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配售电能源服务评论正文

甘肃|委员建议:有效疏导发电成本 建立健全市场交易机制

2023-01-18 09:00来源:甘肃政协关键词:电价电力交易甘肃售电市场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甘肃地处古丝绸之路黄金段,千百年来一直是东西文化和经济传播交流的大动脉,造就和形成了一支陇商队伍。秦起西垂,秦成西川,秦人之所以到陕西后能一统天下,主要得益于招揽天下英才而用之。改革开放以来,甘肃人凭借诚实守信、质朴坚韧的优秀品质和“人一之,我十之”的甘肃精神,创造了一个又一个陇商传奇,在祖国的大江南北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如今,异地甘肃商会从“一枝独秀”到“连片成林”,遍布全国各地,陇商的足迹也越来越重地印在了全国各地的经济发展史上,成为搏击商海的一个重要商帮。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甘肃是人口净流出省份。多年来,“孔雀东南飞”的局面让大量的人才流出甘肃,他们在祖国各地,或做科研或创新创业,其中不乏商业精英,崛起了如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之一的天士力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闫希军等一大批优秀陇商。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了“六新”建设目标、“一核三带”区域发展格局、“四强”行动抓手等部署,吹响了追赶进位的号角。陇商作为一种载体、纽带,是甘肃高质量发展中最珍贵、最有潜力的战略资源,能带动更多优质的项目和大量的投资来到甘肃,而大量在外的陇商企业家也期盼以此为契机回乡创业,助力家乡发展。为此,建议重塑新时代陇商精神,以陇商精神吸引陇商回流,鼓励引导陇商回归创业,让“甘肃人经济”真正成为甘肃发展的软实力。

一、重塑一个精神

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挖掘、整理、研究新时代陇商文化,总结凝炼出一套成体系的新时代“陇商精神”,为陇商的发展和壮大寻求一个很好的文化寄托。讲好新时代陇商故事,大力宣传陇商参与甘肃发展的典型事例,用新时代“陇商精神”凝聚天下陇商人心,以厚重的乡土文化和乡情汇聚陇商关心支持家乡发展的磅礴力量。

二、出台一系列政策

一方面,开展“陇商回归工程”,成立甘肃省陇商回归工程办公室,专项负责省外陇商投资相关事宜,为各地陇商搭建沟通交流的平台,激发国内外陇商反哺家乡的热情。另一方面,研究出台“支持陇商创业创新促进甘肃发展的实施意见”,为回归企业制定税收、土地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拿出实实在在的举措,吸引陇商回归。同时,制定相关领导和部门对口联系省外陇商会制度,及时协调陇商投资事项,推进相关项目落地,协调解决存在的问题,每年举行陇商企业家座谈会,听取意见建议。

三、升级一个平台

按照新发展理念对商业联合会的要求,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丰富、拓宽、升级甘肃省陇商联合会桥梁纽带功能,将甘肃省陇商联合会打造成为全方位服务天下陇商的优质平台,天下陇商的“娘家”和“集散地”,搭建起全球陇商“中心圈”,构建陇商发展新格局。依靠全国异地甘肃商会,由甘肃省陇商联合会牵头,尽一切可能开展全国性、国际性的陇商交流大会,为甘肃籍企业家提供信息交流平台,全力弘扬陇商文化、凝聚陇商力量、发扬陇商精神、树立陇商形象。

四、打响一个品牌

集中打造和梳理“陇商”品牌,吸引更多的陇商企业共同抱团发展,形成陇商企业发展合力。集中陇原各界人才和公共设施等有利条件,以“陇商”标识突出陇商特色产业、产品,形成陇商产业链、商业链、品牌链,形成品牌效应。有效依托散布在全国的陇商,借助他们的优势平台,将甘肃的文化、特色产品、农产品等推广到全国。

平抑省内电煤市场价格 助力工业企业降本增效

张建平 省政协委员,民建甘肃省委会专职副主委

电价是一般工商业用户特别是高耗能企业最敏感的生产要素价格之一,直接关系企业的经营成本与效益,是政府价格主管部门最重要的调控手段之一。我省是电力富集省份,累计外送电量超过2100亿千瓦时,但与此同时,我省大工业用电平段电价一直高于周边省份。据最新统计数据,以1—10千伏电压等级为例,每千瓦时平段电价甘肃最高,达0.47元,而青海、新疆、内蒙、宁夏分别是0.38元、0.37元、0.44元和0.45元。作为电力富集省份,省内企业却承担着高电价负担,这对我省优化营商环境、留住招引企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都产生了显性影响。为此建议:

一、有效疏导发电成本

一是平抑省内电煤价格,稳定燃煤发电上网电价。完善电煤产、供、储、销体系,通过自产、外购等方式保障市场供应,畅通供销环节,加强储备能力,积极应对市场波动。利用煤炭中长期合同制度,执行“基准价+浮动价”价格机制,有效疏导燃煤发电成本及上网电价,创造电价下浮条件。二是统筹利用财政补贴和平价上网机制,适度拉低新能源交易上网电价,推动外送新能源落地省份承担相应的保障性收购义务,适度减轻省内保障性收购负担。三是理顺水电上网电价机制,改革“一厂一价”定价方式,优化准许成本加合理利润核算机制,发挥现有水电综合成本和价格优势,保持整体上网电价水平不升。

二、有序放开发用电计划

按照国家关于推动经营性用户发用电计划原则上全部放开,参与市场化交易的要求,重点考虑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尤其是平价新能源的保障性收购政策,合理确定新能源“保量保价”“保量竞价”“竞量竞价”计划安排,既有利于新能源消纳,也有利于扩大电力交易规模,完善价格形成机制。

三、妥善处理交叉补贴问题

一是继续降低一般工商业电价水平,逐步缩小规制内电价“剪刀差”,实现不同行业用电公平,巩固近年来国家和省上降低一般工商业电价政策成效,坚决清理整顿转供电环节不合理加价行为,打通降价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二是严格执行居民阶梯电价政策,优化峰谷分时电价机制,引导居民合理用电、节约用电,减少一般工商业交叉补贴规模。三是研究解决农业提灌电价过高问题,将其纳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政策范畴,由国家和省两级予以相应的转移支付,适度加大对农业提灌用电成本补偿。

四、建立健全市场交易机制

根据国家“管住中间、放开两头”电力市场化改革总体部署以及全面放开经营性电力用户发用电计划工作要求,逐步放开剩余工商业电力用户参与市场交易,实现除居民、农业、重要公用事业和公益性服务用电以外的经营性电力用户电价全部由市场形成,让电力回归商品属性。建立健全电力市场化交易机制,鼓励用户与发电企业之间签订中长期合同,完善合同调整及偏差电量交易平衡机制,发挥“压舱石”作用。推动电力现货市场交易,实时精准发现电力市场价格,促进电力行业发用两侧良性循环、健康发展。

五、合理平衡外送内销关系

一是优先保障省内用电,立足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努力培育新增产能,持续扩大省内用电量,提升省内电力消纳水平,加快推动省内电力市场建设。二是稳步提升外送电量,结合发电装机总量、省内消纳能力、受端省接受意愿等条件,合理制定外送计划,落实政府间合作协议,做强、做优外送电力市场。三是充分发挥电力交易平台作用,创新外送电交易方式,丰富外送电交易品种,杜绝恶性竞争,缩小省内外两个市场间的电价差,形成内外兼济、相互促进、多方共赢的新发展格局。

多措并举推动教育“双减”政策落地生根

杨晓波 省政协委员,民进甘肃省委会专职副主委兼秘书长

从2021年国家层面提出教育“双减”政策后,学校主阵地作用充分发挥,课堂质量稳步提升,各地各校积极开展课后延时服务,学生作业和校外培训负担明显减轻,全社会关注“双减”工作的氛围和系统化推进“双减”工作的格局初步形成。

但从政策推进落实情况看,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唯分数”育人思想和“重普轻职”观念依然根深蒂固,“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现象依然突出。二是课后服务保障条件有待提升,音乐、绘画、舞蹈等专业的教师偏少,存在结构性短缺问题;城区学校受场地限制,劳动实践不能正常开展,劳动教育普遍弱化;农村学校受人数、规模所限,实验室和音体美器材配备不足,课后服务开展难度大。三是培训机构治理难,一对一、一对多的“隐形变异”培训分散性、隐蔽性强,治理工作发现难、取证难、查处难。为此建议:

一、持续优化“双减”政策落实环境

一是要在通过破除唯分数、唯名校选人用人导向,强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提升职业教育质量等措施的同时,强化社会对“双减”的认识,引导全社会转变教育观念,努力形成全社会共同支持“双减”工作的良好氛围,为全面落实好“双减”政策创造良好环境。二是对教师的教学考核评价方式进行改革,从教学模式、作业质量、课后服务等多维度进行综合评价,特别是将教育“双减”政策执行成效纳入到教师职称评聘之中,解决教师关注的重点问题。三是着力解决教育资源不均的问题,适度增加小学摇号比例、省级示范高中统配名额比例,降低和逐步取消学校自主招生员额,适时推进高中属地招生工作,加大教师交流力度,降低“择校热”,为推动“双减”工作提供支撑。

二、持续改善课后服务保障条件

一是改善义务教育办学条件。要多渠道统筹并利用好“两免一补”公用经费和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作项目资金,有针对性地改善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不断满足学生课后服务场地及设施设备需求。二是优化教师资源配置。在总量内盘活用好现有事业编制资源,深入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合理利用校内外教师资源,不断充实课后服务师资队伍,为学生提供多样化、专业化的课程服务。三是大力推进集团化、联盟化办学。在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的同时,促进集团、联盟内各学校师资交流,从而解决教师结构性短缺问题。四是健全完善课后服务保障办法。在激励教师工作积极性的同时,利用财政补助和收费资金,引导学校引入第三方人员参与课后服务,有效减轻课后服务时间延长给教师带来的工作压力。

三、破解校外培训“隐形变异”难题

一是切实加大“双减”政策宣传。利用学生家长会和家访等渠道,引导学生家长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念,充分发挥妇联、团委、社区等群团组织的作用,增进社会各个方面对“双减”政策的理解和认同,为破除学科培训机构“隐形变异”打好环境基础和思想基础。二是统一校外培训机构办学许可。对所有校外培训机构,特别是中小学生学科类培训机构,由教育部门进行前置审查,并进行跟进管理,有效破解校外培训机构规避监管的问题。三是制定出台违规校外培训处罚条例。通过条例明确处罚主体、认定程序、罚没金额、入账管理、支出等内容,让违规培训处罚政策具有可操作性,能够尽快落地,发挥应有效能。

充分释放绿色低碳发展潜力 坚定不移推动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

王社宁 省政协委员,农工党甘肃省委会副主委,定西市政府副市长,定西市工商联主席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省委省政府坚持把“双碳”工作纳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大力发展新能源和战略新兴产业,全省经济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2022年,全省新能源并网装机达到3800万千瓦,同比增长312%,新能源装机占比达到538%,跃居全国第2位;新能源发电量557亿千瓦时,占比达到28%,排名全国第2位;经济增速提升到全国第9位。结合全省深入实施“四强”行动、做好“五量”文章要求,按照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十四届二次全会安排,加力提速新能源产业,推动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议重点做到“三瞄定、三聚力”:

一、瞄定“西电东送”,聚力书写新能源产业发展新篇章

一是加强项目建设。用好风光资源优势,建设沙漠、戈壁、荒漠大型风光基地,加力推进风光电和抽水蓄能电站项目,打造枢纽型新型电力系统,构建新能源供给体系。二是加强就地消纳。积极推进“源网荷储”示范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大型工业企业传统能源与新能源优化组合、接续转换,试点“新能源+化工”“新能源+冶金”消纳模式,逐步提高零碳能源消费比例。三是加强外送通道建设。加快推进陇电入鲁、陇电入浙、酒泉至中东部外送等重点工程,开展“风光水火储打捆”外送示范。四是加强建设时序管理。坚持电源和电网统一规划,统筹考虑新能源建设开发进度、接入并网、消纳外送、储能等,有序推进13亿千瓦规划建设任务,促进电网与电源发展相协调。

二、瞄定“减碳避碳”,聚力提供绿色低碳发展新支撑

坚持存量减碳与增量避碳两手抓,为高效产能腾出碳空间。一是加力推动传统产业脱胎换骨。2021年,我省能耗强度是全国的154倍。建议有序推进重点行业清洁能源替代、低碳技术改造和数字化工艺革新。支持定西、酒泉开展碳达峰试点园区建设,打造国家级节能低碳园区,统筹我省先进煤炭产能释放与国家“双碳”战略控煤取向。二是加力推动绿色低碳产业量质齐升。大力发展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产业,促进集群式发展。强化科技创新,谋划布局一批氢能、大健康等未来产业。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与绿色低碳产业深度融合,探索智慧能源管理应用。三是加力推动新能源产业集群发展。突出风电装备制造,打造集研发、制造、服务为一体的本地化风能产业集群;引进光伏制造等龙头企业,发展智能逆变器等配套设备制造产业;大力发展储能、动力电池,打造储能制造全产业链,为全国探索“双碳”新路子。

三、瞄定“变废为宝”,聚力打造末端循环汇碳再集聚

一是实施资源产出倍增计划。2021年,全省六大高耗能行业用能占全省用能的55%左右,增加值仅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15%。建议依托我省7个循环经济基地、16条循环经济产业链,推广钢铁、有色冶金、石化等重点行业循环经济发展典型模式,积极争取国家支持我省先行开展 “五大行动”。二是实施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示范工程。聚焦冶金渣、石膏等,推广大宗固废综合利用先进技术、装备,实施一批重点项目,建设一批大宗固废综合利用基地和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三是实施再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加力推进再制造产业链发展,培育引进一批再制造龙头企业,大力推广工业装备再制造与应用。支持煤炭采掘、石油开采等领域企业广泛使用再制造产品,打造再制造产业集聚区,推动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

激发民间投资活力 推动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

郭奇志 省政协委员,甘肃省工商联主席,甘肃省总商会会长

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以强化有效投资为经济发展赋能,要加快推进民间投资。民间投资是扩大有效投资的重要力量。2022年1—11月,我省民间投资增长176%,增长保持较强韧性,带动作用持续显现,为保持我省经济的韧性和活力发挥了重要作用,具有巨大的增长潜力和发展空间。

但是,受内外部因素的影响,我省新增经济总量来源不足,投资主体信心不足,民间投资活力有待激发、潜力有待释放。如成本上涨导致利润空间收窄,投资能力明显受限;疫情冲击影响投资预期,投资信心仍待修复;体制机制障碍仍然存在,公平竞争环境仍待优化。为进一步抢抓当前经济恢复增长的宝贵窗口期,稳定企业投资预期,提振市场主体信心,激发民间投资活力,提出以下建议:

一、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提升民间投资能力

从我省实际来看,民间资本投资能力总体偏弱,能够参与到重点工程重大项目的民营企业依然是少数。建议从50强民企、专精特新、产业龙头、实体制造等骨干企业中筛选若干重点民营企业,予以重点扶持,建立联系帮扶机制,及时协调解决企业发展的困难问题,同时在科技、人才、金融、土地等方面予以政策倾斜,帮助其增强发展后劲,提高综合竞争力,不断推动我省民营经济质量提高、总量壮大,以提升民营企业的投资能力。

二、以扩大招商引资为关键点,发挥重大项目牵引撬动作用,提升民间投资质效

建议把招商引资作为引入经济增量、扩大民间投资的最关键一招,围绕我省的优势资源和产业,建立招商引资高位推进、协同作战、包抓落实的工作机制,确保招商项目既能“引进来”,又能“落得下”;丰富民间投资的项目来源,引导民营企业参与重大项目及其供应链建设,在稳定产业链、供应链相关项目招投标中,对大中小企业联合体给予倾斜;建立完善民间投资项目跟踪推进机制,破除民间资本进入重点领域的隐性障碍,有效解决民间投资“不敢投”“不愿投”“不能投”的问题。

三、推动助企纾困政策落地见效,多措并举提高民营企业盈利能力,降低民间投资成本

建立完善民营企业困难问题反映报送机制,及时了解收集企业困难问题,精准问诊、精准帮扶,将多层级专项助企纾困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推动稳经济的一揽子政策措施加快落地见效,进一步缓解企业物流费用、用工费用和承担的税费压力。加大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力度,扩大留抵退税行业范围,抓好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留抵退税工作。落实社保缓缴、稳岗返还等助企纾困政策,有效降低民间投资成本。

四、落实市场化改革举措,持续优化民间投资环境,激发民间投资活力

优化项目审批程序,简化、整合投资项目报建手续,限时办结,提高项目落地效率;加大对民间投资合法权益的保护,严格履行政策承诺,提高民间资本获得感、参与感;鼓励支持科技研发、专业技能、经营管理、服务保障等专业人员以探索咨询、短期聘用、顾问指导、人才租赁、退休返聘、入股等“共享人才”的柔性引才模式,加入民营企业,提供智慧资源和创新要素;完善社会资本投融资合作对接机制,鼓励金融机构通过续贷、展期、加大承销力度等方式,国有企业通过投资入股、联合投资、并购重组等方式,有效解决民间投资资金来源不足的问题,确保民营企业有能力和意愿持续扩大投资。

激活数字经济新活力赋能智能制造加速度

张惠玲 省政协委员,定西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主任

我省实施强科技、强工业、强省会、强县域“四强”行动以来,顺应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趋势,数字经济扩量提质势头强劲。但传统产业数字化赋能水平低、上下游产业协同发展短板明显、数字经济产业聚集带动效果不足等问题仍然突出,迫切需要加快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我省智能制造赋能加力。为此建议:

一、以要素供给为牵引,着力做好前瞻性布局

一是优化政策前置,分类别惠企。出台更为精细的数字经济技改奖补政策,将政策的选择权交给企业,做到奖补政策的供需相适;加快支撑数字化应用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加大对5G、云计算、数据中心等信息建设的资金投入,并提速项目建设进度;对于特别重大、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智能制造示范平台载体、工业互联网产业示范基地,采用“一企一策”方式给予重点支持;发挥好校企共建作用,加快产学研一体化和科技成果转化;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招引优质的数字化服务商和顾问团队,分类分层指导推进我省实体经济数字化升级改造,深化数字场景领域应用,用“互联网+”模式拉动发展新引擎。二是保人才供给,创新载体赋能。制定人才发展规划,完善人才统计制度和监测评估制度,绘制紧缺数字经济人才图谱,有计划分梯次引才入甘;在我省理工类大专和高职院校开设数字化类专业,加强数字经济人才的自主培育;打造数字经济人才聚集产业,带动数字经济人才创新创业,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

二、以延链补链为重点,加快实现规模化发展

一是转型传统产业,做大龙头。实施实体经济数字化发展工程,建立数字化转型发展库,加速传统优势龙头企业数字化转型;建设数字经济产业园,做大产业聚集群,提升数字经济规模占GDP比重;用互联网打通产业链、供应链、操作链,深挖数据价值,做好结果运用,推动上下游产业协同发展;着眼未来,预留发展腹地,加强数字经济龙头企业培育,形成技术水平领先、核心竞争力强、成长性好的新兴群体,建设更加完整的数字产业结构。二是突出高新技术导向,精准招商。聚焦我省高端设备制造、高新材料、生物制药、有色冶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突出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加快引进一批重点合作的互联网龙头企业和数字经济领域的头部企业,争取区域总部入驻甘肃,拓展更广阔的合作领域,激发企业的投资热情。

三、以激发活力为根本,不断提升主体培育水平

一是发挥好大数据机构在数字化转型中的服务协调作用。建议省级数据管理机构在推进全省数字化转型和大数据资源管理工作中,打破各部门之间“数据孤岛”,推进全要素整合,形成全省一体化的数字信息体系架构;大数据产业是一项高载能高耗能的产业,基于我省工业电价普遍高于周边省份的实际,建议进一步加强同工信部、国家电网的争取与协调工作,推动和扶持我省现有各大数据中心大力发展绿能,为我省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争取电价优惠奖补政策,降低企业的数字化成本。二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建立数字经济产业创新发展专项基金,用于传统产业转型提升、重大技术研发、高科技项目引进等;关注高新技术企业发展需求,给予数字化改造提升项目贷款贴息、工业电价补贴等支持,保障好各项惠企政策的兑现;进一步简化审批流程,降低准入门槛,不断提高实体经济的投资增长率,建立高新产业数字经济项目申报“直通车”制度,持续释放市场主体发展活力。

关于高站位高水平研究挖掘 祁连山国家公园生态旅游品牌价值的建议

袁斌才 省政协委员,民革甘肃省委会专职副主委

祁连山国家公园生态地位重要、自然景观独特、科学研究和生态旅游价值极高。随着国家公园未来的正式批准设立,其“国家代表性”将赋予祁连山国家公园天生强大的品牌力量。在生态保护优先的前提下,如何发挥国家公园的品牌力量,研究探索区域绿色发展道路,挖掘其生态旅游品牌价值,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更好发挥龙头品牌和标杆作用,是目前亟待超前谋划和认真研究开展的工作。为此建议:

一、充分认识祁连山生态地位和国家公园生态旅游价值的极端重要性

祁连山地处我国地形第一阶梯和第二阶梯交汇地带,是深入西部荒漠地区的一座湿岛,是护航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的生态屏障,是黄河流域重要产流地,是维系千里河西走廊绿洲的最主要水源地,是我国向西开放能源安全战略大通道——河西走廊的生命线,也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

首先,要充分认识祁连山生态地位和生态价值的极端重要性。《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确立祁连山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是我国西部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生态地位极端重要。要筑牢生态优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山水林田湖草沙冰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高站位高标准谋划生态保护与系统治理,打造国家公园生态保护与治理的示范样板,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塑造新时代新征程国家生态保护新形象。

其次,要充分利用国家公园品牌力量,高水平研究挖掘祁连山国家公园生态旅游品牌价值。祁连山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独特而丰富,完全具备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优势和条件,具有塑造世界影响力生态旅游品牌的潜力潜质,研究挖掘和开发祁连山国家公园生态旅游品牌价值,有利于释放国家公园生态红利,彰显国家公园生态旅游价值,有利于推动区域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有利于带动区域绿色发展。

二、省际联合开展祁连山国家公园旅游资源普查和生态旅游价值研究挖掘工作

祁连山国家公园涉及甘、青两省,国家公园建设必须加强两省协作协同,形成合力,共同推进。一是建立祁连山国家公园旅游资源普查和生态旅游价值研究挖掘省际联络机制,协同推进研究挖掘工作。二是省际联合聘请国内外知名专业团队,借鉴国际上其他国家建设国家公园的成功经验做法,高水平开展祁连山国家公园生态旅游价值研究挖掘工作,将更多丰富奇特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文化共同挖掘出来。三是研究挖掘工作视野要宽,把国家公园与周边区域的文旅资源一体研究、整体挖掘,为高水平开发国家公园生态旅游资源、打造国家公园品牌形象提供基础支撑。

三、慎审高水平谋划祁连山国家公园生态旅游资源开发

祁连山国家公园所在区域生态敏感脆弱,生态地位极端重要,开发须慎审。一是站位要高,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必须坚持生态保护优先原则,坚持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在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的基础上,使国家公园成为旅行爱好者的“打卡”乐园,成为研究气候生态变化变迁和生物多样性的科研基地,成为探寻中华文化文明、践行高原生态文明的科普教育基地。二是开发水平要高,要有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生态旅游品牌的雄心和视野,树立区域旅游产业转型发展的新标杆。三是带动力要强,国家公园生态旅游开发要注重区域整体性,要将区域及周边地区的文旅资源串连起来,一体化统筹、整体化打造,力争将祁连山国家公园打造为区域绿色低碳发展的示范样板。

强化统筹夯实责任 全力促进我省招商引资提质增效

高云虹 省政协委员,民建甘肃省委会副主委,张掖市政协副主席

招商引资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增强区域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是我省经济发展的最强引擎和基础保障。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释放出的强烈稳增长信号,为我省招商引资工作带来了难得机遇,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以扩大招商引资为经济发展赋能”,进一步为我省招商引资工作指明了方向。为全力促进我省“十四五”期间招商引资提质增效,建议如下:

一、强化省级层面统筹调度

树立全省招商引资“一盘棋”理念,由负责全省招商引资工作的主管部门牵头抓总,根据我省实际确定相应评价指标,对重大招商项目逐一明确责任部门和责任领导。在此基础上,结合我省“一核三带”区域发展格局和各市州产业结构特点及其发展基础,制定全省每年的招商引资任务并分解到各市州。制定出台我省招商引资统计和考核激励办法,突出招商引资项目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省级层面每年安排专项经费、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等,对各市州招商引资和引进外资情况进行奖励。同时强化“管行业就要管招商”意识,调动全省重点产业链行业主管部门、国有平台、工作专班、链主企业、商协会等招商力量。

二、夯实市县层面主体责任

各级领导干部要把招商引资放在突出位置,形成省市县分级和全员招商的工作局面。进一步压实市、县、园区“一把手”招商责任,结合国家和我省“十四五”相关规划和重大战略,分析研判本地资源优势和产业特点,用好政策、资源、平台谋划项目。推动各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定期研究招商引资工作,亲自推动重点项目落地。保持各地招商引资政策的延续性和稳定性,避免出现“新官不理旧账”问题。

三、大力推进以制造业为重点的产业链招商

按照立足优势、突出新兴、提升传统、推进转型的原则,把我省确定的14条产业链作为主攻方向。结合全省“强工业”行动,进一步细化明确我省和各市州招商的重点产业方向。强化产业、企业、项目三位一体理念,建立实施重点产业链招商专班工作机制,围绕产业链条补缺,聚焦产业链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定制投资机会清单、产业链招商图谱和招商引资政策清单,开展“引大引强引头部行动”。引导产业链链主企业组建产业链联盟,推动链主企业靶向引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和项目,并对做出巨大贡献的链主企业给予奖励。积极总结推广相关市县、园区重点产业链招商成功经验。

四、面向重点区域探索推进驻点招商

结合我省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紧盯京津冀、长三角、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重点区域产业链供应链科技链,深入研究相关国家战略、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特别是有外迁意向的产业和企业项目,探索创新合作发展平台和模式。充分发挥省上相关部门牵头抓总协调职能,强化省级驻各地办事处的招商引资职能,组建针对重点区域的招商小分队,建立常驻工作机制,切实开展务实、科学、精准招商。

五、运用市场化手段加强以商招商

在充分发挥我省兰洽会、药博会等招商平台和品牌的同时,充分运用市场化手段,创新运用头部企业招商、协会招商、中介招商等多种形式的招商新模式。加强与全国重点行业商协会的合作,推动全国知名行业商协会深度参与我省重点产业园区建设。整合驻甘异地商会、省外陇商企业等各类资源和力量参与全省大招商行动。将“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鼓励各市县积极组织陇商返乡共建美好新甘肃系列招商活动。

以“党亲国好法大”教育实践活动为载体 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张文学 省政协委员,甘肃省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主任

2020年8月,我省启动“党亲国好法大”教育实践活动。两年多来,通过持续深入的思想教育、精神洗礼、实践体验,不断铸牢宗教界拥党爱国守法文明的思想根基,有力推动全省宗教界面貌发生历史性变化,确保各宗教沿着中国化的正确方向稳步前进,这项活动已成为我省宗教工作的特有品牌。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把“党亲国好法大”教育实践活动作为今后五年我省宗教工作的重要任务,我们要在巩固、深化、拓展上下功夫,不断完善好、推进好、落实好这项工作。为此建议:

一、加强“组织”的力度

统战宗教工作部门要加强思想政治引领,指导宗教界既在面上拓展,更在点上深耕,既能见到横幅、宣传栏等有形符号,更要精心设计、创新活动载体,把教育实践活动的具体要求转化成宗教界的自觉行动。宗教团体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主动担责、积极作为;宗教场所要开展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教育活动,把活动成效体现在配合政府依法管理、自觉坚定维护宗教领域和谐稳定上;宗教界代表人士要带头做好示范,带动信教群众更加广泛地参与到教育实践活动中来。

二、做好“结合”的文章

在所有宗教工作中,都要体现和贯穿教育实践活动的要求,把是不是引导宗教界真正做到“拥党爱国守法文明”作为衡量和评判宗教工作的重要标准。要以“党亲国好法大”教育实践活动为统领,每年确定一个主题重点推动,将教育实践活动与“四进”、宗教界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等活动结合起来,与“八五”普法宣传教育结合起来,与支持宗教界全面从严治教结合起来,自觉融入“四史”学习教育,融入各宗教解经讲经交流之中,把教育实践活动的效应最大化。

三、运用“创新”的手段

不断丰富和创新交流平台,综合利用报刊、网站、简报、微信公众号等载体,供宗教界反映动态、交流经验、学习借鉴。要把深化教育实践活动,作为正在开展的新型宗教活动场所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进一步加强宗教思想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宗教。要引导宗教界代表人士围绕“对党的感悟深不深、爱国热情高不高、政治立场对不对、守法意识强不强”等自觉开展对照检视活动,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

四、发挥“示范”的效应

要以深化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命名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表彰一批宗教界爱党爱国先进集体和个人,切实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各宗教团体要有一双能够发现美的慧眼,善于发现和概括活动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好典型,组织互观互评、互学互鉴,让大家清楚先进的标准和努力的方向。要注意考察识别宗教界代表人士,把他们在教育实践活动中的现实表现与评先选优和宗教界人士政治安排结合起来,形成良好的正向效应和政治导向。

五、突出“从严”的基调

支持宗教界全面从严治教,既是宗教工作的重要任务,也是“党亲国好法大”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要发挥好宗教团体纪律考核委员会的作用,加强对宗教教职人员的教育培训。要指导宗教团体建立健全教内制度,做到用制度管人、管事、管钱。要与时俱进解经讲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崇俭戒奢理念、现代文明生活方式等融入其中,引导广大信教群众讲大局、讲法治、讲科学、讲爱心。

总之,要通过积极有效的工作,把党中央关于宗教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落实下去,把广大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引导宗教更好适应我国社会制度、社会道德、社会文化,更好地维护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社会和谐,齐心协力谱写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不断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的时代篇章。

关于推动金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建议

王志强 省政协委员,甘肃省地方金融监管局局长、党组书记

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是经济运行的基本战略资源,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力推进器,作用不可估量、功能无可替代。2022年,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金融系统牢记使命担当、积极主动作为、强化金融要素保障,畅通经济金融循环,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全省贷款余额突破25万亿元关口,完成直接融资287亿元,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落地229亿元,险资入甘69亿元,预计全省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9%、占第三产业比重超过17%,有力助推了全省经济承压而上、逆势而进。

全力做好今年的金融工作,对全省经济增速快速恢复至较高水平至关重要、意义非凡。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大金融”理念,重视金融、学习金融、支持金融、用好金融,让金融“活水”充分滋润陇原大地,以金融的高质量发展助力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精准滴灌,更加有力服务实体经济

受多重因素叠加影响,2022年全省新增社会融资规模只有2200亿元,较正常年份减少40%以上,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保障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建议全省金融监管部门、有关经济职能部门加强协同配合,强力推进信贷投放,争取今年全省贷款余额增长9%以上、增量达到2250亿元。针对我省直接融资规模小、上市公司少的问题,建立全省债券融资资源库,帮助各地发债主体提高信用评级,大幅提升直接融资比重,健全上市后备企业推荐、筛选、培育工作机制,力争全年新增上市挂牌企业2—3家。针对我省保险资金运用不足的问题,创新“险资入甘”模式,以我省优质企业股份为依托,设立持股平台公司,引进保险长线资金。针对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积极对接国家促进中小微企业融资“增量、扩面、降价”各项政策举措,加大财政对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的奖补力度,推动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

二、增强功能,更加有序推进金融改革

针对我省金融体系不够健全的问题,建议加快出台政策,优化金融营商环境,做好金融机构招引工作,积极引进外资银行,努力设立不同类型投资基金,争取筹建地方寿险法人机构,健全持牌金融机构种类,丰富现代金融业态。高度重视科创金融发展,支持兰州新区申创国家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采取扎实有效举措,支持地方法人银行高质量发展,提升服务实体经济和抵御风险能力。以重塑管理体制和完善治理机制为重点,尽快改制组建甘肃农商联合银行。针对政银企信息不对称、线上线下对接不足的问题,建立政银企长效对接机制,搭建全省统一的“甘肃智慧金融平台”。落实好金融顾问制度,促进资金供给和融资需求高效衔接。

三、凝聚合力,更加有效防范金融风险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高位统筹推动,形成政策合力、工作合力。建议省委省政府进一步压实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党委政府属地责任、金融机构主体责任、监管和职能部门管理责任以及纪检监察部门监督责任。充分发挥省市合力,探索采用TOT融资、设立资产管理计划、发行集合债券等方式,引进大额省外资金。全力推进高风险机构化险,高度重视省外债权保全,综合运用现金清收、盘活清收、法律诉讼等措施,加快不良资产清收处置。大力发展资产管理市场,提高银行不良资产处置质效。推进政府融资平台公司整合升级和市场化转型,增强自身造血功能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构建数字化、智能化、平台化金融风险监控平台,将金融机构和金融活动全流程全链条纳入动态监测,对苗头性问题及时进行评估、预警、处置。

以产业振兴助推乡村振兴和高质量发展

周芳 省政协委员,平凉市崇信县政府副县长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党中央着眼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的战略部署。近年来,我省在乡村产业振兴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务实管用的政策和措施,建成了一批产业大县、加工强县和产业强镇、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形成以牛羊菜果薯药为重点、地方优势特色产品为补充的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新格局。从基层调查反映的情况看,大家对全省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举措总体满意,但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我省乡村产业发展还有一些制约因素:一是以工业化思维发展农业成效不明显,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不高,农业龙头企业小而少,产业发展链条短、科技含量不高,利益联结机制不紧;二是产业化水平较低,园区规模小,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低,附加值不高;三是农村基础服务设施短板明显,一二三产融合不紧密。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加快农业强省建设,为此建议:

一、推进工农融合发展,让农民从产业增值中稳定获益

坚持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统筹推进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形成以工促农、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关系。加强全省统筹力度,支持龙头企业跨越城乡界限、工农界限和产业界限打造农业全产业链,促进发展要素、各类服务更多下乡,破除县域内城乡二元结构。坚持培育和招引相结合,强龙头带产业,培育壮大本土农业产业龙头企业,招商引进国内外有实力的现代农业企业,运用先进的生产加工设备和技术,着力在农产品精深加工上延链条拓产业,促进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融合。落实好产业帮扶政策,做好“土特产”文章,坚持适度规模经营,支持打造乡村产业基地和园区,提高规模化、集约化程度,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健全经营主体与农民利益联接机制,创新专业合作、股份合作、土地流转、入股、托管等模式,让农民在家门口分享产业链条增值收益。

二、推进产城融合发展,统筹打造乡村产业发展新业态

按照城市服务型、工业主导型、农业优先型、文旅赋能型、生态功能型等5种类型,统筹规划、精准定位,探索创新乡村特色化差异化产业发展模式,聚集群、兴业态、树品牌。加强规划引领,依托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等布局建设产业园,不断完善园区基础设施配套,促进资源集约、产业集聚、服务集中、企业集群发展。要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依托我省农业农村特色资源,聚力“甘味”品牌优势,着眼牛羊菜果薯药等特色优势产业,扶持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培优品种、提升品质、打造品牌。以“强县域”行动为抓手,优化县域内产城融合布局,支持打造农产品生产、深加工、衍生品制造一体化产业链,持续提升园区生产性、生活性服务能力,把产业园区与新型城镇社区建设一体推进,形成“一个园区就是一个产业基地、一个园区就是一个观光景区、一个园区就是一个城镇社区”的发展格局,打造产业发展新业态。

三、补齐乡村发展短板,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要效益

要瞄准“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的目标,加大乡村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补齐防疫、养老、教育、医疗等方面基本公共服务短板,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创建一批乡村创业创新平台,积极支持工商资本投资乡村产业,有序引导大学毕业生回乡、能人回乡、农民工返乡、企业家入乡,帮助他们解决后顾之忧,让其留得下、能创业。要深挖农业多重功能,支持以农耕文化为魂、以美丽乡村为韵、以生态农业为基,鼓励发展文化体验、养生养老、休闲度假、观光娱乐、科普教育等服务业,拓展“吃住行游购娱”功能,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落实好新阶段疫情防控各项举措 确保平稳转段和社会大局稳定

白明省政协委员,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副院长

疫情防控“新十条”发布以来,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准确把握我省当前疫情防控的新形势新任务,把“新十条”优化措施精准落地落细落实到位,全方位加强医疗保障能力建设,坚决守住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防线,加快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顺利渡过流行期,是当前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当前我省疫情仍快速发展,发烧感染者数量持续高位增加,但是医疗救治和资源准备工作还有不足、重点人群和脆弱人群救治工作仍需加强、全社会恐慌心理仍未消除、经济社会秩序恢复仍然缓慢。为此建议:

一、把保健康、防重症作为疫情防控的重点,切实提升医疗救治能力和救治物资储备

一是进一步加强发热门诊建设,加快发热门诊(诊室)均衡布局和扩容提能。持续优化门急诊分级分类诊疗流程,严格落实首诊负责制和急危重症抢救制度,严禁以任何理由推诿或延误救治,确保“应收尽收、应治尽治”。二是进一步加强定点医院、亚定点医院和有关医疗设施建设,三级医院要兜住医疗救治和生命保障的底线,切实全力做好老年和儿童重症患者医疗救治。推动资源下沉、力量下沉,建立三级医院分区包干责任制、明确三级医院与县医院对口支援责任、二级以上医院与养老院对口协作,压实牵头医院主体责任,任何医院不得以划定区域为理由推诿、拒收其他区域转来的重症患者。县医院要守住农村居民健康的重要关口。三是发挥好互联网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以及符合条件的社会办医机构发热患者接诊作用,构建分流、分层、分类的医疗救治体系,满足居民多样化的就医需要。

二、加强对重点人群的防治和重点场所的防护

一是要做好老年人、儿童、残疾人、患基础性疾病群体奥密克戎感染防治需要,也要满足其他疾病日常诊疗要求,进一步提高老年人疫苗接种率。二是加强区域统筹,强化120急救、危急重症科室等重点环节救治能力建设。三是紧盯养老院、福利院、中小学等重点场所防控。四是关心一线医务人员,加强各方面支持保障,及时帮助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更好保持队伍整体战斗力。

三、做好医疗和防疫物资储备及生产保障、市场供应等重点工作

一是加强物资储备调度和信息整合,保障重点物资高效有序生产、供应、储备、配送,千方百计加强市场药品和抗原检测试剂供应。对于紧缺药品,通过药品拆零、共享药架、限量销售、优先派送等多种方式,优先保障零售药店、医疗机构和养老院等重点民生保障单位,让每个有需要的居民有药可用。二是保证重点人员用药,对于辖区独居、失能、失独等人群,由街道牵头,以居委会或社区为单位,落实专人负责,提供解热镇痛等常备药品服务,病情较重的居民,协助转诊至上级医疗机构,确保医疗安全,为他们的健康托底。三是提倡“居家防、居家治、居家健康”的防控模式,减少交叉感染和对医疗机构冲击。四是充分利用已经建成的健康驿站和方舱医院,为各种原因需要申请集中隔离的市民提供服务,或作为救治物资储备基地。

总之,我们要认真落实新阶段疫情防控各项举措,抓住窗口期、加强分析研判和精准调度,打好主动仗,在保基本、保基层、保重点上下更大功夫,确保平稳转段和社会秩序稳定。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电价查看更多>电力交易查看更多>甘肃售电市场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