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力新闻配售电能源服务政策正文

2025年新能源规模达到10GW!宁夏发展新质生产力指导意见发布

2025-02-28 10:03来源:宁夏自治区国资委关键词:新能源绿色低碳宁夏售电市场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北极星售电网获悉,2月27日,宁夏自治区国资委发布关于印发《自治区属国有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通知。

《意见》明确,到2025年,区属企业实现智慧水务、智慧矿山、智能制造等应用场景的网络互联、业务协同、数据共享。到2029年,区属企业围绕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数字创意等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占比达到40%。

《意见》指出,到2025年,推动加快布局新能源产业,新能源规模达到10GW。到2029年,初步建成新能源装备制造、发电、储能等比较完善的产业体系,形成千亿规模能源产业,服务自治区新型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资源循环利用率达到80%以上。

加快推动新能源、装备制造、环保等领域战新产业发展。立足绿色低碳发展目标,加大新能源产业布局,稳步提升新能源装机规模,完善新能源基础设施网络,积极参与重点产业“绿电园区”建设,在产业上下游延链补链,大力发展清洁煤电、可再生能源发电及氢能产业、清洁供热、新型储能和综合能源服务等产业,加快实现能源的清洁化、低碳化、高效化利用,带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产业优化升级。加强在装备制造领域的布局,积极向高端轴承、特种轴承领域延链强链,积极布局新能源装备制造等产业;积极实施先进绿色环保技术、工艺和设备研发推广应用,推广应用大气治理、污水防治、土壤监测等技术设备,大力发展环保材料、固废利用、资源循环利用等产业。

原文如下:

自治区国资委关于印发《自治区属国有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指导意见》的通知

自治区属国有企业:

现将《自治区属国有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指导意见》印发给你们,请结合企业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自治区党委深改委国有资产管理改革

专项小组办公室

2025年2月17日

自治区属国有企业发展新质

生产力的指导意见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区属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制定如下指导意见。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十三届历次全会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充分发挥宁夏产业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坚持因地制宜、先立后破、分类施策,以自治区“六大产业集群”为重点,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谋划布局未来产业,着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力争到2029年,新增不少于20户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中小型科技企业,全口径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科技型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5%,自治区国有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营业收入比重达到12%。

二、重点任务

(一)大力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

以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专项行动为抓手,紧抓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重大部署,更新工业领域设备,加大技术改造,加快传统产业数智赋能,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推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融合发展,促进生产经营效率提升,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和实体经济新形态。

1.加快制造业数字赋能升级。深入推进“互联网+制造业”发展,推动工业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绿色转型,着力培育高端轴承制造、清洁能源等特色产业智能制造标杆企业;实施“上云用数赋智”行动,推进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5G、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运维服务等关键环节深度应用,打造智能工厂、绿色工厂、数字车间,提升能源、资源、环境管理水平和绿色转型发展效益。

到2025年,区属企业实现智慧水务、智慧矿山、智能制造等应用场景的网络互联、业务协同、数据共享。到2029年,区属企业围绕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数字创意等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占比达到40%。

2.加速生产服务业数字化创新提升。鼓励生产性服务业企业运用数字技术,向方案设计、系统建设、运营管理、远程维护等一体化服务提供商转型;聚焦智慧交通、智慧建筑、智慧水务、智慧物流等,推进基础设施、服务平台建设,打造远程化、定制化、智能化新业态;围绕基金管理、资产处置、融资担保、资本运作、平台服务等业务打造数字化服务体系,加快数据资源整合,推进地方征信平台建设应用;推进文化旅游业数字化发展,实施旅游景区数字基础设施改造升级,培育体验、智能、互动等沉浸式旅游体验新场景,推动AR(增强现实)和VR(虚拟现实)等技术在会展博览等领域部署,促进会展博览产业数字化发展。

到2025年,生产服务业数字创新成效显著,力争培育3-5家数字化转型示范项目。到2029年,区属企业利用数据、技术要素及其相应的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成果,实现更高水平的要素配置,累计培育10家数字化转型示范项目。

3.推动农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推进智慧农业生产体系建设、农业机械设备和生产设施智能化改造,提升无人农机作业、节水灌溉、病虫害防治等农业作业智能化水平;构建完善的农产品供应链体系,拓宽牛奶、枸杞、肉牛、滩羊等农产品销售渠道,重点推进特色农产品电商发展;探索“互联网+”休闲农业、旅游农业、观光农业等农业新业态新模式;积极发展智慧储粮,加快打造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粮食收储管理系统,加快粮食收储数字化转型升级。

到2025年,实现农业、粮食企业数字化智能化覆盖率达到50%以上,推广北斗导航无人驾驶系统和智慧农机的研究应用,建成无人农场等。到2029年,农业生产、粮食储运数字化智能化达到西部先进水平。

(二)大力培育发展和壮大战新产业

4.加快推动新能源、装备制造、环保等领域战新产业发展。立足绿色低碳发展目标,加大新能源产业布局,稳步提升新能源装机规模,完善新能源基础设施网络,积极参与重点产业“绿电园区”建设,在产业上下游延链补链,大力发展清洁煤电、可再生能源发电及氢能产业、清洁供热、新型储能和综合能源服务等产业,加快实现能源的清洁化、低碳化、高效化利用,带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产业优化升级。加强在装备制造领域的布局,积极向高端轴承、特种轴承领域延链强链,积极布局新能源装备制造等产业;积极实施先进绿色环保技术、工艺和设备研发推广应用,推广应用大气治理、污水防治、土壤监测等技术设备,大力发展环保材料、固废利用、资源循环利用等产业。

到2025年,推动加快布局新能源产业,新能源规模达到10GW。到2029年,初步建成新能源装备制造、发电、储能等比较完善的产业体系,形成千亿规模能源产业,服务自治区新型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资源循环利用率达到80%以上。

5.加快推动发展新材料产业。推进区属国企与新材料领域“链主”企业开展合作,积极融入新材料上下游产业链,探索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产学研用合作。支持企业延伸发展煤基化工下游产业,在新能源材料、特色精细化工、高端烯烃下游等领域加大布局。鼓励企业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工业机器人、AI大模型等手段,探索参与发展新材料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智能化制造新模式。

到2025年,区属企业参与开发高品质无机节能保温材料、高分子防水材料、新型电池材料等产品。到2029年,区属企业在新材料产业领域培育形成2—3户新材料企业。

6.加快推动发展数字产业。积极融入自治区打造国家“东数西算”示范、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国家级数据供应链培育“三大基地”;建立优质数据集,发展数据存储、加工、清洗、运算、交易等产业,推动形成智算产业生态体系;开展电路、芯片、机箱等产品设备研发制造企业招商引资力度,增强产业配套能力;开发“AI+”算力应用平台与政务、医疗等垂直细分领域大模型,在区域巡检、灾情辨识、环境监测、安全保障、设备运维等领域强化多模态人工智能、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耦合赋能;加强算力人才队伍建设,增强数据智算人才储备。

到2025年,区属企业承接3-5个区内外科研院所、中小企业的算法开发、迭代优化和测试的共性算力项目,积极引进培养数字信息专业人才。到2029年,引入1-2个专业企业开发垂直领域大模型,推进临床辅助决策、数字孪生工厂、数字孪生城市等人工智能场景先行先试,培养一批数字信息专业人才和人才团队。

7.加快推动农业领域战新产业发展。拓展葡萄酒+文旅、康养、休闲、生态等新业态,构建一体化经营模式;加大枸杞果、叶、籽、茎、根等全株多种功能的开发利用,推进枸杞深加工研发和新产品开发,提高枸杞利用率和高科技附加值;打造优势乳制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研发新型奶制品,延长奶产业链条,提高附加值;加快实施牛奶产业种业科技创新行动,推动建设自治区级以上奶牛核心育种场和性能测定中心,建立奶牛胚胎生产示范中心,持续增强奶牛良种繁育能力;着力在玉米、滩羊、肉牛等农作物和畜牧业品种培育上取得重大突破,培育更多良种,加快产业化步伐,持续推进高效节水、粪肥资源化利用等数智化农牧业建设,夯实农牧业新质生产力基础。探索运用工程、生物、数字等技术,加快建设绿色粮食供应链,探索开发推广绿色粮油产品。

到2025年,突破1项农业领域关键技术研究,牛羊肉产业实现智慧化养殖,围绕玉米、小麦、水稻等主要农作物品种,在高产、优质、抗逆、抗病特性选育等方面创建育种技术新体系,研发审定新品种1-2个。到2029年,在葡萄酒酿造技术、优质奶牛培育、奶制品开发等关键技术研究上取得更多突破,主要农作物品种在高产、优质、抗逆、抗病特性选育方面形成成熟技术系列,破解种业“卡脖子”难题。利用AI技术构建粮储大模型,粮食储运实现上下一体化数字管理、购销监管预警、自助化作业、经营数据推演和数据分析预测。

(三)积极谋划和布局未来产业

未来产业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发展方向,聚焦“六新”产业最有潜力和前景的领域及国家未来产业发展导向,谋划人工智能、未来能源、未来健康等产业,利用人工智能、智算等技术,精准识别和培育高潜能未来产业,塑造企业未来竞争新优势。

8.前瞻谋划未来产业。推广柔性制造、共享制造等模式,推动工业互联网、工业元宇宙等发展;推动下一代移动通信、卫星互联网、量子信息等技术产业化应用,推进5G/6G、元宇宙、人工智能等技术赋能新型医疗服务,研发融合数字孪生、脑机交互等先进技术的高端医疗装备和健康用品。推动有色金属、化工、无机非金属等先进基础材料研发生产,加快发展新型储能,推动能源电子产业融合升级。

9.推动产品创新升级。打造智能适老的医疗健康终端,推进智能制造、家庭服务、特殊环境作业等领域产品的研制及应用,加快突破集群低时延互连网络、异构资源管理等技术,建设超大规模智算中心,满足大模型迭代训练和应用推理需求。研发支撑文化娱乐创作的专用及配套软件,推进演艺与游乐先进装备、水陆空旅游高端装备、沉浸式体验设施、智慧旅游系统及检测监测平台的研制,发展智能化、高端化、成套化文旅设备。

10.开拓丰富应用场景。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加快推动产业链结构、流程与模式重构,开拓未来制造新应用,加快工业元宇宙、生物制造等新兴场景推广,以场景创新带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积极开发特色化的标杆示范场景,依托场景组织高水平供需对接活动,面向应用场景开展创新研发,加速新技术新产品推广;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针对原创性、颠覆性技术,建设早期试验场景,引领未来技术迭代突破。

三、建立完善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支撑保障体系

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引导各类要素协同聚集,汇聚各类资源力量,强化产业发展的支撑保障,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一)强化组织推动

11.建立工作机制。各企业要成立工作专班,建立完善工作推进机制,定期研究分析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情况,协调解决相关问题,推动工作有序有效开展。

12.强化规划引领。各企业按照“三个集中”要求,将发展新质生产力纳入企业发展战略规划,细化分解到年度投资计划,加强科学系统谋划,加大相关产业研究,做到科学有序推进,防止一哄而上。

13.加大风险防控。坚持积极稳妥审慎原则,既积极布局,又立足实际,谋定而后动,做深做细投资项目前期论证、调查研究、评估咨询等工作,确保风险可控。

(二)强化科技支撑

14.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发挥国家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创新载体作用,围绕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开展创新;推动跨领域技术交叉融合创新,加快颠覆性技术突破,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指导企业积极凝练创新需求、形成项目指南,吸引区内外科研力量解决企业基础性、前沿性技术难题,支持企业提升基础研究能力和水平。

15.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充分利用好东西部科技合作机制,聚焦新能源、新材料、生态环保、数字信息、安全生产、生命健康等重点领域,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行动,引进转化一批高水平科技成果,形成以新技术应用落地为支撑、有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场景创新矩阵。

16.提升产学研协同创新水平。主动融入中央企业产业焕新行动和未来产业启航行动,通过内部创业、投资孵化、合资合作等培育未来产业新主体;鼓励有条件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集聚产学研用资源,体系化推进重点领域技术攻关,带动产业上下游企业共同参与;落实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和首批次销售奖补以及平等参与招标投标活动的激励政策,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

(三)强化资金保障

17.股权合作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充分利用一体化算力网络枢纽节点中心和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双中心”优势和绿电资源优势,围绕5G、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等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和算力基础设施等,紧盯产业链头部企业发展需求,积极与中央企业、地方国有企业、优秀民营企业进行股权合作,引进一批优质项目落地,夯实数字信息产业集群发展基础。

18.金融政策激励新质生产力发展。支持国有资本以股权投资、风险投资的形式,设立新质生产力投资基金,坚持做长期资本、耐心资本,支持企业技术研发和商业化落地。用好金融机构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政策,扩大直接融资规模,解决制约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融资问题。

19.财政政策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链,整合自治区产业发展基金,优化基金使用方向和运行模式,积极投资战新产业和未来产业;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采取补助、奖励、贷款贴息等方式,支持企业新技术研发、新产品产业化、创新平台能力提升。

(四)强化激励措施

20.做强做大创新主体。支持行业龙头企业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打造一批依托企业建设的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加大对科技型企业、高成长创新型企业、新型工业化示范企业的梯次培育力度。

21.培育壮大人才队伍。探索成立企业与高校合作共建产业学院,培养一批综合素质较高、适用面较宽、技术实践应用能力较强的应用型人才。加快引进和培养一批素质高、技术精、能力强的技术技能型、知识技能型和复合技能型人才,建立一支与区属企业产业结构、创新需求、发展需要相适应的人才队伍。

22.加强考核激励引导。加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等重点专项工作考核力度,对于培育周期长,有利于做强做优主业的资本投入,在考核中降低或豁免短期回报的要求。企业实施重大科技创新和创新投资、发展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出现的失误、错误和损失,对经营业绩产生重大影响的,按照“三个区分开来”原则和有关规定,经上级批准或根据上级有关决定,在考核中不做负面评价。

附件:自治区属国有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领域清单

P020250227693697543443_01.jpg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新能源查看更多>绿色低碳查看更多>宁夏售电市场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