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核电核电产业评论正文

中核集团:夯实强核基石建好核能“粮仓” 打造国家名片

2022-10-13 17:20来源:中国电业与能源关键词:核电中核集团核电企业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2021年1月30日,东海之滨,“华龙一号”全球首堆——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核集团”)福清核电5号机组投入商业运行。这一刻,标志着我国成为继美国、法国、俄罗斯等国家之后真正掌握自主三代核电技术的国家,核电技术水平和综合实力跻身世界第一方阵。

2022年3、4月,福清核电6号机组与巴基斯坦卡拉奇3号机组相继投入商运,这是中核集团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取得的崭新成就。

十年,“华龙一号”的每一项成就,都在诉说着——“建设核工业强国,我们使命在肩”。

十年,中核集团贡献了源源不竭的绿色能源,为助力“双碳”目标贡献了“核动力”。

十年,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中核集团坚持自主创新,实现了一场从“跟跑世界”到“并跑世界”的跨越。

秉承安全信念打造国家名片

2011年3月11日,这一天或许所有核电人都难以忘记。一场由里氏9.0级地震引发的14米海啸席卷日本东北沿海地区,导致福岛核电站发生核泄漏事故。事故发生后第5天,国务院召开会议,决定全面评估我国在建核电站安全性,暂停审批新上核电项目。原定于2011年底开工建设的具有三代特性的中国自主二代核电项目CP1000也中道而止。

“CP1000型号承载着核电人近10年心血,在所有人都以为自主核电的梦想就要在自己手里实现的时候,突然一切都被暂停了,那时候大家都很失落,”中核集团“华龙一号”总设计师邢继如是说,“但是人类科技文明发展的历程中,每一步都是冒着风险的。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努力把风险降到最低。新形势下,中核人重整旗鼓,加速推动已经提前布局的第三代核电技术型号研发——也就是今天的‘华龙一号’。”

如今,“华龙一号”全球首堆已腾飞于“三福之地”;“华龙一号”海外首堆——巴基斯坦卡拉奇K2号机组已投入商运,填补了巴基斯坦近三分之一的电力缺口,为深化中巴两国友谊注入强劲动力。

10年间,伴随着“一带一路”倡议推进,“华龙一号”已经成为代表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走向世界的“国家名片”,获得国际市场广泛认可。目前,中核集团已经与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核电项目合作关系,以中国力量推动世界核电发展。根据统计,出口一台“华龙一号”核电机组,相当于出口大约30万辆小汽车的价值,全寿命周期可以创造约1000亿元的产值。

“百万千瓦级大型先进压水堆自主化”,这是历史的使命。回首30年前,我国核电正处于起步期,核电关键设备大到压力容器,小到一根电缆、一颗螺丝钉,甚至钢筋混凝土都需要进口。自那时起,所有人都憋着一口气,“瞄准大型先进压水堆,建设中国自己的百万千瓦级核电站”。一个光荣的使命,三代人的坚守传承。从30万、60万到百万千瓦级自主核电,在党的领导下,核工业人用30年时间穿越了发达国家70年的核电发展历程,让梦想落地为现实。

100%核心设备国产化、5300多家上下游企业转型升级、遍布6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产业链合作……在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十年攻坚战中,“华龙一号”是这场胜利的缩影。

从“国之光荣”的秦山核电,到国家名片的“华龙一号”,从筚路蓝缕到璀璨星光,“华龙一号”走出国门的背后,不仅是我国核电技术的支撑,更是整体工业的激荡变革。

由于核电站的建造对设备精密度要求极高,在“华龙一号”之前,相关材料基本都从欧美国家进口。

幸运的是,中核集团从一开始就清醒地意识到,如果设备供应链不能掌握在自己手里,对工程建设来说必然是致命隐患。所以在首堆工程建设进程中,“华龙团队”始终坚持走设备国产化路线。

十年,负重爬坡、滴水入海。正是对“中国制造”的坚守,“华龙一号”带动上下游产业链5300多家企业,一同突破了411台核心设备与关键材料国产化,打破了我国核电工程建设长期受制于人的“锁喉之痛”,引领中国装备制造业走向世界舞台。

十年一剑,“华龙一号”这座核电里程碑承载着三代核工业人强核报国的心血,也传递着“星星之火”的红色信仰。

“华龙一号”也近乎是一座精神丰碑。高端装备制造业作为经济发展中最吃重的脊梁,是一项需要俯下身子、脚踏实地投入的慢事业。

“整个华龙的研发过程就像是一场在无人区的探险。很多个瞬间,我也会质疑自己,到底有没有必要把挑战标准制定的那么高?还有没有必要坚持一些东西?但是‘华龙团队’,给了我很大的勇气和信心。”邢继说,“尤其是在这样一个多元价值与选择碰撞的时代,我很钦佩,这样一群年轻人仍愿投身于此,扎扎实实深耕在核能这样一个基础行业,将个人前途与祖国命运联系在一起。”

此外,十年来,中核集团坚持瞄准“国际最高安全标准”,自主攻关、不懈创新。“华龙团队”搭建了“全球化产学研用”高效协同创新平台,协同国内75家高校、科研机构、设备制造厂,在汲取世界先进核电理念与事故教训、总结中国30余年核电发展经验的基础上,突破了“能动与非能动相结合的安全系统”“抗大飞机撞击的双层安全壳”“抗9.0烈度以上地震”等多项关键核心技术。2014年,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评定认证“华龙一号”安全标准达到国际最高水平。

核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核事业发展的生命线,坚持安全第一是核能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关键。中核集团在核电建设发展中始终保持着良好的安全记录,正在开展的第三代核电建设以及第四代核电技术研发,也提高了核能发展的本质安全度。

2019年,“两核”重组之后,中核集团制定了新时代发展战略,提炼了新中核企业文化理念,将安全作为中核集团企业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推动核电事业高质量发展,继续创新管理方式,积极提高我国核设施的固有安全性,在确保核安全中追求卓越,真正实现核工业稳定、高效、安全发展。

十年来,中核集团建成了秦山、田湾、福清、三门、昌江五大核电基地,控股在运核电机组25台,装机2375万千瓦,核准及在建核电机组13台。所有在运核电机组保持安全稳定运行,2021年有19台机组WANO指数满分,保持世界领先水平。

赋能“双碳”目标破解能源困局

纵观历史,能源的每一次更替都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与世界格局的重塑。核电作为清洁、低碳、安全的基荷能源,已然成为解决我国能源安全、赋能“双碳”目标实现的重要支撑。

1991年12月15日,秦山核电站并网发电,结束了中国大陆无核电的历史,中国核电从这里起步,我国也成为世界上第7个能够自行设计建造核电站的国家。

如今,我国核电产业已安全发展30余载,中核集团核电产业从无到有,由弱到强,推动着我国从“核大国”向“核强国”迈进。

在此过程中,中核集团秉承“尊重自然,绿色发展”环保理念,积极贯彻落实中央企业绿色发展理念,全面推进节能低碳绿色发展,利用好核电清洁能源属性,为自身发展绘就了绿色发展底色,为我国早日实现“双碳”目标贡献“核”力。

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中核集团核电累计发电量达1.2万亿千瓦时,相当于减少标准煤燃烧近4亿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0亿吨,减排效应相当于植树造林300万公顷。

另外,随着核技术的发展,对于核能的利用已不仅仅局限于发电领域。据记者了解,十年来,中核集团不断拓展核能利用外延,积极开发核能多用途利用,核能供暖、供汽逐渐走进公众的视野。

如在2017年11月28日,中核集团正式发布了其自主研发的“燕龙”泳池式低温供热堆,可用来实现区域供热。随后,在2021年12月3日,由中核集团秦山核电供热的我国南方首个核能供热示范工程(一期)正式投运,供暖面积达46万平方米,惠及近4000户居民。预计到“十四五”末项目全部建成,能够满足浙江省海盐县约400万平方米的供暖需求。

据了解,与传统热源相比,核能供暖可以显著减少污染排放,且保障供热的安全性,可有效改善我国能源结构,缓解日趋严重的能源供应紧张问题,对于保护环境、保护人民身体健康与我国尽快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核能的多元利用不只限于供热。今年5月27日,我国首个工业用途核能供汽工程在中核集团田湾核电基地浇筑第一罐混凝土,标志着全国首个工业用途核能供汽工程拉开建设帷幕,项目建成后每年供汽量480万吨,可实现每年减少燃烧标准煤40万吨。这是继核能供暖后,在核能综合利用领域开展的又一积极探索。

此外,发展风电、光伏等非核清洁能源产业,也是实现“碳中和”目标重要举措。中核集团积极部署,2021年非核清洁能源发电量达236.41亿千瓦时。

核能发电、核能供热、工业供汽、非核布局……十年来,中核集团多元化清洁能源供应体系已日益成熟,目前正在着力推进一批风光电综合能源基地以及抽水蓄能项目,打造综合智慧能源技术研究机构。

到2025年,中核集团将力争当年核风光水等各类清洁能源发电量等效减排二氧化碳超过2.5亿吨;到2030年,力争当年核风光水等各类清洁能源发电量等效减排二氧化碳超过5亿吨。

夯实强核基石建好核能“粮仓”

核能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充足的原料保障。中核集团是我国铀矿勘查开发的国家队和主力军,是国家天然铀供应的保障主体,肩负着打造核电“粮仓”的历史使命。

党的十八大以来,经过不断开展铀矿地质勘查实践,中核集团作为国家队和主力军的地位更加巩固。中核集团旗下中国铀业立足国家需求,向前展望、超前谋划、提前布局,积极回应各方关切,实现形象转变,主动承担多项行业规划研究编制工作,相关行业发展做法和产业发展主张陆续在国家规划中落地见效。推动实现发展面貌焕然一新、发展战略更加清晰、四位一体铀资源保障能力大幅增强、三大产业相互支撑初具雏形、企业规模效益迈上新台阶。

国内勘查开发取得重要进展。中国铀业加快由南方常规地下矿山向北方规模化、集约化地浸砂岩大基地战略转移。坚持找大矿、富矿、经济可采铀矿,“三新”找矿及铀多金属找矿取得突破。找矿效率大幅提升,十年来仅用占比11%的工作量,实现了新增资源量32%的目标。累计落实了数个万吨级铀矿床,为千吨级大基地建设提供了坚实资源基础。优化找矿思路,集中力量推进勘查大会战。

加快推进大基地建设。在伊犁全面建成我国首个国际一流的千吨级砂岩铀矿大基地;通辽大基地重点项目陆续建成。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停一批资源枯竭、本质安全度低、技术落后的硬岩铀矿山,形成了以北方砂岩铀矿大基地为主、硬岩铀矿山为补充的新格局,实现了“百人一吨矿”向“一人多吨矿”跨越式发展。

国内发力的同时,中国铀业也将目光投向海外。十年来,中国铀业海外铀资源勘查开发取得重大突破。成功收购LH、罗辛等项目,非洲、亚洲等主要产铀区均取得进展。特别是2019年6月成功并购世界第四大铀矿罗辛矿,控制资源量大幅提高,极大提升了产能供应自主能力和安全水平,国际市场话语权大幅提升。坚持国际化视野和本土化运营,“稳”“改”结合,确保了投后稳定。克服疫情等因素,2021年产量创十年来新高。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中核集团不断强化科技创新顶层设计,加大创新投入,加快配套能力建设,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涌现出一大批重大标志性创新成果:地浸砂岩型铀资源勘查开发技术总体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创建以“砂岩铀矿叠合复成因”理论、“天—空—地—深”勘查技术体系,有效支撑找矿突破;自主研发以二氧化碳+氧气浸出工艺为标志的第三代采铀技术并实现规模化应用,破解了多层、疏干等复杂铀资源开发世界级难题……

对于核电产业来说,发现铀矿可能只是筑牢核电“粮仓”的开端,要将天然铀变成核电站可以使用的核燃料,还需要一系列技术攻关。十年来,中核集团建成新一代铀浓缩离心机大型商用示范工程。具备CF系列、AFA3G、VVER等压水堆、重水堆以及高温气冷堆等前沿堆型核燃料元件生产能力。建成了核级海绵锆和自主知识产权N36锆合金管材制造能力。进入了世界核燃料加工服务商第一梯队,产业链进一步完善。

据了解,中核集团是中国唯一的核燃料生产商、供应商和服务商。中核集团自主化的元件制造产业可全面保障中国核电发展和“走出去”需求。

十年来,中核集团旗下的中国原子能,为我国大陆所有核电站累计供应压水堆燃料组件约2万组,重水堆棒束约20万支,有效助力我国核电站平稳运行,为我国核能安全稳定和社会经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可以说,中核集团始终把核工业“饭碗”牢牢端在了自己手上。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前行。站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与数字化转型叠加的时代路口,中核集团将奋辑勇进,心系“国之大者”,肩负“强核使命”,以核工业发展新成就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原标题:喜迎二十大特刊 | 中核集团:坚持自立自强 打造国家名片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核电查看更多>中核集团查看更多>核电企业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