地区的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另一方面,它将重新定义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现有的国际经济秩序是由发达国家主导建立的。不过,随着全球碳中和事业推进,“石油地缘政治时代”将被撼动,国际竞争的焦点也将逐渐转移到新能源和低碳技术价值链的控制上。因此,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的突破与发展,对未来中国参与国际竞争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当然,无论是零碳产业园,还是零碳新工业体系,都是从“经济基础”的层面推动双碳工作。但中国的碳中和事业还需要“上层建筑”的加持。

张雷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表示,要推动制定《碳中和法》,保障“双碳转型”坚定不移、科学有序。

他认为,“双碳”转型是一种新生现象,目前国家法律体系中,缺乏对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统筹考虑,碳排放管理还处于法律空白。以法律形式从国家层面整体推动,为坚定不移、科学有序推进“双碳”目标提供权威、全面、系统、坚实的保障。同时,“双碳”行动是应对全球气候危机的重要举措,通过制定《碳中和法》,主动参与国际公约和应对绿色贸易壁垒,引领国际贸易政策绿色话语权。

关于碳中和立法,张雷提出了三点具体建议:第一,推动制定《碳中和法》,对碳中和行动进行方向性指引;第二,全面清理现行法律法规中与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不相适应的内容,加强法律法规间的衔接协调;第三,碳中和立法要对促进国际合作做出指引性安排。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在当前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需要全社会从上到下、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多管齐下,方能争取推动能源革命、保障能源安全的主动权。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