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碳管家碳排放碳源减排政策正文

上海市闵行区印发碳达峰实施方案 重点实施能源、工业等领域“碳达峰十大行动”

2023-01-12 10:31来源: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政府关键词:碳达峰碳排放绿色低碳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北极星碳管家网获悉,1月10日,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政府发布了关于印发《闵行区碳达峰实施方案》的通知,《方案》提到,“十四五”期间,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发展能级显著提升,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和转化示范稳步推进,绿色生活方式得到普遍推行,循环型社会基本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政策体系初步建立。“十四五”期间,力争新增光伏装机容量19.2万千瓦,到2025年,单位生产总值(GDP)能耗比2020年下降13.5%以上,单位生产总值(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完成市下达目标。

“十五五”期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取得重大进展,发展能级全面提升,重点领域低碳发展模式基本形成,重点行业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和转化机制有效运行,简约适度的绿色生活方式全面普及,循环型社会发展水平明显提升,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政策体系基本健全。“十五五”期间,进一步加大光伏设施建设规模,到2030年,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进一步下降,确保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

闵行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闵行区碳达峰实施方案》的通知

闵府发〔2023〕2号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莘庄工业区管委会,区政府各委、办、局,各区属公司:

现将《闵行区碳达峰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按照执行。

特此通知。

2023年1月9日

闵行区碳达峰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上海市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战略决策,根据《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上海市碳达峰实施方案》工作部署,结合闵行区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主要目标

“十四五”期间,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发展能级显著提升,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和转化示范稳步推进,绿色生活方式得到普遍推行,循环型社会基本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政策体系初步建立。“十四五”期间,力争新增光伏装机容量19.2万千瓦,到2025年,单位生产总值(GDP)能耗比2020年下降13.5%以上,单位生产总值(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完成市下达目标。

“十五五”期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取得重大进展,发展能级全面提升,重点领域低碳发展模式基本形成,重点行业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和转化机制有效运行,简约适度的绿色生活方式全面普及,循环型社会发展水平明显提升,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政策体系基本健全。“十五五”期间,进一步加大光伏设施建设规模,到2030年,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进一步下降,确保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

二、重点任务

将碳达峰的战略导向和目标要求贯彻于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在加强统筹谋划的同时,进一步聚焦重点领域、重点举措、重点主体,组织实施“碳达峰十大行动”。

(一)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行动

1.大力推进光伏建设。加大分布式光伏应用,充分利用工业厂房、产业园区、公共建筑、交通设施等建筑物屋顶、外立面或附属空闲场地,实施一批“光伏+”工程。加快推动莘庄、马桥整镇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大力推动新建建筑安装光伏,2022年起新建政府机关、学校、工业厂房等建筑屋顶安装光伏的面积比例不低于50%;其他类型公共建筑屋顶安装光伏的面积比例不低于30%。推动既有建筑安装光伏,到2025年,公共机构、工业厂房建筑屋顶光伏覆盖率达到50%以上;到2030年,实现应装尽装。“十四五”期间,力争新增光伏装机容量19.2万千瓦;“十五五”期间,进一步加大光伏设施建设规模。(责任单位:区发展改革委、区经委、区规划资源局、区建管委、区房管局、区交通委、区机管局、区农业农村委、区绿化市容局,各街镇、莘庄工业区)

2.持续推进低碳能源发展。推动氢能产业发展,依托氢能源车产业链优势,拓展物流、客运班车等移动源氢能应用场景,探索研究在虹桥商务区、莘庄工业区、闵开发和漕河泾等区域规划布局加氢站。因地制宜推进可再生能源应用,2022年起新建公共建筑、居住建筑和工业厂房至少使用一种可再生能源,推广太阳能光热、浅层地热能、氢能、余热等多元化能源应用。(责任单位:区发展改革委、区经委、区交通委、区规划资源局、区建管委、区机管局)

3.加快建设新型电力系统。构建新能源占比逐渐提高的新型电力系统,积极推进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发展,推广以分布式“新能源+储能”为主体的微电网和电动汽车有序充电,积极探索应用新型储能技术,大力发展低成本、高安全和长寿命的储能技术。开展虚拟电厂建设试点,引导工业用电大户和工商业可中断用户积极参与负荷需求侧响应,推进建筑楼宇电力需求侧管理试点示范。加强用户侧分布式供能、热泵等综合能源利用基础设施建设。把握莘庄工业区、闵开发、紫竹、临港浦江园等园区绿色转型发展契机,推进一批示范项目。(责任单位:区发展改革委、区经委、区建管委、区科委)

(二)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

4.加快存量产业绿色低碳转型。持续推进重点区域整体转型发展,“十四五”期间逐步开展外环沿线、虹梅南路沿线、中春路沿线、南虹桥地区、吴泾地区等重点区域和产业结构调整,稳妥推动华谊能化、吴泾发电、吴泾热电关停搬迁,腾挪新产业发展空间。不断优化制造业结构,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和人工智能四大主导产业集群,加快形成南北联动、互相支撑的产业格局。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优化升级,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绿色低碳产业的深度融合。到2025年,确保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50%。(责任单位:区经委、区发展改革委、区规划资源局)

5.培育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新动能。瞄准绿色低碳发展新赛道,发挥闵行基础优势,加快培育和壮大新能源装备、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新材料、节能环保等绿色低碳产业。重点发展核电、水电、风电等新能源设备以及新能源汽车的电机、电控等关键部件领域,依托核电技术龙头企业在新能源领域实施资源整合,努力打造新能源产业集群,依托智能电网核心技术企业加快推进智能电网产业基地建设,形成智能电网产业集群。综合运用人工智能、5G、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节能环保产业与信息技术产业的深度融合,赋能节能低碳改造,助推节能环保产业的快速发展。(责任单位:区经委、区发展改革委、区科委)

6.推进节能降碳重点工程及设备改造。严格落实工业节能降碳“百一”行动,以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以下简称“两高一低”项目)为重点,推动余热余压利用和能源系统优化,重点园区按“一园一策”制定园区能效提升路线图,推进工艺过程温室气体和污染物协同控制。全面推进绿色制造,推进一批绿色工厂、零碳园区、绿色产品和绿色供应示范单位,打造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加快以电机、风机、泵、压缩机、变压器、换热器、锅炉、制冷机、电梯、环保治理设施等为重点的节能减污降碳改造,推广先进高效的产品设备,全面提升系统能效水平,力争年均实现1%的节能量。(责任单位:区经委、区发展改革委、区生态环境局)

7.深入推进工业节能精细化管理。将能耗和碳排放管理融入项目全生命周期。强化源头管控,将单位增加值(产值)能耗水平作为规划布局、项目引入、土地出让等环节的重要门槛指标,引入能效承诺制、部门会商机制,建立完善项目准入负面清单和“两高一低”项目管控清单。坚决遏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发展,建立实施区级“两高一低”项目联合评审机制,严格落实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和验收管理。科学开展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双控管理,有序推动工业企业开展能源审计,加强重点用能设备节能监察和日常监管,确保能效标准和节能要求全面落实。(责任单位:区发展改革委、区经委、区生态环境局、区规划资源局)

(三)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行动

8.统筹推进城乡建设绿色低碳转型。全力实施“南北联动、双核辐射”空间发展战略,科学确定建设规模,合理控制建筑面积总量,打造资源统筹、功能凸显、产城融合的空间发展格局。倡导绿色低碳规划设计理念,将低碳理念贯穿至国土空间规划、土地出让、方案设计、建设施工等建设全过程,增强城乡气候韧性,建设海绵城市。在城市更新和旧区改造中,严格实施建筑拆除管理制度,杜绝大拆大建。推行绿色施工,推动建筑信息模型(BIM)等技术应用,大力推进装配式建筑和智能建造融合发展,推行全装修住宅。(责任单位:区建管委、区规划资源局、区房管局、区发展改革委)

9.大力推进新建建筑低碳发展。严格执行国家建筑节能强制标准和本市建筑能耗限额设计标准。新建民用建筑绿色建筑达标率达到100%,重点区域70%以上的新建建筑达到绿色建筑两星级及以上标准。鼓励引导开展近零碳排放、超低能耗建筑示范试点项目建设,推动前湾地区开展“近零”建筑试点建设,推进超低能耗建筑规模化发展,“十四五”推进超低能耗建筑示范200万平方米,“十五五”新建居住建筑执行超低能耗建筑标准的比例达到50%,规模化推进新建公共建筑执行超低能耗建筑标准。到2030年,新建民用建筑全面执行超低能耗建筑标准。加快优化建筑用能结构,持续推动可再生能源在建筑领域的应用,2022年起新建公共建筑、居住建筑和工业厂房至少使用一种可再生能源。到2025年,城镇新建建筑可再生能源替代率达到10%;到2030年,进一步提升到15%。(责任单位:区建管委、区房管局、区发展改革委、区机管局、区市场监管局)

10.有序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和管理。支持公共机构、大型公共建筑采取高效制冷行动,更新淘汰低效设备,运用智能管控等技术实施改造升级。推动建筑能耗及碳排放在线监测平台建设,加强建筑用能智能化管控,逐步开展建筑能耗限额、碳排放限额管理。持续推进重点用能公共建筑开展能源审计和节能诊断,开展公共建筑能效公示和对标达标行动。“十四五”期间完成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172万平方米,其中平均节能率15%及以上的建筑面积达到20万平方米;“十五五”期间完成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258万平方米,其中平均节能率15%及以上的建筑面积达到30万平方米。(责任单位:区建管委、区房管局、区发展改革委、区机管局)

11.着力提升建筑智慧运行管理服务水平。聚焦建筑碳排放监测管理、能源与环境智能服务、可再生能源监测等核心功能,建立全区公共建筑碳排放智慧监管平台,到2025年,实现对1500万平方米公共建筑的碳排放实时监测分析,建立全区公共建筑运行碳排放量动态地图。(责任单位∶区建管委、区科委、区卫健委、区财政局、区教育局、区民政局,各街镇、莘庄工业区)

12.逐步推进绿色低碳农房建设和改造。营造自然紧凑的乡村格局,保护乡村生态环境,农房群落自然、紧凑、有序,减少资源能源消耗。提升农房绿色低碳设计建造水平,引导新建农房执行《农村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等相关标准,完善农房节能措施,提高农房能效水平。加快既有农房节能改造,推广使用高效照明、电动农用车、节能环保灶具、农机、渔船等设施设备。因地制宜推进太阳能、地热能、空气热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中的应用,推动农房屋顶、院落等安装光伏。鼓励建设星级绿色农房和零碳农房。加快农村电网建设,提升农村用能的电气化水平。(责任单位:区建管委、区农业农村委、区规划资源局、区发展改革委)

(四)交通领域碳达峰行动

13.构建绿色高效交通运输体系。统筹轨交、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强化公共交通主体地位,加快推进轨道交通、中运量网络建设,打造中运量网络与轨道交通、地面公交建立一体化交通换乘网络。到2025年,实现集建区轨道交通站点600米覆盖率达到35%,公交站点500米覆盖率达到92%。强化“15分钟”生活圈的交通设施配置,强化多网融合,确保各类换乘方式的高效衔接,强化站点50米范围内步行、非机动车、公交站点的配套,50米内公交站点配套率达85%以上,1公里范围有停车换乘供给。倡导低碳绿色出行,提供更优质可靠的公共交通服务,优化慢行交通出行系统,鼓励使用分时租赁等共享出行方式。(责任单位:区交通委、区规划资源局、区发展改革委)

14.推广新能源交通工具应用。推进交通工具向电气化、低碳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加快推进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积极鼓励社会乘用车领域电动化发展,到2025年,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环卫、邮政等公共领域新增或更新车辆原则上全部使用纯电动车或燃料电池汽车,公交车、巡游出租车新增或更新车辆原则上全部使用新能源汽车,区属节能与新能源公交车辆占比达到90%。(责任单位:区交通委、区发展改革委、区绿化市容局、区机管局、区财政局)

15.推进新能源配套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充电桩、配套电网、加氢站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便利高效的充换电网络,推动构建“多方协同、智能有序、统建统营”的共享充电桩新模式,加大公用、专用充电式设施建设力度,新建公共停车场(库)按照不少于配建标准总停车位的12%要求建设充电设施,小区住宅停车场按照100%建设充电设施或者预留建设安装条件,快充车位占比不少于总充电车位的30%。推进共享充电桩示范小区、出租车充电示范站建设。“十四五”期间,新增专用标准桩3100个、新增公共标准桩700个,建设出租车示范站不少于6个。(责任单位:区交通委、区发展改革委、区建管委、区房管局、区规划资源局)

(五)推进新基建绿色行动

16.统筹新基建设施规划布局。按照“满足必须、功能聚焦、高效绿色、性能突出”的发展格局,统筹推进新型基础设施集约化建设,严控数据中心总量规模。确有建设需求的,鼓励数据中心在工业园区内布局,加强与周边区域的布局联动,实现资源的协同高效利用。推动5G基站设施共建共享,在交通、能源、工业和市政等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中同步考虑5G网络建设,统筹考虑网络演进以及行业应用需求,新建基站加大共建共享力度,实现基础设施集约建设。(责任单位:区经委、区发展改革委、区交通委)

17.严格把控新建数据中心准入条件。根据区域功能定位科学合理规划建设数据中心,强化数据中心项目能效准入门槛,新建数据中心能源利用效率(PUE)不高于1.3,持续提高效益产出要求,单位增加值能耗原则上优于全市和全区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水平。(责任单位:区经委、区发展改革委、区科委)

18.加快推进既有数据中心节能改造。重点推进既有数据中心绿色升级改造,通过智能微模块、智能供电、智能温控、智能管理的“模块化+智能化”重构,打造下一代低碳智能数据中心。持续提升数据中心可再生能源利用水平,引导具备条件的数据中心采用光储一体优化能源结构实现梯次利用,配套余热回收,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推广高效制冷、先进通风、AI调优等先进技术,改造后数据中心能源利用效率(PUE)力争不高于1.4。(责任单位:区经委、区发展改革委、区科委)

(六)循环经济助力降碳行动

19.推进产业循环发展。全面推进莘庄工业区、闵开发等园区循环化改造,实现现有循环化园区的提质升级,以清洁生产一级水平为标杆,不断提升行业清洁生产整体水平,到2025年,创建1-2个绿色园区、推进50家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推动产业园区完善固废分类收集、中转、储运体系,布局利用处置设施,提高区域资源循环利用效率。提升区内固废收集与协同处置能力,提升固废循环利用产业能级。积极创建“无废城市”,到2025年,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8%以上。(责任单位:区经委、区生态环境局、区发展改革委)

20.建设社会循环体系。健全完善源头减量机制,减少一次性用品使用,开展塑料垃圾专项治理,引导消费者优先采购可循环、易回收、可再生的替代产品。加大推动净菜上市力度,促进源头减量。完善提升可回收物点、站、场体系,推进可回收物精细化分类交投,积极培育“互联网+”回收模式,不断提升可回收物资源利用率,鼓励两网融合中转站与环卫停车场合并建设。巩固提升生活垃圾分类实效,确保垃圾分类达标率保持95%以上。加快推进实施闵行东部资源化利用中心等项目建设,健全生活垃圾全程监管体系,实施垃圾分类处置全过程管控,不断提升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到2025年,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45%以上。(责任单位:区绿化市容局、区发展改革委、区生态环境局、区经委、区农业农村委)

21.提升建设领域循环发展水平。推动节约型工地建设和装修垃圾减量,大力推进工程渣土等废弃物源头减量。推行装修垃圾全程分类收运新模式。提升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比例,推进马桥再生资源化利用项目和华漕再生资源利用中心项目建设运营,提高装修垃圾、拆房垃圾和工程泥浆的再生利用水平,到2025年,装修和拆房垃圾资源化处理率达75%。(责任单位:区建管委、区绿化市容局、区发展改革委)

(七)绿色低碳科技创新行动

22.强化先进绿色前沿技术创新。以深化上海南部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为引领,聚焦闵行南部区域,加强浦江两岸东西联动,优化布局“零号湾”、临港浦江国际科技城、莘庄工业区、马桥试验区等创新策源区,打造高端产业引领高地,加快布局一批前瞻性、战略性的前沿科技项目。聚焦新能源设备、储能和新型电力系统、氢燃料电池、绿氢制储、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生物基高分子材料化工、超高效光伏电池、碳捕集等低碳零碳负碳重点领域,加强新型清洁能源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深化节能降碳减污增效协同技术应用基础研究,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责任单位:区科委、区发展改革委、区经委)

23.加快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推进低成本可再生能源制氢、高效光伏、新能源等先进成熟绿色低碳技术的示范应用,大力推动应用场景和公共资源开放共享,加强先进适用技术的规模化应用。先行先试技术创新及绿色发展项目,建设多能互补智能能源微网,新型储能等关键技术和装备在能源电力领域的示范应用,支持核反应堆主设备用系列锻件的研发及产业化项目,加大绿色低碳技术推广力度,促进先进适用的低碳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推广应用。(责任单位:区科委、区发展改革委、区经委)

24.强化功能平台科技成果供给。加快建立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以及双创基地、产业基地、产业社区等多主体梯度分工、衔接有效、深度融合的协同创新机制。完善创新载体建设,构建从研发、孵化、加速到形成产业规模的科创全链条布局。做大做强上海交大、华东师大、华东理工等大学科技园,争取引进国内外知名高校在闵行设立大学科技园,形成大学科技园集群,着力提高大学科技园技术转移、创业孵化服务能力。区校联动推动高校资源与社会资源融合,支持科技创新基地、科研创新平台等建设,逐步实现科技园与成果转化基地深度对接。(责任单位:区科委、区发展改革委、区经委)

25.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进一步完善支持创新政策体系,推动重点领域项目、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加强南科创公共服务中心等综合性服务平台建设,大力集聚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提高技术转移、科技金融、市场化应用以及会计、法律、信用等各类服务供给水平。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区+产业基地”服务链。引导重点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共建一批绿色低碳产业创新中心。实施碳达峰、碳中和高端领军人才汇聚计划,加快集聚一批拥有引领性、原创性、填补空白技术的“高精尖缺”国内外领军人才及创新团队落地闵行。加强创新型人才培育,实施大学校友资源集聚计划,创新校友资源整合与共享模式。实施青年创业人才凝聚计划,加大对青年科学家的科研支持力度。(责任单位:区科委、区发展改革委、区经委)

(八)生态碳汇能力提升行动

26.构建绿地生态空间。打造“城园相融”的公园城市形态,构建“郊野公园-城市公园-地区公园-社区公园-口袋(线性)公园”的公园体系。重点推进虹桥城市副中心1平方公里C字形前湾公园、黄浦江滨江公园、上海未来之舟公园、剑川路公园等一批地区大型公园绿地建设。新建或改建一批社区公园或街心花园(口袋公园),上述各类公园新改建数量达到100座。到2025年,新增各类绿地550公顷,实现中心城、主城区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基本全覆盖,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2平方米。(责任单位:区绿化市容局、区规划资源局、区发展改革委)

27.系统实施林地建设。聚焦城市开发边界外市级生态走廊、生态间隔带及近郊绿环等生态空间,结合一般公益林和生态廊道建设,有计划地开展实施造林和林地改造,持续提高各类绿地乔木种植比例,新增森林面积,到2025年,森林覆盖率达到19.8%。(责任单位:区绿化市容局、区规划资源局、区发展改革委)

28.构建城市绿道和立体绿网。积极推进立体绿网建设,以城市副中心、地区中心、创新产业片区建设为契机,打造一批立体绿化精品项目。衔接上海市“一江一河”滨水绿道建设,形成以区域级廊道为核心,城市级绿道为纽带,社区级绿道为补充的三级绿道网络体系,适时推进黄浦江、吴淞江沿岸公共空间滨水绿道,结合虹桥和莘庄城市副中心等重点区域,推进建设环城及环社区绿道。到2025年,新建立体绿化15万平方米,完成绿道建设200公里。(责任单位:区绿化市容局、区规划资源局、区发展改革委)

(九)绿色低碳全民行动

29.推广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围绕“衣、食、住、行、用”等日常行为,引导市民及游客全面深入践行绿色消费理念和绿色生活方式。坚决遏制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全面推行光盘行动。鼓励发展二手交易市场,推进电子产品、家电、书籍等二手商品的重复使用。推广绿色低碳产品,支持有条件的商场、超市、旅游商品专卖店开设绿色产品销售专区。充分运用新媒体等创新宣传方式,持续开展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全国节能宣传周、全国低碳日等主题宣传活动,持续深入开展市民低碳行动、节能减排小组活动、减塑限塑和快递包装绿色转型等专项活动,增强社会公众绿色低碳意识,推动生态文明理念更加深入人心。(责任单位:区委宣传部、区发展改革委、区生态环境局、区教育局、区经委、区建管委、区交通委、区市场监管局、区机管局)

30.深入开展各类绿色创建及低碳试点示范。大力推动绿色制造体系发展,创建一批能效领跑者。推动重点区域创建上海绿色生态城区,落实规划设计理念,加快开展相关技术项目和工程建设,在全市绿色生态城区推广中起到示范作用。积极开展低碳示范创建工作,推进南虹桥、紫竹等低碳发展实践区建设,推进一批低碳社区,到2025年,每个街道至少创建2个低碳社区。积极创建节约型机关,推行绿色办公行动,营造健康室内环境,倡导绿色公务出行,推动绿色学校、绿色医院、绿色食堂和节水型机关创建。(责任单位:区生态环境局、区发展改革委、区经委、区规划资源局、区建管委、区经委、区机管局)

31.开展绿色生活创建活动。强化市民环境意识,鼓励节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推进塑料污染治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风尚。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倡导市民使用绿色产品,积极参与绿色志愿服务,使绿色消费、绿色出行、绿色居住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责任单位:区生态环境局、区发展改革委、区建管委、区经委、区机管局)

(十)重点区域低碳示范行动

32.树立南虹桥绿色低碳发展新标杆。推动南虹桥打造国家产城融合示范标杆和绿色开放共享的国际主城,探索超低能耗建筑、既有建筑绿色改造等低碳示范与推广,全面落实前湾重点建设区海绵城市建设,推进三星级绿色生态示范城区建设。探索“近零”建筑、零碳园区建设模式,推动新能源汽车、“近零”技术等绿色前沿科技落地应用试点建设。高标准建设北青公路以北10平方公里,探索“近零”标杆示范发展模式,建设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站,推动前沿绿色低碳技术应用,开展碳中和先行先试。(责任单位:南虹桥开发公司、区发展改革委、区建管委、区生态环境局)

33.打造马桥绿色智慧城区新样板。重点发展智能装备制造业、人工智能、生命健康产业和创新研发产业,推动“AI+”技术与产业深度融合,不断向绿色智能场景应用延伸产业链,形成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和绿色低碳场景应用的示范区,“十四五”期间建成5个人工智能创新平台,打造数字赋能、共建共享、绿色低碳的智慧城区新样板。(责任单位:马桥试验区管委会、区发展改革委、区建管委、区生态环境局)

34.推进重点产业园区低碳转型示范。莘庄工业区探索以清洁低碳高效能源体系、绿色智能数字化体系的产业集群发展,力争成为城市形态和低碳生态融合的“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打造低碳化、智慧化、集约化的新型综合产业城区;闵开发加大向产业研发社区转型力度,加快园区内可再生能源利用项目建设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鼓励企业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数字化赋能绿色化引入创新示范应用场景。(责任单位:莘庄工业区管委会、闵行开发区管委会、区发展改革委、区生态环境局、区建管委)

35.推进高新产业承载区低碳融合发展。紫竹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围绕数字经济、信息技术等产业,瞄准新兴产业领域和传统产业的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发向,支持绿色科技企业孵化,建设各类技术支撑平台,逐步打造成为“东方硅谷”。临港浦江国际科技城重点围绕先进制造、生命健康、文化创意、电子商务、检验检测等“5+X”的产业发展态势进行绿色低碳发展布局、升级和推进,着力建设绿色智慧之岸、低碳国际生命健康城,成为上海引领绿色低碳的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重点区域。漕河泾虹桥科技绿洲围绕软件开发、网络通讯、信息技术等主导产业,重点推进区域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力争形成聚集众多跨国公司的绿色高科技总部园区。(责任单位:紫竹高新区管委会、临港浦江国际科技城管委会、漕河泾虹桥科技绿洲发展公司、区发展改革委)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统筹协调。设立闵行区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统筹研究重要事项、制定重大政策,系统推进碳达峰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加强碳达峰工作的统筹协调,定期对各街镇和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园区工作进展情况进行跟踪评估,督促各项目标任务落实落细。各街镇(莘庄工业区)同步成立工作领导专班,形成市、区、镇三级工作体系。(责任单位:区发展改革委、各有关部门,各街镇、莘庄工业区)

(二)强化责任落实。各有关部门、各街镇(莘庄工业区)要深刻认识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复杂性,切实扛起责任,着力抓好各项任务落实,确保政策到位、措施到位、成效到位,落实情况纳入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范围。各相关单位、人民团体、社会组织要对照国家和本市相关要求,积极发挥自身作用,推进绿色低碳发展。(责任单位:区发展改革委、区生态环境局、各有关部门,各街镇、莘庄工业区)

(三)严格监督考核。建立并完善能耗双控和碳排放控制考核机制。将碳达峰、碳中和相关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作为各企业、部门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评价的重要内容,按任务完成情况给予表彰奖励和批评问责。各街镇、各部门应组织开展碳达峰目标任务年度评估,有关工作进展和重大问题要及时向区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报告。(责任单位:区发展改革委、区生态环境局、各有关部门,各街镇、莘庄工业区)

(四)加强能力建设。加强区级碳排放统计核算能力建设,推进碳排放监测平台建设。建立工作协调机制,编制闵行区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建立温室气体排放数据的统计、监测与核算体系,支持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业结合自身特点开展碳排放核算方法学研究,制定相应的核算体系。(责任单位:区发展改革委、区生态环境局、各有关部门)

(五)加大政策支持。建立健全区级节能降碳政策制度体系,逐步加大节能降碳资金投入,加强对节能环保、新能源、低碳交通、绿色建筑、循环经济、绿色低碳数据管理平台等项目和产品技术的财税支持力度,充分发挥政府各类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促进低碳科技创新、产业转型升级,支持一批具有先进技术、示范效应的节能减排、低碳试点示范项目。(责任单位:区发展改革委、区财政局、区经委、区生态环境局、区建管委)

公开属性:主动公开

抄送:区委各部门、区人大办、区政协办、区纪委监委、区法院、

区检察院、各人民团体。

闵行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3年1月10日印发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碳达峰查看更多>碳排放查看更多>绿色低碳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