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我要投稿
6月28日,BP公布了2022年最新的《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通过对2021年全球能源数据的观察,我们无疑可以发现许多能源产业正在发生的变化。而且在与2020年能源数据甚至更早的数据对比,我们能够窥探能源转型的不易。在此《能源》杂志为读者们挑选部分要点进行详细地解读。
(来源:微信公众号“能源杂志” 作者:武魏楠)
全球还处于碳增长周期
根据2021年的《年鉴》,2020年全球能源需求下降4.5%,全球的碳排放更是下降6.3%。这让全球碳排放回到了2011年的水平。按照这样的减碳速度,2050年全球可以减排85%。
从最新数据来看,这种设想不仅需要付出每吨减碳1400美元的代价(2021年鉴),甚至我们都没有进入全球减碳的周期。
2022年《年鉴》指出,2021年全球一次能源需求同比增长31艾焦(涨幅5.8%),创下史上最大增幅。不仅扭转了2022年能源需求下降的趋势,甚至比2019年还要增长了1.3%。其中化石能源的消费总量没有变化,但是在一次能源中的比例从2019年的83%下降到了82%。而五年前这一数字为85%。
能源消费的增加带来了二氧化碳排放水平的增加。2021年的全球碳排放同比增长5.7%。其中能源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了5.9%,接近2019年的水平。
从全球的宏观角度来看,2022年全球经济被新冠疫情重挫。这直接导致了能源消费和碳排放水平的下降。这种减碳不仅需要付出巨大的经济代价,更是无法重复的偶然性事件。
2021年,全球经济逐渐从疫情中恢复。尽管还没有重现疫情之前的经济发展水平,但是能源消费和碳排放已经开始抬头。这说明与碳中和相比,世界各国更重视的还是发展而非碳中和目标。我们必须找到一条同时满足发展和碳中和的解决方案。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的全球经济复苏并不稳固,可能也不会持久。全球性的衰退问题在进入2022年之后逐渐显现。这无疑会对2022年的能源消费和碳排放产生影响。这让我们无比期待2023年的《年鉴》会为我们带来什么样子的数据。
人类无法轻言摆脱化石能源
化石能源消费的总量基本没有变化,但是内部的比例结构确实有了一些改变。
全球石油消费量同比增加了530万桶/天,但是和疫情之前的2019年相比,还是少了370万桶/天。
考虑到经济在逐渐恢复,石油消费同比疫情之前的减少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 全球经济发展还没有恢复到疫情之前的水平。
2. 在交通领域,航空业依然备受疫情打击。汽车行业的电动化替代持续增加。
3. 油价持续暴涨(2021年平均油价突破70美元/桶),部分行业选择替代能源。
减少的石油消费,被天然气和煤炭占据了。2021年全球天然气需求增长5.3%,已高于2019年疫情前的水平,首次超过了4万亿立方米。2021年全球煤炭消费增长超过6%,达到160艾焦,略高于2019年,是自2014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天然气的增长令人欣喜,因为这建立在天然气价格同样出现强劲反弹的基础上。2021年,三个主要天然气地区的天然气价格都强劲反弹,欧洲上涨了四倍,达到创纪录的年度水平(TTF平均为16.02美元/mmBtu),亚洲液化天然气现货市场增长了两倍(JKM平均为18.60美元/mmBtu)。美国亨利中心的价格在2021 年几乎翻了一番,达到平均3.84美元/百万英热单位——这是自2014年以来的最高年度水平。
可以看得出来,相比于去年主要国家中只有中国的天然气需求大幅增长了7%,今年欧美亚的天然气需求都在不断回暖,这直接刺激了天然气的价格上涨。
天然气的价量齐升表明,在能源转型时期天然气作为低碳能源的重要作用开始被逐渐重视。不过这也潜藏着危机,在天然气消费相比疫情前并没有特别巨大增速的情况下,天然气价格的增长还是超出了预期。而且LNG的出口增速是2015年以来最低的。
这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因素:1,疫情打击了部分地区的生产;2,化石能源投资在碳中和的舆论下持续下降,开始影响产能。如果不能恢复一定量的天然气投资,那么我们可能很快就无法满足能源转型中天然气的需求。
与天然气相比,煤炭的增长在意料之内,而又让人担忧。中国和印度占2021 年煤炭需求增长的70%以上。另外在全球需求的刺激之下,煤炭价格也在大幅上涨。欧洲平均价格为121美元/吨,亚洲平均价格为145美元/吨,为2008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煤炭一定程度上的复苏很好地反映出了“经济增长、能源安全比碳中和重要”的事实。尽管中国和印度是增长的主力,但我们也应该看到欧洲和北美地区在经历了10年的煤炭下降之后,2021年都出现了煤炭消费增长。
因此,一味地单纯削减煤炭等化石能源,并不是实现碳中和的有效路径。如果不能够找到真正的替代能源,那么我们就不能避免在碳达峰之后又出现一个先的碳排放高峰。甚至不能排除在彻底退出煤炭之后的若干年,再度重新启用煤炭。
重视二次能源
作为最重要的二次能源,2021年发电量增长6.2%,与2010年金融危机后的强劲反弹(6.4%)相似。
很遗憾,在煤炭复苏的大背景下,煤电依然是电力的主力军,其份额从2020年的35.1% 增加到36%。而天然气发电虽然在2021年增长了2.6%,但是在发电中的比例却从2020年的23.7%下降到了2021年的22.9%。
当然也不是没有好消息,2021年风能和太阳能占发电量的比重达到10.2%,风能和太阳能首次提供超过10%的全球电力,并超过核电的贡献。而核电发电量增长了4.2%——这是自2004年以来的最强劲增长——其中以中国为首。
2021年的风光新增装机容量为226GW,很遗憾没有能够继续打破2022年236GW的增幅纪录。不过这表明风光装机依然保持着很快的增速。考虑到2021年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对风光装机的影响,我们有理由相信风光的增速在未来会继续保持。
总的来说,风光等可再生能源的增长是比较在预期之内的。但问题在于这种预期之内逐渐形成了一种稳定,而这种稳定对于碳中和来说并不算足够。众所周知,电力系统的脱碳是能源行业实现碳中和最重要的部分。那么我们需要怎样的电力系统脱碳呢?
首先,当然是更大比例的可再生能源发电。这不仅指的是电力装机容量的高比例,更需要发电量的高比例。
其次,可再生能源发电并不能对煤电形成直接的替代。需要更多的可调节电源保障电力系统的问题,所以需要更多的天然气发电、水电。
第三,基荷能源的替代同样重要。综合考虑发电量、稳定性、经济性和安全性,核电作为基荷能源的比例可以比现在进一步的提高。这一方面可以在零碳的条件下增加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同时也不会大幅度增加电力系统的成本。
从2021看2022
2022年已经过去了一半,2021年《年鉴》中的很多数据与结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判断2022年可能会面临的情况。以下我们结合2021年的结论,根据2022年的实际情况,进行一些大胆的分析和猜测:
1,俄乌战争的破坏性。
毫无疑问,2022年的能源产业会被俄乌战争彻底影响。这不仅仅表现在全球能源供给和价格上的剧烈变化,更重要的是,世界各国都会重新思考能源安全、能源成本和低碳环保之间的关系,以及三者的权重。
我们甚至可以断言,在短时间内会有不少国家将能源安全摆在首要位置。这可能会直接导致化石能源消费的复苏在局部地区短时间内加剧。进而对巴黎气候目标的实现带来更大的阻碍。
2,能源转型和能源体系面临的冲击正式开始
俄乌战争叠加新冠疫情,可以说能源转型(或者说全球碳中和历程)刚刚开始就被迎头一棒打懵了。从2021年的数据来看,全球还依然处在碳排放增长的周期里。考虑到今年上半年煤炭复苏的势头甚至比2021年更为强烈(至少在某些地区是这样)。我们可以悲观地判断2022年的碳排放依然是持续增长的状态,甚至2022年的化石能源消费量和比例都会上升。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对于全球碳中和是一次大强度的“压力测试”。在这样解决极端的状态下,我们必须思考出一个同时满足“足够的能源安全”、“实现气候变化目标的低碳环保”、“经济上可承受”的减碳路径。
3,过去十年可再生能源增长是脆弱的
这并非是可再生能源的问题,而是整个电力系统乃至能源系统的问题。
我们在实现可再生能源高速增长的时候,有意或者无意间忽略了它给能源体系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包括但不限于让体系更加脆弱)。在全球经济增长稳定、能源市场稳定的情况下,这没有问题。但是当这种脆弱达到了某种“阈值”或者有外力冲击体系(例如俄乌战争)的时候,这种脆弱可能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要想扭转这种局面,要么改变可再生能源波动性、间歇性的特性(这几乎不可能);或者就用其他能源、技术来平抑这种特性带来的负面影响。
电化学储能、核电、水电、氢能……不管是成熟的、不成熟的技术,经济的、还是不经济的能源类型,都会在未来成为投资的热点与风口,并且不会是短期行为,而是长期的一种趋势。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8月5日,阿维塔官方消息称,将与bp共建高压快充网络,最快在2022年内落地北上广等一线城市。阿维塔表示,至2023年底将建设超过100个标准化站点,覆盖全国19个城市,阿维塔将成为中国首个规模化布局高压充电网络的SEV品牌。阿维塔数据显示,单场站功率达到480kW,单枪最大功率可达240
据MRCHUB网站5月18日莫斯科报道,英国石油公司日前表示,该公司和林德公司宣布计划推进位于得克萨斯州的一个大型碳捕获和存储(CCS)项目,该项目将使林德公司现有的设施能够生产低碳氢。该开发还将支持从其他工业设施捕获的二氧化碳(CO2)的储存——为得克萨斯海湾沿岸工业走廊的大规模脱碳铺平道路。一
据能源经济与金融分析研究所5月9日报道,全球石油巨头英国石油公司准备入股26GW亚洲可再生能源中心(AREH),这是世界上最大的绿色氢项目之一。有关AREH未来的公告预计将于本周发布,周一晚些时候澳大利亚媒体报道称,bp将在该项目中持有“大量股份”,目前该项目所有者包括洲际能源公司、CWPGlobal、维
日前,国际能源巨头bp宣布,未来10年将在英国投资10亿英镑,拓展新能源汽车配套基础设施市场,以增厚公司清洁能源业务业绩,并借此推动公司碳中和目标以及英国净零目标的实现。据悉,本次投资是bp有史以来在低碳交通领域最大规模的投资。bp移动出行业务主要子公司bppulse将作为主要实施主体,计划将英
3月26日,BP未来移动出行业务全球高级副总裁RidBartlett在电动汽车百人会国际论坛发表演讲指出,如今,将近25个城市的电动汽车约占新电动汽车销量的32%,到2030年,全球电动乘用车保有量预计会达到1.5亿辆,其中85%都集中在美国、欧洲和中国,可以说,“电动汽车的时代”已经到来。其中BP已经建成了130
为拓宽气源采购途径,佛燃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深圳前海佛燃能源有限公司与碧辟(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签署《天然气销售合同》。
日前,bp与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海外投资有限公司签署天然气购销协议。根据协议,bp将从2023年起,向国家电投广东公司(海外公司)在广东提供为期十年,每年不超过20万吨的管道天然气资源。该天然气将通过bp拥有加工使用权的广东大鹏液化天然气有限公司的液化天然气(LNG)接收站供应。
过去一年里,bp转型动作不断。从眼花缭乱的操作中,或许可以读懂这个能源巨头的转型逻辑:看似激进,实则非常理性。
英国石油巨头BP公司表示,该公司已与4家潜在客户签署协议,将在英格兰东北部的提赛德(Teesside)建设清洁氢生产设施。
bp集团首席经济学家戴思攀表示:“过去70年,能源系统发生了诸多重大事件,包括1956年苏伊士运河危机、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以及2011年福岛核电站事故。这些都给全球能源市场带来了重大影响,但跟2020年所发生的变化相比,似乎都微不足道。”
内蒙古在“十四五”期间实施新能源倍增计划,今年上半年,全区新能源装机超过5000万千瓦,加快了能源结构绿色转型步伐。据悉,今年上半年,内蒙古全区新能源装机达5653万千瓦,占内蒙古电源总装机的36%,其中风电累计装机4158万千瓦,占全国风电累计装机容量的12.1%,继续位居全国第1位;太阳能发电累
8月3日上午,国网福建电力董事长、党委书记阮前途与到访的中国华电集团有限公司福建分公司党委书记、执行董事林文彪进行座谈,双方就进一步加强合作、推进电源建设等方面工作进行了深入沟通交流。阮前途对林文彪一行的到来表示欢迎,感谢华电福建公司多年来在支撑电网发展、保证电力供应上的担当作为。
核心提要:能源结构重构的两种主要方式:减少能源消费总量和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新型电力系统构建的本质是承载高水平电气化和实现高水平低碳化。预计到2060年,我国在生产侧一次能源通过电能转化比重会由2020年45%提高到85%以上,相应的终端能源消费也从目前的26%提高到70%左右,电能将逐步成为终端能源
中国参与“一带一路”能源投资绿色转型,不仅有利于沿线各国人民的福祉,也符合全人类的共同愿景。来源:微信公众号“能源新媒”作者:陈柯燚吴律城叶桐周云亨作者供职于浙江大学作为《巴黎气候协议》的缔约方之一,近年来,中国正在积极履行国际减排义务。在国内,我国在大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经
“当前的能源危机成为了加快低碳发展的驱动力”,8月9日,国际能源转型委员会主席阿代尔·特纳勋爵在2022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峰会表示。阿代尔·特纳举例说,欧洲各国对于氢能经济的发展十分看好,虽然天然气和煤炭价格呈增长趋势,但在技术驱动下,绿氢价格不断下调,市场应用场景十分广阔,这将大大加速
“当前的能源危机成为了加快低碳发展的驱动力”,8月9日,国际能源转型委员会主席阿代尔·特纳勋爵在2022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峰会表示。阿代尔·特纳举例说,欧洲各国对于氢能经济的发展十分看好,虽然天然气和煤炭价格呈增长趋势,但在技术驱动下,绿氢价格不断下调,市场应用场景十分广阔,这将大大加速
“全球气温已接近1.5℃的升温极限,这是避免气候变化最坏影响的最大升温极限。解决这场危机的关键是终结我们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可再生能源就是答案。”8月9日,联合国驻华协调员常启德在2022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峰会表示。全球有一半人口遭受洪水、干旱、极端风暴和野火肆虐危害。温室气体浓度、海平面上
地缘政治冲突引发全球能源供应大变局近期,国际地缘政治冲突引起国际油气市场切换,对全球油气供应链造成巨大冲击,改变世界能源供应格局。国际化石能源价格仍可能持续保持高位。这将使美国在能源市场中拥有更多的话语权。这一现实情况引发了各国对能源安全的考虑,提高了各国对于新能源的关注度。此外
前不久,德国联邦网络管理局(能源监管机构)发出警告:没有俄罗斯天然气,德国熬不过冬天。如果北溪一号天然气管道不能恢复正常供气或继续限制流量,德国能源形势可能会进一步恶化。这意味着因天然气紧缺带来的价格猛涨必然传导到终端用户。作为主要调节电源的燃气发电受阻,难以配合新能源发电项目运
8月4日,中国大唐集团有限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邹磊在总部会见来访的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总裁李振国,森特士兴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爱森一行,并就深化光伏领域合作进行深入沟通交流,达成共识。中国大唐党组成员、副总经理刘广迎,隆基股份中国地区部总裁刘玉玺,森特股份总裁蒋东宇
前不久,德国联邦网络管理局(能源监管机构)发出警告:没有俄罗斯天然气,德国熬不过冬天。如果北溪一号天然气管道不能恢复正常供气或继续限制流量,德国能源形势可能会进一步恶化。这意味着因天然气紧缺带来的价格猛涨必然传导到终端用户。作为主要调节电源的燃气发电受阻,难以配合新能源发电项目运
近日,国家能源局、科学技术部联合发布了《“十四五”能源领域科技创新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其中,“先进燃煤发电技术”板块设置了7项重点任务,“行业智能升级技术”板块设置了1项火电智能化重点任务,提出了煤电科技重点发展方向,高度契合了煤电行业面临的形势,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受到行业
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经济转型发展、能源结构调整、国际地缘冲突多重因素影响,国内能源保供问题凸显。特别是2021年四季度以来,国内煤炭资源供给紧张,火电行业性亏损,电力紧缺、错峰用电、拉闸限电等现象回归视野,电力保供再度成为热点话题。(来源:微信公众号“电联新媒”作者:张康孙国文)重任
暑运以来,随着多地高温天气持续,江西、福建两省各大电厂电煤需求不断攀升,中国铁路南昌局(以下简称“南铁”)电煤运量持续保持增长态势,电煤发送量达135.7万吨,日均发送5.4万吨,确保赣闽两省主要电厂存煤天数不少于10天,为电煤运输开辟绿色通道,全力确保电煤民生保供。近期正值用电高峰,闽赣
北极星电力网从灵台发布获悉,2022年灵台县共列建500万元以上重大项目128个,目前全部开工建设。陇东至山东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配套扩容升级山东能源灵台2x1000兆瓦调峰煤电项目,该项目既为灵台县2022年省列重大项目,由山东能源集团盛鲁能化公司投资建设,厂址位于灵台县邵寨镇雷家河村,占地55公顷,
8月8日,陕能赵石畔煤电二期扩建项目可研报告编修原则讨论会在西安召开。陕能股份副总经理张正峰,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王学民,副总经理吴智乾,西北电力设计院总工程师朱军、副总工程师安永尧、项目设计总工程师蒋安参加会议。会上,西北电力设计院针对公司电厂二期2×1000MW工程《百万空冷机组主
8月10日,中国大唐集团有限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邹磊到大唐辽宁分公司及其所属企业调研党的建设和能源保供工作,看望慰问基层一线干部职工。邹磊首先来到大唐沈东热电公司储煤场,驻足察看煤场储煤工作情况。在企业热电机组集中控制室、汽机平台和设备党支部活动室,邹磊认真听取了机组安全运行、保电
能源供给不稳定对民生和社会经济会造成怎样的伤害,欧洲目前的处境已经给了世界警示。(来源:微信公众号“能源评论首席能源观”作者:张琴琴)俄乌冲突下,欧洲多国面临天然气短缺,这不仅造成其当下电力供给的短缺,也让欧洲这个冬季的取暖成为大问题。紧跟着短缺而来的是天然气价格的进一步上涨,带
北极星电力网获悉,8月9日,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应对气候变化和节能规划》,规划提出,到2025年,积极推动从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形成与超大城市特征基本相适应的现代化应对气候变化治理体系与节能政策措施体系,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显
8月10日,中国大唐集团有限公司召开2022年8月份月度经济活动分析例会。会议以对标为手段,以数据分析为支撑,聚焦经营发展的成果和问题,进一步明确下一步工作措施。集团公司董事、总经理、党组副书记刘明胜主持会议并讲话。集团公司领导刘广迎、曲波、张传江、彭勇、陶云鹏参加会议并就各自分管工作提
北极星电力网获悉,8月8日,重庆市人民政府印发《重庆市城市更新提升“十四五”行动计划》,《计划》提出,绿色低碳能源体系、产业体系和生活方式初步构建,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达到20%以上。构建绿色低碳能源体系。科学预测化石能源消耗规模,制定能源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严控燃煤发电机组增长速度,
能耗“双控”如何转向碳排放“双控”——访国网新疆电力有限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院长、党委副书记王晓斌“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完善减污降碳激励约束政策,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继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创造条件尽早实现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姓名: | |
性别: | |
出生日期: | |
邮箱: | |
所在地区: | |
行业类别: | |
工作经验: | |
学历: | |
公司名称: | |
任职岗位: |
我们将会第一时间为您推送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