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注:[ ]为五年累计数。
二、面临形势
“十四五”期间,随着我国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建立,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逐步落实,以及我省在推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争创中部地区崛起先行省的深入推进,新乡作为郑州都市圈北部门户与豫北区域中心,既面临能源结构加快转型的重大机遇,又面临新时期能源安全的重大挑战。要准确把握我市发展的时与势、危与机,能源要为促进新乡经济社会在更高水平上实现更高质量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一)能源结构低碳化转型加速推进。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审时度势提出了“30·60”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将会是今后一个时期内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也是倒逼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部署。在“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能源发展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将加快我市“十四五”期间能源结构转型,在供给侧大幅降低高碳化石能源利用,大力推进煤电机组优化升级,以风电、光伏、生物质等为主的可再生能源将迎来新一轮的快速发展期;在消费侧实施更为严格的能源总量和强度“双控”措施,抑制不合理能源消费,注重多种能源的互补利用,进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碳排放,不断以能源结构转型引领产业消费调整。
(二)能源产业智能化升级进程加快。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储能、动力电池和智慧电网等方面取得了一批突破性进展,能源成本快速下探趋势明显;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数字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信息与能源技术不断渗透融合,能源行业智能化水平持续提升。我市要紧抓能源发展战略机遇期,把氢能作为能源革命的突破口之一,加强制氢、储氢、用氢等核心技术攻关,推动储能技术创新,以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助推传统能源优化升级。构建横向多能互补、热电协同,纵向“源—网—荷—储”协调优化的智慧能源体系,为新能源大规模产业化利用提供新乡制造、作出新乡贡献。
(三)区域发展对能源革命提出更高要求。作为黄河流域重要节点城市,我市具有区域范围内人口多、能源市场规模大、需求潜力大的特点。随着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深入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郑州都市圈、郑新一体化、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步伐加快,将为我市能源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全面深度融入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有利于我市在能源体系构建、产业协同、生态保护等方面与郑州都市圈乃至更高层级郑新一体化发展,也有利于能源创新、先进技术和高端人才等要素加速向我市集聚,抢占新一轮能源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制高点,形成区域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能源经济格局。
三、资源基础
(一)风电。根据全市境内80—120米测风塔数据及中尺度数据进行模拟测算,全市风资源较好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北部太行山山脉、南部黄河沿岸。长垣市、延津县、封丘县、原阳县等沿黄区域整体较好,辉县市、卫辉市山顶资源优势明显,近地面风资源相对一般,根据风资源条件,初步预测新乡市风电可开发规模约在1000万千瓦以上。统筹考虑电力接入消纳,以及军事、土地、林业、生态红线等敏感点因素影响,在当前经济技术条件下,新乡市潜在可规划建设风电装机容量不低于350万千瓦。
(二)光伏。新乡全年太阳能平均利用小时数达1100—1300小时,高于全省年平均利用小时数900—1100小时200个小时左右,总辐射量位于河南省相对高值区,各县(市、区)整体资源条件均较好。仅从太阳能资源条件及构筑物屋顶、荒山荒坡、水面等区域面积来看,全市预计可规划建设光伏装机容量达500万千瓦以上。统筹考虑电力接入消纳、生态红线等敏感点,新乡市潜在可规划建设光伏装机容量不低于300万千瓦(不含户用)。
(三)抽蓄。新乡市北依太行,南临黄河,地势北高南低,北部主要是太行山山地和丘陵岗地,南部为黄河冲积扇平原。独特的地形地貌,优越的自然条件,非常满足“上、下水库有较大的天然落差和一定的水资源条件”等抽水蓄能建设要求,具有较好的天然成库条件。经组织中电建中南勘察设计研究院及黄河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普查论证,在不考虑生态红线等敏感点因素的前提下,新乡市共有15个站点计1600万千瓦抽水蓄能资源,可进行连片开发。部分站点具有一定工作基础,个别设施可共享,综合投资成本较低,且具有较好的电力输送条件,站点优势明显。
(四)氢能。我市氢能产业发展基础良好,基本贯通整个产业链条,以氢能装备制造为产业核心,已初步形成以高新区为中心,涵盖平原示范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牧野区、新乡县、原阳县、获嘉县等区域的氢能产业集群雏形,基本覆盖氢能“制储运加用”产业链各个环节,形成全产业链联动发展的格局,有条件有能力打造氢能装备制造强市。
第二章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落实“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坚持系统观念,统筹能源安全与发展,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短期和长期、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以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全面强化“项目为王”和“换道领跑”发展模式,着力增强能源安全保障能力,推动构建智慧多元的能源供应体系,着力强化清洁高效用能,大力发展新型储能和氢能新兴产业,持续推动能源领域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适应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特征的安全、清洁、高效和可持续的现代能源体系。
二、基本原则
——整体布局,统筹发展。增强系统思维,强化规划引领,坚持远近结合、长短结合,把握能源发展节奏和步骤。统筹全市能源资源,正确认识并妥善处理能源开发利用过程中与经济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环境保护等各个方面的关系,促进能源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机统一。
——节能优先,绿色发展。深入践行绿色生产和消费理念,推进能源梯级利用、循环利用和综合利用,推动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双优化”,全方位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清洁能源使用比重,着力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满足未来新增能源需求。
——内源优化,协调发展。坚持优化存量和扩大增量相结合,集约高效开发利用传统能源,大力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加快传统能源与新兴能源互补融合,优化电网、气网、热网等能源网络布局,实现“风光水火储一体化”和“源网荷储一体化”两个一体化协调发展。
——外引多元,安全发展。坚持内部挖潜与外部开拓并重,多渠道引入能源资源,提高能源供应保障能力,构建和完善品种多样、主体多元、多层互补的现代能源供给保障体系。建立健全能源应急预案,提高系统保障能力和调节能力。
——创新引领,融合发展。把创新作为引领能源发展的第一动力,以绿色低碳、智慧互联为导向,加快5G、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关键技术与能源深度融合,积极推动能源技术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促进能源产业升级发展,推动能源系统向更高形态演进。
三、主要目标
到2025年,新乡市能源基础设施更加完善,能源安全保障能力大幅提升,能源生产消费结构持续优化,能源体制机制更加完善,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建设取得明显进展。
——能源安全保障更加有力。全市电力装机突破1000万千瓦,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达到550万千瓦以上,油气长输管道总里程达到700公里以上,能源储备和应急体系更加完善。
——能源低碳转型成效显著。煤炭消费占比降至60%以下,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提高到16%以上。风电、光伏发电装机成为电力装机增量的主体,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非水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完成省目标任务。
——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节能降碳成效明显,单位GDP(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5%以上,煤电机组平均供电煤耗降至285克标准煤/千瓦时。能源系统灵活性显著增强,电力需求侧响应能力达到最高用电负荷的5%,能源系统信息化、智能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新型储能规模化发展。九峰山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加速建设,积极争取西坡、任家庄、凉水泉、香泉等抽水蓄能电站纳入国家规划,谋划推进大西沟、将军峰、塔岗等一批项目。新型储能实现从商业化初期向规模化转变,力争并网装机规模达到50万千瓦。
——氢能产业竞争优势凸显。超前布局氢能产业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建设加氢站10座以上、氢储能示范电站3座以上,氢储能规模突破100MW,可再生能源制氢能力达到8000吨/年。引育1—2家氢能装备制造链主企业,打造一流可再生氢生产和氢储能基地、氢能协同应用示范和氢能装备制造高地,积极构建国内一流的氢能产业生态圈。
——能源服务民生持续提升。城乡能源服务均等化水平显著提高,农村电网主要技术指标达到全省前列,重点乡镇燃气管网基本实现全覆盖,能源领域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供电、供气、供暖行业用户报装时间进一步压缩,群众生产生活用能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
“十四五”末,全市能源领域高质量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新型储能和氢能产业引领全省发展,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大幅提高。到2030年,碳排放总量达峰后稳中有降,能源绿色低碳发展水平、安全可靠供给水平、数字化信息化水平、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大幅跃升,安全、清洁、高效、可持续的现代能源体系基本形成。
第三章构建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
持续推进能源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推动煤电行业效能升级,加快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形成煤、电、油、气、可再生能源多轮驱动、安全可靠、协调发展的现代综合能源体系。
一、强化能源生产供应能力
(一)强化煤炭保底作用。发挥临近传统煤炭基地的区位优势,以电煤为重点,深化供需合作关系,建立长期稳定的电煤供应渠道。依托赵固矿区,加强煤炭洗选加工,提高煤炭清洁使用和供应保障能力。推动现役煤电机组升级改造,重点推进华电新乡电厂热电联产改造、新乡中益电厂灵活性改造、孟电煤电机组节能升级改造等重点项目,推进五大电厂向提供可靠容量、调峰调频等辅助服务的基础性电源转型,提升能源保障和调峰能力。
(二)提高可再生能源发展水平。坚持分布式和集中式并举,加快可再生能源项目建设。重点加速风电发展,推动原阳、封丘、延津等沿黄地区平原风电,辉县、卫辉等北部山区山地风电项目建设,打造豫北沿黄百万风电基地。协调推进光伏发电,加快长垣、辉县、获嘉、封丘、原阳、新乡县、高新区等7县区整县屋顶光伏试点建设,支持卫辉市利用荒山荒坡建设集中式地面光伏项目。大力发展地热质能,在原阳县、平原示范区、封丘县等地热资源丰富区域,大力推进中深层地热能供暖,新建、在建居民住宅和公建项目,具备地热能供暖条件的,优先利用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集中供暖制冷,鼓励开展地热能与旅游业、种养殖业及工业等产业的综合利用,鼓励经开区探索深层地热与工业企业相结合的开发利用技术。加速推进封丘、延津、辉县等生物质热电项目建设。到2025年,全市风能、光伏、生物质能等新增可再生能源发电并网容量200万千瓦以上,封丘、原阳、延津、新乡县、平原示范区等地累计实现地热质能供暖面积500万平方米以上。
(三)提升油气供应水平。重点推进博爱—新乡—长垣天然气长输管道项目建设,谋划延津(丰庄—榆林)、延津—封丘天然气长输管道、新乡中心城区天然气东延项目,全面打通第三气源通道。积极扩建新建油气管道项目、调峰储气设施,进一步提高我市天然气接收、供应、调峰及储备能力。依托省储运公司、新奥、新长、金鹏等燃气企业,推进燃气企业天然气储备能力建设,形成不低于保障辖区5天日均消费量、不低于其年用气量6%的储气能力。支持环状管网布局,推进燃气管网互联互通,增强供气保障能力、调度灵活性和安全性。推动燃气管网向乡镇、新农村集中居住区延伸,加速农村能源结构优化升级。强化成品油资源协调力度,依托锦州—郑州成品油管线,增加成品油库存,落实铁路公路配送能力,提高短途配送运力,保障全市成品油资源高库存供给。到2025年,油气长输管道总里程达到700公里以上,油品储备库容提升5%以上。
(四)构建安全可靠的供汽供热管网。结合跨区域长输管网建设,优化集中供汽供热管网规划设计,促进不同类型热源有效接入集中供汽供热管道,构建安全可靠的集中供汽供热管网系统。重点推进中益电厂—经开区、华电新乡电厂—新乡市区等跨区域供热主管网规划建设,统筹推动县域工业蒸汽、民生采暖管网建设,努力实现区域供热管网互联互通。全面整合市域及周边热源,优先发挥华电新乡、中益等大型燃煤统调机组集中供热优势,充分利用封丘、延津等生物质供热资源,合理利用造纸、水泥等工业余热资源,有序利用原阳县、封丘县、新乡县、平原示范区等地热资源。到2025年,基本形成布局合理、覆盖广泛、外通内畅、安全高效的供汽供热新格局,基本实现县城、重点乡镇集中供汽供热全覆盖。
二、强化电力安全保障
(一)构建网架坚强的骨干电网。继续完善500千伏骨干网架建设,重点加快潞南变电站建设,新增变电容量100万千伏安。持续优化220千伏网架结构,新增220千伏变电站8座,新增变电容量246万千伏安;新增110千伏变电站37座,新增变电容量233万千伏安;新改扩建35千伏变电站7座,新增变电容量7万千伏安;新增及改造10千伏配变9400台,新增配变容量189.9万千伏安。到2025年,全市电网形成以500千伏获嘉变、塔铺变、冀州变、潞南变为核心,以新乡中益电厂、渠东电厂、能达电厂、腾达电厂为支撑,28座220千伏变电站为依托的环网结构,全市供电可靠率达99.9%以上。
(二)构建智慧高效的现代配电网。以安全可靠供电为底线,以保障民生用电为重点,充分结合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数字信息技术,建设智慧型输电线路和变电站、智慧化调度平台,整体优化输电网络和电力系统运行,提高复杂大电网驾驭能力,保障可再生能源电力的输送和消纳。加快市区、原阳县、卫辉市等负荷增长快速区域110千伏及以下变电站新建和改造项目,完善城镇新型配电网建设,逐步消除电网发展不均衡问题。
(三)优化提升电网调度运行能力。统筹高比例新能源系统发展和电力安全稳定供应,强化系统有功调节和调相机等动态无功支撑能力建设,增强电力系统清洁能源资源化配置能力,推动调度运行智能化、扁平化,提升新能源并网友好性和电力支撑能力。整合优化区域电源侧、电网侧、负荷侧资源,合理配置储能,以先进技术突破和体制机制创新为支撑,建设一批“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示范项目,探索构建“源网荷储”高度融合的新型电力系统发展模式。
(四)健全能源安全应急保供体系。发挥五大电厂和智能坚强电网压舱石作用,统筹煤、电、油、气、热的网、运、储设施能力建设,大幅提升油气储备能力和可再生能源消纳能力,加快构建结构多元、多能互补、清洁低碳、安全高效、供应稳定的现代能源新体系。严格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管理制度和考核机制,全面及时排查安全隐患,坚决遏制能源领域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加强能源项目建设、生产、运行、环境等领域全过程事故应急能力建设,建立健全能源保障及安全事故应急预案体系,全面提高能源安全保障综合协同能力。
三、推动能源智慧化升级
(一)突出抓好充电网络规划建设。以更大力度更大气魄,协调推进全市域公用充电设施网络建设,探索整合公交、物流、公共停车场等优质资源,打包开展特许经营,提高经济可行性,编制充电设施专项规划方案,开展全域充电骨干网络规划建设。依托红旗区、牧野区等主城核心区,着力构建服务半径小于1公里,布局合理、车桩相随的充电网络。积极开展县域示范性集中式公用充电站规划建设,切实推进全市充电桩规划建设进度,到“十四五”末,力争建成15座以上县域标准示范站,各县(市、区)主城区智慧充电桩基本全覆盖。
(二)大力发展综合能源服务。重点在高新区、经开区、延津县等消纳条件好、发展潜力大、渗透率高的县区,开展可再生能源为主、分布式电源与储能深入融合的新能源微电网应用示范工程,谋划建设一批高质量的“源—网—荷—储”一体化及多能互补项目。支持心连心开展节能增效+分布式光伏、经开区互联网+能碳管理等项目建设,总结经验模式,探索能碳一体化智慧管控和综合利用改造,推广应用多能互补发展模式。以需求侧响应为导向,统筹传统能源和新能源发展,建立多能互补、综合优化的能源生产和消费模式。
(三)建设“互联网+”智慧能源。充分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牵引作用,推动能源生产管理和销售使用模式变革。支持红旗区新东产业集聚区利用大数据、云计算、柔性网络和微网等技术建设可再生能源数字化应用示范区。推进“互联网+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油、电、气、氢综合加能站规划建设及既有加油站升级改造。加强电力系统智能化建设,有效对接热力、油气和其他能源网络,探索推进多种类型能流网络互联互通和多种能源形态协同转化。
第四章建立清洁高效的能源消费体系
立足我市能源资源禀赋,积极推动新能源项目建设并网,大幅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和消纳能力。深度优化用能结构,提升电气化水平,推动重点用能领域节能降碳,加速推进用能源头减碳。
一、源头减少化石能源消费
(一)深度优化用能结构。严格落实“两高一低”项目管理要求,加强火电、水泥、化工、造纸、化纤等行业煤炭消费监测预警管控,合理控制煤炭消费总量。依托三大气源管道和西气东输门站优势,推动油气供应多元化发展。通过集中供热改造,实现市区全域、经开区、新乡县等集中供汽供热全覆盖,进一步削减燃煤消费。加速推进华电新乡、渠东、豫新、中益电厂机组灵活性改造,引导燃煤自备电厂调峰消纳可再生能源。到2025年,煤炭消费占比降至65%以下,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提高到16%以上。
(二)大幅提升电气化水平。综合考虑全市电力供需形势,拓宽电能替代领域,深入推进我市各大工业园区及重要工业企业“电代煤”、“电代油”工程,鼓励食品、轻工等行业开展高温热泵、大功率电热储能锅炉等电能替代。加快绿色工业园区建设,推广园区电、热、冷、气等多种能源协同互济的综合利用模式。鼓励全市各大工业园区及企业厂房开发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探索绿电进园区、隔墙售电等方式,提高终端用能的绿电比重。强化企业电力需求管理与响应能力,开展工业领域电力需求侧管理示范企业和园区创建,示范推广应用相关技术产品,优化电力资源配置。
二、推进重点领域节能降碳
工业领域。落实能源消费预算管理制度,以电力、化工、造纸、建材等四大传统行业为重点,加强对重点用能单位和“两高”项目的监督管理。健全能源管理体系,支持企业建设能碳一体化智慧管控中心。加强能耗及碳排放指标监测监管,稳步推动从能源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积极推广高效节能低碳技术和产品,大力推广工业智能化用能监测和诊断技术,深度挖掘节能减排潜力。鼓励通过合同能源管理等方式提高重点耗能行业能效。
建筑领域。完善建筑节能标准,按计划有序推进和支持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不断提升绿色建筑和装配式建筑在新建建筑中的比重,积极推动超低能耗建筑、低碳建筑规模化发展,积极推广使用绿色建材;大力推广运用多能互补系统性解决方案,推进热泵采暖、外墙保温、厨炊电气化等改造,加强建筑能耗计量、监测、统计,深入推进新建建筑规模化应用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
交通领域。加快形成绿色低碳运输方式,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运用,加快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公转铁和多式联运。在高新区、经开区、新乡县等基础条件好的县区,大力推动氢能燃料电池汽车试点示范,鼓励公交车、环卫车、文化旅游城际客运、物流车、矿区重载卡车、物流叉车、渣土车等使用氢能替代燃油,推动有条件的加油加气站升级为油气电氢一体化综合加能站。
三、强化用能过程监督管理
科学制定全市碳达峰实施方案,强化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和节能监察,落实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要求,把节能降碳改造实施情况作为对各县区碳达峰碳中和考核、重点用能单位考核的重要内容。聚焦重点企业、重点用能设备,加强节能法律、强制性节能标准执行情况监督检查,依法依规查处违法用能行为,跟踪督促、整改落实。加强节能法律法规和政策宣讲解读,鼓励企业采用合同能源管理、能源托管等模式实施改造。
第五章大力发展规模化应用储能产业
充分发挥我市北部太行山区地形条件、水资源禀赋适于抽水蓄能电站建设优势,规划建设千万千瓦级区域能源(抽水蓄能)基地。创新拓展新型储能产业应用场景,推动我市新型储能产业规模化发展。
一、大力发展抽水蓄能
(一)加快推进九峰山抽水蓄能电站建设。重点推动九峰山抽水蓄能项目用地、林业、移民搬迁等前期手续办理,统筹水、电、气以及公路、临时营地等开工前的准备工作。严格基本建设程序管理,按照规程规范要求做好项目勘测设计工作,加大资金支持和资源保障力度,落实各项建设条件。充分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手段,提升电站工程设计、建造和管理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十四五”期间,九峰山抽水蓄能电站全面开工建设,为带动全市抽水蓄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积累经验。
(二)因地制宜开展中小型抽水蓄能建设。发挥辉县市、卫辉市中小型抽水蓄能站点资源丰富、距离负荷中心近、与分布式新能源紧密结合等优势,结合当地电力和新能源发展形势,规划建设任家庄、香泉两个30万千瓦抽水蓄能电站,探索与分布式发电等结合的小微型抽水蓄能技术研发和示范建设。综合考虑梯级综合利用要求、工程建设条件和社会环境因素等,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组织开展水电梯级融合潜力评估,重点谋划推进塔岗水库水电梯级融合改造,及时总结经验并适时推广。
(三)加强谋划项目站点储备和管理。加强与自然资源、林业、水利等部门沟通协调,做好东井、凉水泉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及相关规划工作的衔接,在符合生态环境保护要求的前提下,加强对储备项目站址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工作。滚动开展抽水蓄能站点资源普查和项目储备工作,在已有工作基础上,依托中电建中南勘测设计院、黄河勘测设计院等国内知名院所,全方位开展前期勘察设计工作,为全市抽水蓄能发展预留空间。开展规划储备项目调整工作,合理合规地推动规划项目布局与生态保护红线协调衔接,为纳入规划的重点项目创造建设实施条件。
二、加快壮大新型储能产业发展
(一)积极布局发展新型储能装备产业。依托国家物理与化学电源产业园等行业优势、河南电池研究院等技术研发优势,加快推动我市新型储能多元化技术和装备研发,培育壮大我市储能电池、储能智控、储能材料等新型储能制造产业。重点依托天力锂能、创力新能源等骨干企业,组织开展级联式高压接入锂电池储能、大容量超级电容储能、高温超导储能、高效锂电池负极材料等关键技术研发,加快推动锂电池、铁镍电池等装备产业向规模化、高端化发展,鼓励各能源企业在开发区探索储能与企业生产相结合,利用好错锋用电政策。
(二)大力推动新型储能试点示范建设。聚焦调峰调频、风电、分布式光伏、微电网等各类应用场景,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探索大容量液流电池、钠离子电池、固态锂离子电池、飞轮、压缩空气等新型储能技术路线应用,加快创新成果转化,推动新型储能多元化技术开发。加快推进华电新乡100MW/200MWh共享集中储能示范项目、华润电力100MW/200MWh储能电站项目、中益发电100MW/200WMH集中式电化学储能项目、新华水电200MW/400MWh智慧储能电站等项目建设。重点加强新型储能全过程安全、智慧调控等技术研究与实践应用,发挥项目示范作用,带动新型储能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三)积极推动新型储能多元发展。在辉县市、卫辉市、封丘县、延津县等新能源消纳受限、资源条件较好的地区,推进煤电、新型储能与新能源发电联合调度运行,合理配置储能和分布式电源,开展多能互补项目试点示范。及时总结河南心连心化肥增量配电试点经验,促进传统能源和新能源协同发展,建设一批高比例消纳新能源的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多能互补和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按照不降低电网调峰能力的原则配置储能规模,具体按河南省多能互补和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实施方案执行。鼓励结合老旧、退役变电站建设新型储能试点,发挥存量输变电设施价值。
三、积极推进新型储能多场景应用
(一)大力发展电源侧储能。重点支持新能源与抽水蓄能、新型储能一体化发展模式,促进新能源在更大范围消纳。鼓励建设共享储能设施,促进新能源就地消纳。共享储能电站容量原则上不低于10万千瓦时。新建市场化并网新能源项目,新能源配建的储能设施应与新能源发电项目同步建设同步投产。鼓励已并网的新能源项目配套建设新型储能或购买调峰能力。
(二)有序发展电网侧新型储能。支持各类社会资本在调峰调频困难或电压支撑能力不足的关键电网节点建设新型储能,提高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水平。探索在用电负荷增长较快输电走廊或变电站站址资源紧张地区建设新型储能,延缓或替代输变电设施升级改造,降低电网基础设施综合建设成本。探索通过新型储能项目建设,保障末端电网和偏远地区用电需求,提升电网供电能力。
(三)灵活发展用户侧新型储能。鼓励高新区、经开区等工业发达县区依托分布式新能源、微电网、充(换)电设施等其他终端用户,探索储能融合发展新场景。因地制宜配置新型储能,提升用户电力自平衡能力。依托高新区大数据产业园、卫辉市大数据中心等重要电力用户,在安全可靠前提下,建设一批移动式或固定式新型储能提升应急供电保障能力。探索新型储能聚合应用场景。开展有序充电、调峰调频等电动汽车与电网互动新技术(V2G)应用试点,建设一批“风光储充”应用示范项目。
第六章探索布局全链贯通的氢能产业体系
围绕新乡市建设“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的发展目标,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突破核心装备制造瓶颈,贯通氢能“制储运加用”全产业链,构建以“制氢—储氢—加氢—氢燃料电池及系统—氢燃料电池汽车”协同发展为核心的氢能产业生态圈。
一、健全氢能装备制造体系
(一)加速推动氢能装备制造、燃料电池汽车制造规模化发展。重点突破氢能产业核心装备制造瓶颈,大力支持高新区发展燃料电池及核心部件等装备制造产业,积极推进豫氢动力、北京氢璞创能、擎动动力等一批燃料电池及电堆、膜电极等配套装备制造项目的投产/扩产,加速成套装备生产本地化、规模化发展。支持高新区、平原示范区发展燃料电池整车制造产业,加快推动新飞专汽产线产能爬坡、厦门金龙整车制造产线落地,支持引进武汉格罗夫、加拿大能源之星等商用车生产企业。围绕公交环卫、冷链物流车、叉车重卡等多种车辆应用场景,全面提升氢燃料电池特种车辆生产制造能力,加快推动公交车、环卫车、渣土车等多品类燃料电池汽车生产线建设投产,在满足全市应用需求的基础上,辐射全省及中西部地区。
(二)引育壮大氢能装备制造骨干企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营造产业发展环境,吸引氢能装备相关技术、设备、产品投资商和配套服务商入驻新乡。充分发挥高新区在氢能产业的先发优势,优先支持本土氢能装备制造企业发展,鼓励豫氢动力、豫氢装备、氢枫等氢能装备制造企业做大做强。积极引育关键零部件生产企业,支持引进中鼎恒盛、国富氢能、伯肯节能等行业领先加氢站配套装备制造企业,补足加氢站整套装备生产能力,引入国内领先碱性电解槽生产企业,增强PEM电解槽规模化生产能力。布局引育高压气氢、液氢等储运装备企业,重点推动液氢储罐、70兆帕Ⅲ型及Ⅳ型高压车载储氢容器产线落地,支持30兆帕气氢运输长管拖车、液氢槽车等特种车辆发展。大力推动工艺仿真、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氢能装备制造产业中的应用,打造一批氢能装备制造领域的“未来工厂”。
二、打造稳定的氢能供需市场
(一)加快在重点区域布局氢能利用基础设施。发挥加氢基础设施在氢能产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适度超前布局加氢基础设施建设。依托平原示范区冷链物流中心、经济技术开发区中欧班列集散中心等重点区域,试点布局35/70MPa双模高压气氢加氢站建设。依托“郑汴洛濮”、“京港澳”沿线高速服务区等典型功能场所,逐步完善全市加氢网络布局,加快推进制氢加氢一体站、固体储氢加氢站等新型加氢站的示范应用。至2025年,力争建成加氢站10座,满足重点区域到发运站短距离线路推广氢燃料电池车的加氢需求。
(二)大力拓展氢能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大力推动氢燃料电池车在公交市政领域的示范应用,支持公交车、环卫车、渣土车等优先采用氢燃料电池更新替代。优先推动氢燃料电池车在物流领域的示范应用,依托经开区的中欧班列、平原示范区的冷链仓库等重要物流集散中心,拓展氢燃料电池冷链物流车、叉车等应用场景。大力推动氢燃料电池车在矿山载重领域的示范应用,鼓励在卫辉市、辉县市等北部矿区建设氢能重卡应用示范区、开展燃料电池重卡、矿车的集中替代。鼓励大型车企以及物流租赁运营公司在本市开展燃料电池物流车的租赁服务示范应用。至2025年,全市燃料电池车运营规模达到500辆,支撑我市圆满完成“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建设目标。
(三)积极探索多元化氢源供给模式。依托我市原材料工业基础,探索化工产业与氢能产业协同发展模式,积极做好本市及周边区域工业副产氢、化石能源制氢产能整合工作。着力提升氢气提纯技术,提高氢气生产效率和品质,保障本市氢能产业发展初期的用氢需求及经济性。鼓励通过谷电、可再生能源制氢,支持在氢能应用示范区推广谷电制氢项目,利用错峰时间上网的富余电力制氢。充分利用辉县、卫辉两市水资源相对丰富且与可再生能源紧密结合的优势条件,探索“水电+分布式风电+PEM电解水”制氢模式,降低利用可再生能源制氢的综合成本。至2025年,力争全市形成可再生能源制氢产能达8000吨/年。
三、搭建氢能全面服务平台
(一)搭建新乡市智慧氢能公共服务平台。借助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整合氢能产业链信息、供应链信息,搭建全国首个“互联互通、透明开放、互惠共享”的市级智慧氢能公共服务平台,打破现有氢能信息不对称格局,推动供给侧与需求侧的精准对接,实现氢能“制、储、输、用”全链条的数字化协同管理,加速构建全市氢能产业集群和生态系统,推动全市氢能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二)创建地方氢能产业合作平台。依托中国氢能联盟,整合本地龙头企业、高校、科研机构、金融机构等多种力量,联合组建新乡市氢能产业联盟,搭建高水平合作交流平台及本地化产业发展平台。定期举办氢能产业交流会,积极邀请在国内领先的氢能示范城市政府机构、龙头企业或知名专家,建立健全行业信息交流机制,重点围绕创新技术、装备制造、制度政策、示范应用、商业推广等方面开展交流与合作,支持全市氢能装备制造及服务产业健康发展。
(三)持续完善科技金融综合服务体系。依托河南电池研究院、河南省氢能与燃料电池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研发平台,整合我市优质企业、高效、产业基金等各类资源,支持组建河南省级氢能产业创新中心。率先在高新区开展“共享实验室”新模式,促进基础设施和仪器等资源的高效共享。引导政府投资平台、央国企以及社会资本增设氢能产业发展专项基金,扶持一批拥有核心关键技术、自主知识产权的龙头企业,孵化一批极具应用推广效益的创新示范项目,培养一批创新型领军人才和技术骨干。强化政策激励,坚持引育并举,研究制定招商引资、新技术孵化、燃料电池整车购置及各类专项补助等激励政策,支撑全市氢能产业快速发展。
第七章加强规划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市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全市现代能源体系建设和能源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做好规划任务分解和责任分工安排,统筹协调各项工作开展。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强化部门联动,形成工作合力,为规划实施创造有利条件。各县(市、区)要切实发挥主体作用,建立工作协调机制,形成工作合力,细化本规划提出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确保规划落地实施。
二、明确责任分工
市发展改革委要发挥规划组织实施职责,建立健全与相关部门协同联动的规划实施工作机制,及时协调解决规划实施过程中的重大问题。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工业和信息化、交通运输、农业农村、住房和城乡建设、科技、市场监管等相关部门按照责任分工研究制定细化配套措施,建立任务台账,加强联动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协同做好相关工作。
三、突出规划引领
健全以全市能源发展规划为统领,电力、可再生能源、节能降耗和能源要素配置、电网、充电基础设施、供汽供热等专项规划为支撑,定位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能源规划体系。强化规划战略导向,充分发挥规划对全市能源发展、重大项目布局、公共资源配置、社会资本投向的引导约束作用。规划实施要加强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国土空间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规划的衔接。
四、强化监督管理
加强规划全过程监管,建立健全规划监督检查、评估考核与调整工作机制。开展规划执行情况年度监测分析、中期评估、专项评估和总结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规划实施中出现的问题,严格执行规划调整工作程序,适时进行修编,及时向社会公开规划制定和调整情况。建立能源规划重大项目库,跟踪服务项目落地。创新大数据、互联网等信息化监管手段,提高规划监管效能。
五、完善要素保障
加大对能源保障、传统能源升级改造、清洁能源发展等扶持力度,鼓励开发性、政策性银行支持能源重大项目建设,拓宽投融资渠道。强化土地要素保障,对规划确定的重大项目、重大工程,在建设用地指标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加强与生态、交通等有关部门协同,为发展先进产能腾出用能指标、市场空间、环境容量,不断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益,确保重大项目落地落实。
六、加大舆论宣传
加强能源高质量发展相关工作的宣传力度,积极营造全社会关心、认可,支持能源发展的良好氛围。加强对能源工作的新闻宣传、政策解读、教育普及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宣贯。积极选树典型案例,及时总结经验做法,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广泛宣传和深度报道。注重引导舆论,回应社会关切,传递有利于加快能源高质量发展的积极信号,推动形成社会共识和自觉意识,不断把能源高质量发展推向深入。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35千伏及以上集中式新能源场站50余座·新能源装机并网容量528.1万千瓦·占黔西南电源总装机52.3%·占贵州省新能源装机21.93%“马上要过年了,我们家已经开始腌制香肠腊肉,正好可以在这个大棚下晾晒。”这几天,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晴隆县鸡场镇的村民李德贵高兴坏了
在我国储能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时期,数智融合将成为产业发展的新引擎,并将对储能产业的发展格局产生深远影响。12月26日,由中国能源研究会主办、中国能源研究会储能专业委员会、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承办的“2024中国能源研究会年会储能专题论坛”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盛大召开,本届论坛以“数智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26日,全国首单储能系统容量衰减损失补偿保证保险在上海签约。作为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新型储能的高效稳定运行对于新能源消纳、电力调峰及能源结构优化至关重要。然而在长期运行过程中,新型储能尤其是电化学储能所面临的容量衰减问题,成为制约行业长远发展的主要障碍。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12月26日,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将在北京组织召开新型储能防止行业内卷式竞争闭门研讨会,议题包括讨论关于“反内卷式竞争、反低于成本价格竞争”等内容的行业自律公约,防止低于成本价中标的措施、防止“内卷”的相关措施,包括提高准入门槛,规范技术条件,完善标准体系,加强安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12月24日,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办、中国科协科学技术传播中心、中关村产业技术联盟联合会、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承办的“重大科技成就发布会—新型储能的时代”专场发布活动于国家科技传播中心顺利举行。据了解,会上共发布三项技术:百兆瓦级先进压缩空气储能技术。由中国科学院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12月24日,吉林省能源局印发《吉林省电动汽车充电站建设运营补贴实施细则(暂行)》(以下简称《细则》)的通知。对于高技术智慧充电站项目。《细则》指出,项目需满足利用充电站内部空间配建的自发自用分布式光伏设备,按照设备额定功率给予一次性建设补贴,标准为100元/千瓦。站内
北极星储能网讯:12月19日,广东湛江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了湛江市能源和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情况。其中提出,湛江正积极推动新型储能规模化有序发展,推进湛江遂溪等20个已规划储能电站加快建设,争取更多成熟的新型储能电站纳入省年度开发计划。发布会透露,12月18日,中核集团新华发电湛江徐闻海
“这是机遇最大的领域,也是彷徨最多的赛道。”年底将近,不少业内人士向记者直言这一年来投身工商业储能的期待和迷茫。相比电源侧饱受诟病的新能源配储,用户侧储能凭借相对清晰的发展模式备受青睐,吸引各路资金簇拥。在国内,用户侧储能主要满足工商业用户削峰填谷、需求响应、备用电源等需求。2023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12月24日,全省首批新型储能示范项目投产活动在宜宾举行。全省首批新型储能示范项目共19个,分布在成都、攀枝花、泸州、德阳、绵阳、遂宁、内江、乐山、宜宾、眉山和资阳。活动前夕,华电四川宜宾三江新区100兆瓦/200兆瓦时储能项目正式投入运行,大唐雅安电力开发有限公司承建的宜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据合肥市发展改革委最新消息,合肥量子科技省未来产业先导区、合肥商业航天省未来产业先导区、合肥通用人工智能省未来产业先导区、合肥新型储能省未来产业先导区、合肥生物制造省未来产业先导区建设正在稳步推进中。到2027年,合肥量子科技省未来产业先导区力争涌现一批有影响力的前
近日,经工业和信息化部批复,全国新型储能领域唯一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新型储能创新中心正式获批在广州组建。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是国家重要战略力量,是制造业重要战略布局,每个领域全国仅布局1家。2023年11月,由广东省政府和南方电网公司牵头组建的国家地方共建新型储能制造业创新中心在
在我国储能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时期,数智融合将成为产业发展的新引擎,并将对储能产业的发展格局产生深远影响。12月26日,由中国能源研究会主办、中国能源研究会储能专业委员会、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承办的“2024中国能源研究会年会储能专题论坛”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盛大召开,本届论坛以“数智
12月19日,云南省举办投资云南·重点领域投资合作专题推介系列活动,持续加大引资稳资力度,推动云南优势资源与部分上市公司、独角兽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等优质企业深度对接,促成一批新的产业投资合作项目,为云南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在昆明举行的投资云南·氢能及储能投资合作专题推介会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12月12日,山西省能源局下发《关于组织开展风电装备、光伏、新型储能产业链2024年第二批“链核”企业申报工作的通知》,其中要求,新型储能产业链“链核”企业上一年度主营业务收入,原则上不低于5000万元,且要掌握产业链关键技术或具有核心基础产品。获得“国家级小巨人”“国家级
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决定》,明确我国国资国企改革的总方向,是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增强核心功能,就是要增强国资国企服务国家战略的支撑能力。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悠关国家的能源安全。以央企能源企业为主体,包括各省市骨干地方国企
12月11日,天合光能全球产品总裁倪莉莉在行业会议上发表开幕致辞,从产业视角为当前储能行业困境破题,并向行业发出三项呼吁;天合储能全球产品负责人邓伟发表开幕式专场主题演讲,与现场1200多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代表共同探讨如何以多元化场景解决方案共同推进储能产业的未来发展。天合光能全球产品总
北极星储能网讯: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及“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之后,12月13日召开的国家发改委工作会议,研究部署2025年发展改革重点任务,其中也提到:大力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此外,12月4日,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电力装备及供应链分会会同电力装备企业发布《强化电
紧跟“双碳”浪潮,溧阳正筑强新能源之都县域高地。一批“含金量”足、“含新量”高的新能源产业项目纷纷扎根溧阳这片沃土。12月11日,江苏省溧阳经济开发区与华东新华(华东新华能源投资有限公司)、星辰新能(浙江星辰新能科技有限公司)、江苏国强(江苏国强兴晟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就江苏省溧阳
12月11日,在全球能源结构性转型的关键时期,天合光能全球产品总裁倪莉莉在行业会议上发表致辞,提出了三大核心倡议,以推动储能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和全球能源的绿色转型。随着全球能源转型的加速推进,储能行业已成为能源结构性转型的关键“钥匙”。据GGII预测,2024年全球储能新增装机将突破60GW/130GW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12月11日,江苏溧阳市举行新型储能产业园项目签约仪式,华东新华能源投资有限公司、浙江星辰新能科技有限公司、江苏国强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溧阳经开区签订了合作协议。据了解,新型储能产业园项目总投资30亿元,拟用地400亩,达产后可年产2.5GWh全钒液流储能集成产品,年产值约50亿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12月9日,广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发布关于2024年省级制造业当家重点任务保障专项资金(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产业发展)支持新型储能产业发展项目资金安排计划(第二批)的公示。公示显示,第二批安排扶持资金共675.3万元,共四个项目获得资金支持,分别广州五所环境仪器有限公司的储能电池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据合肥市发展改革委最新消息,合肥量子科技省未来产业先导区、合肥商业航天省未来产业先导区、合肥通用人工智能省未来产业先导区、合肥新型储能省未来产业先导区、合肥生物制造省未来产业先导区建设正在稳步推进中。到2027年,合肥量子科技省未来产业先导区力争涌现一批有影响力的前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12月24日,隐功科技在其官方平台宣布完成近亿元级Pre-A轮融资,本轮融资由IDG资本领投,襄禾资本及地方国有资本联合跟投,老股东光速光合持续加码。目前,隐功科技已成功开发高比能(隐峰)、高功率(隐速)、高安全(隐护)三个系列的钠电池电芯,广泛应用于3C产品、两轮车、电动工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休斯顿大学Canepa研究实验室的一个跨学科研究国际团队开发了一种用于钠离子电池的新型材料,可以提高钠离子电池的效率并提高其能源性能,为更可持续和更实惠的能源未来铺平道路。新材料磷酸钒钠,化学式为NaxV2(采购订单4)3,通过将能量密度(每公斤存储的能量)提高15%以上来提高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12月19日,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发布关于市政协六届二次会议第1181号提案答复的函。文件明确下一步重点计划,其中包括持续强化科技创新支撑。继续支持重庆大学、重庆邮电大学、重庆交通大学、重庆理工大学、重庆科技大学,聚焦储能技术、智能互联网新能源汽车、新材料打造先进制
日前,根据美国清洁能源协会与WoodMackenzie公司共同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今年第三季度,美国电网规模储能市场与住宅储能市场均实现了创纪录。在7月至9月期间,这两个市场总计部署的储能系统规模达到3806MW/9931MWh,与去年同期相比,市场规模分别增长了80%和58%。报告指出,美国在今年第三季度部署的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近日,三星SDI在中国获得一件固态电池专利。据了解,该专利通过复合物优化电池以及其他组件协同设计、副反应抑制和传输路径保护等方式,提升了稳定性,整体结构方面除了正负极层和电解质层外在正极上还拥有一层非活性构件。该电池通过含锂硫化物正极活性物质和优化的负极结构,能量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国家新型储能创新中心于2024年12月正式获得工业和信息化部批复组建,标志着我国新型储能领域唯一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落户广州。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是工信部唯一一个,经中央科技委审议,纳入国家科技创新平台基地白名单(全国仅14类)的创新平台,每个技术领域仅布局1家。据了解,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12月19日,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印发《北京城市副中心打造全域场景创新之城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的通知。《方案》指出,聚焦新型储能、CCUS等未来能源方向,积极谋划新型储能场景项目,依托张家湾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新型电力系统实验基地,为新型储能设备提供试验验证场景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天眼查显示,近日,蓝天东方(莱州)能源有限公司成立,法定代表人为李俊伟,注册资本为1亿元人民币,经营范围包含:发电业务、输电业务、供(配)电业务;热力生产和供应;供电业务;风力发电技术服务;太阳能发电技术服务;新材料技术研发等。天眼查股权穿透显示,该公司由东方电
电化学储能技术助力可再生能源发展涂强1左丽梅1彭盼2(1.天津财经大学金融学院2.中国科学院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电化学储能是一种利用电化学原理来储存和释放能量的技术,主要通过电池或电化学电容器等设备实现能量的储存和转换。作为一种主流储能技术,电化学储能具有能量密度高、响应速度快、环境适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12月14日,开封时代新能源科技公司(下称开封时代)传来消息,该公司位于平顶山市马棚山的24兆瓦/96兆瓦时全钒液流储能电站综合运行效率突破70%,稳居全国投运全钒液流储能电站前列。今年截至目前,该电站已实现500万千瓦时的错峰放电。“未来两年电站达到满负荷运行后,预计可实现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姓名: | |
性别: | |
出生日期: | |
邮箱: | |
所在地区: | |
行业类别: | |
工作经验: | |
学历: | |
公司名称: | |
任职岗位: |
我们将会第一时间为您推送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