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力新闻火电火电产业评论正文

长三角:协同创新下的绿色新范式 | 地方两会看能源经济新活力①

2025-02-25 08:37来源:中国电力报作者:莫非关键词:可再生能源煤电两会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策划人语:2025年地方两会收官,各地《政府工作报告》中跃动的“能源图谱”,勾勒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坐标。传统产业以“智改数转”焕发新生机,新能源产业集群加速构建,未来产业超前布局……各地能源发展情况折射出我国经济运行的新动能、新趋势。即日起,中能传媒推出“地方两会看能源经济新活力”系列报道,以区域划分述评各省(区、市)在能源安全、绿色低碳发展、新质生产力跃升发展等方面的新举措新思路,前瞻全国两会能源议题。

岁末年初的地方两会,向来是观察我国能源经济发展的重要窗口。

梳理2025年长三角三省一市的《政府工作报告》不难看出,能源议题的叙事逻辑已悄然变化——从单纯追求电力装机规模扩张转向系统效率革命,从行政区划内的单点突破迈向跨域协同的生态重构。在这场静水深流的变革中,长三角正演绎着能源经济中“新质生产力”跃迁的复杂方程式。

从上海的深远海风电规模化布局,到浙江的核电与绿电协同发展,再到江苏的绿电市场化机制创新,长三角在能源转型中呈现出科技创新、数字赋能、制度协同的立体化探索。这场以绿色为名的能源变革,不仅是产业技术的升级,更是区域协同的重塑,为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注入强劲动能。

可再生能源装机量历史性超越煤电,新能源汽车产量占据全国近半壁江山、绿电交易量翻倍增长、零碳产业园区遍地开花……长三角三省一市以绿色为底色,以协同为纽带,构建起能源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生态。

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核心在于打破行政壁垒,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如今,科技创新正作为核心动力推动能源技术从研发到应用的快速转化,成为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引擎。

上海依托张江科学城和临港新片区,在氢能、核能等前沿领域展开深度研发,“虚拟电厂”项目通过数字化技术整合分布式能源,有效提升了电网调峰能力。浙江通过加大研发投入,实施重大科技项目,重点突破储能、智能电网等关键技术,并通过“柔性引才”机制吸引全球顶尖科研团队,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安徽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依托,聚焦光伏电池效率提升与新型储能材料研发,为核聚变等前沿技术提供基础研究支撑。江苏通过“智改数转”行动,推动能源装备智能化升级,显著降低了风机故障率,提升了能源利用效率。

长三角一体化不仅是物理空间的相连,更是制度规则的贯通。市场化改革是三省一市能源体系现代化的关键,四地正通过碳交易、绿电直供等机制,激发市场活力。

上海率先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创新碳金融产品,探索跨区域绿电交易机制,为长三角电力互济提供了示范。浙江通过科技金融联合体,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储能、氢能等新兴领域,并开展电力装机容量市场试点,赋予企业绿电配额调配的灵活性。安徽牵头编制长三角新型能源体系建设方案,协同打造长三角绿色储能基地,与江苏等三省一市签订互济合作协议,实现了长三角区域电力合作全覆盖。江苏深化电力现货市场改革,试点“隔墙售电”模式,有效降低了企业用能成本,激发了市场活力。

从单点突破到系统集成,长三角运用“分工协同”的智慧,成为全国能源转型的“试验田”。

看电力互济。2024年7月1日至8月31日迎峰度夏期间,浙江与安徽开启电力置换互济,首日两省用电高峰时段分别受入对方省份100万千瓦电力,总置换电量达300万千瓦时。

看产业链协同。安徽的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供应江浙沪整车企业,形成“技术研发—装备制造—场景应用”闭环;上海氢能技术与江苏制造能力结合,共同打造氢燃料电池产业链。

看生态补偿机制。浙江与安徽在新安江流域推行“水质对赌”模式,将生态保护与绿电开发收益挂钩,实现环境与经济双赢。

看绿色低碳减排。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通过制度创新,实现了跨省碳排放权联合交易,为全国区域协同减排提供先进经验。

站在2025年的门槛回望,长三角的能源变革已超越了单纯的技术替代或产业升级,逐步演变为一场涉及生产方式、治理模式、区域关系的系统性重构。

四地《政府工作报告》中频繁出现的新质生产力等词汇,勾勒出了一个更具韧性和活力的能源图景。这种变革的终极意义或许在于,当长三角通过制度创新将“双碳”动力转化为经济动能时,可为我国乃至全球的绿色转型提供一个可观测、可复制的样本。

我们看到,黄浦江畔的风机与皖南山区的光伏板共同输送的,不仅是清洁电力,更是一个区域在发展与保护、竞争与协同中探索出的新范式。


原标题:长三角:协同创新下的绿色新范式 | 地方两会看能源经济新活力①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可再生能源查看更多>煤电查看更多>两会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