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储能电动汽车综合报道正文

新能源汽车公众满意度明显提升

2022-06-23 09:27来源:中国能源报作者:杨梓关键词:新能源汽车电动汽车碳减排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为加强城市交通污染治理,近年来我国从中央到地方相继出台了多项政策措施。现如今在“双碳”背景下,城市交通出行深度减排更成为重点。当前,城市公众低碳出行现状如何?如何切实推广低碳出行?在近日举行的《面向零碳出行——城市公众意识、行为及驱动因素研究》(以下简称《研究》)发布会上,与会专家针对上述问题进行了讨论。

据介绍,报告团队抽样调查全国地级市以上城市3500份样本,从公众对低碳及零碳交通工具相关话题的认知、碳价值观现状、出行现状,以及低碳出行驱动因素等角度进行了分析。

《研究》显示,公众在通勤出行方式的驱动因素中,选择“拥护低碳出行”的比例最高,达到38%,说明目前公众对低碳出行方式比较认可。且公众认可的低碳出行方式当中,采用公共交通和新能源汽车出行的占比较高。目前,公众普遍对新能源汽车的接受度大幅提高,近七成的公众表示会在下一次购车时考虑买新能源汽车。

“当前新能源汽车的品质越来越接近消费者对于车的需求,相比5年前,公众对新能源汽车的舒适性、品牌和车辆配置的关注度与满意度明显提升。”北京交研都市交通科技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刘莹指出,新能源汽车未来的使用环境和政策环境预期也较好,“零碳出行”未来的政策发力点将落在提升充电服务水平、激励消费者替换新能源汽车和积极探索绿色碳交易模式。

以北京为例,该市交通领域碳排放占全市总碳排放的1/3。北京市印发的《北京市“十四五”时期能源发展规划》明确,2025年全市新能源汽车累计保有量力争达到200万辆。“从北京数据看,1辆汽油小客车碳排放量约为2.5吨/年,1辆新能源小客车碳排放量约为1.2吨/年。如果绿电比例进一步提高,新能源汽车的碳排放量还会大幅降低。像北京这样一个拥堵比较严重的城市,下一步重点应该是激励‘油改电’,会带来更明显的减碳效果。”刘莹说。

在能源基金会低碳城市高级项目主任王志高看来,影响低碳出行的因素包括出行水平、出行结构、能耗强度和能源结构,其中前3项与城市规划和设计密切相关。他认为,当前我国城市的低碳出行仍面临以下挑战:一是城市高密度蔓延,城市形态难以优化,进而导致出行结构相对高碳;二是城市道路和空间人性化考虑不足,以致公众普遍过度依赖私人汽车出行。

事实上,除了有公众拥护低碳出行的意愿外,更需要有友好的低碳出行基础设施环境。《研究》显示,部分公众对于实行零排放区、禁售燃油车等相关政策信心不足,主要担忧之一就是低碳交通基础设施难以支撑个人出行需求。如就新能源汽车而言,其充电便利性仍然是公众担忧焦点之一。

“每一个人的出行需求都是多样化的,城市规划设计也需要做到精细化,为公众提供更多自主选择。”北京大学国土空间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王江燕认为。

刘莹指出,在民众对新能源汽车已经表现出很强的接受意愿的情况下,激励性政策至关重要。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专家均表示,低碳出行应是根据不同场景、不同需求提供的多种交通工具和出行方式的集合。“在北京、上海、深圳这样的特大城市,公众每次出行可能使用汽车、自行车或者轨道交通等多元化的方式,也可能在生活出行使用汽车、通勤出行使用公共交通。本质上来说,城市应更多提供适宜不同需求的多样化选择。”刘莹指出。

“出行政策影响的群体非常多样化,政策制定实施要充分了解尊重不同利益相关方的多样化需求,同时要遵守循序渐进、提前沟通的原则,加大宣传引导,获得推广共识。”能源基金会交通项目高级项目主任龚慧明进一步说。

龚慧明指出,交通政策历来需要“组合拳”,出行和运输的需求必须要整体统筹,目的就是要满足公众的多样化需求。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新能源汽车查看更多>电动汽车查看更多>碳减排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