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输配电智能变电站政策正文

重庆江北区基础设施建设“十四五”规划:新建、扩建220千伏变电站2座 新增220千伏变电容量54万千伏安

2023-03-03 16:13来源:重庆市江北区人民政府关键词:变电站输变电工程输电线路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北极星输配电网获悉,2月27日,重庆市江北区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江北区基础设施建设“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的通知。

《规划》指出,按照“超前规划,适时建设”的方针,进一步加强城市电网建设,合理布局送电通道及新能源充电设施,建设安全可靠、分层分区、结构合理、吞吐能力强、运行经济、发展适应性好的城乡电网。

积极推进变电站建设。新建、扩建220千伏变电站2座,新增220千伏变电容量54万千伏安,新建220千伏线路24.7公里;新建、扩建110千伏变电站5座,新建、扩建35千伏变电站1座,新增变电容量2万千伏安,新增35千伏线路长度12.4公里。至“十四五”期末,规划新建、扩建变电站8座,新增变电容量106.2万千伏安,新建高压供电线路69.6公里。

做好充换电桩电力容量保障。积极落实《重庆市加快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方案》等政策,统筹推进充电设施建设与改造,结合区内加油站、加气站、高速公路服务区等区域布局,新建42座公共充换电站,基本建成全面覆盖、布局均衡、车桩相随、适度超前的充电基础设施网络,具备与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相适应的充电服务能力。加快换电模式推广应用。围绕矿场、港口、城市转运等短途、高频、重载场景,支持建设布局专用换电站,探索车电分离模式,探索出租车、网约车和物流运输等领域的共享换电模式,优化提升共享换电服务体验。

建成现代化农网。通过增加配变、改造村队配电网络等方式,大力解决农村电网低电压、重过载、网架结构不合理和设备老旧等问题,确保农村村民用上安全电、放心电,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奠定重要基础。至“十四五”期末,农网供电可靠率达99.97%,综合电压合格率达99.94%,乡村户均配变容量达2.2千伏安以上。

城市电网设施建设计划重点项目

110kV城市电网:重庆江北鹞子丘110kV输变电工程、重庆江北北大街110kV输变电工程、重庆江北南桥寺110kV变电站3号主变扩建工程、重庆江北桂花街-汇川路110kV线路工程等。

220kV城市电网:重庆江北南石路220kV输变电工程、江北鸿恩寺220kV变电站3号主变扩建。

原文如下:

江北府发〔2023〕3号

重庆市江北区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重庆市江北区基础设施建设

“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江北区基础设施建设“十四五”规划》已经区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重庆市江北区人民政府

2023年2月22日

(此件公开发布)

江北区基础设施建设“十四五”规划

(2021—2025年)

2023年2月

前 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城市建设必须把让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基础设施作为维持城市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实现经济转型的重要支撑、改善民生的重要抓手和实施区域重大战略的关键保障,对于改善人居环境、防范安全风险、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作用。“十四五”期间推进基础设施向高质量发展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直接体现,是新旧动能转换,实现“增量崛起”与“存量变革”协同并举的重要抓手。

《江北区基础设施建设“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依据《江北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编制,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专项规划之一。《规划》梳理总结了“十三五”时期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成就,结合当前国内外相关发展形势和江北区实际情况,提出了“十四五”时期建设需求、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和重大任务,指导全区未来五年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协同发展的战略蓝图和行动纲领。

本次研究范围为重庆市江北区全域,规划建设用地面积为107平方公里,规划期限为2021-2025年,展望到2035年。

第一篇 开启基础设施高质量建设新局面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江北区全力建设重庆市“两高”示范区、争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示范区的关键五年。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系列重要指示要求,紧密结合全区实际,把握大势,明确主要目标和战略任务,推动全区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第一章 发展基础

“十四五”时期,全区发展环境和条件面临新机遇和新挑战,基础设施建设要立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基础,必须更加注重“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确保全区基础设施发展开好局、起好步。

第一节 “十三五”发展成就

“十三五”时期,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发展改革任务,全区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战略和市委市政府“一区两群”的工作部署,牢牢把握市委要求江北区建设全市“两高”示范区、长嘉汇大景区的战略使命和重大历史机遇,坚决克服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团结一心,奋发作为,坚持一张蓝图画到底,连续五年滚动推进城市交通、市政环卫、生态环境、能源保障、智慧城市、防灾减灾等六大系统的基础设施建设,加速补齐基础设施短板,重点工程建设取得显著成绩,推进城市综合发展,推动扩大有效投资,保障基本民生,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奋力助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

——综合交通体系建设迈上新台阶。一是铁路“三线三站”建设强力推进。渝万城际铁路、果园港进港铁路专用线、复盛站、唐家沱火车货运编组站、铁路东环线庙坝站开通运营。二是水运能力稳步提升。协助了果园港区建设,启动了寸滩港转型建设,稳步推进嘉陵江航道整治。三是轨道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相继建成通车四号线一期、十号线一期、环线、五号线一期北段共4条轨道线路,总长约20公里,截至“十三五”期末,轨道交通运营线路达6条、开通车站20个、运营里程约29公里(位列中心城区第五),在建线路4条、站点28座、线路总长50公里,轨道交通引领城市发展格局开始显现。四是常规公交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启用红石路、松石大道、渝鲁大道、海尔路等7条主干路约13.8公里公交优先道,公交运行车速显著提升;建成双溪公租房、复盛、鱼嘴公租房等3处公交首末站。五是公路建设稳步推进。唐家沱立交、港城立交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新增干线公路39.2公里,大力推进30条75.4公里农村公路改造,全区公路总里程达387.2公里。六是城市道路打通“大动脉”、畅通“微循环”取得成效。高家花园复线桥、寸滩长江大桥、曾家岩大桥、内环石马河立交至北环段拓宽改造等一批市级重大项目相继建成投用,武江路三期、新溉路二期工程等一批区级骨干道路相继完工,建成城市道路约93.7公里,通车总里程约756.41公里,直管区基本形成“三横七纵四联络”城市骨架道路网结构。七是慢行出行环境逐步改善。开工建设鸿恩步道、江北城步道等山城步道特色品牌;新增立体过街设6处1、累计达103处;北滨路自行车专用道投用里程4.1公里,实现“零”突破。八是停车难问题得到一定缓解。全区配建、公共、路内停车设施停车泊位总数达28.2万个,其中:建成公共停车场总数24处、停车泊位达0.84万个。

——市政环卫体系建设全面加速。一是城市供水能力稳步提升。地表水国控、市控监测断面和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稳定达标,供水管网漏损率低于10%;积极推进节水城市建设,节水型单位覆盖率超34.8%,节水型居民小区覆盖率超6.3%。农村地区供水全部纳入城市供水体系,明月湖水库建成蓄水,农村地区“水电气讯路”等基础设施实现提档升级。二是排水管网和污水处理设施稳步推进。新改建城市排水管网103.1公里,整治了积水点7处,基本实现全域市政层级雨污分流;完成唐家沱、唐家桥等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郭家沱生活污水直排长江问题得到有效治理,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稳定在95%以上。三是综合管廊试点实现“零”突破。累计开工建设综合管廊1.97公里、建成0.96公里。四是生活垃圾分类大力推行。“党政机关率先强制实行垃圾分类制度,各街镇垃圾分类覆盖率100%,全区市民垃圾分类知晓率约70%,参与分类投放的居民家庭约63%,餐厨垃圾收运处理率10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35.1%。五是城市厕所革命成效显著。新建改建公厕123座,公厕总量达472座,基本实现对商圈、旅游景区、交通枢纽等人流密集区全覆盖。六是城市垃圾处理设施进一步规范。黑石子垃圾处理场基本关停,臭气扰民现象逐步降低,石马河垃圾中转站和北滨二路垃圾中转站完成提档升级改造,设施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

——城市生活环境品质大力改善。一是大力消除污染源。全面消除盘溪河、溉澜溪、肖家河黑臭水体,关停黑石子垃圾处理厂、藏金阁电镀园区、嘉陵江砂石码头等污染源头,全面取缔沿江餐饮船舶,全部拆除涉江违建;空气质量年均优良天数超300天,连续五年保持主城领先。二是海绵城市稳步推进。海绵城市建设项目116个,累计已建成区域面积达11.9平方公里,约23.87%建成区面积达到海绵城市标准。三是“两江四岸”治理初见成效。大力推行“河长制”,在全市率先启动“两江四岸”消落带综合整治,嘉陵江搬迁关停5处砂石码头,启动18.8公里岸线的整治,开工建设江北嘴江滩公园节点、相国寺码头节点、盘溪河入江节点等岸线提升工作,御临河江北段获评“重庆十大最美河流”。四是美丽山水城市建设快速发展。打造双碑大桥、高家花园大桥等8个桥头和明月山、铜锣山2个山门共10处“门户”塑造区;建成社区公园50个、综合性公园5个;围绕沿水沿山、重要干道、特色街道建成自然绿道、景观大道、最美街道等3类“景观游憩廊”,同步完成坡坎崖绿化美化工作,新增绿化面积约758.8万平方米,善水北滨公园、石家花园等上榜重庆最美坡坎崖、最美街巷。五是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投入1.5亿元对鱼复郭五地区1400余户农村住房实施风貌改造;“田园变公园、农房变客房、劳作变体验”,鱼嘴“七彩井池”、五宝“百家宴”等成为乡村旅游新名片。

——能源安全保障能力显著提高。一是城市供电设施不断优化。“十三五”期间,居民人均生活用电量1221.43千瓦时,配电网供电可靠率达到99.9872%,用户年均停电时间1.12小时。二是天然气输配体系不断完善。天然气管网达2841公里。三是环保产业大力发展。能耗“双控”扎实有力,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15%,全面完成节能降耗和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任务。

——智慧城市建设领跑全市。一是智慧城管平台建成投用。在全国率先探索构建起“1322架构”新型智慧城市管理新模式,推行政务服务事项全流程网上办理模式,数字城管技术规范上升为国家标准。二是新型通信基础设施稳步推进。在全市率先完成第一阶段5G建设任务,全面建成5G基站2954个。三是智能交通建设稳步推进。全市首套多元化智能交通诱导系统率先在华新街启用;黄泥磅立交、五里店立交等干路节点“分车道信号控制+自适应控制”智能交通系统投入使用;8所学校周边道路已启用智能斑马线2。

——防灾减灾体系再上新水平。一是城乡防洪水平显著提高。以防洪护岸工程为重点,全面开展长江、嘉陵江岸城市河道治理和堤防建设工作,启动嘉陵江18.8公里岸线的整治,城市防洪达标率达83%。二是城乡消防设施不断优化。推进消防站、消防基地建设,大力提升市政消火栓整改,全区投用消防站4座、在建3座,直管区市政消火栓建有率达69%、完好率88%。三是防震减灾体系建设稳步发展。启动地震应急智慧管理及决策支持平台建设,不断加强地震监测预报。四是应急能力大幅提升。公共安全保障能力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不断增强,应急避难场所累计达48个。

第二节 存在问题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得“大城市病”逐渐显现,江北区地形狭长,城市空间资源、生态资源有限,基础设施“摊大饼”式发展存在诸多短板,难以适应“十四五”期间“国际化、绿色化、智能化、人文化”的新发展要求,“十四五”基础设施建设需在危机挑战中创造发展先机,在外部变局中塑造发展新局。

——基础设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受东西向狭长地形、两山分割以及城市开发影响,江北区基础设施建设不平衡、不充分现象突出,难以适应城市发展需求。一是内环以内范围南北向通道由内环向嘉陵江逐级递减呈漏斗结构,导致多条通道汇集于有限的过江桥位;东西向通道贯通性较差,大部分交通流集中于三横线,导致三横线高峰出行压力过大。二是铜锣山穿山通道仅渝长高速一条,西向通道严重不足,制约区域协调发展。三是停车、管网、消火栓等基础设施均主要集中在内环以内区域,难以适应内环以外区域的快速发展需求。

——城市高品质打造尚待提升。一是“两江四岸”综合整治尚未完成,尚未结合区内山水资源、发展特色打造可充分体现城市能级的城市名片。二是现状江北区核心区范围内城市高密度开发,观音桥片区人口密度超过4万人/平方公里,与之相关的文体、停车、安防等基础设施严重缺乏,公共服务资源紧张等问题突出。三是区内老旧小区数量较多,房屋渗漏、环境破旧,管网、水网、停车、安防等基础设施缺失现象严重,距离宜居环境差距较大,老旧小区亟待更新。

——交通拥堵形势依然严峻。随着城市更新拓展、机动车进一步增长,交通出行需求日益旺盛,但现状整体以轨道交通为主体的公共交通体系发力不足,内环以内轨道交通主要集中在南北向通道,东西向仅开通4号线,且位于江北区内环以外,但公交线路85%仍集中在南北向通道,仅有15%的公交线路联系东西方向,轨道与公交线路重复率高。现状江北区内穿山轨道尚未建成,且仅有3条公交线路实现穿山联系,穿山联系中公交分担率偏低,小汽车仍为主力,导致交通拥堵逐年加剧。一是江北区内环以内汽车出行总量占行政区总量的76.8%,占内环以内出行总量的28.0%。二是2020年江北区整体运行车速20.5km/h,运行车速逐年下降。三是中心城区江北区常发性拥堵节点11处,占中心城区堵点数量的14%。

——多层级的综合交通系统融合发展力度不足。一是干线铁路与航空港、城市轨道交通融合不足,水、陆、空、铁、轨道多式联运水平需进一步提升。二是轨道站点周边出行仍存在导视不明,公交接驳不畅,慢行缺失等短板,“最后一公里”问题依然突出,轨道-道路-慢行三网融合仍需进一步加强。三是快、主、次、微多级路网系统尚未协同发力,次支路网未贯通道路多,连通性不足,既有道路资源尚未充分利用,道路潜力未充分挖掘。

——基础设施智能化程度仍需加强。一是智慧水务尚未完全建立,现有智慧排水平台尚未实现实时分析预测功能,尚未建立水位预警系统,难以保证以“预警避险”模式取缔“起火抢险”。二是市政消火栓智慧化水平过低,现有市政消火栓仿若一个个沉寂的孤岛,只有在维护和使用的时候才能了解它的状态,未加装智能检测器实现对市政消火栓进行多维度监测,未实时监测消火栓的运行状态。三是智慧停车仍待加强,现状“停车难、停车乱”问题突出,一方面停车管理手段仍显落后,另一方面停车诱导、停车平台尚未建立,未能实现全区停车系统一体化管理。

第三节机遇与挑战

“十四五”时期是江北区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谱写全市“两高”示范区和争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示范区新篇章的关键时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十分关心、高度重视重庆发展,给予有力指导和重大支持。党中央关于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市委市政府关于“一区两群”战略部署,市委要求江北建设全市“两高”示范区的使命为全区基础设施建设指明战略方向,深化落实新型城镇化建设、新型基础设施、新型智慧城市等领域政策为全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新路径。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切实担当新发展使命,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高标准、高品质推动建设功能完备、设施一流的基础设施。

——党中央部署的重大发展战略,为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带来新动能。党中央做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大决策,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西部大开发、深入实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内需等重大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江北区作为重庆中心城区“一核一轴五城”关键组成部分,是重庆“两高”示范区重要展示窗口,为江北区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赋予了全新优势、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加快推进,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强劲的外在推力。党中央做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区域经济布局的重大举措。秉承“一家亲”“一盘棋”理念,以建设成渝地区重大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纽带,进一步提升江北区基础设施体系与全市基础设施的融合发展水平,构建联通协同、高效便捷、更具韧性的基础设施网络体系,不断增强江北区发展能级和综合竞争力。

——“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持续的内生动力。构建以主城都市区为引领,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和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为支撑的“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格局,江北区要秉承“统筹规划、一体部署、相互协作、共同实施”的原则,大力推进高质量建设基础设施,深化与周边区县共建互享,助推主城都市区突出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核心引擎定位。

——市委赋予江北区建设“两高”示范区、长嘉汇大景区的战略使命,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加速度。江北区要充分发挥“两江四岸”核心区、“两江四岸”城市发展主轴、北部智慧之城的资源要素比较优势,以做好“长嘉汇”这篇文章为重要抓手,立足国际化、绿色会、智能化、人文化现代城市愿景,推进建设功能完备、设施一流的基础设施,全面助推江北区建成全市“两高”示范区。

——“率先推进城市能级和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指示要求,为基础设施建设勾勒出“路径图”。紧紧围绕“推进四个率先”开启现代化新征程的使命,基础设施建设牢牢立足“率先推进城市能级现代化”和“率先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统筹经济、生活、生态、安全需要,以建设“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建设为目标,不断加强基础设施供给能力,提升基础设施服务能力的精细化、社会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以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碳达峰、碳中和”等为代表的新发展要求,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创新驱动力。以云计算、大数据、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为代表的新一轮技术正广泛而深入的渗透到基础设施建设的各个领域,江北区要利用好打造“制造重镇、智慧名城”的契机,锻造产业链、供应链长板,补齐短板,促进新技术在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产业化规模化应用,进一步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坚持儿童优先发展,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重要指导意见,为基础设施建设擎画新蓝图。江北区要结合城市发展特点,实现儿童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同步协调、持续发展。加强改革创新,探索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新模式新经验,积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在全面推进全区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过程中,注重低碳环保的建设方式和推进手段,合理安排存量和增量建设工程,推动基础设施的绿色建设。着力打造一座具有时代温度、江北特色的国际、现代、全域儿童友好城市。

第二章 总体要求

贯彻党中央对重庆发展各项要求,落实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结合《江北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十四五”时期基础设施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提出“十四五”目标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讲话和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紧扣建设“两高”示范区“一大目标”,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一区两群”协调发展“两大机遇”,明确科技兴业之区、开放时尚之地、美丽幸福之城“三个定位”,落实率先推进产业发展现代化、率先推进城市能级现代化、率先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率先推进干部能力现代化“四个率先”,实施实干兴区、科创强区、环境优区、招商活区、民生立区“五大行动”,以提升“一带双核五片区”的产城景融合发展格局为路径,奋力谱写全市“两高”示范区、“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示范区和争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示范区的新篇章。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统筹发展,区域协调。根据基础设施系统化的规律,统筹考虑基础设施的系统规划和项目布局,打破行政区划、部门分割和行业限制,切实发挥规划的控制和引领作用,优先保证基础设施建设用地,重点解决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问题及薄弱环节,强化分类指导、因地制宜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坚持快速发展,适度超前。充分发挥基础设施布局对实施城镇化战略的先导性作用,加速推进城市能级现代化发展。以“两江四岸”为主轴,加快优化“两江四山三谷、一核一轴五城”国土空间新格局,完善城市配套功能,优化公共服务供给,提高城市宜居程度。以世界眼光、国际标准,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建设基础设施体系。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加快形成基础设施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相互促进、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良好局面,坚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全面建成重庆山清水秀美丽之地重要展示窗口,使蓝天白云更常见,绿水青山更常驻。

坚持以人为本、提升效能。积极推进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均等化,围绕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质量,优先加强公共交通、供水、供气、供热、电力、通信、防灾避险等与民生密切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老旧基础设施改造。保障基础设施服务设施供给能力和覆盖范围,提高服务质量,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

坚持协调发展,建管并重。以实现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有序衔接为目标,坚持建设与管理并重。以解决城市管理突出问题为突破口,强化全域统筹和科学管理,探索智能化治理新模式,推进基层治理制度创新和能力建设,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智慧化社会治理新格局,使城市更加宜居宜业宜游,市民生活更加舒适便捷。

第三节 发展目标

基于未来五年“一大目标”“两大机遇”“三个定位”“四个率先”“五大行动”的“12345”总体思路,快提升“一带双核五片区”的产城景融合发展格局,到2025年,初步建成国际化、绿色化、智能化、人文化现代城区,基础设施融合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基本形成“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与江北区争创“两高”示范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示范区目标相适应。

(一)综合交通协同服务水平大幅提升

一是大力助推以铁路、水运、高速公路为主体的区域交通系统的完善。协调推进重庆铁路枢纽东环线贯通,助推铁路枢纽环线江北机场支线完工投用,促进“一环多联络”重庆铁路枢纽体系成形;全力助推寸滩邮轮母港的功能转型,配合推进果园港建成西部地区唯一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加速提档升级跨铜锣山、明月山片区干线公路,新增公路里程不低于74公里。二是加快建成以轨道交通为主体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落地一批轨道交通站点TOD项目,轨道交通运营里程不低于80公里,形成“三横三纵两联络,26个换乘站点”的轨道交通运营格局,轨道与公交车站、步行系统联系更加紧密;持续推进公交优先道、公交场站建设,新建公交优先道26.5公里,建成区公交站点500米覆盖范围达100%。三是城市路网结构体系日趋完善。加快推进市级重点、区级骨干、片区配套的多层级城市道路建设,全区新增城市道路不低于183.5公里,其中:直管区新增城市道路不低于70公里,力争形成“六横十三纵”的城市骨架路网结构。四是打造山地城市特色慢行系统。做靓集街巷步道、滨江步道、山林步道为一体的山城步道特色品牌,建成通行里程不低于142公里;围绕学校、医院、商圈等人流聚集较大的区域,新建立体过街设施14处,推进无障碍步行设施的改造、升级试点。五是加快缓解停车刚需矛盾。围绕缓解学校、医院、老旧居住区等重点区域的停车刚需问题,大力推进停车设施建设,新增公共停车场7处、停车泊位0.50万个。六是积极推进道路堵乱点改造工作。以“管理挖潜为主、工程改造为辅”的手段,集中治理约23处“投资小、见效快”的小堵点。七是加快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利用。初步形成以轨道线网为依托、与城市形态相适应、点向面相结合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网络。八是全面实施推荐路网更新。按照“一年打基础、两年出形象、三年大提升”的目标,挖掘盘活存量道路资源,推进塔坪、洋河、观音桥西、华新街等7大老城片区路网更新改造,提升城市交通出行效率与品质。

(二)推进全域系统化海绵城市建设落地

一是提升城市供水安全保障能力。城镇供水能力和水资源利用率进一步提升,改造和提质水厂2座,水厂出水水质合格率达到100%,供水普及率均达到100%,城市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维持在10%以下,大力推进中水回用项目3个。二是补齐城市防洪排涝短板。城镇排水防涝能力显著提升,新续建雨水管网24.8公里,积水点整治9处,改造雨水管网2.3公里,基本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三是增强城镇污水收集和处置能力。新续建污水管网37.3公里、改造污水管网26公里,污水泵站新建2座、改造7座,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不低于98%。城镇污泥无害化处理能力进一步加强,城镇污泥无害化处理处置率基本达到100%。四是持续深化内河水环境治理。次级河流跨区水环境联动整治效能显著提升,溉澜溪、肖家河、盘溪河全部达到“清水绿岸”要求。建成区海绵城市面积占比提高到45%。

(三)以山地花园城市建设促进城市焕颜值

一是加快塑造城市“立体花园”高品质空间。注重大山大江与小山小水保护双管齐下,高效推进城中山、山城公园、山城阳台等全域一体的立体绿地体系建设,建成区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95%以上,城市绿地面积进一步增加,全区建成区绿地率达39.5%以上。二是“两江四岸”城市滨水景观风貌品质显著提升,全面建成盘溪河入江口、北滨路相国寺码头、江北嘴江滩公园共3处“十大公共空间”,完成洋炮局文创生态滩、嘉陵江星悦活力湾两项“两江四岸”治理提升贯通工程,江北嘴城市中庭品质大幅提升,助推做靓长嘉汇大景区品牌。

(四)城市能源保障体系更加完善

一是提升城镇电力供应能力。新建、扩建变电站8座、新增变电容量106.2万千伏安,新建高压供电线路69.6公里,结合加油加气站、高速公路服务区等新建布局42座公共充换电站。二是完善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天然气供气能力达到22.7亿立方米,天然气年供气量达到3.6亿立方米,城镇天然气普及率达到100%。

(五)城市安全保障能力更具韧性

一是全面提升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完成防洪堤岸治理11.6公里,城市防洪达标率达到88%;地震监测能力达到ML1.0级,3分钟内实现地震三要素自动速报。二是显著提升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新建消防站1处,新建道路配套市政消火栓建有率达到100%;完成80%的社区级(街镇级)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任务,基本建立城市、片区、社区三级联动的避难场所体系;推进城市综合防护能力建设,重点推进铁山坪生态园市级机关人防疏散基地建设。

(六)夯实智能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一是优化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布局。5G规模商用工程、IPv6规模部署工程等新一代通信基础设施大规模推广。二是搭建城市智能中枢及提升应用系子统。启动新型智慧城市智能中枢建设,实现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全力建设江北区智能交通系统,支撑城市交通运行优化发展;提档升级智慧城市运营管理中心,完善智慧城管云平台,构筑城市末端治理体系。

(七)城市生活环境更加宜居

一是加快推进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和城市更新。持续推进石马河、大石坝、观音桥、华新街、五里店、寸滩、铁山坪、郭家沱等8个街道的老旧小区配套设施改造、提升和治理,加快推进洋炮局1862整治提升、郭家沱望江片区等4个城市更新项目,充分挖掘文化内涵和再生价值。二是持续巩固提高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置水平。从垃圾分类投放和再利用两方面,提高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置水平,加快推进垃圾分类制度,加强垃圾资源化利用,城市生活垃圾收集率、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维持在100%,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率提升至40%。三是巩固“厕所革命”成效。新建公厕10座,改建公厕25座,加强公厕精细化管理。四是提高城市照明系统品质。推进5200盏老旧光源路灯实施LED节能改造,LED灯比例达到55%,消除城市照明“暗盲区”,助推江北区夜间经济靓丽名片打造。

(八)乡村生活场景更具向往力。

农村人居综合环境不断改善,升级改造明月山片区四好农村公路约60公里,农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率达100%。

展望2035年,基本建成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精致精美、繁荣繁华、宜居宜业、安定安康的高品质城市相适应的基础设施体系,基础设施体系互联互通水平更高、公共服务更优质、环境更宜居、安全保障韧性更强。

“十四五”规划基础设施发展指标表

第二篇 构建城市基础设施能级现代化新格局

围绕“交通先行、绿色发展、智慧赋能、人居满意”四大发力点,全面提升基础设施综合承载能力,实现城市能级在“运行效率、持续发展、数字样板、生活环境”等方面的综合提升与突破,将江北区打造成为宜居宜游宜商宜业的示范高地。

第一章 交通先行,提升城市效率能级

牢牢把握交通“先行官”的职责和使命,以“一小时通勤圈”、轨道上的城市、路网更新等为契机,以加快建设交通强国为使命,以构建韧性交通体系为目的,提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经济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全面提升城市运转效率。

第一节 加快完善对外交通体系

协调铁路-轨道融合发展。紧密结合铁路东环线与轨道4号线二期建设机遇,协调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融合发展,加快建设庙坝站,实现铁路枢纽东环线通过庙坝站直接接入渝怀铁路(国家铁路网),提高交通运行服务水平。

推动港口转型升级。打造寸滩国际新城的产业新名片,推动寸滩港口岸功能、保税功能向果园港转移,围绕“将寸滩国际新城建设成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核心承载地、城市形态展示新高地、对外开放新窗口”的总体定位,建设产城功能联动区,牵头功能联动区16.85平方公里的规划建设。

持续完善公路网系统。围绕主城都市区“一小时通勤圈”,推进区内高速公路、渝长高速进城通道等的建设与提档升级。强化区内城乡公路覆盖,因地制宜改善各片区公路网络,以五宝为重点,打造农村“四好”公路,构建江北区对外联通、对内畅达、城乡衔接的公路体系。

第二节 推动城市交通一体发展

建设轨道上的城市。加快区内4号线、9号线、15号线等轨道线网建设,形成“三横三纵两联络”轨道线网。充分发挥以轨道引领城市发展新格局的主观能动性,统筹推进江北区石马河立交站、五里店站等前四期轨道建设的轨道站点TOD综合开发,培育功能复合的城市发展新空间,打造城市价值新高地,提升轨道交通可持续发展能力。

构建路网完善的组团城区。以打通“大动脉”,畅通“微循环”为总体思路,抓好渝长高速复线连接道、六纵线等主骨架通道建设,黄观路、北滨路东延伸段等片区级市政道路建设,蚂蟥梁立交改造、盘溪立交改造等主要节点扩容建设,优化城市道路网络功能和级配结构,提高路网承载能力和运行水平。

打造绿色低碳出行样板。坚持公共交通优先发展,加快推进轨道-公交一体化融合发展。增大公交供给能力,加大公交枢纽建设,加密公交线网,加强公交优先道服务能力,强化轨道站点周边公交站点覆盖率。发挥慢行在中短距离出行和公共交通接驳换乘中的作用,建成以山城步道为特色、慢行廊道为主体、骑行道为补充具有山城特色的高品质慢行网络体系。

第三节 深化交通基础设施治理

全面开展区内路网更新。以“盘活道路资源、改造提升存量道路”等为要点,走好“路网更新建设计划、全面实施路网更新工程、实现路网更新工程落地见成效”的更新三部曲,实现车畅其道,人享其行,让城市运行更畅通、群众出行更舒适。

强化停车设施建设与治理。合理科学规划停车泊位,积极盘活存量,有效增加供给,全力做好服务工作。建立健全停车收费和管理制度,切实缓解重点区域停车设施不足的压力,不断改善“停车难”的现状。

加快实施小微堵乱点改造。按照“一点一策”精细化治理思路,滚动梳理、编制、实施一批“投资小、见效快”的堵乱点,采用“微改造、微管理”管理挖潜提升措施,着力解决一些市民关心的痛点、难点问题。

持续优化道路交通组织。充分发挥交通组织对道路交通运行水平的调控作用,进一步释放道路交通承载力,改善江北区运行拥堵现状,对观音桥商圈、江北嘴等重点区域制定多维智能交通管控方案和多场景基础管理设施方案,实现对重点区域的精细管理、精准供给、精诚服务。

第二章 绿色发展,提升城市可持续能级

立足实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以绿色发展示范区为锚点,筑牢“两江两山”生态屏障,强化城市生态韧性,全面建设海绵城市,综合考虑自然资源循环高效利用,强化城市生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第一节 建设绿色发展示范区

高标准打造广阳岛风景眼的生态新名片,建设绿色发展示范区。构建“一带一廊两屏”绿色生态格局,立足重庆东部生态城核心区、广阳岛智创生态城、广阳岛协调管控区、“两江四岸”拓展区等四大战略支点,全力推动广阳岛江北片区26.79平方公里绿色发展示范建设;围绕林相改造、森林抚育、水体修复等重点环节,巩固发展“四山保护”提升成果。

第二节 狠抓“两江四岸”综合治理

紧紧围绕“长嘉汇大景区文旅新名片、广阳岛风景眼生态新名片、寸滩国际新城产业新名片”三大沿江名片建设,以“一个核心区、三大公园、两段湾区”为建设重点,重塑“两江四岸”生态功能。完成高家花园大桥至塔子山公园约18公里的沿江岸线治理提升,提升面积约8平方公里,构建多层次、多色彩的滨江绿带系统。

第三节 筑牢绿色发展生态网

坚持生态环境指标同向发力。控制工业污染,防治交通污染,抓饮用水源地管控,抓危废管理,推动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到“十四五”末,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持续下降,确保2030年实现碳达峰。

探索自然资源集约复合利用。坚持生态优先,合理确定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和规模,加快地下空间综合利用开发,集约利用水、土地、岸线等资源,减少生态空间占用。

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坚决贯彻“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方针,共抓区内“两山两江”、溉澜溪、肖家河、盘溪河等自然景观的综合整治与保护,积极探索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实施机制,形成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合力。

促进园林绿化协调发展。以创建园林城市、生态园林城市为标准,扩大城市绿地覆盖面积,提高区内园林、公园的绿化率与绿化水平,加强城市生物多样性与古树命树保护,完善生态廊道建设。

第四节 高效利用城市水资源

构建健康水循环系统。融合建设生态基础设施和工程设施,构建多层次的城市水循环利用系统。强化污水再生利用和雨水收集利用,推行城市用水的梯级利用和循环利用,构建“城市用水-排水-再生处理-水系统生态补水-城市用水”城市水循环系统。

推广中水回用。紧密结合“长嘉汇大景区的文旅新名片、中心都市区的消费新名片”两大名片,以观音桥商圈、江北嘴中央商务区为试点,加强城市非常规水资源利用,集中打造中水回用试点片区。

建设立体海绵城市。提高海绵城市建设覆盖范围,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强化城市降雨径流的滞蓄利用,“十四五”末,建成区海绵化设施覆盖率不低于45%。

提能城镇污水处理。补齐管网建设短板,“十四五”末,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98%以上,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处理达标率保持100%。

第三章 智慧赋能,提升城市数字化能级

以创新为驱动,以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统筹建设“智慧名城”,激活城市能级数字力,壮大城市运转动能、提升城市服务能力。力争至“十四五”末,成功创建全国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示范区。

第一节 创建智慧城市新样板

打造智慧城市新名片。建设重庆市数字产业示范园,争创国家级示范园。按照“一园多区”进行规划布局,根据规划建设进度,分期实施推进,力争“十四五”率先建成成渝地区数字化创新发展先导区、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生态示范区、大数据智能化典型应用聚集区。

构建智慧基础设施体系。以应用创新为驱动,面向城市高质量转型发展需要,充分运用第五代移动通信、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构建万物互联的网络体系,系统推进城市交通、水、能源、城市运行管理等领域智能化信息系统建设。大力建设智慧多功能杆等可综合承载多种设备和传感器的基础设施,促进资源共建共享。

5G信息设施全区连接。加快构建“泛在连接、高效协同、全域感知、智能融合、安全可信”的新一代信息通信基础设施体系。稳步推进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覆盖,提升5G网络在江北嘴、观音桥等区域的覆盖率,加快光纤宽带技术升级改造,提升骨干网络承载能力和智能化水平。

第二节 推进智慧城市运行“一网统管”

以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技术为支撑,着力推动建设涵盖城市道路交通系统、水系统、能源系统、城市运行管理信息系统等基础设施为一体的城市基础设施大数据中心,融合雪亮工程、政务服务、城市管理、社会治理、文明城区、安全生产等多部门大数据,推行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全面深化“大城三管”,构建全区风险防控一张图,实现重点公共区域视频联网率、生态环保领域污染源在线监控率达100%。

第三节 实现数据资源全域赋能

以政务数字化为前提,数据入湖为基础,坚持市区“一体化”、全区“一盘棋”建设,通过数据主题联接并提供服务,建成全市领先的数字政府标杆。加强“渝快办”政务服务建设,探索“智能AI审批”建设。以复盛镇、五里店街道、江北城街道探索深化网格化管理工程为抓手,在区中心、街镇分中心基础上全面加快建立智慧城管社区工作站,形成区—街(镇、村居)—社区三级城市运行“一网统管”模式。

第四章 人居满意,提升城市人本能级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记以人为本,以老旧小区城市更新为抓手,全力改善人居环境,让群众居住更舒适,生活更便捷,社区更美好,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第一节 有序实施老旧小区改造与城市更新

按照“安全第一、文化传承、精打细算、绿色低碳”的原则,因地制宜谋划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构建完整社区、绿色社区。围绕“老旧小区改造提升、片区城市更新、传统商圈提档升级、公共服务设施与公共空间优化升级”四个主要方面焕发城市新活力,保障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和居民生活品质。

第二节 大力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稳步提高教育质量;大力提升区内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硬件标准和服务能力;升级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打造具有国际品质的可持续照料退休社区(CCRC),推动机构养老品牌化运营;完善基层综合文化服务功能,全力打造“1+20+N”的书香江北“悦读空间”,改造升级区文化艺术中心服务效能。

第三节 持续完善居住环境配套设施

强化社区体育设施建设,到“十四五”末,力争街镇级全民健身服务中心覆盖率达到100%、社区级市民健身房覆盖率不低于50%;合理规划公园布局,实现人均公园绿地面积≥20.7平方米,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95%。提升公园游憩、生态、景观、文教和应急避险等功能。

第四节 倾力打造乡村振兴样板

打造“建设五宝生态小镇”的宜居新名片,提档升级农村四好公路建设,农村公路“白改黑”,农村电网基础设施升级,燃气管网延伸布局,农村生活生产垃圾治理、农村户卫生厕所改造、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等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打造高品质乡村生活承载地、向往地。

第三篇 系统协同推进重点任务

围绕发展目标定位、指标体系、基本原则等各项内容,从综合交通、海绵城市、生态环境、能源保障、城市安全、智能设施、人居环境、宜居乡村等八个方面,全面推进江北区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形成“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城市基础设施保障体系与政策体系。

第一章 推进综合交通融合发展

坚持以轨道交通引领城市发展格局,提高公共交通竞争力,以各种交通运输方式高效衔接为重点,建立互联互通、快捷高效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有力支撑重庆都市区的一体化发展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第一节 助力铁路枢纽闭环成网

抓住铁路东环线建设机遇,助推重庆特大型铁路枢纽闭环,联动鱼复片区产城融合发展,推动枢纽环线机场支线完工投用,提升江北区机场客流辐射能力。

配合铁路东环线庙坝站配套建设。加快推进铁路东环线庙坝站配套设施及与轨道交通衔接工程建设,实现铁路枢纽东环线通过庙坝站直接接入渝怀铁路(国家铁路网),将极大的方便大型机械设备和物料运输。全力提升东环线建设的速度,尽早实现重庆铁路枢纽环线闭环,实现江北区与水土、空港、龙盛、东港、茶园、南彭等外围组团联系,满足沿线企业物流运输需求,服务沿线居民的出行。

助推铁路枢纽环线机场支线完工投用。重庆铁路枢纽环线包含了东环线、机场支线和黄茅坪支线三部分,其中:机场支线为串联重庆北站、江北国际机场、铁路枢纽环线的支线。积极配合市级部门启动铁路枢纽环线机场支线建设,将补齐江北机场无铁路直接衔接的短板,实现江北国际机场与重庆北站、重庆站、重庆西站等铁路客运枢纽的便捷换乘,进一步提升对川渝、渝黔毗邻区的客流辐射能力,助推成渝地区世界级机场群建设。

专栏1城市铁路重点项目


铁路线路:铁路枢纽东环线、枢纽环线机场支线。

铁路站点:庙坝站配套工程。



第二节 提速水运港口转型升级

把握“兴内河、优港口”的总体思路,强化港口岸线资源集约利用,差异化布局港口集群,形成集中集约、层次分明、分工协作的港口格局,健全以长江干线为主通道、重要支流为骨架的航道网络,加快内陆国际物流枢纽港建设升级、游轮母港转型发展,打造畅通、高效、平安、绿色的综合运输航运体系,有效推进港产城融合发展。

配合推进果园港扩能提升工程建设。依托果园港作为西部地区唯一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具备“水铁公空”四式联运、“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开放通道的优势,加快港口集疏运体系建设,率先打造铁水联运示范区,推进果园港与长江沿岸开发区、工业园区、物流园区的通道建设,提升区域港口联运协作,加强果园港与长江上游港区的联运协作。

加快寸滩港口转型升级。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重庆特色,在寸滩布局邮轮母港区、国际贸易区、国际旅游区、国际交往区、国际社区等功能区,将寸滩打造成为一个集“船、港、城、游、购、娱”于一体的新型国际邮轮母港,成为重庆对外开放新窗口。

加快散装码头整治。推进嘉陵江庙溪嘴、石门、忠恕沱、相国寺、刘家台五个货运码头整治关停后续环境恢复工作,落实岸线生态修复,加快长江流域散货码头整治提升。

持续推进水运航道整治。加快长江上游航道整治和梯级渠化,延伸次级支流航道通达深度,提升支流航道互联互通水平,形成干支联动、畅通高效的长江上游航道网络。重点推进嘉陵江航道整治工作,综合考虑环境保护、航运发展需求、河道自然条件、水利综合治理要求,突出水运优势和重点区域,继续配合市级部门推进嘉陵江江北境内航道整治。

专栏2城市港口重点项目


港口扩能:果园港。

港口转型:寸滩游轮母港。

散装码头整治搬迁:葫芦滩码头。



第三节 加强轨道交通网络建设

坚持以轨道交通引领城市发展格局,全区轨道交通加速成网,有效串联区域门户枢纽、文化功能设施等主要客流集散点。进一步完善轨道站点周边换乘设施,提升站点品质。大力推进第四期轨道TOD综合开发试点,引导城市有机疏散和集聚。

加快推进轨道线网建设。持续推进第二轮、第三轮轨道交通建设项目,完成4号线一期(港城站)、4号线二期(唐家沱至三板溪)、5号线一期(大石坝至忠恕沱)、9号线一期(李家坪至何家梁)及10号线二期(鲤鱼池至曾家岩)建设。启动第四轮轨道建设项目,配合市级部门新开工4号线西延伸段(桂花园至大石坝)和15号线(复盛高铁站至现代大道)。“十四五”期间,持续推进约29.3公里轨道线网建设,新开工建设约10.7公里轨道线网,至“十四五”期末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到80公里以上,形成“三横三纵两联络,26个换乘站点”的轨道交通运营格局,提升线网可达性与覆盖率,极大缓解跨嘉陵江桥梁、穿铜锣山隧道的小汽车出行拥堵。

持续推进轨道站点提质增效。以补齐轨道站点服务品质短板为问题导向,完善站点内外500米范围服务功能。一是推进公交站点与轨道站点的服务优化工作,提升轨道与公交衔接的便捷性和舒适度;二是新建机动车临停设施、非机动车停车设施、出入口雨棚项目,打造灵活高效的换乘体系;三是完善轨道站点周边导视系统,使轨道站点的出入口标识更加清晰简洁、友好易懂;四是针对轨道站点内部开展增设扶梯、移动支付、完善标识、改善照明、列车美化、墩柱美化等改造工作。“十四五”期间重点对五里店、李家坪等34个轨道站点采用“点对点”方式提出提质增效方案,提高轨道出行便捷度与舒适度。

配合市级部门推进开行铁路公交化列车。有效利用铁路线路或枢纽富余运能,通过局部改造、功能置换等方式,开行公交化铁路列车,进一步分担城市交通压力,提升公共交通运营水平。“十四五”期间,研究启动铁路环线枢纽开通公交化列车条件,提升鱼复片区与水土、木耳、统景、龙盛、东港、南彭等城市新区的联动发展水平。

推进第四期轨道TOD综合开发试点。以第四期轨道交通4号线石马河立交站、盘桂路站为依托点,充分挖掘地上地下空间潜力,加强交通、公共服务等多种功能的复合,将轨道场站打造为市民的交通中心、生活中心、商业中心和居住中心,打造围绕轨道站点的“一日生活圈”示范。

专栏3城市轨道交通重点项目


轨道线路:4号线一期(港城站)、4号线二期(唐家沱至王家城)、5号线一期(大石坝至忠恕沱)、9号线一期(李家坪至何家梁)和10号线二期(鲤鱼池至曾家岩)、4号线西延伸段(桂花园至大石坝)和15号线(复盛高铁站至现代大道)。

轨道站点品质提升:五里店、李家坪等轨道站点。

市级TOD综合开发站点:4号线西延伸段石马河立交站、4号线铁山坪站、18号线唐桂新城站。



第四节 推进干线公路提档升级

完善高速公路布局,升级改造普通国省道与干线公路。新建跨片区通道,打通穿山阻隔,提升三大板块之间交通联系;因地制宜改善各片区公路网络,改造提升公路等级、强化等级公路覆盖,全区新改扩续建公路约137.5公里,总里程达到461.2公里,形成布局合理、功能清晰、衔接顺畅的公路交通体系,支持和引导城市发展。

配合做好渝长高速复线建设。全力配合市级部门加快渝长高速复线的建设,2021年7月通车,有效缓解现状渝长高速交通压力,加强中心城区与长寿、涪陵方向的交通联系,支撑主城都市区的一体化发展。

干线公路提档升级。因地制宜改善片区公路网络,一是开工建设铜锣峡隧道、果园港隧道,加密东西穿山通道,加大唐家沱、鱼复、五宝三大板块交通联系,支撑片区联动发展;二是新建鱼嘴至铁山坪片区上山公路,新、改建明月山干线公路,强化区域上下山交通能力;三是加快五宝镇片区马万路等干线公路建设,促进片区开发。

专栏4城市公路重点项目


公路建设:水口立交、G210线堰塘至马井村段、G210线复盛至五宝段、S101线载英中学至郭家沱段(铜锣峡隧道工程)、S101海尔路改扩建(太平冲至十八中)、果五路(果园港隧道)、五宝小镇新场镇组团基础设施项目。



第五节 加快城市道路网络建设

以打通“大动脉”,畅通“微循环”为总体思路,遵循“因片施策,内优外建”的总体原则,加强道路交通系统建设,优化城市道路网络功能和级配结构,提高路网承载能力和运行水平,“十四五”期间,全区新增城市道路里程约183.05公里,通车总里程达到939.51公里,其中:直管区新增城市道路约70.01公里,初步形成“六横十三纵”的骨架路网体系。

助推市级重大路桥隧建设。一是以主城都市区“1小时通勤圈”建设为契机,配合市级部门加快推进渝长高速复线连接道建设,加快形成东向高速进城双通道,推进现状渝长高速黑石子互通立交改造,打通现状渝长高速进城通道几点瓶颈。二是配合市级部门推进红岩村大桥、郭家沱大桥、黄桷沱大桥、果园大桥等桥梁建设,做好蚂蟥梁立交改造、红土地立交改造、盘溪立交、曾家岩大桥匝道等节点工程用地保障工作,全力助推市级快速路网结构体系完善,进一步缓解江北区跨江和穿山交通拥堵。

加快推进区级骨干道路建设。按照各片区建设开发时序,着力推进区级骨干路网建设,铁山坪以西片区以完善区域东向通道为重点,推进建新西路四期、北滨路西延伸段、黄观路西延伸段、海尔路改扩建工程、北滨路东延伸段等干路建设;铁山坪以东片区以完善鱼复片区干路网结构为重点,推进郭鱼路一期工程、渝开大道、疏港大道三期、福宏大道东延伸段、富盛路等干路建设。

加快市级重大项目配套道路建设。围绕曾家岩大桥江北段连接道建设,启动黄观路春森彼岸段工程;按照2022年红岩村大桥完工的工期要求,加快推进建新西路前卫厂段道路建设;提升石门大桥北桥头交通转换功能,加快启动石门立交连接道建设;结合黄桷沱大桥建设时序,积极推进唐家沱片区北滨路东延伸段与海尔路之间连接道路建设。

着力完善片区次支路网。结合江北区各片区开发建设情况,采用“分片区、因地施策”的原则,内环以内结合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土地出让时序、城市更新等因素,加快推进江北区农场、玉带新城、观音桥等片区次支路网建设,提升路网连通性;内环以东结合工业园区开发、老旧街区修缮和保护,加快推进港城工业园、唐桂新城、鱼复工业园、唐家沱和郭家沱老街次支路网建设,完善路网结构体系。

持续推进未贯通道路建设。以改善片区交通微循环、优化交通组织为重点,加快推进片区未贯通道路建设,重点推进科技小学西侧、港城园区B区二期、盘溪二支路改造等10条道路建设,建设里程约5.3公里。

专栏5城市道路重点项目


市级项目:渝长高速复线连接道、郭家沱大桥及六纵线、红岩村大桥、黄桷沱大桥、果园大桥、黑石子互通改造、蚂蟥梁立交改造、红土地立交改造、盘溪立交、曾家岩大桥匝道、三纵线北环立交至柏树堡立交段改造。

区级项目:1862项目周边道路工程、港城园区B区一期路网工程、两江小学西侧道路工程、郭鱼路一期工程、天港路二期、渝冠大道二期工程、北滨路东延伸段、北滨路西延伸段、海尔路扩建、黄观路西延伸段、建新西路四期长安厂段、建新西路前卫厂段道路、玉带北路、大川西北侧道路工程、玉滨路(二期)。

未贯通道路:玉带中路、长安中路二期、科技小学西侧道路工程、喜乐溪小学东侧道路工程、国美江天御府北侧道路、HX08道路二期工程。



第六节 提升地面公交服务水平

加强常规公交与轨道交通协同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常规公交线网覆盖面,保障公交路权优先,加快公交场站建设,增加常规公交吸引力。

优化公交线网结构。按照“老城区减复,薄弱区加密”的思路,强化核心区域公交服务,加强区内东西城区间的公共交通联系。大佛寺大桥以西片区,结合轨道站点开通,优化公交线路,提升公交系统与区内轨道交通系统接驳体验;大佛寺大桥以东片区,结合城市发展向东推进,加密东西城区间的干线公交及片区之间的联系公交线路及班次,加强线路站点对城市用地覆盖,有效支撑居民日常出行需求。

优先保障公交路权。继续推进区内主干道公交优先道实施,新建建新东路、建新西路、五红路等26.5公里公交优先道,构建连续的公交优先路网,同时推进公交信号优先,给予公交车辆通行优先,减少公交车辆在路口等候时间,切实提高公交车辆通行速度和准点率,进一步提升地面公交运行效率与运营品质。“十四五”期间,启动建新东路、五红路、建新南北路、渝澳大道等干路公交优先道建设。

公交场站建设。按照“中心区加密、外围填疏”思路,综合考虑交通枢纽、用地及轨道站点分布等因素,新建大石坝首末站、鲤鱼池首末站、华新街一体化换乘枢纽站等8处公交场站(配设公交充电桩),提升城市公共交通运行调度效率和便捷换乘水平,缓解城市道路交通拥堵。对于已建公交场站,加快电子站牌、电子滚动信息屏等配套设施和道路建设进度,并根据客流量变化,调整场站布局,进一步提高公交服务水平。

专栏6公交设施重点项目


公交站场:跑马坪公交站场、盘溪公交站场、鲤鱼池公交首末站、大石坝一村公交首末站、

铁山坪公交首末站、太平冲公交站场、大石坝东原公交站场、华新街一体化换乘枢纽项目。

公交优先道:建新东路、红五路、建新南北路、渝澳大道。



第七节 完善慢行交通网络层次

依托区内山水风光资源,积极建设彰显重庆山地城市文化的山城步道,建成以山城步道特色品牌、人行道、骑行道以及城市过街设施为主的高品质慢行网络,倡导绿色交通出行,发挥慢行在中短距离出行和公共交通接驳换乘中的主体作用,提高出行便捷度和生活舒适度。

打造山城步道特色品牌。通过集街巷步道、滨江步道、山林步道为一体的山城步道建设,串联自然山水、历史文化资源,实现江北区主骨架、织密线步道的体系化成网,在满足城市居民日常出行的同时,让城市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十四五”期间,重点推进江北城步道、鸿恩步道、两江三桥步道等12项,约82.5公里山城步道主骨架建设,同步完善各街道的织密线步道、便民步道、人行步道。

因地制宜鼓励发展自行车交通。在轨道、地面公交站点周边,结合地形条件发展自行车慢行接驳交通,利用地势平坦区域,依托人文资源、生态资源、生态公园等打造特色休闲自行车道,积极推动自行车道网络建设,提升绿色交通出行比例,“十四五”期间建设约12公里的自行车专用道。

加快完善立体过街设施建设。围绕学校、医院、商圈等人流聚集较大的区域,打造舒适、安全、便捷的立体步行环境,加强与周边景观或城市空间的整体打造,提升过街设施的魅力与活力。“十四五”期间,推进宏帆路、盘溪路等14处人行过街天桥或地下通道建设。

加强无障碍设施建设。按照“无障碍城市”的建设理念,对重要的公共空间通过缘石坡道、轮椅坡道、盲道、无障碍电梯等设施建设,以及过街音响信号装置、盲文地图等指示标识的安装,提升观音桥街道、大石坝街道、石马河街道、华新街街道、五里店街道、江北嘴街道无障碍设施水平,实现弱势群体一公里无障碍生活圈,实现慢行系统无障碍通达,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提升公共交通站点慢行接驳品质。加强公共交通站点与周边大型居住社区、办公场所、商业中心之间的交通联系,重点完善轨道站点周边500米范围内的人行过街设施、人行道系统。在人流密集的商业区,建设与商业建筑互动良好的商业步行道。全面提升轨道站点周边慢行接驳品质,完善公交出行“最后一公里”,形成以轨道交通为核心、常规公交为主体的出行环境。

专栏7慢行系统重点项目


主骨架山城步道:盘溪河步道、两江三桥步道、北滨路步道盘溪河入江口段、江北城步道、北滨路步道洋炮局段、北滨路步道长安码头段、北滨路步道相国寺码头段、鸿恩步道、石马河滨江步道、铜锣湾步道、塔子山滨江步道、叶水坊步道。

立体过街设施;宏帆路凤凰湾人行天桥、大川滨水城宏桂路(学校大门口)人行天桥、合药家属区人行天桥、宏帆路望海花都人行过街、盘溪路金科十年城人行天桥、盘溪路可乐小镇路口人行天桥、宏帆路大农立交人行过街、宏帆路宏盛路路口(国奥村路口)人行天桥、金渝大道接港腾路路口人行天桥、凤澜路溉北路路口人行天桥、对山立交轨道站连接人行天桥、观音桥东环道地下人行通道、五里店地下人行通道、新城馨苑人行天桥建设工程。



第八节 优化停车设施供给体系

按照适度满足基本车位、从紧控制出行车位的原则,建立以配建停车设施为主、公共停车场为辅、路内停车泊位为补充的停车供给体系。

配建停车场建设。新建小区严格按照最新的城市管理技术规定要求的停车位配建标准规划建设停车泊位,并配备用于访客临时使用的公共停车泊位。

公共停车场建设。以加快缓解学校、医院、老旧小区等停车刚需矛盾为主,挖掘公园绿地地下空间、企业自有用地、老旧小区边角地等潜力,有序推进公共停车场建设。“十四五”期间,一是重点推进洋河停车场、五简路-珠江太阳城旁、重庆大剧院旁等3处公共停车场、600个停车泊位建设;二是结合城市有机更新,重点推进大石坝徐悲鸿旧址片区,大石坝片区,五里店合作富强片区,五里店万丰工校片区等4处旧改片区停车泊位建设,开工建设停车泊位约5000个。

路内停车管控。路内停车泊位按照“总量控制,动态调整”的原则,一是根据城市道路交通运行情况和停车需求变化,建立对路内停车泊位年度综合影响评估机制,对评估结果按照“增量坚决遏制、存量只减不增”的原则进行优化调整,逐步减少路内停车位总量,释放道路交通资源。二是对上下学、就医等即停即走的停车需求,适度增加路内划线车位实行即停即走人性化管理。

专栏8公共停车场重点项目


公共停车场建设:洋河停车场I18-2/01及I18-3/01地块、五简路-珠江太阳城旁O07-2/02地块、重庆大剧院东侧B09-3/03地块。

老旧小区停车泊位建设:大石坝徐悲鸿旧址片区、江北区五里店合作富强片区、大石坝(原江陵厂电影院片区)、江北区五里店万丰工校片区。



第九节 推进交通堵点乱点整治

结合江北区发展背景形势和自身本底特征,坚持“近远结合、建管并重、分类施策、系统治理、分步实施”的原则,加强堵乱点综合治理,不断健全完善堵乱点“动态排查—实地查勘—现场决策—综合治理—效果评估”闭环化治理机制,集中梳理一批“投资小、见效快”的“小堵点”,建立堵点“一点一方案”治理清单,以“管为重、建为辅”为手段,科学制定堵乱点治理方案,以堵乱点治理为“小切口”,为交通缓堵促畅做好“大文章”。

管理挖潜。全面分析江北区各个拥堵路段、节点交通运行特征,针对性实施管控措施方案,通过优化交通组织、制定分时段信控方案、设置潮汐车道或定向车道、增设共享位移转换道等措施,提升区域路网服务能力;同时按照应设必设,可设不设的要求,完善道路标志标线,提高配套交通设施智能化水平,保证道路交通运行秩序。

工程改造。结合城市路网规划及道路交通需求,通过修建分流通道、打通断头路、增设隔离设施、道路扩能改造等基础设施小改造措施,提升堵点治理成效,提升路网整体通行效率。加快推进玉带路、长安中路二期、科技小学西侧道路等规划路网建设,分流现状松石大道、北城天街及大庆村立交交通量,缓解平行通道交通压力;有序实施洋河东路、北滨一路、华福路中央隔离设施,保证北城天街-洋河东路交叉口、北滨一路-华福路交叉口运行秩序。

堵乱点违法整治。人工与智能相结合,严格执法整治,对机动车辆乱停乱放、商贩在道路两旁摆摊设点、占道经营、随意停车、逆向行车、占道洗车等违法行为进行重点整治。

专栏9堵乱点整治重点项目


先期堵点改造:北城天街-洋河东路交叉口、北滨一路-华福路交叉口、五简路-金沙门路交叉口、大庆村立交、鸿恩寺立交、建新北路、北城路、盘溪路、建新东路、建新西路、红黄路、松石大道、万兴路-华福路、盘溪二支路路口、余溪路与两江春城售楼部交汇处、海尔路与鲁溉路交叉口、大川滨水城宏桂路口、大农立交桥下双碑大桥支路口、宏帆路凤凰湾公交车站、宏帆花市路口等。



第十节 促进地下空间开发利用

按照“基础设施优先、增强系统性、以人为本”原则,结合“平战结合”理念,加快浅层地下空间(地下15米以内)的开发利用,并稳步向次浅层、深层地下空间拓展。优先发展地下交通设施、地下市政设施、综合防灾功能,有条件的地方依托轨道交通站点,适度发展配套地下商业功能。建立以交通功能为主,以城市管理、公共服务功能为辅,与城市形态相适应,点线面相结合,统筹地上地下空间一体化开发的地下空间综合开发网络格局。

提升轨道线网对地下空间开发的引领水平。以在建轨道交通4号线二期、5号线一期、9号线一期、10号线二期,新开工轨道交通第四期4号线西延伸段、15号线等轨道交通线网为依托,重点推进轨道站点周边TOD开发范围内“P+R”地下停车库、地下人行通道、地下商业街等地下空间开发利用。

加快地下市政公用设施布局建设力度。充分利用地下布局市政公用设施具备占用空间少、噪音污染小、臭味污染小、节省土地资源、美观性的优势,大力推广在广场、绿地等地下空间复合建设地下变电站、地下污水处理厂等较为成熟市政公用设施工程,最大化降低对周边用地环境的影响。

统筹推进地下空间开发与人防工程的融合发展。把人防工程作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重要载体,更好发挥地下资源潜力,结合江北区城市广场、绿化带、城市入口、交通枢纽、大型绿地、停车场等项目建设,搞好与城市建设相结合的地下空间人防工程建设,形成平战结合、相互连接、四通八达的城市地下空间体系,满足战时人员集结和疏散。

第十一节 全面推进实施路网更新

坚持规划引领,坚决不搞大拆大建,既要遵循道路级配本身的规律,也要遵循重庆本身的山地城市特色,在“建设”和“管理”两端着力,注重挖潜、盘活、提质,保障交通管理规范、有序运行,按照“一年打基础、两年出形象、三年大提升”目标,大力推进塔坪、洋河、观音桥西、华新街、党校、五里店、石子山共7大老城片区路网更新,提升城市交通出行效率与品质。

推进存量道路挖潜。一是树立“窄马路、密路网、小街区”的城市道路布局理念,以盘活背街小巷为抓手,打通未贯通道路,畅通“微循环”。二是以滚动实施堵乱点“一点一方案”治理为抓手,拓宽车行道、缩小交叉口转弯半径,缩短人行过街距离,开展道路路面和人行道铺装提升。重点推进塔坪、洋河、观音桥西、华新街、党校等7大老城片区次支路新改扩建、车行道沥青路面和人行道铺装路面提档升级;全区持续滚动实施堵乱点改造,优化交叉口化专用调头道、左转专用道、右转弯半径等。

加强停车综合治理。一是破解重点区域停车难题。结合大石坝徐悲鸿旧址片区、唐家沱东风船厂片区、五里店合作富强片区等“16+8”处旧改片区,试点设置“小微”临停设施;持续在洋河片区、北城天街等商圈周边以及老旧小区周边道路划定夜间限时停车泊位。二是加强公共停车设施管理。全面清查公共停车场违规挪作他用情况,杜绝公共停车场被“改用”;优化路内停车位尺寸,采用平行式或倾斜式停车,增加停车位数量。

保障绿色交通路权。一是优化公交车辆停放。全面梳理“直线式”公交停靠站,实施公交港湾式停靠站改造“能改尽改”,试点推进路边港湾式“微型”公交首末站建设。重点推进万汇中心站、九鼎花园站、华唐路站、五里店站等公交港湾式改造。二是完善提升慢行设施品质。结合轨道站点步行便捷性提升与提质增效工作,持续强化华新街、李家坪等轨道站点与城市道路附属设施的步行连接,开放轨道站点24小时过街功能,新建和提档升级南桥寺、宏帆路、五里店等片区人行过街天桥与地下通道。

强化智能管理应用。完善智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提高交通运行监测、管控及道路预警反馈、应急响应能力,提升交通管理水平。重点推进江北区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工程(雪亮工程)、江北区智慧城市管理信息系统项目、CIM+智慧城市部件物联项目。

重塑街道品质空间。重点在商圈、学校、医院等路段,实施功能界限分明地面铺装,打造具有重庆元素的特色车行、步行廊道,重点推进观音桥步行街改造提升工程、江北区洋河一路及建北七支路环境综合整治工程。

专栏10全面推进实施路网更新


存量道路挖潜:鲤鱼池路拓宽、小苑片区路网、五里店立交下回头匝道、大九街综合提示工程(一期)、华新小学北侧道路工程、盘溪路延伸段车行道整治、北辰天街下段(建新北路-兴隆路)车行道及人行道整治等工程。

加强停车综合治理:北辰天街嘉乐汇购物公园段设置“小微”临时停车场、洋河中路(洋河二路-洋河支路)段设置夜间限时停车泊位、兴隆路(洋河中路-北城天街)段设置路侧停车、旅游大巴静态停车规划设置等工程

优化公交车辆停放:万汇中心公交站改造、红旗河沟公交站改造、九鼎花园公交站改造、华唐路站公交港湾改造、二号桥站公交港湾改造等工程。

完善提升慢行设施品质:建新东路修建人行护栏、洋河中路修建人行护栏、华新街地铁站步行便捷性提升、轨道9号线李家坪站人行系统工程、五简路金沙门路路口修建人行天桥、新城馨苑人行天桥建设工程等工程。

强化智能管理应用:江北区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工程(雪亮工程)、江北区智慧城市管理信息系统项目等工程。

重塑街道品质空间:江北区洋河一路及建北七支路环境综合整治工程、观音桥步行街改造提升等工程。



第二章 推进全域系统化海绵城市建设

积极落实新型城镇化和水安全战略有关要求,切实转变城市规划建设理念,修复城市水生态、涵养水资源、防止水污染、保障水安全、增强城市防涝能力,最大限度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效削减径流污染,促进雨水资源的有效利用,构建健康完善的城市水生态系统,让群众切身感受到海绵城市建设的效果。

第一节 加强城乡供水安全保障

以保障饮用水安全为核心,加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规范化建设,加强供水厂、供水管网建设和提质改造,加强水质安全监测、监管执法和信息公开工作,加强备用水源建设,提升供水应急能力,强化科学发展、节水减排的理念,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和优化配置,建成从水源地到水龙头的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和供水安全保障体系,切实解决直接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饮用水安全问题,让人民群众喝上放心水。

加快水源建设。江北区域内水厂的主要水源为长江和嘉陵江干流,结合正在建设的渝西水资源工程,建成两江+水库供水的多水源安全供水体系,全区水源保护指标达到或优于III类。

加快供水工程建设。实施供水厂规划建设工程,统筹协调供水厂与过江通道位置关系,改造、提质供水厂2座,改造供水能力40万立方米/日,至“十四五”期末,全区城镇供水厂供水总量达到70万立方米/日。实施加压泵站、调节池的规划建设工程,规划建设加压泵站1座,调节池2座,加压供水能力28万立方米/日,调节池容积3.5万立方米。水厂出水水质均达到国标要求,水质合格率达到100%,供水普及率均达到100%。

改造城市供水管网。提升老旧小区供水能力,高度重视民意,针对老户区用户反映的水压低、用水难等问题,对这些区域进行改造。现状管道主要集中在大石坝、观音桥、唐家沱地区,中、西部区域给水管网密度较大,除东部的五宝片区暂时缺乏统筹规划外,全区基本能形成环状供水系统。结合老旧城区二次供水改造、户表升级等工程,对中等口径管材优先采用塑料管、球墨铸铁管等优质管材,加快供水管网的更新改造。

供水应急能力建设。加快完善供水应急保障预案,辖区范围内各供水企业应完善抢险物资、设备、材料储备,加强供水应急保障能力。由于洛碛水厂与江北水厂的关停,原江北水厂供水范围由梁沱水厂进行供水,原洛碛水厂的供水范围由新鱼嘴水厂进行供水。规划建设实现梁沱水厂供水管网与江北水厂供水管网之间的互联互通,新鱼嘴水厂供水管网与洛碛水厂供水管网之间的互联互通。

源头控制确保节水成效。推广中水回用,加强城市非常规水资源利用,启动江北区城市非常规水利用项目,逐步扩建唐家沱污水处理厂非常规水利用工程,集中打造观音桥商圈、江北嘴中央商务区中水回用试点片区,从源头解水资源供需矛盾。推广先进节水技术,鼓励企业采用节水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和新装备,改善水厂工艺、促进水厂节水,控制城市公共供水管网漏损,至“十四五”期末,全区管网基本漏损率均控制在9%以下。

制定工业用水计划,提高工业企业节水水平。完善企业用水统计制度,针对用水大户制定用水计划,确定合理科学的用水定额。挖掘企业节水潜力,鼓励企业利用大数据智能化技术提高节水管理水平,推动建设“取水、用水、排水”一体化的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

专栏11城市供水设施重点项目


新鱼嘴水厂二期工程、江北区输配水管网建设与改造及户表改造项目。



第二节 补齐排水防涝设施短板

加大排水管网建设改造力度,促进排水设施与城市建设统筹协调发展,系统推进易涝区整治,构建科学排水防涝工程体系,提升城市防汛韧性,构件完善“源头减排—排水管渠—排涝除险”三段式内涝防治体系。

加强雨水管网建设。新城区统筹雨水管网规划建设,坚持排水设施及管网与土地开发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投用,以玉带新城、港城园区、唐桂新城等片区为重点,推进全区道路配套雨水管网工程建设;老城区加快推进现状管网混错接改造、现状合流管线雨污分流改造,完善区内各类用地排水设施,提高城市雨水管网设计标准与覆盖密度。“十四五”期间,总计新续建雨水管网24.8公里。

加快城区积水点及内涝点整治。开展全区9处积水点整治工作,从系统角度出发,充分分析积水点成因,改造管网2.3公里,逐步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积极普查全区内涝点位,通过江北区内涝积水隐患点综合整治工程,对不满足重现期的管道完成改造,解决城市内涝问题。

整治沿江排水防涝设施。精细化排查排水管网,清理淤积管涵,修复破损管道,优先改造沿江存在倒灌风险的雨水排口,对于不满足设计标准的现状管渠,结合地区改建、涝区治理、道路建设等工程进行逐步改造,全面提升排水防涝应急能力。

专栏12城市排水设施重点项目


雨水管网:1862项目周边道路工程配套雨水管网、港城园区路网配套雨水管网、唐桂新城路网配套管网。

积水点整治:江北区积水点整治工程。



第三节 推进污水处理提质增效

加快推进污水管网和处理设施建设改造,消除城市污水处理收集设施空白,提升污水收集处理能力,提高污水处理系统韧性和抗风险能力,尽快实现污水管网全覆盖、全收集、全处理。

推进污水管网建设改造。推进全区新建道路配套污水管网工程建设,完善配套污水管网及片区生活污水管网,重点加快推进港城工业园、唐桂新城等新城区污水管网建设工作。加强污水管网的排查清理力度,对老旧管网病害更新修复,推进老城区雨污管网改造,对包括江北农场盘溪河区块、猫儿石区块等6个片区雨污错接改造工程,保证管道过水能力,维护雨污管网正常运行。“十四五”期间,新续建污水管网37.4公里。改造污水管网总长26.1公里。

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充分考虑城市建设的需求,结合污水排放量的需求,科学选址建设污水泵站,同时根据现状7座提排泵站的运行情况及自动化水平,对其进行升级改造。“十四五”期间,对沿江的7座现状提排泵站进行技术改造、改造现状铁山坪污水处理一站、铁山坪污水处理二站,新建2座污水提升泵站,确保城镇排水设施高效安全运行,污水处理厂出水稳定达标排放。

实施再生水利用工程。推动污水资源利用,加快再生水利用设施建设,重点推进唐家桥、唐家沱污水处理厂中水回用及溉澜溪水质提升站出水处理共3个再生水利用工程,预计每天再生用水量达5.7万立方。

推动全区智慧排水建设。加强对水质、水量的监测与反馈,搭建和完善智慧排水平台,升级信息反馈形式,向更“智慧化”推进。升级建成区城市水体流域末端截流溢流设施,通过前端感知设备智能控制溢流水量、水质,减少溢流污染;加强对污水管道工况的实时监控,对管网运行突变提供实时报警,为小区雨污分流的推进提供重要依据;升级智慧排水系统及控制中心、易积水隐患点智慧监测,实现城市排水系统的全方位监控和全局化调度管理智能化,促进建成高效、便捷的排水运行系统。

专栏13城市污水设施重点项目


污水管网:1862项目周边道路工程配套污水管网、港城园区路网配套污水管网、唐桂新城路网配套污水管网、溉澜溪茅溪区块排水管网改造工程、五里店三洞桥区块排水管网改造工程、江北农场盘溪河区块排水管网改造工程、唐家桥区块排水管网改造工程、猫儿石区块排水管网改造工程。

污水处理设施:江北区低洼地污水抽排设施能力提升工程、江北区郭家沱中期污水管网项目、铁山坪污水处理一站、二站改造。

智慧排水:建成区城市水体流域末端智能截流溢流井建设工程、建成区城市污水管网运行状态监测建设工程、江北区一般排水户排口监测工程、江北区易积水隐患点智慧监测升级工程、江北区智慧排水系统及控制中心提升工程。



第四节 加快污泥无害化和资源化利用

全面推进污泥处置处理设施能力建设,推动污泥源头减量,提高污泥处理处置设施运行效能,鼓励污水污泥同厂处理,推进专业污泥无害化处置,提高污泥资源化利用率,实现城镇生活污泥处理处置的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目标。

推进设施能力建设。消除污泥处置能力缺口,增加应急处置点配置,将垃圾焚烧发电厂、燃煤电厂、水泥窑等协同处置方式作为污泥处置的补充,统筹考虑乡镇污泥集中处置。全区城市污泥无害化处理处置率保持100%。

升级污泥处置技术。在污泥浓缩、调理和脱水等减量化处理基础上,持续推进污泥处理处置技术升级,积极探索碳化、低温干燥、热水解及湿式氧化等高效处理技术在污泥处置中的应用。

污泥资源化利用。以科学持久的态度对待污泥处理处置,推广将生活污泥焚烧灰渣作为建材原料加以利用,鼓励采用厌氧消化、好氧发酵等方式处理污泥,经无害化处理满足相关标准后,用于土地改良、荒地造林、苗木抚育、园林绿化和农业利用,促进循环经济建设。

第五节 深化城市内河水环境治理

以持续提升城市水环境和人居环境质量为核心,统筹推进全区次级河流全流域治理,改善流域生态环境,丰富河岸生活功能,打造鱼翔浅底的清澈河流、开放共享的绿色长廊、舒适宜人的生态空间。

推进河道治理提升。针对不同的流域特色,因地制宜,因水制宜,制定“一河一策”实施方案,进行各流域的全过程雨水、污水排放控制,重点实施纳入市级统筹的溉澜溪、双溪河、盘溪河共3条“清水绿岸”治理提升工程,推进寸滩双溪河河道河岸整治项目,巩固提升水质环境,建立高标准“清水”流域系统,实现城市水体长制久清。至2025年,实现全区纳入全市统筹的三条次级河流达到“清水绿岸”相关要求。

打造“一轴多点”景观带。根据溉澜溪、盘溪河、双溪河三条主要内河的工程、岸线条件,结合河流流经的历史文化街区、传统风貌街区等,强化水体岸线休闲游憩、健身娱乐等公共开敞空间功能,深入挖掘历史文脉,完善交通、便民等配套设施,以河道为景观轴,对两岸建筑、跨河桥梁等进行整体打造,增强可达性、参与性和舒适性,让市民更加便捷的亲水、戏水、乐水。

专栏14内河治理提升重点项目


河道治理提升:溉澜溪“清水绿岸”治理提升工程、江北区大石坝街道磐溪河河道整治二期工程、寸滩双溪河河道河岸整治项目。



第六节 加快新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

转变传统的城市建设理念,按照“因地制宜、规划引领、生态优先、安全为重、统筹建设、分类实施”的规划原则,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満、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的目标。至“十四五”期末,全区城市建成区45%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

完善雨污分流管网。全力保障地表水环境质量及水环境功能区达标,努力实现建设区雨污分流,构建良性水循环系统,实现雨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最大限度地降低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近期未能实现雨污分流的区域重点加强合流制管网的溢流控制和处置。

推进新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统筹推进新老城区在城市道路、水环境整治、两江四岸提升、老旧小区整治等各个涉及海绵城市要素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城市新区建设以目标为导向,全面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老城区以问题为导向,结合城市棚户区、城中村、老旧小区改造,以治理城市内涝与黑臭水体为突破口,有序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建立完善海绵城市智能监测平台。结合已经实施的排水物联网监测设备,增添完善涉及海绵城市指标的监测感应设备,与市级海绵城市监测系统实现数据交互和共享,充分运用大数据、互联网等技术手段,开展海绵城市规划、建设、运营管理和环境绩效的全过程综合管理,实现智慧水务和智慧城建目标。

专栏15海绵城市建设重点项目


地块开发:唐家沱组团K标准分区K16-3-1-1地块、重庆市江北区华新鹿鸣实验学校新建工程、江北区人民医院新建工程、一号店地块纵向路项目、港城园区A片区唐家沱组团F标准分区F03-1-105地块、唐家沱组团J片区J06-1/06地块(部分)、观音桥组团I20-1/06等5个规划地块。

道路建设:唐桂新城下川安置房西侧道路工程用地、崔家湾周边道路工程、华新小学北侧道路工程、盘溪河文物公园园路项目。



第三章 打造生态园林城市

以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为城市发展总体要求,深入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围绕“山清水秀生态带、立体城市景观带、便捷共享游憩带、人文荟萃风貌带”目标,不断加大城市生态修复力度,核心聚力两江四岸打造,巩固园林城市建设成果,初步建立山、水、城、人和谐共生格局,彰显“山水之城、美丽之地”的独特魅力。

第一节 塑造城市“立体花园”高品质空间

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原则,以构建多类型、多层次、多功能的高质量绿色空间体系为目标,保护区域重要生态系统,依托铜锣山脉、长江和嘉陵江生态基底,全面实施生态保护和修复,充分发挥山清水秀的城市优势,加大城市公园建设力度,扩大城市绿地覆盖面积,着力打造以绿为体、山水相依的城市绿色景观系统。

开展城市生态治理。加强对城市自然地貌、植被、水系、湿地等生态系统的保护和对生态敏感区域的修复,实施城市受损弃置地生态与景观恢复工程,狠抓绿化重点,全面推进乔溪河沿线绿化整治、桥溪河景观工程提升等项目,让城市再现绿水青山。

开展铜锣山和明月山保护提升。着力实施铜锣山、明月山保护提升工作,修复自然人文环境,加强山脊线保护,恢复山体植被,对已破坏的区域,按照生态修复措施进行绿化美化,营造“山在城中、城在山中”的和谐画卷。推进违法建设清除和整治工作、废弃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实施铜锣峡岸线锣旗寺段生态修复工程,恢复山体的自然景观和生态功能。

构建多样化城市公园体系。通过老旧城市公园改造及城市公园新建,全面推进城市公园增量提质,实施朝天门大桥桥头公园项目、福佑路社区公园建设工程、郭家沱铜锣峡段漫步公园等项目建设,丰富城市公园体系,创造优良的人居环境;对既有公园进行更新改造,完善便民服务设施,全面提升公园品质,推进封闭公园向开放式公园转变,全面提升公园使用效率。至“十四五”期末,500米公园服务半径覆盖率达95%以上。

完善城市绿地系统建设。着力实施立体绿化及组团间防护生态绿地建设,引导社会单位拆墙透绿、拆违建绿、破硬复绿,开展绿地存量优化更新,优化城市裸露地、待建地,提升边角地带绿地品质。积极开展城市干路绿化景观提升工程,提升道路中分带、两侧及节点绿化水平。构建城市绿道系统,完善城市林荫路体系,加强与公共交通和慢行系统的衔接,形成由文化观光型、带状休憩型个滨水休闲型绿道共同组成的绿道系统。至“十四五”期末,全区建成区绿地率达39.8%以上,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3%以上。

专栏16生态园林城市重点项目


城市生态修复:港城片区地块整治工程、C区桥溪河南区土地及边坡整整治、太阳谷景观工程、五宝镇干坝生态修复项目、渝航大道江北段边坡景观提升、铜锣峡岸线生态修复工程锣旗寺段、乔溪河沿线绿化整治、桥溪河景观工程。

公园建设:朝天门大桥桥头公园项目、望江谷生态公园、唐桂新城滨江公园工程、福佑路社区公园建设工程、嘉陵公园-小苑景观通廊、鸿恩寺森林公园景观提升工程、郭家沱铜锣峡段漫步公园、石门公园景观提升工程、江北嘴公园品质提升工程。

绿地建设:港城西路绿化景观整治工程、唐桂新城海尔路景观绿化工程、铁山大道至三友坪景区景观品质提升工程。



第二节 精心描绘“两江四岸”江北美丽画卷

加强污染治理,分类整治护岸,优化岸线功能,重塑“两江四岸”生态功能,构建多层次、多色彩的滨江绿带系统,打造山清水秀的生态带;利用江北嘴自身独特的资源优势,高标准建设长嘉汇大景区,构建便捷畅达的两江四岸交通网络,塑造新型商圈,精心雕琢城市中庭,打造生态担当、文明承载、城市彰显的空间载体。深入展现江北记忆之城、未来之城。

开展岸线治理贯通工程。围绕污染顽疾治理、生态系统修复、水体治理等工作,持续推进洋炮局文创生态滩、嘉陵江星悦活力湾2项“两江四岸”治理提升贯通工程,涉及岸线总长7.3公里。结合道路建设时序,同步开展北滨路东延伸段、北滨路西延伸段(顺水寺半岛公园至金海湾公园)岸线整治,实现滨江地带生态、功能、人文等全面提升,切实增强公众体验感和获得感。

实施空间提升治理。以打造高品质城市滨水休闲区为目标,分类治理滨江护岸,优化岸线功能、美化江岸设施,加快实施江北嘴江滩公园、北滨路盘溪河入江口、北滨路相国寺码头等3项公共空间提升治理工程,涉及岸线总长9.5公里,建成集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于一体的活力滨江区。

丰富特色交通。依托现有及规划旅游码头,串联沿岸旅游景点,优化轮渡线路,形成联通朝天门—弹子石—江北嘴的水上交通内环快线。复建千厮门大桥北桥头嘉陵江索道,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丰富的出行方式。

慢行系统提档升级。整合沿线风貌,串联沿线绿地广场、观景平台等公共空间,对聚贤岩广场—江北城西侧绿地山城步道、大剧院—江北城大街山城步道、三洞桥风情街—江北城西大街山城步道进行提档升级,打造彰显山水特色的滨江步道。加快推进朝天门大桥、千厮门大桥、黄花园大桥增设垂直电梯,打通形成串联“两江三桥”完整慢行系统。

完善城市道路网络。加快推进江北嘴路网改善优化,推进聚贤街北侧单项匝道建设工程,优化片区路网结构。结合轨道9号线一期施工建设时序,确保在2021年内实现朝天门大桥下层桥与江北片区连接道路贯通,加强江北嘴与弹子石两岸滨江区域的交通联系。

打造都市文化旅游。通过山城步道串联明玉珍睿陵、天主教堂、基督教堂、测候亭、古城墙、塔山浮翠、龙美术馆、金融博物馆、大剧院、科技馆等特色景观与公共建筑,提升完善旅游标志、公共厕所、服务站等公共设施,丰富旅游活动,打造重庆旅游业发展升级版。

专栏17两江四岸提升重点项目


岸线治理提升:北滨路洋炮局段(1862文创生态滩)、北滨路长安码头段(星悦活力湾)、北滨路东延伸段、顺水寺半岛公园至金海湾公园、江北嘴江滩公园、北滨路盘溪河入江口、北滨路相国寺码头。

桥梁品质提升:千厮门大桥品质提升及千厮门大桥城市阳台工程、朝天门大桥品质提升工程、寸滩大桥品质提升工程。

特色交通打造:朝天门大桥垂直升降电梯、黄花园大桥垂直升降电梯、千厮门大桥垂直升降电梯、千厮门北桥头嘉陵江索道复建。

城市道路网完善:朝天门大桥下层辅道及两侧连接道工程、江北嘴片区道路提档升级工程、聚贤街北侧单项匝道建设工程。

慢行系统提档升级:江北嘴中央商务区慢行步道一期工程(聚贤岩广场—江北城段)、大剧院—江北城大街山城步道提升工程(大剧院轴线提升工程)、三洞桥风情街—江北城西大街山城步道工程、两江三桥步道。

历史文化建筑保护与修缮:东升门修缮工程、明玉珍睿陵陈列馆改造升级工程(二期)、古城墙历史文物保护修缮工程。

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金融博物馆项目、江北嘴中央公园提升工程。



第四章 强化区域能源保障

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着力加强能源民生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统筹建设电力、天然气等能源基础设施,加快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提高能源普遍服务水平,构建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全面提高能源保障水平和利用效率。

第一节 构建安全稳定的电力保障体系

按照“超前规划,适时建设”的方针,进一步加强城市电网建设,合理布局送电通道及新能源充电设施,建设安全可靠、分层分区、结构合理、吞吐能力强、运行经济、发展适应性好的城乡电网。

积极推进变电站建设。新建、扩建220千伏变电站2座,新增220千伏变电容量54万千伏安,新建220千伏线路24.7公里;新建、扩建110千伏变电站5座,新建、扩建35千伏变电站1座,新增变电容量2万千伏安,新增35千伏线路长度12.4公里。至“十四五”期末,规划新建、扩建变电站8座,新增变电容量106.2万千伏安,新建高压供电线路69.6公里。

做好充换电桩电力容量保障。积极落实《重庆市加快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方案》等政策,统筹推进充电设施建设与改造,结合区内加油站、加气站、高速公路服务区等区域布局,新建42座公共充换电站,基本建成全面覆盖、布局均衡、车桩相随、适度超前的充电基础设施网络,具备与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相适应的充电服务能力。加快换电模式推广应用。围绕矿场、港口、城市转运等短途、高频、重载场景,支持建设布局专用换电站,探索车电分离模式,探索出租车、网约车和物流运输等领域的共享换电模式,优化提升共享换电服务体验。

建成现代化农网。通过增加配变、改造村队配电网络等方式,大力解决农村电网低电压、重过载、网架结构不合理和设备老旧等问题,确保农村村民用上安全电、放心电,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奠定重要基础。至“十四五”期末,农网供电可靠率达99.97%,综合电压合格率达99.94%,乡村户均配变容量达2.2千伏安以上。

专栏18城市电网设施建设计划重点项目


110kV城市电网:重庆江北鹞子丘110kV输变电工程、重庆江北北大街110kV输变电工程、重庆江北南桥寺110kV变电站3号主变扩建工程、重庆江北桂花街-汇川路110kV线路工程等。

220kV城市电网:重庆江北南石路220kV输变电工程、江北鸿恩寺220kV变电站3号主变扩建。



第二节 完善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

坚持能源安全、输配安全、使用安全的原则,以构建来源多元多向、管网布局完善、储气调峰配套的现代化城市天然气系统为目标,优化燃气气源结构,形成以天然气为主的城市燃气系统,完善天然气骨干管网和市域输气管网,推动与国家天然气骨干管网的互联互通,形成以跨区管网为骨干、区域支线为辐射的蛛网式管网格局。

推进燃气外输管线建设。全区建设天然气管网255.3公里,加大老旧管网设施改造力度,及时整改管网设施隐患,确保安全、稳定运行。至“十四五”期末,全区天然气管网达1183.2公里,天然气供气能力达到22.7亿立方米,天然气年供气量达到3.6亿立方米,年均用气量增长率为3%,城镇天然气普及率达到100%。

提升和优化区内燃气输配系统。统筹重点推进次高压管道建设,以贯通两地三站;加快市政主干道路燃气管道建设,以打通供气瓶颈;改造城区门站和LNG储配站,以提升站、网供气能力。

开展应急调峰储气设施建设。统筹规划利用城镇天然气供应和储气调峰设施,进一步加强燃气储配和调节能力,达到资源共享、互相调剂的目的,实现全域安全供气。

建设燃气安全监测综合管理平台。利用5G、物联网、云计算等先进信息技术,建立一套燃气安全监测监控系统,实现危险源的动态可视化,提供“一站式”燃气管线信息综合管理,提升应急决策的科学性、调度的智能化,确保城区供气安全。建立天然气供需预警机制,及时对可能出现的区内供需问题及进口风险作出预测预警,健全信息通报和反馈机制,确保供需信息有效对接。

专栏19城市天然气输配体系建设计划重点项目


天然气管线:江北城北大街—江北城汇川路、华润中央公园—北国风光、黄观路(春森彼岸侧)—黄观路(珠江太阳城侧)、红石路(东原世界时)—观音桥东环道、水滨路—东海岸、长安厂—建新西路四期、万兴路(北岸江山东区)—万兴路(鹏润蓝海)、头塘至五里店燃气管线、鱼嘴嘉港路天然气管线工程、鱼嘴和煦路西延段天然气管线工程、鱼嘴中新多式联运基地西侧道路、鱼嘴佳庆六支路天然气管线工程、鱼嘴泰港路天然气管线工程、鱼嘴富港路天然气管线工程、鱼嘴天港一支路天然气管线工程、鱼嘴长顺路天然气管线工程、鱼嘴天港二支路天然气管线工程、鱼嘴郭家沱聚居区天然气管线工程、港城工业园B区天然气管线工程。



第五章 提升城市安全韧性

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摆在首位,准确把握自然灾害风险隐患,强化灾前早期识别和预报预警能力,提高公众防灾意识和避灾本领,积极推进基层自然灾害防御能力现代化建设,加强城市人防工程建设,提高突发事件处置能力,构建综合性、全方位、系统化、现代化的防灾减灾体系,织密织牢全方位、一体化的公共安全网,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供坚强保障。

第一节 提升城市防洪排涝能力

以构建“安全保障可靠、生态景观良好、运行调度高效”的防洪减灾管控体系为目标,系统布局防洪减灾设施,统筹推进城市堤防、排水管渠、排涝除险、蓄水空间等设施建设。以新建防洪护岸工程为主,重点加强各保护区内防洪薄弱环节工程建设;有效治理城市洪涝问题,全面提高综合防范和抗御水旱灾害的能力,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防灾减灾保障。

做好长江、嘉陵江防护工作。针对各区域地势较低的防洪薄弱区域,结合旧城改造的进程,逐步提高防洪能力。实施江北区石马河段嘉陵江堤防工程,提升“渔人湾”码头防洪等级,开展江北城区消落带综合治理工程,完善沿江防洪体系。结合长江、嘉陵江上游地区干支流防洪水库的联合调度,加强雨情监测系统、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等非工程措施建设。“十四五”期间,建设城市堤防护岸工程2处、长11.6公里,城市防洪达标率达到88%。

加强区内中小合流防护。实施中小河流治理、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重点区域排涝能力建设工程,通过新建堤防护岸、扩宽河道、卡口疏导、生态清水等相结合的治理措施,提高防洪能力;建立山洪灾害防治体系,配套完善防洪工程及管理措施,全面形成高标准现代化城镇防洪减灾体系。

完善防洪排涝应急预案。优化完善涵盖组织体系、预警预防、应急响应、灾后处理等内容的防洪排涝应急预案,明确部门职责任务、应急响应启动条件和响应措施、灾后恢复方案等方面内容,指导各级各部门组织应急抢险和灾后恢复。

统筹协调流域防洪调度。在市水利局统筹部署下,努力推进长江、嘉陵江流域防洪跨省河流雨、水、工情信息共享,强化上下防洪游信息通报制度,推动建立跨流域联防联控联调机制。

专栏20城市防洪设施建设计划重点项目


沿江防护:“渔人湾”码头项目防洪等级提升改造工程项目、嘉临江顺水寺半岛公园项目、江北区江北城区消落带综合治理工程



第二节 健全抗御地震灾害能力

建立健全地震灾害风险防治、地震基本业务、科技创新和社会治理体系,提高地震监测预警预报信息化、智能化水平,逐步提高重大项目、基础设施抗震设防要求,至“十四五”期末,地震监测能力达到ML1.0级,3分钟内实现地震三要素自动速报,对全区及邻近地区的中强以上地震提供秒级地震预警服务和分钟级地震烈度速报。

着力构建现代化防震减灾科技创新体系。聚焦科技创新重点领域,加快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提升地震科技整体实力。着力构建功能完善、集约高效、技术先进的现代化防震减灾业务体系。大力推进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体制机制创新,强化地震业务标准化、信息化建设,加快业务体系转型升级,不断提高防震减灾业务现代化水平。

做好防灾减灾规划、抗震设防、应急预案等工作。坚持“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原则,定期组织专人开展地震活动带、山区、河谷等易发生地震灾害区域的安全检查工作;在汛期等重要时期,积极组织开展灾害风险隐患排查和整治工作;深入居民住房、学校、医院等各类公共场所,对地质灾害防御、消防、抗震防雷、卫生防疫、安全生产等重点领域进行定期实地检查,逐个消除安全隐患。

建设轨道交通设施自动地震预警系统。加强地震动信号与设施设备健康监测信号接收处理系统、地震安全应急预警分析与发射系统、列车操作系统地震安全应急处理装置等系统的配套建设,并接入应用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的服务功能,保障轨道列车安全运行。

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六进”活动。认真做好防震减灾“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的六进宣传工作计划,结合“科技三下乡”、5.12防震减灾宣传周、国际减灾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活动,有效提升群众应急避险和自救互救能力。

第三节 建立现代化综合消防救援体系

建立完善的现代化综合消防工作体系,建设技术先进、功能完善、达到全国领先水平的现代化消防救援通信调度指挥系统,提升灭火救援实战效能。积极加快加强城市消防站建设、提升城市消防供水能力、加强智慧消防远程监控系统和物联感知能力建设、加快火灾防控基层基础建设,站在创新社会消防治理、保障改善民生、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战略高度,创造良好的消防安全环境。

加强城市消防站建设。根据城市建成区面积、常住人口和灭火救援任务量等实际需求,全面梳理消防设施历史欠账,深入分析区域设施发展不平衡问题,合理布局建设城市消防站。“十四五”期间,启动国家水域救援重庆大队项目,新建五里店消防站项目。

提升城市消防供水能力。严格按照“三同步”的原则,市政消火栓与新建道路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投用,新建城市道路配套市政消火栓建有率100%;全面梳理消火栓建设现状,存在欠账的要限期增补到位,有效解决市政消火栓有管无水、供水水压不足问题。

加强智慧消防远程监控系统和物联感知能力建设。将智慧消防纳入区智慧城市体系建设,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化科技建设,加强对高层建筑及重点单位的消防安全管理。推进消防相关领域的物联感知能力建设,2021至2024年,推广高层建筑、火灾高危单位、消防安全重点单位等物联感知能力建设。2025年,推广“三合一”、九小场所等物联感知能力建设。2021至2023年,推广高空瞭望、消防车辆物联感知能力建设。2023至2025年,推广消防人员生命体征、装备状态物联感知能力建设。

加快火灾防控基层基础建设。强化对各镇街和单位微型消防站的建设、运行、管理、保障力度,发挥好其在初起火灾扑救、火灾隐患排查等环节的作用。建立江北区火灾调查中心,提升火灾事故的追本溯源和延伸调查水平。依托重庆市科技馆建立国家级消防科普教育基地,依托石子山公园建立消防安全主题公园,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社会化消防宣传阵地。

专栏21城市消防设施建设计划重点项目


城市消防站建设:五里店消防站新建工程。

消防设施:国家水域救援重庆大队项目、重庆市江北区公安消防支队前卫消防站项目、重庆市江北区公安消防支队石子山消防站项目。



第四节 强化防灾避难应急体系能力

贯彻“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工作方针,基本建立城市、片区、社区三级联动的避难场所体系。大力加强防灾避难场所及城市救援通道系统的规划建设,利用学校、广场、公园、体育场等现有设施,将避难场所以及水、电、厕所等配套设施纳入城市规划并严格规划控制,确保防灾救援通道和防灾避难通道的基本顺畅,将城市灾害造成的影响降到最低。至2025年,在全区范围内完成2个市级、5个区级和41个街镇级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任务,并完成80%的社区级(街镇级)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任务。

加快布局防灾避难场所。依托江北区下辖9街3镇1商圈2管委会的行政划分,结合中心城区形态格局与自然山水分隔,将区内每个下属街道划分为一个防灾分区。以绿地、教育科研和中小学用地布局为基础,叠合城市其它空地完成2个市级、5个区级和41个街镇级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

加强城市救援通道系统规划及建设。以区内高速公路和快速路网规划,及“片区网格自由式”道路系统为基础,通过城市级、片区级、社区级(“绿色生命轴”)避难场的合理布置形成连通的路上通道网络;以江北国际机场为核心、以城市级避难场所拥有的直升机起降地点为基础形成空中救援网络;利用临江河主要水道构建本区水路救援网络,并与陆上、空中通道积极配合。形成以陆上通道为核心,航空通道、水路通道作为重要补充的救援通道体系。

完善各级避难场所配套设施建设。根据各级避难场所的场地条件和服务管理需要,完善建设应急集结区、应急发电站、应急厕所、应急指挥中心、应急供水站、应急发电站等一系列配套设施及各类标示系统,以满足群众遇灾时应急避难需要。

第五节 筑牢战时人民防空体系

践行战时防空、平时服务、应急支援使命任务,坚持城市人员防护和重要经济目标防护并重,加强人防设施体系及组织体系的建设,扎实推进全区人防事业高质量发展,将人民防空建设融入公共安全、城市建设、重要经济目标建设以及城乡统筹发展,创新驱动加快人防建设转型升级,全面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

坚持融合式发展。对全区地下空间利用规划进行充分论证、优化设计方案,结合区“1862”重点项目建设,在确保满足防护标准的条件下推进区级人民防空基本指挥所建设。结合民用建筑修建防空地下室项目中规划建设街道(镇、重要经济目标单位)人民防空指挥所、防空专业队工程。

着力推进城市综合防护能力建设。突出抓好学校、医院及城市核心区、商业聚集区、人员密集区、重要经济目标单位等重点区域人防工程建设,城市生命线工程综合防护要素普查及规划,配套建设防空防灾人员疏散掩蔽工程及配套设施建设。与城市轨道交通、城市中心区、防灾避难场所和城市新区建设相结合,推动城市地下空间连片成网,推动人防工程与地铁“无缝”对接,形成连接周边,辐射全区的人防综合防护体系。

建立健全市、区两级人防机动通信系统日常通信联络管理制度。按照市人民防空办的统一安排,积极推进“北斗”卫星人防通信系统建设。着力构建“市、区、街道(镇)重要经济目标单位人民防空组织指挥通信信息系统”建设,为战时防空、平时服务、应急支援综合能力提供可靠保障。

专栏22城市人防工程建设计划重点项目


人防工程:石马河“重庆鼓风机厂”人员隐蔽工程项目、“江寸465”和“466号”人防工程品质提升项目、续建铁山坪生态园市级机关人防疏散基地项目。



第六章夯实智能化基础设施建设

以增强市民获得感为根本目的,以发展智能化应用为核心,围绕城市交通、城市管理、民生服务等多方面发展需求,优化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布局,打造城市数字底座,建设“技术融合、业务融合、数据融合”和“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创新应用,强化城市大脑统领,启动新型智慧城市智能中枢建设,提档升级智慧城市运行管理中心,融合雪亮工程、政务服务、城市管理等多部门大数据,推行城市运行“一网统管”,让城市运行更智慧、更安全、更高效。

第一节 全面部署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

聚焦5G、工业互联网、数据中心等新基建,加快构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打通数字经济大动脉,激发创新活力,促进市场供给、消费升级。以打造超高速、大容量、智能化、泛在感知的新一代通信基础设施为目的,加快实施以5G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形成适度超前、相互衔接、满足未来需求的信息通信网络体系。

先进集约的计算机存储设施。加强全区政务数据中心、同城双活数据中心和异地灾备数据中心的统筹布局。针对视频数据等非机构性数据存储和计算需求,可在应指工程数据中心基础上按扩建。

高速泛在的网络传输设施。实现城乡家庭宽带接入全覆盖、网络速度达到国内一流水平,重点推动5G规模商用工程、IPv6规模部署工程、国家级城市群通信一体化工程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至“十四五”期末,将江北区打造成为千兆光网示范区,实现光纤网络普遍覆盖,用户宽带接入能力达到1000Mbps,实现全区4G网络全面深入覆盖,提升5G网络在江北嘴、观音桥等区域的覆盖率。

第二节 推进城市“智能中枢”建设

以市级城市智能中枢为基础“大脑”,江北区城市智能中枢为特色“分脑”,实现基础设施一云承载、数据资源双向流动、核心能力共建共享、运管中心上下联动的工作模式,市区协同推进“五个应尽”,打造覆盖市区的“四个一网”,加快“智能中枢”一期建设,推进市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

建设大数据资源中心。以推动“数字政府”向纵深发展为目标,以应用为驱动,按“159”大数据资源中心建设框架,建立健全的数据标准规范体系,以共享交换升级优化生产运营体系建设,以运管分离的思路建立数据安全的数据中心。

建立多云管控平台。推动政务部门基础设施统建共用、信息系统上云互通、数据资源汇总共享,实现对多个云平台的云计算资源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最终形成全区“一云承载”的共享共用共连的云服务体系。

加快核心能力平台建设。秉承“集约统建、能力互用”的原则,江北区核心能力平台集成市级平台功能,拓展本地相关共性技术支撑能力,实现市区共性技术、业务协同等服务能力的“集中汇聚、共建共享”。

“一网统管”信息化建设。建设江北区信息化平台集成系统,实现信息化平台一体化集成,并将地下综合管网一张图纳入“智能中枢”系统,接入区城市运行管理中心进行集中展示,实现信息化系统融合。

第三节 深化交通智能化管理水平

以建设“智慧江北”为目标,按照《重庆智慧江北建设实施方案》的要求,全力建设江北区智能交通系统,实时获取、动态分析城市道路交通运行状况,依托互联网、大数据为公众提供便捷的交通出行信息服务。结合海量卡口数据和业务数据构建智能交通研判分析模型,支撑交通主管部门对城市交通的建设、管理和优化。

智能交通系统建设。整合RFID数据、互联网数据和其他行业数据,进一步加强交通基础信息采集的全面性,完善交通采集系统。依托道路全息感知体系统,构建囊括勤务管理、指挥调度、重点车辆监管、车辆轨迹追踪、道路运行监测、智能运维管理、交通态势研判、公众服务等智能交通核心应用的综合集成管控平台。建立高标准、高质量的支队指挥中心及大队指挥室,优化指挥室建设方案,建设高清视频分布式协作系统,完成各类高分信号采集与显示,实现跨屏操控、协同推送,合成作战。

打造智能交通创新示范段。将可变车道、动态指路标志等智能系统融入创新示范段工程建设中,以提升路网通行效率,给市民最直接的智慧交通体验度。完善信号控制系统,实现多品牌设备的统一接入和一体化智能信号管控,实现一键生命通道、封控红波阻断等高端信控应用,匹配应急通行、稽查布控、特请任务等实战业务需要。

规范道路交通秩序。提升交通违法行为的取证执法能力,对全区主要路口、路段实现违章行为自动监测、筛选、取证,有效遏制闯红灯、超速等交通违法行为,同时建立机动车违章停车抓拍系统,实现对重要路段、重点单位出入口违章停车自动抓拍,有效遏制违章停车,改善交通环境。

专栏23智能交通系统建设重点项目


智能交通建设:B区交通工程整改、观音桥商圈缓堵二期工程、重庆市江北区智能交通建设工程。



第四节 加快城市运行管理服务系统建设

依据国家新基线发展战略,按照城市管理“精细化、智能化、人性化”的工作要求,坚持市区“一体化”、全区“一盘棋”建设,整体推进“云联数算用”要素集群建设。全面建成“智慧生活全民共享、城市治理全网覆盖、政务协同全区通办、生态宜居全域美丽、数字经济全面融合、信息设施全城连接”为主要特征的“智慧江北”。

建立区级具有核心能力的智能中枢平台。以市级城市智能中枢为基础“大脑”,江北区城市智能中枢为特色“分脑”,实现基础设施云承载、数据资源双向流动、核心能力共建共享、运管中心上下联动的工作模式,市区协同推进“五个应尽”,打造覆盖市区的“四个一网”,加快市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基于数字重庆云平台为江北区智慧应用提供统一的云服务,形成共享、共用、共连的“一云承载”云服务体系;通过城市大数据资源中心实现市区数据双向流动,构建覆盖江北区全域政务数据资源的城市大数据资源中心;依托市级城市智能中枢提供的共性技术和业务协同等通用能力,构建完善的江北区核心能力平台;与市级城市运行管理中心联动,协同推进市区上下“一网统管、一网通办、一网调度、一网治理”;以“渝快办”为基础,建设面向法人、自然人的移动服务门户。

提档升级智慧城市运行管理中心。结合区大数据局全区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构建智慧城市运行管理大数据中心,推进智慧城管三期项目建设,实现智慧城市运行管理数据“融、聚、通、用”。完善城市运行管理机制,相关责任主体入驻智慧城市运行管理中心实现城市运行“一网统管”,着力推进大城智管、大城细管、大城众管。加强“区—街镇—社区”三级IOC建设,使之成为协同的中枢、流程的中枢,构筑高效的城市运行管理体系。

完善智慧城管信息化平台。以城市管理现代化为指向,完善智慧城管“泛感知、智应用、大数据、网格化、精细化、云共享”等重点建设内容,建立“立足本区、面向重庆、辐射全国”的智慧城管信息化平台。在复盛镇、五里店街道、江北城街道网格化试点基础上,于全区各街镇推进城市网格化管理工作,在区中心、街镇分中心基础上建立智慧城管社区工作站,形成“三级管理”强化基层网格统筹协调能力,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第七章 改善城市人居环境

以改善人居环境、补齐城市短板、提升城市品质、治理“城市病”为核心,落实重庆市城市更新工作,加快推进老旧小区改造提升,科学推进公共厕所规划建设,推进城市景观照明提档提质,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品质,持续改善宜居环境,为市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公共活动空间。

第一节 加快老旧小区改造提升

按照综合改造和管理提升两种途径,本着“连线成片”原则,改善老旧小区居住条件,着力解决老旧小区基础设施缺失、设施设备陈旧、功能配套不全、管理服务不到位等短板问题,推动建立安全监控、设施完善、管理有序的完整居住社区。“十四五”期间,江北区加快推进石马河、大石坝、观音桥、华新街、五里店、寸滩、铁山坪、郭家沱等8个街道的老旧小区更新改造,更新改造面积约429万平方米,涉及户数约6.3万户。

加快老旧小区综合改造。业主改造意愿强烈、能落实共同出资且符合规划条件的,结合所在地街道中心和社区家园的规划布局与建设任务,对老旧小区实施综合改造,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功能、基础设施更新改造、改善公共空间环境。一是房屋本体修缮,重点推进楼体修缮、管线规整、安防系统设置等建筑物本体的整治。二是周边环境改善,重点推进环境卫生、绿化建设、活动场所等居住环境的改善。三是配套设施改造,重点推进消防设施改造、雨污管网改造、电梯加装、水电气管网改造、停车设施等设施功能的提升。

做好老旧小区管理提升。除综合改造外,其他老旧小区以多元化方式实施管理提升,按照居民意愿确定管理模式、服务内容和收费标准,通过小区生活垃圾清运、公共区域内卫生清洁、违规乱搭建整治、消防设备和消防通道检查整改,绿化管理维护、排水和排污管道定期清理等多方面整治措施,基本实现“环境卫生、房屋管理及养护、保安消防及车辆管理、绿化管理、公共设施管理”规范有序。

专栏24老旧小区改造重点项目


老旧小区重点改造项目:石马河南桥苑片区、大石坝徐悲鸿旧址片区、大石坝原江陵厂电影院片区、观音桥塔坪片区老旧小区、观音桥鲤鱼池片区、观音桥商圈周边片区、五里店勤俭劳动片区、华新街原嘉化厂片区、五里店莺花巷片区、五里店万丰工校片区、大溪村老旧小区、锣旗寺老旧小区、观音桥洋河片区、、华新街野水沟片区、大石坝原江陵厂片区、港盛小区老旧小区改造提升项目。

老旧小区微改造项目:石马河零星住宅小区老旧小区改造、大石坝大庆村石油片区老旧小区改造、区妇幼保健院片区老旧小区改造、桥鸿片区、嘉陵、华新村片区、建新片区老旧小区改造、头塘片区、黑石子片区、铁山坪街道金桂花园、飞岚垭老旧小区更新改造。



第二节 全面推进城市更新

完成存量摸排、区域功能转变,配套政策完善、创新要素整合,统筹项目实施等工作任务,充分挖掘老旧片区的文化内涵和再生价值,落实遗产保护和利用,加强生态环境整治修复,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强化老旧片区连片改造,优化城市空间,激活经济活力。

灵活创新城市更新机制。由区政府加强该片区的统筹研究,综合运用城市更新、土地整备等二次开发模式,高标准建设产业空间,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服务设施和公共空间,打造产业转型升级的先行示范样本,探索建立城市体检与城市更新联动运行机制,大力争取重庆城市更新基金落户江北。

积极推进城市更新示范工程。挖掘文化内涵和再生价值,加强城市更新整治修复,鼓励发展创新创意产业,实现区域功能转变,大力推进洋炮局1862整治提升、郭家沱望江片区城市有机更新、长安三工厂片区城市更新、叶水坊城市更新项目、长安四工厂片区更新、瓦厂嘴片区城市更新项目等转型提升工程示范工程。

专栏25城市更新示范项目


洋炮局1862整治提升项目、郭家沱望江片区城市有机更新项目、叶水坊城市更新项目、长安三工厂片区城市更新项目、长安四工厂片区城市更新项目、瓦厂嘴片区城市更新项目。



第三节 提升垃圾处置利用水平

着力完善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处置体系,加大对现有垃圾填埋场的技改升级,提升垃圾中转站的管理水平,统筹做好城市垃圾处理,配套制定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建筑垃圾处理、工业固体废物处理等方案,逐步实现垃圾源头分类、无害化处置和资源化利用的目标。

加快推进垃圾分类制度。遵循“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原则,加快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垃圾处理系统,提高源头减量水平。至“十四五”末,城市生活垃圾收集率和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维持100%,城区居民生活垃圾分类示范试点街道比例达到75%。

搞好垃圾处理场渗滤液处理。推进垃圾处理场渗滤液及膜下水处理项目建设,提升渗滤液处理能力。

生活垃圾处置。通过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原料、可循环利用物品等方式,促进生活垃圾源头减量。新增城市垃圾处理设施,完善城镇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理体系,全面提高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及减量化水平。

建筑垃圾处置。加强源头管控,鼓励采用先进技术和管理措施,减少建筑垃圾产生。加快建筑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合理确定建筑垃圾转运、填埋、处理设施布局和规模,形成与城市发展需求相匹配的建筑垃圾处理体系。

加强垃圾资源化利用。针对不同垃圾类别,不断提升垃圾回收利用水平,推广有害垃圾和餐厨垃圾的单独收运、处理,逐步推进废旧商品回收利用、焚烧发电、生物处理等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方式。城市垃圾资源化率占比提升至40%。

专栏26城市垃圾处理设施建设重点项目


垃圾处理设施:黄泥村垃圾中转站重建项目、石马河垃圾站环境提升工程。



第四节 巩固“厕所革命”成效

结合当前城市提升、人居环境改善和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总体工作要求,按照“以人为本、以量为基、以精为质”的原则,统筹规划布局公共厕所,深化“厕所革命”,持续开展城市公厕提质增量,着力解决“如厕难”问题。

巩固厕所革命成效。在全区积极推进交通场站、农贸市场、加油站、医院、学校、企事业单位等公共场所公厕升级改造和新建工作,新建公厕10座,改建公厕25座。以“全自动、强通风、分干湿、人性化”为目标,加强公厕精细化管理,对照“一厕一人一管一米不臭”的标准,安排专人管理,加强保洁与管养,做好保洁管养台账。实现全区公厕形象全面改观,将公厕打造成为“干净卫生、功能完善、美观雅致、群众满意”的靓丽名片,让市民群众“方便”更方便。

第六节 提高城市照明品质

以构建绿色生态与健康文明的城市照明环境为目标,以高效、节能、环保、安全、和谐为核心,提高城市照明设施建设和维护管理水平,构建绿色、健康、人文的江北区照明环境。加强城市照明设施建设,消除城市照明“暗盲区”;提高城市灯光品质,服务全区夜间经济发展;推动绿色照明节能改造,建立完善的智慧控制系统,突出“山、水、城、桥”四大元素,使江北夜景成为重庆夜景“近悦远来”的亮丽名片。

推进城市照明设施建设。结合城市发展及更新,以满足交通安全、视觉舒适的基本功能需求为前提,新建一批符合城市风貌、人文特色的城市照明设施。

开展全区路灯节能改造工作。针对全区5200盏传统高压钠灯等老旧光源路灯实施LED节能改造,实施功能型照明设施和景观照明设施智能集中控制系统三期项目建设。与此同时重点抓好“两江四岸”核心区域、观音桥商圈景观灯饰的提升改造。至“十四五”期末,江北区路灯中LED灯比例达到95%,景观灯饰中LED灯比例达到96%,消除城市照明“暗盲区”,实现城区照明设施远程控制全覆盖。

专栏27城市照明设施建设重点项目


道路照明工程:江北区主次干道缺失路灯补装工程、郭家沱照明设施完善及改造工程、观音桥商圈一期步行街路灯改造工程、观音桥商圈环道路灯改造工程。

照明景观提升:照明设施容貌整治工程、嘉陵江北桥头楼宇景观照明工程。



第八章 打造宜居乡村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抓好农业生产,推进农村改革和乡村建设,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加快水电气讯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村垃圾治理、农村厕所革命、农村污水治理、农村危房改造整治,力争在全市率先实现让人民更向往的乡村生活新场景。

第一节 推进四好农村公路建设

按照把农村公路“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的要求,以推动“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为主题,重点建设一批旅游路、产业路、便民路,支撑引领农村产业体系和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

加快建设农村公路。大力推进明月山片区四好农村公路建设,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推动农村“出行难”问题的解决。加强同村公路与村内道路的连接,促进形成公路基础网路,使片区公路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打赢脱贫攻坚战,为片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制度保障。

注重路景结合,推动农村公路提质升级。打造平安农村路、美丽农村路,夯实农村公路交通安全基础,营造美丽宜人并具有文化氛围的农村交通出行环境。实施农村公路路域环境洁化、绿化、美化,按需完善沿线服务设施和应急设施,促进与乡村旅游、生态宜居乡村的融合发展。

加强农村公路交通安全隐患治理。继续大力推进农村公路安保工程、危桥改造、窄路加宽等项目建设,完善农村公路交通标志、标线,营造安全畅通的农村公路环境。

第二节 规范农村垃圾处置

推进农村生活生产垃圾治理。按照“户集、村收、街镇转运、区域处理”模式,建立健全有完备的设施设备、有成熟的治理技术、有稳定的保洁队伍、有完善的建管制度、有长效的资金保障等“五有”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完善村保洁制度,根据村人口规模、村域范围、聚居程度等,建立稳定的保洁队伍和专业清运队伍,确保生活垃圾定点收集、定时清运,保持村内环境整洁。至“十四五”期末,全区农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率保持100%。

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推行简便易行的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方式,实现就地分类、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引导农户采取庭院堆肥或村域集中处理消纳易腐垃圾。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推进可回收垃圾资源化利用。

整治非正规垃圾堆放点。综合考虑非正规垃圾堆放点的垃圾数量、成分构成、污染状况、所处位置、风险等级等因素,采取就地简易封场、规范封场、搬迁处理以及垃圾综合利用等方式,消除非正规垃圾堆放点带来的环境影响。

推进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开展可降解地膜试验示范,加快标准地膜推广应用,建立农资包装废弃物贮运机制,回收处置农药、化肥等农资包装物。突出农作物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为重点的利用方向,结合土壤有机质提升、化肥减量化行动等,加强秸秆就地还田利用。

第三节 完善农村户厕建设

开展农村户厕改造。结合农村危房改造、旧房整治提升、污水治理等统筹推进农村改厕,引导农户新建和改造标准卫生厕所。按照“群众接受、经济适用、维护方便、不污染公共水体”的要求,合理选择改厕模式,在城镇污水管网可以延伸覆盖和实施污水集中处理的村推广水冲式厕所,其他地区以化粪池、便池、冲洗设备等“两池一洗”为主要建设内容,开展农村卫生厕所改造。

加强农村公厕建设。坚持新建和改造提升结合、建设和管理并重原则,以学校、卫生站(室)、便民服务中心、商业网点、交易市场、交通集散点和旅游线路沿线等人口较集中的公共区域为重点,加强农村公共厕所的新建改建。探索“以商建厕、以商养厕、以商管厕”模式,支持单位和个人通过改扩建厕所后向公众开放。切实做好农村公厕的规范管理与维护,落实管护人员,明确管护标准,提高日常管理水平。

因地制宜治理厕所粪污。做好农村改厕与生活污水治理、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有效衔接,推进厕所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鼓励引导经无害化处理的人畜粪便作为有机肥就地就近还田利用。

积极推进无害化厕所建设。按照“因地制宜、因村施策、试点先行、梯次推进”的工作思路,采取“旱厕通风改良+粪污集中处理”改厕模式,积极推进无害化厕所建设,深入开展防渗漏改厕工作,加强农村卫生厕所普及推广宣传。

第四节 优化农村生活污水治理

因地制宜确定适合农村特点的生活污水治理模式和技术路线,循序渐进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确保治理一批、成功一批。

分类有序治理农村生活污水。优先解决环境敏感区域和水环境问题突出区域的污水治理,经济发达地区和各类重点保护区严禁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制定符合农村实际的生活污水处理排放标准,因地制宜推进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加强对人口聚集程度较高、污水产生规模较大的街镇和村聚居点现有污水处理设施技术改造,分步推进集中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其他小型聚居点和散居农户,采取人工湿地、农村改厕、户用沼气、化粪池以及储粪还田等多种形式治理分散污水。鼓励采用生态处理工艺,推广适合农村现有条件的低成本、低能耗、易维护、高效率的污水处理技术。

加强河塘沟渠疏浚和农村黑臭水体治理。结合农村庭院整治,开展房前屋后的坑塘沟渠清淤疏浚和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加强对难以纳入污水集中处理的乡村客栈民宿、农家乐污水排放管控。加强生活污水源头减量和尾水回收利用,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开展农村生活用水计量计费,引导农民形成良好的用水习惯。坚持治污与控污并重,将农村水环境治理纳入河长制管理,推进农村河道综合治理,统筹农村垃圾处置点和污水处理设施的规划布局,因地制宜发展分散型、生态型的小型垃圾污水处理点,大力建设生态清洁型小流域,保护江河湖泊水生态环境。

第四篇 保障措施

基础设施作为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条件,更是实现国家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保障。未来五年,基础设施建设任务重、困难多、挑战大,健全组织保障、完善政策保障、强化资金保障是确保江北区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的定心丸和强心针。

第一章 组织保障

根据“实施一批、储备一批、谋划一批”的原则,做好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推进的信息反馈和进度的跟踪监督机制,根据宏观环境变化,适时提出规划调整方案。各级部门深化认识,强化担当,压实领导责任、部门责任、市县责任,明确分工、各司其职、相互配合,积极谋划本领域、本行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以基础设施大系统的优化完善为基础,统筹考虑综合性基础设施发展趋势,结合国家和地方基础设施现状及需求,强调针对性和协调性,统筹规划布局建设体现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基础设施重点工程,以大工程项目带动整个基础设施体系的高质量发展。做好项目的招引、培育、落地及政策扶持,补齐上下游产业链,形成全区基础设施大系统建设协同推进的良好氛围。

第二章 政策保障

健全部门联动机制,统筹协调规划设计、用地审查、环境影响评价、资金筹措、项目审批核准等前期工作,加快重大项目建设。同时严格以规划为依据,合理运用土地、财税、金融、环保、价格等综合经济政策,加强政府调控力度。立足于区域的发展定位和区位特征,制定上下贯通、层级传导的基础设施重大项目清单,从财税、金融、用地等政策依法合规予以倾斜支持,以此加大对重点项目的保障政策,滚动推进项目的实施。

第三章 资金保障

继续坚持“国家投资、地方筹资、社会融资、利用外资”的建设投融资机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开放合作力度,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投入格局。保持投资规模稳步较快增长,促进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确保规划纲要明确的重大项目有效实施。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充分发挥政府投资集团在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提高政府投资效益,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作用;通过产业投资基金、发行企业债券、政策性融资等方式,创新PPP、基金等多种投融资模式,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基础设施。规范投入管理,加强绩效评价,切实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益。

第四章 人才保障

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积极谋划“十四五”人才规划促进人才工作的高质量发展,千方百计培养、引进、用好一大批急需的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和其他重点人才,广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打造各类人才创业创新创造新高地。通过“引进来”、“走出去”、联合培养等多种模式,着力培养一支掌握科学管理知识、有现代经营理念的管理人才队伍;建立起善于拓展研究、掌握先进技术的高级别人才团队,并保证基层人员具有业务熟练、服务到位,敬岗爱业的职业素质;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加大人才引进激励力度,引进一批技术领域高端人才。

1注:新增6处立体过街设施分别为茅溪人行天桥、松石大道人行天桥、江山名门人行天桥、金源下穿道立交工程人行天桥、海尔路海语江山人行天桥、武江路人行天桥。

2注:8所学校分别为重庆十八中御龙天峰校区、鸿恩寺实验学校、华渝实验学校、江北科技实验学校、新村致远学校、鲤鱼池学校、港城小学、重庆十八中学(铁山坪校区)。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变电站查看更多>输变电工程查看更多>输电线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