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火电火电产业评论正文

中国电科院王伟胜:新质生产力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2024-06-03 09:54来源:中国能源报作者:李玲关键词:新型电力系统王伟胜新质生产力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5月31日,由中国能源报、中国能源研究会主办,中国中小企业协会联合主办的第七届(2024)中国能源产业发展年会暨中国能源报创刊15周年活动在北京举行。本届大会以“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发展新动能”为主题,吸引了行业主管部门、行业权威组织和能源企业代表、专家学者、高校智库等,围绕“双碳”目标下的能源安全、能源转型发展路径、新质生产力等热点话题展开讨论。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王伟胜发表主旨演讲。

来源:中国能源报文丨本报记者 李玲/整理

1.jpg

以下为发言内容整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把发展新质生产力列为首要任务。

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离不开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也需要新型电力系统作为重要载体。新质生产力的兴起将重塑电力行业的产业结构,加快能源电力行业的发展,同时将培育和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新型电力系统的建设对能源转型非常重要,同时新型电力系统的建设也面临诸多挑战。第一,电力系统的运行和控制对象更加复杂;第二,新型电力系统和天气更加相关;第三,由于新型电力系统环节增加、实施性增强,需要更加精准的控制和高效调节。

新型电力系统需要新质生产力,新型电力系统的发展也为新质生产力的培育提供了场景、基础。原来的电力系统基本上是电气工程,新型电力系统则需要通信和信息、人工智能、气象、空间科学等多学科交叉。

下面结合中国电科院开展的科研工作,对电力气象、卫星遥感及人工智能这三个新的方向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第一、电力气象。气象是公共服务,所以每个和气象密切相关的行业都需要一个专业的气象,我们把新型电力系统所需要的气象服务称之为电力气象。新型电力系统具有更强的敏感性,需要我们对气象学有更精准的掌握。新型电力系统的建设,各个环节都和气象相关。电力系统的气象预测必须定时、定点、定量。要提高电力气象的预测精准度,未来会面临几方面的工作。第一方面,需要借助新型雷达和卫星观测资料,不断提升局部气象的认知能力;第二方面,需要面向电力行业需求,研发电力气象专用的预报模式;第三方面,需应用气象预报大模型,不断提升气象预报模型精度。

第二、卫星遥感。卫星遥感适用的场景正是新型电力系统场景的特点,一是覆盖面广;二是更新周期稳定;三是环境条件限制,少人或无人维护。卫星遥感是一个新的方向,需要识别输电线路包括变电站的状态,能够对安全运行和智能运维提供帮助,而且需要把卫星遥感信息和安全评估的机理分析清楚,提升电网运行风险的预知能力。

第三、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驱动,当前人工智能发展非常快,已经进入了落地应用、赋能百业的阶段。国家电网公司在推动人工智能方面主要着力于三方面,包括电网的运行、设备的运检以及用户服务。我们在数据感知方面基本达到了实用化的水平,正在加快规模化应用。认知层面和决策层面正在进行一些研究,主要是要增强这些技术在可信、可靠,以及如何进行验证方面的技术研发和验证。目前在电网的规划建设、设备管理调度运行和营销方面,我们分别开展了相关的研究,包括电网调度运行的辅助分析和智能感知、智能计算、智能客服方面,都取得了一些应用成效。

总的来说,新型电力系统的构建需要新质生产力,同时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也为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场景和载体。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新型电力系统查看更多>王伟胜查看更多>新质生产力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