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输配电电网建设政策正文

辽宁沈阳:建好农村电网 升级改造农村电网417公里

2023-09-11 15:11来源:沈阳市人民政府关键词:农村电网电网建设5G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北极星输配电网获悉,9月1日,沈阳市乡村振兴办发布关于印发《沈阳市“着力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上实现新突破”专项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计划》)的通知。

《计划》指出,统筹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建好农村路网,建成沈北国家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区,全市新建改造“四好农村路”500公里。建好农村水网,推进规模化供水工程建设和小型供水工程标准化改造,农村自来水普及率稳定在99%以上。建好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农村电网417公里。建好农村通信网络,农村图书馆、学校、医院、数字文化站等场所实现5G网络按需覆盖,农村互联网普及率达到70%以上。

原文如下:

市乡村振兴办关于印发沈阳市“着力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上实现新突破”专项行动计划的通知

各涉农区县(市)党委、人民政府,市委、市政府有关部门,有关直属单位:

现将《沈阳市“着力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上实现新突破”专项行动计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沈阳市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023年2月5日

(此件公开发布)

沈阳市“着力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上实现新突破”专项行动计划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及省委工作要求,扎实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三年行动计划,锚定建设农业强市目标,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着力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上实现新突破,现制定如下行动计划。

一、提高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能力

工作目标:2023年,正常年景粮食产量达到81.5亿斤以上、实现“二十连丰”。蔬菜、肉蛋奶、淡水水产品总产量全省第一,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3.5%以上。

主要措施:

1.稳定粮食和油料播种面积。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将粮食生产目标任务逐级分解到县、乡、村,稳住面积、主攻单产、力争多增产。落实生产者补贴、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等惠农政策,6个“产粮大县”全面推行三大粮油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康平试点玉米种植收入保险。持续推进大豆油料扩种,新增大豆播种面积0.8万亩,全市大豆种植面积扩至16.68万亩以上。油料播种面积达到47.3万亩以上。

2.提高“菜篮子”生产供给能力。发展设施种植,在新民、辽中等地示范推广设施果蔬提质增效绿色栽培技术3000亩,试点温室大棚棚内作物政策性保险,全市设施总面积达到25万亩,设施蔬菜产量占蔬菜总产量50%以上。发展标准化畜牧养殖,新改扩建生猪、肉鸡等标准化养殖场5个。肉蛋奶产量稳定在100万吨以上。强化以能繁母猪为主的生猪产能调控,能繁母猪保有量保持在17.9万头以上。发展生态渔业养殖,建设新民前当堡渔业绿色循环发展试点,新增稻渔综合种养5000亩。水产品产量稳定在22万吨以上。

3.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浑北灌区配套与节水改造,秀水河新民段防洪治理及法库、康平中型水库水毁修复等一批工程项目,力争形成顺畅高效的灌排体系。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健全“1+1+3”管理体系,形成具有沈阳特色的“五位一体”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机制。积极争取国家、省级项目,建设高标准农田50万亩。全省首建高标准农田建设典范区1.5万亩。实施保护性耕作,落实“高质多补”差异化补助政策,推广保护性耕作面积225万亩,力争全省第一。建设沈北、新民、法库等3个省级黑土地保护性耕作整体推进县。加强与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所合作,建设县乡村三级保护性耕作示范应用基地50个。

4.强化农业科技装备支撑。加快种业振兴。开展种业创新攻关,建强玉米生物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全市组建17个种业创新团队,实施39项种业关键技术攻关,培育10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新品种。组建3家实质性产学研联盟。建设35个市级良种示范基地,提升供种保障能力。做大做强国家种业阵型企业及25家领军企业。支持重点企业争创国家及省现代种业提升项目。加强农业技术创新。聚焦黑土地保护、设施农业等领域,实施“揭榜挂帅”项目,开展农机装备、耕地质量、农业节水、园艺机械等10项关键环节技术攻关。推动沈北创建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推进绿色高产示范,创建辽中、新民、康平3个国家级粮食绿色高质高效行动县,建设6个市级粮食绿色高产创建示范项目。强化农技示范。抓好法库国家大豆科技自强示范县建设,打造千亩大豆示范田。试验示范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1500亩,探索符合沈阳地区实际的种植和机具配备模式。提高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创建康平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全市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保持在98%以上。发展数字农业,建设辽中、新民、沈北国家及省数字乡村试点,构建智慧工厂化育苗、智慧牧场等6个应用场景。争创国家数字农业创新应用基地。

5.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行动,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建设辽中、新民国家及省级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试点,全市创建县级以上示范合作社80个、示范家庭农场70个。发展国家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企业“互联网+”高效托管等,每年服务60万亩次以上。

6.提升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开展新一轮农业气象资源普查和农业气候区划,形成全市粮食作物、重要农产品种植区划“一张图”。健全农业气象综合监测网,加强旱田、水田、林果、设施4类农业气象综合观测站和墒情遥测站监测。开展农田水利设施清淤疏浚集中攻坚,清淤疏通干、支、斗沟渠,清退、清理、修复、新建农毛沟渠,打通田间排水沟堵点、断点,农田排水体系全部畅通,易涝片区和农田地块得到有效治理。健全基层动植物疫病虫害监测预警网络,抓好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常态化防控和重点人兽共患病源头防控。提升农村灾害综合防范水平,重大病虫害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零发生。

二、壮大优势特色产业

工作目标:2023年,五大农业优势特色产业链总产值超千亿元。

主要措施:

7.做大特色产业规模。提升稻米、蔬菜、畜牧、渔业、花卉等五大产业链发展核心竞争力,强化“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建设粮食仓储、奶制品加工等重点项目50个,对符合条件的新增农产品加工固定资产投资予以支持。梯次推进市级专业村争创国家及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做强刘二堡等4个国家级产业强镇,建设辽中肉牛、于洪蛹虫草等产业园。建设新民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强白羽肉鸡、良种奶牛等国家级优势产业集群,支持粳稻、大豆等优势产业集群项目建设。

8.提升特色产业标准化水平。开展“两品一标”认证,绿色、有机、地理标识认证产品稳定在460个以上。加快地理标志标准化建设,制定5项以上市级地方标准。强化农产品产地、生产、销售安全监管,实施豇豆农药残留突出问题攻坚治理,严控常规药物残留超标。推动新民争创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农产品质量安全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

9.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塑造“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矩阵,全市力争培育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2个、企业品牌30个、产品品牌50个,推动省级农业百强品牌增加到40个以上。开展“溯源中国沈阳农业品牌赋能行动”,首推品牌农产品20个。

10.培育壮大新产业新业态。发展都市休闲农业,推广沈北稻梦空间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建设一批美丽休闲乡村。打造9个特色文化旅游乡村。提质升级浑南、沈北、苏家屯等地乡村民宿,争创国家级特色乡村民宿。因地制宜发展庭院经济。发展农村电商,推进“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建强法库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提升供销综合服务平台和沈北、新民、康平等电商产业园服务水平,培育特色农产品本地电商品牌10个,年交易额突破135亿元。

三、打造食品工业大市

工作目标:2023年,食品产业链产值力争突破1000亿元,同比增长超过10%。

主要措施:

11.建设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实施一县一园区计划,做强沈北省级加工集聚区,壮大辽中、法库、康平省级加工集聚区,推进新民加工集聚区晋升省级,培育苏家屯、于洪、浑南加工集聚区。增强园区承载能力,坚持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建设先行,出台集成政策,构建产业良好生态。

12.推进重大项目建设。积极谋划储备项目,建立开放式项目库,联合中粮、中化等央企、行业头部企业和沈阳农大、省农科院等院所及农投、农发行等平台策划项目,紧盯国家及省政策主动争取项目。2023年谋划储备涉农重大项目200个,较2022年实现倍增。全力开展项目招商,完善农业招引政策,瞄准全国农业头部企业,开展中介招商、平台招商、基金招商、以商招商,组织“走出去”、“请进来”靶向招商活动20次。全市涉农招商项目100个,力争总签约额突破100亿元,较2022年实现倍增。加快项目开工建设,实施涉农重大项目“五个一”包保,做好“一对一”服务。开展银企对接、规划巡回服务等,保障土地、资金等要素供给。健全涉农地区项目赛马机制,每月比拼进度。全市涉农重大项目开工50个以上,总投资达到50亿元以上,较2022年实现倍增。推进项目达产见效,推进投产项目与生产基地精准对接,优先保障原料供给。支持项目单位争取国家及省项目资金,配套建设农产品冷链物流等设施。依托新华网等央媒和农博会等平台开展推介活动,促进产品销售。全市建成涉农重大项目30个以上,较2022年实现倍增。

13.完善市场流通体系。完善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引导法库、康平建设县级农产品集配中心,培育壮大秋实农产品区域中心市场,打造农产品分拨中心。支持邮政快递企业、供销社等建设预冷保鲜、低温分拣、冷藏仓储等设施,引导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建设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20个。

14.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实施龙头企业培育计划,力争培育3家国家级、10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壮大本地领军企业、“链主”企业,打造龙头企业“新雁阵”。加强头部企业配套,推动禾丰食品、沈粮集团等头部企业完善在沈产业链布局,加快推进沈北肉鸡深加工、辽中水稻产业园等项目。推行“龙头企业+经营主体+农户”发展模式,发展2至3个农业产业化联合体。

15.提升创新引领能力。做优“揭榜挂帅”,解决“卡脖子”问题。推进“抗咳喘功能性生物饲料添加剂研究”等5个“揭榜挂帅”项目,预期解决“卡脖子”问题7项、开发技术标准4个。强化创新团队和创新平台建设。支持21个国家、省市级食品产业创新平台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对绩效评价优秀的平台给予后补助奖励,落实新获批的国家级、省级、市级创新平台激励政策,支持食品产业上下游各个环节创新团队建设,赋予高校院所人才认定自主权,落实省市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收益政策,推动相关政策“应享尽享”。引导企业与高校院所组建“产学研用”创新联合体,创建上下联动、多方协作、整体推进的工作机制。

16.打造高端食品品牌。实施名牌宣传推广计划,积极组织企业走出去,拓展市场,推进政府、企业共同打造品牌,支持禾丰食品、越秀辉山等一批企业打造全国高端质量品牌。拓展名优食品消费市场,举办沈阳食品博览会、沈阳食品节,在沈阳农博会上设置预制菜等食品产业专区,用品牌占领市场、引领生产,持续激发消费潜力。

四、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工作目标:2023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高于地区经济增长水平。

主要措施:

17.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推进务工就业增收,提供线上线下用工信息、政策咨询等,为就业重点群体人员提供免费技能培训。做强“新民菜农”、“法库陶瓷工”等特色劳务品牌。强化就近就业增收,对符合条件的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就业帮扶载体予以奖补。推进农业与休闲、旅游、康养等产业融合,扩大农村一二三产业就业容量。建立有就业意愿脱贫人员实名制信息台账,保持脱贫劳动力就业规模总体稳定。强化农民创业增收,对符合条件的返乡创业农民工等给予创业担保贷款贴息。

18.促进农业经营增效。持续开展新型经营主体培育行动,对符合条件的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当年新增加的生产经营项目贷款给予贴息补助。强化龙头企业与农民利益联结,发展订单种养、定向收购等。实施农业社会化服务促进行动,鼓励发展代耕代种、代管代收、全程托管等社会化服务组织。

19.促进农民财产增值。推进农村承包土地确权成果利用,在农民自愿前提下,鼓励土地流转。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改革试点,推动闲置宅基地、闲置农房利用,激活财产资源。推进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完善利益联结和分配机制,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带动农民增收。

20.促进农民转移性收入提高。全面落实农业补贴政策等具体支持措施。拓宽农业保险险种和范围,推广设施农业、特色养殖等农业保险。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农村低保标准提高3.5%,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标准提高14.5%,实现城乡标准统一。

五、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工作目标:2023年,农村土地和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取得新成效,改革成果利用取得新进展,力争具备条件的行政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全部达到10万元以上。

主要措施:

21.推进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建设。积极探索农村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路径,推进于洪、沈北2个国家级农村宅基地土地制度改革试点建设。试点区深入推进“五探索、两健全、两完善”,形成所有权行使、资格权认定、有偿使用、有偿退出等20项相关制度。试点工作通过国家验收。完善农村宅基地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宅基地审批、流转、退出、监管等在线办理。

22.巩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强化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推进村集体经济组织运用“三资”监管平台实施账务记账、实现在线监管。提高集体产权融资效能,开展农村集体资产交易规范化建设试点,完善沈阳农交中心农村产权交易“1+5+N”制度体系,促进符合标准的集体资源资产出租、出售等进场交易。运用改革成果壮大村集体经济,深入实施村集体经济“增收共富”专项行动,用好用足财政奖补等21条政策,全市开展村党组织领办创办合作社的行政村总数占比提高至50%以上,力争具备条件的行政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全部达到10万元以上。

六、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工作目标:2023年,提质扩面“三美”建设,发展“美丽经济”。规划保留村全部启动美丽村屯创建,省级美丽宜居村数量全省第一。

主要措施:

23.统筹推进“三美”示范创建。强化规划引领,坚持县域统筹,编制20个乡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法库公主陵村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和340个村庄规划,有条件、有需求的村庄规划应编尽编。健全建设标准,制定基础版、标准版、提升版美丽庭院、美丽村屯和美丽田园建设标准,强化“标准+标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抓实美丽庭院创建,实施洁化序化美化绿化,创建美丽庭院示范街1000条。全面推广“美丽庭院+庭院经济”发展模式。扩面美丽村屯建设,统筹实施村内道路硬化、亮化、绿化等工程,建成省级美丽宜居村100个、市级幸福宜居村25个。全面推广“美丽村屯+一村一品”发展模式。提质美丽田园建设,建成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口袋公园”等打包项目20处。推广“美丽田园+一园一业”发展模式,重点打造近郊区3条都市农业发展示范线。

24.筹推进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提升。巩固村屯环境卫生,抓紧抓实农村厕所、垃圾治理、污水治理“三大革命”,建立长效管护机制。扎实推进村庄清洁行动,巩固“常态化保洁+专项清洁”模式,开展春秋两季“码柴堆、促序化”专项整治,实现村庄环境干净、整洁、有序。持续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推进18.2万座已建户厕及2023年新建农村户厕信息化管理,纳入“两个体系”全程监管。尊重农民意愿新建改造户厕5000座。全面推进农村垃圾治理,铁西、浑南、于洪、沈北、苏家屯先行先试农业生产废弃物与生活垃圾并行至垃圾焚烧发电厂处置模式,推进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持续提升沈北等5个地区畜禽粪污处理整县推进项目运营水平,农村垃圾收运体系行政村覆盖率100%。加快推进农村污水治理,治理217个村的农村生活污水,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45%以上。30%以上行政村达到省级卫生村标准。

25.统筹推进农村公共服务能力提升。促进农民“舒心就业”,实施“春风行动”,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万人。打造舒心就业示范村屯27个。发展农村“幸福教育”,发展学前教育,每个中心镇创建1所四星级幼儿园;发展义务教育,组建30个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联盟,综合改造40所乡村学校。加强“健康乡村”建设,加强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和应急能力建设,加快一体化管理村卫生室建设,基层医疗机构能力建设达标率达到65%以上。推进农村“品质养老”,推动养老服务设施、服务主体、服务项目“三进”村屯,首批培育养老村屯431个,70%达到基本类、25%达到提升类、5%达到示范类标准。

26.统筹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建好农村路网,建成沈北国家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区,全市新建改造“四好农村路”500公里。建好农村水网,推进规模化供水工程建设和小型供水工程标准化改造,农村自来水普及率稳定在99%以上。建好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农村电网417公里。建好农村通信网络,农村图书馆、学校、医院、数字文化站等场所实现5G网络按需覆盖,农村互联网普及率达到70%以上。

七、着力提升乡村治理水平

工作目标:2023年,完善党建引领下的乡村治理体系,创建“两邻”实践等样板,形成具有沈阳特色的乡村治理经验。

主要措施:

27.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突出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抓好高标准村党组织建设,集中打造25个全省一流水平的示范村、样板村。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深入实施“头雁领航”工程,对村党组织书记开展全员培训,举办全市首届优秀村党组织书记擂台赛,开展县乡两级观摩拉练赛,评选100名乡村振兴担当作为“好支书”。依托“村党组织—网格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组织体系,推动党员致富骨干与3至5名群众组成共富责任区,结对发展产业项目。

28.深化“两邻”理念乡村实践。强化试点示范,探索提升乡村治理效能。实施“六邻”工程,打造康平东升、于洪边台等一批“两邻”样板村,构建起睦邻爱邻、守望相助的新型邻里关系。扎实推进“零事故”、“零案件”、“零纠纷”村建设,建设智慧安防村屯10个以上。建好国家及省、市乡村治理示范试点,深化沈北、康平国家及省乡村治理体系试点建设,推广沈北孟家台、辽中皮家堡等乡村治理示范村典型经验,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推广应用乡村治理“三张图”,建设乡村治理积分制试点村300个。

29.建设文明乡村。探索建设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效平台载体,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教育,创新形式推进“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等宣讲活动走入村镇。深化农村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全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阵地、队伍、活动、项目、机制建设,全年开展理论宣讲、教育科普、文化演出进乡村等活动100场。提质扩量文明村镇,推广于洪前辛台全国乡风文明典型经验,评选一批文明村镇、文明家庭、星级文明户等,县级以上文明村、镇占比分别达到65%、80%。

八、增强县域经济综合实力

工作目标:2023年,辽中、新民、法库、康平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力争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个百分点,持续壮大主导产业集群,产业集聚区对县域经济贡献率达到80%以上。

主要措施:

30.实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行动。坚持工业强县,优化布局“4区18园”产业核心承载区,聚焦装备制造及配套、农产品精深加工等主导产业,构建“1+8+N”现代产业体系,建设300个亿元以上项目。支持新民争创全国百强县。辽中区建设沈阳城市副中心、新民市打造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示范市、法库县打造东北地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范县、康平县打造城乡转型发展示范区,县域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

31.推进县域开发区晋位争先。实施开发区赶超计划,围绕三年内辽中沈阳近海经济区、辽宁新民经济开发区综合排名进入省级开发区第一集团,辽宁法库经济开发区、辽宁康平经济开发区进入省级开发区前40名目标,推进开发区体制改革、招商引资、对口合作、平台建设、基础设施提升等,当年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440个,落地亿元以上项目220个,力争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0%以上,实际利用外资金额5000万美元以上,引进内资金额132亿元以上。

32.做大做强中心镇。压茬推进10个中心镇建设,依托胡台新城工业园、十间房通航产业园等6个特色产业园区,壮大汽车零部件、稻米加工、休闲旅游等12个主导产业规模,促进镇村产业协同发展,推进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加快胡台、茨榆坨向小城市目标迈进,建设重点项目115个。

33.强化城乡对口帮扶。持续深化优势园区、中心城区与县域地区“1+1对1”对口帮扶,安排5000万元专项资金,实施联合招商等五大帮扶行动,结对地区推进重点帮扶项目50个、事项25项,构建具有沈阳特色的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

九、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要组建工作专班,统筹工作力量推进相关工作。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每半年召开1次全体会议,每两个月召开1次6个专项小组会议,部署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工作,市委农办每月召开1次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联络员会议,调度推进乡村振兴重大任务、重大工程、重大改革、重大项目。

(二)压实工作责任

落实《乡村振兴责任制实施办法》,聚焦14项地方责任内容,制定“振兴新突破、我要当先锋”乡村振兴重点任务责任清单。县级党委和政府要发挥乡村振兴“一线指挥部”作用,乡镇党委和政府要把乡村振兴作为中心任务,村党组织统一领导村级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

(三)强化绩效考核

加强分类考核,建立健全量化考核评价体系,对县、乡分级分类实施考评,准确客观评价工作实绩。从严督查督办,健全问题导向、常态指导机制,加大提示通报、挂牌督办力度,实行“红绿灯”管理,跟踪进度质效。强化结果运用,对好的地区予以通报表扬,优先给予用地、项目、资金支持。

(四)抓好要素保障

加强资金支持,构建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资金投入格局,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拓展债券、基金等资金筹集渠道。加强人才支撑,支持引导人才向乡村流动。深化“放管服”改革,赋予县级政府更大用地自主权,盘活县域存量土地资源,全力保障用地需求。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农村电网查看更多>电网建设查看更多>5G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