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我要投稿
3月31日,深圳市科技创新局关于征集2025年度深圳市重点产业研发计划备选课题(第一批)的通知。
包括新能源专项,重点支持方向包括新型储能技术、新一代核能技术、新能源汽车、能源数字化与智能化、氢能技术、可再生能源高效利用。
深圳市重点产业研发计划单个项目资助强度最高不超过3000万元。受科技研发资金年度总额控制,各专项发布课题有数量限制,一般只设少量资助金额1000万元以上的课题、若干500万元(含)-1000万元(含)的课题、适量500万元以下的课题。
原文如下:
深圳市科技创新局关于征集2025年度深圳市重点产业研发计划备选课题(第一批)的通知
各有关单位:
为打造最好科技创新生态和人才发展环境,推动我市产业科技创新,提升我市科技攻关体系化能力,我局将组织实施2025年度深圳市重点产业研发计划。现面向我市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医疗卫生机构等征集备选课题,征集的课题将作为2025年度深圳市重点产业研发计划指南编制参考。
一、征集的专项及重点支持方向
具体支持技术方向见附件。
二、征集原则
课题征集面向上述表格所列领域和方向,请严格按照征集要求提交,不符合的课题将不予采纳。建议资助金额1000万元以上(含)的课题,应上传重大课题情况说明(模板可在业务管理系统下载,各建议单位均需加盖公章)。
三、注意事项
(一)提交时间:2025年3月31日起至2025年4月21日18:00。
(二)提交方式:登陆深圳市科技业务管理系统(https://sticapply.sz.gov.cn)“项目征集”栏目在线填报(可持续发展专项选择“重点产业研发计划(可持续发展专项)征集”入口,其余专项选择“重点产业研发计划课题征集”入口)。
(三)备选课题应有可量化考核的技术指标。
(四)可持续发展专项(专项11)高校、科研机构牵头提交课题数量不超过5个,其他单位牵头提交课题数量不超过2个;其他专项(专项1-10)每家单位牵头提交课题数量不超过2个。2023或2024年度研究开发费用支出超过5亿元的企业不受此数量限制;同一备选课题不得重复提交,一经发现将取消本次提交资格。
(五)本次征集的课题仅作为指南编制参考,课题是否被采纳,我局不另行反馈。
四、其它事项
(一)深圳市重点产业研发计划单个项目资助强度最高不超过3000万元。受科技研发资金年度总额控制,各专项发布课题有数量限制,一般只设少量资助金额1000万元以上的课题、若干500万元(含)-1000万元(含)的课题、适量500万元以下的课题。
(二)课题提交结束后我局将组织评审、筛选、凝练,形成2025年度深圳市重点产业研发计划项目申报指南,以“揭榜挂帅”形式发布。
五、咨询电话
半导体与集成电路、高端装备与仪器、商业航天:88102165,88121726,88100682
具身智能与端边智能、超高清视频、网络与通信:88102496,88101447
光载信息:88102692,88101862
合成生物:88102693,88100637
新材料、新能源:88102187
可持续发展专项:88101839,88103434,88101463
技术支持:86576087,86576088
咨询时间:工作日9:00-12:00,14:00-18:00。
特此通知。
附件:2025年度深圳市重点产业研发计划(第一批)各专项重点支持方向
深圳市科技创新局
2025年3月31日
附件
2025年度深圳市重点产业研发计划(第一批)各专项重点支持方向
一、半导体与集成电路
1.CPU/DPU/FPGA等高端通用芯片
聚焦大数据、云计算、服务器、人工智能等产业共性需求,基于自主知识产权指令集研发CPU/DPU/FPGA等高性能通用芯片产品,重点支持开发和完善RISC-V开源硬件和软件系统,支持高性能计算/服务器CPU、大型数据中心/边缘计算DPU、千万级以上逻辑单元的FPGA等开发,突破软硬件、IP知识产权和工具链等关键技术。
2.新型AI计算芯片
开展新型AI计算芯片架构研究,研发存算一体、高速互联等AI计算芯片原生芯片架构,布局近存计算(NMC)、存内计算(CIM)、下一代NPU和GPU先进架构、端侧AI低功耗MCU架构等技术研究,芯片聚焦DEEPSEEK等国内多种大语言模型和边缘大模型、人形机器人、无人机、智能终端等典型应用场景,前瞻布局异构智能、异构并行、边缘计算、感算一体等低功耗新型AI计算芯片。
3.智能EDA/先进IP研发
聚焦设计、制造和封测企业需求,针对国产先进工艺分叉现状,加强EDA/IP企业与晶圆代工企业、封测、设备企业之间的合作,开展数字、模拟、射频、功率器件、晶圆制造、封测等领域EDA工具全链条研究,重点支持AI赋能EDA全链条工具和PDK开发;支持高速接口、处理器、存储器、模拟、总线、FPGA等领域IP研发。
4.先进工艺器件、先进封装和光刻技术
研究先进工艺条件下的环栅晶体管(GAA)、垂直互补场效应晶体管(CFFT)、多功能多栅单晶体管(MGT)等新型器件结构和工艺。攻坚三维异质异构集成、高密度垂直互联、晶圆级封装(WLP)微凸点等先进封装技术;开发硅通孔(TSV)、玻璃通孔(TGV)、混合键合(Hybrid Bonding)等技术。开展EUV光源、近场光刻、计算全息光刻掩模生成等光刻关键技术研究,研发光刻机精密干涉测量光器件。
5.通信、物联网芯片技术
聚焦移动互联网、5G/6G通信、低空通信、卫星通信、智能感知、云计算等应用需求,研制5G以上基带、Wi-Fi 7、高性能时钟、5G以上射频前端、毫米波相控阵、太赫兹前端、AI-RFIC、片上天线、高效供电等芯片;研制具身机器人感知及边缘感算一体高性能SOC等芯片;研发支持泛物联网通信模组的物联网芯片。
6.存储芯片相关技术
聚焦企业级、工业级用户数据中心对海量存储和传输应用需求,研究HBM(高带宽内存)技术,研究3D NAND堆叠等存储芯片先进封装技术,研究电阻式存储器(ReRAM)、相变存储器(PCM)、磁阻存储器(MRAM)、铁电存储器(FeRAM)等新型存储器件,开发高性能存储主控芯片。
7.新型宽禁带半导体器件及车规级芯片
布局碳化硅和氮化镓等第三代宽禁带和氧化镓、氮化铝、金刚石等第四代超宽禁带的新型半导体器件开发,研究异质集成及高功率密度集成供电芯片,研究新型器件结构、3D封装和集成冷却技术;研究高压大电流IGBT/MOSFET等功率器件,研究面向自动驾驶的高算力芯片(SoC)、BMS芯片。
二、高端装备与仪器
1.工业母机
发展高性能复合机床,突破超高速、超精密数控机床及核心技术,重点研发高性能IC载板超高速数控钻机、五轴超声辅助超精密数控机床,融合AI工艺决策提升加工稳定性;攻克高转速大扭矩、高精度高可靠性电主轴以及超高速超精密空气静压主轴等核心部件;突破PC-Based五轴数控技术,攻克纳秒级抖动RTOS,研发G级总线及真驱控一体架构,支持高级语言编程,复杂曲面超高速加工,融合数字孪生与AI,开放式内核API等技术。
2.半导体与集成电路装备
重点围绕14nm及以下工艺需求,研发化学气相沉积、物理气相沉积、等离子体干法刻蚀、SiGe/SiP外延生长等前道设备,薄膜测量、颗粒检测、明场检测、暗场检测、多电子束检测等量检测设备。突破先进制程所需精密工艺平台设备与关键技术的研发及应用。
3.高清显示装备
聚焦高清显示行业所需的高端装备,研制mini LED、Micro LED灯珠以及OLED面板生产制造设备,mini LED先进封测、缺陷检测和维修设备,Micro LED巨量转移、缺陷检测和维修检测设备,超高清显示终端高精度贴片机、高精度光学定位检测设备、高精度贴合检测等生产加工设备,以及OLED领域激光切割、激光打孔、激光刻蚀,模组贴合等设备。
4.精密仪器
重点面向具身智能、低空经济与空天、智能网联汽车、6G等产业领域精密仪器,支持电子通信测试仪器,研制100GHz以上高端数字示波器、任意波形发生器、矢量网络分析仪、矢量信号源、专测仪等;支持质谱、光谱、生物化学分析以及量子化计量技术、智能测量等方向关键核心技术。
三、商业航天
1.卫星星座技术
支持高中低轨星座星间链路与动态组网、动态资源管理与协同调度、高效频谱利用与抗干扰、星载处理与边缘计算、高精度定轨与时间同步等关键技术研发,支持开展卫星的轨道规划、协同优化和星座构型设计,支持天地一体通信星座、高精度导航增强星座和区域特色遥感星座运营技术研发。
2.卫星与载荷技术
围绕规模化星座建设,开展和完善卫星平台设计与制造技术。支持包括卫星总体、姿态控制、高效星上能源、航天材料、星载智能处理器、嵌入式系统、极致性价比卫星部组件产品体系及规模化生产等相关技术研发。围绕通信星座建设,支持手机直连卫星载荷、多波束相控阵天线、星载转发器、星间激光等相关载荷的研发。
3.火箭智能装备及控制技术
聚焦发射回收需求,研发火箭垂直着陆回收控制技术,支持火箭低成本电气产品、高效气动减速装置、全箭故障诊断设备等研发;聚焦高频次发射需求,研发星箭流水式智能测试技术体系和装备。
4.地面智能测控技术
面向未来高中轨星座的运营需要,支持高速率、高带宽、新通信制式的地面信关站研制。充分利用地理大三角优势,支持巨型星座管控任务的星群地基测控网络基础设施、巨型星座扰动与碰撞预警平台研发。
5.卫星终端与应用技术
聚焦手持、船载、车载、机载、物联网、无人平台等智能终端直连卫星产品,支持射频/基带芯片、SoC芯片、天线/有源相控阵、专用算法、操作系统、仿真评估模型、先进检测等关键技术攻关,支持高中低轨星座和高通量卫星一体化的智能多模终端开发。聚焦高精度位置服务需求,开展通导遥一体化的应用系统架构、5G/6G通信网络信号与低轨卫星信号融合的终端导航增强、AI+数据驱动的自主导航等关键技术研发。研发高精度、低功耗、安全可信北斗智能终端。深度融合人工智能,开展面向低空物流、网联汽车、智慧城市、环保监测、应急救援、广播电视等领域的智能应用研发。
四、具身智能与端边智能
1.机器人核心零部件
攻关高能量密度的微小电机及驱动技术,研制高集成、高精密微型一体化关节模组。攻关六维力、电子皮肤、多维触觉感知技术,研制高精度视、触、力等多模态传感器,研制用于灵巧手感知的多维传感器。研制高性能、高集成度的类脑视觉传感器。研制高能量密度、轻量化电池。
2.机器人AI芯片
研究集神经网络处理器指令集架构、存算一体计算架构、异构多核架构、低功耗模式及算法工具链于一体的新型AI芯片架构。研发支持Chiplet集成扩展、具身智能VLA/VTLA端到端大模型和多模态大模型推理加速、认知推理类脑芯片、低延时驱动接口、多传感接口、低功耗的机器人AI芯片。研制机器人端侧计算芯片及模组,推进国产化替代。
3.高性能仿生多指灵巧手
突破仿生精细化结构、轻量化高强度材料与类肌肉驱动技术,研制具备高载荷、高灵活性、精细操作能力的仿生多指灵巧手的驱动与结构。研究灵巧手多自由度运动、多指协同、指关节动态柔顺等控制算法,攻关手-眼-脑协同的灵巧操作技术。
4.具身智能基座及垂直领域大模型
基于世界模型及视觉-触觉-语言-动作(VTLA)等多模态输入输出,构建具备交互、预测与决策能力的具身智能基座大模型及其训练、推理技术体系,形成长序列推理(COT)和自主学习能力,支持跨场景任务处理。研究机器人具身数据采集解耦方法,搭建高精度多模态数据采集平台和从虚拟到真实场景的孪生平台。研究具身智能机器人拟人化学习与自主进化关键技术。围绕重点应用场景,研发垂直应用大模型,研究面向工业物流等领域的机器人灵巧作业应用技术。
5.具身智能本体控制技术
研究基于人体数据驱动的双臂、双腿、腰腹核心协同控制技术,突破基于人臂运动特性的协调作业轨迹规划技术与非线性实时下肢协同控制技术。研究具身智能机器人整机分层精确控制、复杂运动技能学习、自适应柔性力触融合控制、高动态控制及自适应技术、异构多机器人协同控制技术等智能控制关键技术。研究具身智能机器人安全交互关键技术,研究覆盖具身智能机器人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质量安全检测评估技术。
6.端侧轻量化模型
重点突破剪枝、量化、知识蒸馏等模型压缩技术,研究轻量化模型架构或采用轻量级网络对模型进行架构优化。探索自动化模型压缩与优化、联邦学习等轻量化前沿技术。研究端侧模型多模态处理技术、端侧模型的隐私和安全性技术。保证轻量化模型高性能推理能力及推理能耗优化技术,并适应多样化的硬件平台和操作系统。
7.高阶智能驾驶技术
攻关高算力智驾芯片、高清环视摄像头模组、4D毫米波雷达、高精度激光雷达、高速连接器、车载高性能计算平台等核心零部件。研究基于多传感器融合的环境感知、高精度地图模块化更新、基于轻量化模型的智能决策与规划、安全冗余设计、智驾仿真平台、测试平台等核心技术。
五、超高清视频
1.超高清视频采集技术
研制广播级、影视级相机,重点突破光场相机、8K相机、360°全景相机等核心产品的国产化;研究多角度动态捕捉、高带宽数据回传以及视频流的同步和融合技术;研究支持采集、存储和初步处理的视频采集系统。
2.超高清视频编播技术
在超高清编辑方面,研究超高清视频创作全流程工具及其支撑的软硬件;研究海量超高清视频格式统一、数据库建立、存储、复用、交易等的方法;研究AI图像生成、可编辑三维数字资产生成和交互等新技术的应用。在播控方面,研发多模态大模型与深度学习技术,推动超高清视频与虚拟现实、AI等技术的融合,促进其在视频增强、内容理解、内容审核等多个方面发展。
3.超高清视频传输技术
研究5G、5.5G、6G等超高清音视频无线传输技术;研究HDMI、星闪等短距连接技术;研究3D编解码、光场编解码等超高清视频编解码技术。优化超高清视频的传输技术,提升传输速度、稳定性与兼容性,推动标准国际化,提升深圳超高清视频显示产业在全球的话语权。
4.超高清视频显示技术
研究超高清视频显示膜、光学器件、自主可控芯片等核心零部件。研究高密度MIP显示面板装配转移技术、高均匀性快速贴合封装技术、表面功能与防护技术、低功耗精准驱动控制技术、轻薄化集成封装技术、多材质键合关键技术等。研究空间显示、AI图像处理、大规模投影融合、高分辨率微型光机等新型显示技术。
5.超高清终端设备
研发基于多模态推荐和沉浸式交互的超高清视频智能服务体系;开发面向超高清运营的推理大模型平台,实现智能数据中枢。研究MiniLED/国产LCOS超高清视频终端系统、车载全景投影、高刷新率终端以及图像处理系统;研发红光护眼超高清显示终端系统;研究非人形具身超高清智能终端,实现多模态感知与自然交互。研发智能超高清全彩增强现实眼镜和虚实交互的超高清智能眼镜。
六、网络与通信
1.6G及5G-A通信技术
研究6G智能无线空口传输技术、6G分布式智能网络技术、6G网络支持AI技术。开展6G通信感知融合技术研发,包括信号设计与处理关键技术、通信感知波束管理技术、感知辅助通信技术、多节点协作感知技术等。研究6G多模态信号承载技术,包括语义通信、沉浸式通信、多网融合、确定性通信等。研究5G-A超级上下行、带宽与频谱优化、功耗管理等性能增强技术。研究基于国产芯片的高性能通信设备。
2.毫米波太赫兹无线光通信技术
研究毫米波、太赫兹、无线光等高速通信系统、高分辨高帧率感知系统、通感一体化系统。突破有源可拓展相控阵芯片、低功耗超高速基带、高频高增益多频段复合天线等核心技术。研究多工器、滤波器、放大器、混频器、倍频器等关键元器件。
3.超高速光传输技术
攻关超宽带多波段光通信技术、空芯光纤通信技术、单波T比特级光通信技术、超大容量光互连技术。研究无线光电融合的激光通信技术和空天地海一体组网技术、通感一体超大容量光网络技术等。研究光收发机、数字信号处理器、电驱动芯片等关键元器件,以及高性能封装工艺。
4.网络安全技术
研究人工智能与网络安全的融合技术、多模态威胁情报分析技术、复杂智算网环境下高级威胁检测技术、大模型系统安全技术、云环境下的数据存储与传输安全技术、网络虚拟身份管理技术、车联网网络安全防护技术。研究可信计算技术、隐私保护技术、供应链安全技术、量子安全技术、区块链技术等在网络安全中的应用。
七、光载信息
1.共性关键光芯片及光源器件
研究性能优异的新型高效光源芯片,包括耐高温/高功率光学芯片、oDSP光电芯片、超低照度硅基单光子成像芯片、衍射编码高光谱成像芯片等。研发芯片级超窄线宽可调谐/芯片级锁模激光光源技术、窄线宽高功率DFB激光器和高可靠、低功耗垂直腔面发射激光器。推动先进光器件应用落地与产业化,包括调制器、探测器等。
2.光感知技术与系统
研究超精密光栅/硅基高帧率单光子夜视传感器、波束赋形光学相控阵(OPA)、光学3D重构技术、低空目标/风场感知三维成像激光雷达技术、主动式高光谱相机及其环境检测技术、面向超灵敏生物检测的光纤表面等离子体与分子间相互作用融合关键技术、基于结构光的微小空间测量系统、基于高光谱光源的感知系统、AI与光电多模态感知/定位跟踪融合技术与系统。
3.光通信与网络技术
研究通感算一体光传输、异构融合组网/微系统集成、云边端协同技术、车载通讯协议/视觉传输系统,支撑智慧交通、智慧城市、智慧能源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研究支持空天地海互联互通和6G的无线光通信与组网技术。研究可重构超表面物理层增强技术、模组级器件带宽提升技术、高速高可靠性光通信连接传输技术。
4.光计算融合技术
研究面向具身智能的低功耗、低延时、抗电磁干扰的边缘光计算技术。研究基于超构表面和硅光集成技术等高集成技术,提升光计算芯片性能。研究空间光计算、光互连体系构架/标准化接口/协议,降低系统集成难度。
5.新型光显示技术
研究基于衍射波导光栅的XR重构显示交互技术与系统。研究稀疏视点3D光场信息的获取、编解码、传输与显示技术。研制超密集视点大视角3D裸眼光场显示系统。研发硅基液晶(LCoS)成像/全彩微像素阵列显示技术。研究可曲面光波导、无鬼影成像以及AI多模态交互技术,推动智能眼镜等可穿戴设备在光学显示、微显示、信息交互和人工智能领域的融合应用。研发基于无镉无铅环保型量子点的新型显示技术。
6.光健康技术
利用光学信号无创获取生理或医学特征,研发具有硬件底层隐私保护的光学获取系统。研发面向健康应用的基于新一代显示micro-LED智能化系统。
八、合成生物
1.合成生物+农业、食品
运用AI+合成生物技术开发新型生物农药、生物肥料、饲料、兽药等。开发重要作物新品种或精准改良及优化技术,以提高作物的抗病性、抗虫性、抗逆性及特定营养成分的含量等。利用培养组学、定向进化或合成育种等技术,筛选和构建安全高效的底盘细胞,开发具有特定功能的食品原料、添加剂及相关产品。聚焦功能食品与特医食品等相关产品,开发多功能合成生物的平台技术。制定或完善合成生物技术在农业、食品领域产品开发过程中的行业规范和标准。
2.合成生物+药械、健康
利用合成生物技术改造微生物或细胞,生产高附加值的药物成分或中间体。利用合成生物学设计和开发新型疫苗、核酸药物、微生物药物、细胞疗法、生物传感器等新型药物和治疗技术、制剂及新型靶向递送系统;建立AI+合成生物学驱动的药物设计、筛选、评价等相关工具资源库,提高药物开发效率。高效生物合成具有生物相容性的医用材料、诊断试剂及相关原料。制定或完善合成生物技术在医药产品开发过程中的行业规范和标准。
3.合成生物+消费品、工业原料
利用合成生物技术,开发具有特定功能的新型化妆品原料,用生物合成替代传统化工及天然产物提取。开发高效生物材料单体和高分子材料生物合成关键技术,推动可降解环保材料的研发及产品化应用。推动工业用酶制剂、菌株制剂的升级改造,探索实现其他轻工业原料如染料、涂料、粘合剂等的生物合成替代。制定或完善合成生物技术在本领域产品开发过程中的行业规范和标准。
4.量产工艺与设备
聚焦高附加值产品的放大工艺研发,解决关键底盘载体和酶转化应用大规模生产过程中的工艺、技术和设备瓶颈,如动态监控、菌株稳定性、产物一致性等问题,AI赋能包括菌种筛选和设计、发酵生产、分离纯化、制剂开发等各个环节的技术熟化,实现产品规模化生产。开发自主可控的工业菌种、底盘细胞、核心酶制剂及试剂等,提升产量、转化率和生产强度。探索新型的分离纯化技术,提高产品的分离纯化效率和收率,优化绿色分离纯化工艺流程。搭建面向高通量的数据平台,构建高质量的领域数据集,支持多维度的数据关联分析和AI算法应用。制定或完善合成生物技术在本领域开发过程中的行业规范和标准。
5.合成生物关键仪器设备
开展合成生物学关键仪器设备研制,开发高通量DNA合成技术与仪器,单细胞精度高通量筛选表征设备等。集成多种检测技术的自动化分析设备,用于实时监测生物制造过程中的细胞状态。融合人工智能、大数据和数字孪生技术,实现仪器的智能诊断、预测性维护和远程监控。开发多任务协同系统,制定仪器设备的数据接口标准,实现设备之间的数据共享和互操作性,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可追溯性。
备注:本专项鼓励结合合成生物研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提出备选课题。
九、新材料
1.战略电子信息材料
重点布局LCP天线材料、封装基板材料、临时键合胶、光刻胶、电子气体、芯片底部填充胶、高纯靶材、CMP抛光垫、CMP抛光液等材料。提升临时键合材料耐温阈值、吸收波长范围、均匀性和平整度等关键指标。突破超高纯靶材金属粉末超高纯提纯技术等关键核心技术。解决光刻胶在合成和纯化过程中单体聚合、高纯度提纯、金属离子控制、化学放大、极高分辨率、抗刻蚀性、边缘粗糙度等工艺问题。
2.新型超高清显示材料
重点布局偏光片、盖板玻璃、聚酰亚胺浆料等材料。优化偏光片原料预处理、溶解、流延成型、干燥、热处理等工艺流程,提高偏光片的透过率、对比度、贴合度、色调等关键性能。优化盖板玻璃配方配比,提高开料、超声波清洗、CNC精雕、抛光、钢化、镀膜、丝印、贴膜等工艺过程中良率;围绕聚酰亚胺浆料料浆配比和合成问题,加大对料浆基础合成试验,优化浆料类型、搭配比例、催化剂选择等。
3.高端新能源材料
重点布局超高镍正极、固态电解质、单壁碳纳米管、超薄电池隔膜等材料。提升超高镍正极、固态电解质的界面稳定性、化学稳定性、机械强度等重要指标。联合攻关高纯度单壁碳纳米管合成、有效分散和应用集成等关键技术,提升单壁碳纳米管分散性、界面结合性等关键指标。聚焦超薄电池隔膜,提升防锂枝晶刺穿、质轻、高韧、良好的电解液吸收能力等。
4.高性能轻量化材料
重点布局超高镍正极、固态电解质、单壁碳纳米管、超薄电池隔膜等材料。提升超高镍正极、固态电解质的界面稳定性、化学稳定性、机械强度等重要指标。联合攻关高纯度单壁碳纳米管合成、有效分散和应用集成等关键技术,提升单壁碳纳米管分散性、界面结合性等关键指标。聚焦超薄电池隔膜,提升防锂枝晶刺穿、质轻、高韧、良好的电解液吸收能力等。
5.先进生物医用材料
重点布局聚羟基乙酸-聚己内酯共聚物、聚L-丙交酯-己内酯和聚4-甲基-1-戊烯等材料,推动可吸收螺钉、固定板、支架等医用耗材原材料国产替代;突破聚4-甲基-1-戊烯的合成工艺技术,突破热致相分离法的工艺难题,推动体外膜肺氧合用聚4-甲基-1-戊烯中空纤维膜国产化。
6.前沿智能与仿生材料
重点布局电子皮肤敏感材料、仿生纳米疏水材料、仿生强韧石墨烯气凝胶等材料。开展智能与仿生材料-柔性电子皮肤-智能感知系统-机器人/可穿戴设备-人工智能算法的生态全链条创新。充分利用虚拟设计、虚拟制造、高通量和大数据等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材料企业和科研机构研发环节,完善材料研究技术的高通量化、材料表征的多参量化、数据格式的标准化与数据生产的工厂化。
十、新能源
1.新型储能技术
围绕全固态电池、电芯设计及系统集成,安全性和热管理材料,高比容量正极材料及储能系统的安全预警与多级防护材料等,攻关全固态电池在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中的应用技术,人工智能用异形锂电池的制造与高性能适配技术,钠离子电池的循环稳定性与倍率性能提升技术,超充技术,虚拟电厂动态构建技术,云储能系统的优化配置与运行技术,储能电池寿命预测与健康状态监测技术,低成本可修复再生的新型储能电池技术,退役电池评估、拆解和回收技术,以及新能源发电并网、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技术。
2.新一代核能技术
围绕第一壁材料、高温超导带材、氘氚燃料、大体积闪烁体、宽禁带半导体、高纯锗、碲锌镉探测器、硅光电倍增管及专用集成电路芯片等先进材料,攻关小型模块化反应堆、高温气冷堆、熔盐堆等新一代核能系统研发技术,受控核聚变的惯性约束和磁约束技术路径,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以及放射性废物处理、核电站延寿、乏燃料后处理等关键技术。同时,探索核能供热(冷)、海水淡化、制氢等多能互补方案,优化以核电厂为核心的综合能源系统。
3.新能源汽车
围绕新一代正负极材料、电解质、隔膜、膜电极、车规级IGBT芯片、功率半导体SiC/GaN器件、双向充放电模块、V2G充电桩、高性能铝镁合金、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等关键材料,攻关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宽温域电池、少稀土电机、一体化铸造、纯电动汽车底盘一体化设计、多能源动力系统集成、整车智能能量管理控制、车网互动规模化等技术。
4.能源数字化与智能化
围绕能源专用传感材料、核心器件设计与制备技术、数字孪生的三维建模与多物理场信息集成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能源融合发展、人工智能基础技术(图像识别、知识图谱、自然语言处理)、云容器引擎与云编排技术等,攻关智能传感与量测、数字孪生、人工智能与区块链、能源大数据与云计算、交通能源融合创新、绿色能源局域电网与主干电网互动、移动补能、自动充电等关键技术。
5.氢能技术
围绕质子交换膜、高效催化剂、气体扩散层、超薄双极板、固体合金储氢材料等关键材料,攻关海水制氢、高温固体氧化物电解池制氢、核能高温制氢等前沿制氢技术。同时,发展低温液态储氢、高压微管储氢、液态有机物储氢等储运技术,突破70MPa高压储氢瓶及设备轻量化、安全预警控制等难题。研究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电解池系统衰减机理,推动“锂电-氢能”混合储能系统研发,探索“光储氢一体化”微电网项目,促进协同创新。
6.可再生能源高效利用
围绕晶体硅/钙钛矿、钙钛矿/钙钛矿叠层电池、深海浮动式风电平台、海上超导风力发电机组关键材料、生物质解聚制备生物航空燃料等关键材料,开发深海浮动式风电平台、海上超导风力发电机组前沿技术、生物质解聚制备生物航空燃料技术。突破深远海域海上风电、高效光伏电池、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等技术瓶颈,攻克垂直轴风机、超长叶片、大型结构件、变流器、主轴轴承、主控制器等关键部件设计制造技术。
十一、可持续发展
(一)生态环境和双碳技术
1.水污染控制与水资源利用技术
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技术,重点突破库湖湾藻华防控、生态修复与智慧预警技术、水环境病原微生物在线监测与应急消杀技术、高精度水质嗅味爆发预警检测和处置技术。再生水利用与面源污染防控技术,推动再生水高值利用和规模化应用,研发雨水径流污染溯源与高效净化技术。新型污染物治理技术,新污染物分析监测产品与装备技术研发,新污染物治理的绿色替代技术,对全氟化合物、有机磷酸酯和邻苯二甲酸酯、内分泌干扰物、抗生素及微塑料新型污染物高效处理技术。水环境动态监测预警技术,构建智慧水务大脑,提升水环境动态监测的精准度、及时性以及预警的智能化水平。工业废水高效处理和监测技术,研发高标准出水、资源元素回收、药剂循环利用、污泥减量及综合利用的全流程资源化集成技术,研发再生水高标准处理与显示面板纯水制备利用技术,研发核电站流出物、水体环境放射性污染评价监测预警技术。污水源能效利用技术,挖掘尾水热容大的特性,构建污水源热泵系统,涵盖集中式能源站与分布式应用模式,实现污水能量的高效提取与利用。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技术,突破传统技术瓶颈,实现高浓度有机废水的减量化、无害化与资源化处理。
2.大气污染控制技术
污染物协同控制与监测技术,研发交通源PM2.5和臭氧协同控制技术、工业源VOCs和NOx协同减排技术、大气污染和温室气体一体化监测技术。VOCs治理技术,研发低(无)VOCs含量原辅材料及高效吸附和靶向催化技术,开发基于人工智能的分子筛选择性吸附VOCs废气治理技术、溶剂型VOCs的源头替代与VOCs高效吸附技术。移动源监管技术,移动源智慧化监管技术,前体物本地化排放特征技术研究,研发异味远程采样与溯源技术、机动车尾气遥感监测与标定设备技术。扬尘污染治理技术,研发扬尘污染智能化监测与治理技术,研发安全高效可降解的生物抑尘技术。新型监测与溯源技术,开发实时在线监测技术,大气污染智能溯源技术。
3.固体废弃物处置技术
固体废弃物高值化利用技术,针对建筑废弃物、低价值工业固废、厨余垃圾等,研发高效资源化利用技术。多源固废协同利用技术,研发生活垃圾、市政污泥、低价值工业固废的协同处理技术、污泥基协同多源固废智配调质燃料化及能源利用技术、废轮胎高效清洁能质转化技术。智慧监管技术,研发固体废弃物智慧监管技术。智能化清淤技术,研发智能化精准清淤机器人技术。生活垃圾高效收运技术,研发垃圾智能分类(分拣)、压缩、运输技术。城市填埋场转移修复技术,针对场地饱和、渗漏风险及环境恶化等问题,研发污染评估、土壤净化技术。
4.生态环境监测与修复技术
生态环境监测技术,研发环境污染溯源技术及便携式传感器,研发无人机远程执法与监测技术,研发基于多源数据的生态空间人类活动干扰快速识别技术。生态环境修复技术,研发库湖湾污染物源头生态拦截技术、红树林-海堤生态耦合技术、研发红树林健康AI预警技术、近海岸湿地修复技术、基于人工智能的红树林立体监测与智慧管理技术、余泥渣土受纳场生态修复技术、乡土植物种质资源挖掘与创新技术。智慧监测与预警技术,研发高精度、多尺度的生态智能监测技术,研发不同尺度生态网络构建和生态保护修复分类分级评估技术。“空天地人”一体市容环境监测技术,研发区域市容环境治理和提升技术。
5.噪声污染防控技术
源头降噪技术,研发长寿命低噪声沥青材料、高阻尼复合隔声板材,研发轨道交通嵌入式减振轨道、建筑结构低频噪声阻断技术,研发新型静音施工装备与低噪声工业设备。噪声传播途径智能管控技术,研发基于声学超材料的定向降噪技术。噪声智慧监测技术,研发网格化智能传感监测网络技术,研发噪声污染人工智能溯源系统与动态预警技术。噪声重点领域协同治理技术,研发交通噪声全链条防控技术、建筑噪声防控技术、社会噪声综合治理技术、工地噪声智慧化监管技术。
6.资源循环利用技术
退役动力电池高效回收与再生技术,研发电池无损拆解、正极材料直接再生、电解液回收技术。基于机器视觉的电池分选装备技术,研发废旧电池高效识别技术。城市地下管线非开挖更换及修复综合技术。城市“矿产”智能分选与高值化利用技术,研发基于AI的电子废弃物金属分选技术。废旧塑料化学法再生及高性能改性技术和生物降解材料技术。
7.土壤污染防治技术
复合污染控制技术,针对建设用地土壤重金属-有机物复合污染,研发风险评估及协同控制技术。绿色低碳修复技术,研发绿色低碳的土壤污染源头防控技术。高背景土壤风险管控技术,研发重金属地质高背景土壤的风险管控技术。
8.碳达峰碳中和技术
碳计量技术,研发人工智能融合的关键碳计量技术。碳足迹核算技术,研发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产品碳足迹自动化核算技术。低碳脱碳技术,研发可再生能源技术、工业近零排放技术、绿色低碳交通技术、建筑近零排放技术、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多源数据驱动的城市建筑碳排放核算与人工智能减碳技术。低成本碳捕集技术,研发膜分离、仿生MOFs等新材料降低捕集能耗高效低成本CCUS技术,研发基于人工智能的灵活负荷资源优化交易与调度等前沿低碳技术,研发面向集中供冷的智能相变蓄冷技术,研发酶法二氧化碳高效低成本捕集技术,研发氢能与储能技术。碳封存技术,研发地质封存、海洋封存等多元封存技术。低碳新型储能技术,研发长周期储能技术,研发低成本制氢耦合CO₂转化等技术。
(二)安全应急技术
1.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风险防控技术
城市灾害监测预警技术。开发结合智能防淹系统、实时物联监测和流域模型的城市内涝防治技术,研发高分辨率国产SAR卫星智能监测技术,开发物联网与人工智能决策模型,研究内涝一体化排水联动技术,研发填海区地面沉降风险动态监测与数字孪生技术。重要能源基础设施安全监测技术,融合数字孪生与多源遥感技术,构建台风、风暴潮实时模拟预警技术平台。多灾种融合监测预警技术,集成地质雷达、微动探测、水工地下洞室结构变形高频实时监测等技术,实现地面塌陷早期预警,研发多灾种光纤传感技术,构建灾害链演化模型,提升多灾种耦合风险监测能力。智慧应急与决策支持技术,依托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构建灾害情报分析决策系统,提升应急指挥能力。智能化气象预测预报技术,围绕人工智能气象预报领域,开展智能化气象预测预报技术研发,开展数值预报同化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气象应用,以提供及时、准确的气象预警信息。低空飞行领域气象预测预报技术,针对低空飞行安全保障需求,研发精细化气象服务技术,构建高分辨率气象数据采集与分析体系,提供精准的航空气象预报、风切变预警等信息。
2.安全生产风险监测预警与事故防控技术
深基坑施工地面坍塌预警技术,研发复杂地质条件下深基坑施工的稳定性预测与智能预警技术和微型盾构式机器人技术。建筑场所火灾监测预警与远程控制技术,开发多空间电气和燃气火灾监测预警技术。城市地铁隧道安全建设运维智能感知和预警技术,推动城市隧道工程建设向数字化、智能化、精细化方向发展。工业与民用典型安全场景智能监测与防控技术,研发实时监测与应急技术、特种设备安全状况智慧监测和预警技术。城市建筑群全维度智能诊断关键技术,研发星载、机载、物联网的多源数据融合技术,研发基于深度学习的建筑健康评估大模型,建立城市级建筑安全动态评估体系。灭火救援机器人与监控智能分析技术,研发具有自主行进能力、自动识别能力、查打一体功能、侦察检测功能的远程灭火救援机器人技术。基于多模态的跨境生物安全监测技术,确保有效防范和应对危险生物因子及相关因素威胁,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和生态系统不受威胁。
3.应急救援与综合保障技术
重特大事故现场应急处置与资源保障技术,研发立体化无人装备协同智能救援技术、灭火救援机器人与监控智能分析技术、单兵救援装备轻量化与智能化技术、滨海公路边坡突发性灾害感知与预警技术。海空一体化应急救援技术,集成无人船、无人机集群与智能救生装备技术,以及海上落水人员智能定位搜寻与漂移预测技术。城市低空安全防控技术,研发多模态、多基点的雷达、无线电、光电侦测技术,构建低空安全防控体系。交通基础设施应急监测与指挥调度技术,研发平急双模立体监测网络,建立灾后敏捷评估与智能应急调度模型。城市超高层救援技术,针对超高层火灾、地震等灾害,研发多维度立体救援技术。新能源电车起火自救技术,研发动力电池、储能电池等重点产品和地下车库重点场所火灾防控技术、无人化救援与消防技术,研发适应超高层建筑的爬壁消防机器人,研发适应城中村狭窄空间的微型救援机器人。氢能设施特种安全防护装备,研制氢泄漏激光遥测预警与抗爆型双模灭火系统,实现ppm级泄漏检测与快速安全处置。
4.公共安全和公共卫生防控技术
公共安全智能感知与预警一体化技术,复杂公共场所智慧安防与应急处置技术,公共卫生多源数据驱动的早期监测诊断技术。公安刑侦技术,研发数字化侦查技术,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对海量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提高刑侦工作智能化、精准化和高效化水平。警犬培育技术,基于基因编辑与跨物种基因整合,构建“嗅觉-环境适应-认知”三位一体功能强化的警用犬,基于自主设计的犬基因芯片,对本土犬种(如五黑犬、五红犬)构建优质基因库,定向培育具备高智商、强环境适应性和卓越工作性能的本土警用犬种。
(三)农业海洋食品与健康时尚体育文化技术
1.农业生物育种关键核心技术
更准确、高效、低成本的组学数据获取技术,结合前沿人工智能算法攻克基因型鉴定、表型识别等关键技术瓶颈。智能育种技术,开发智能高通量精准基因编辑、分子设计育种与人工智能预测技术,加速实现重要性状的定向改良与种质资源创新。微生物蛋白昆虫蛋白等新型蛋白源技术,通过合成生物学、基因编辑、发酵工程等现代生物技术,解决传统动物蛋白来源不足、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以缓解蛋白资源压力、降低饲料成本以及提高饲料转化效率。品种安全评价技术,构建智能化生物安全评价平台,整合基因组毒性检测、环境适应性评估与多组学风险预警技术,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的转基因与基因编辑品种安全评价体系,开发基于大数据的生物安全追溯系统。
2.智能农机装备技术
智能感知技术,研发高精度的农业传感器以及环境监测设备。自主作业技术,开发适用于复杂农田环境的农业机器人系统。智能决策技术,构建基于人工智能的精准作业决策系统,支撑提供灌溉、施肥、病虫害防治等精准决策意见。精准施药与绿色防控技术,推进精准施药技术研发,利用先进的传感器、图像识别和智能控制技术,开发智能喷雾设备。依据病虫害监测数据精准控制施药剂量与范围,开展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构建综合绿色防控技术。
3.乡村振兴与对口帮扶技术
智慧和绿色农业技术,推动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特色农产品加工技术,针对具有明显区域性、独特资源条件和特殊产品品质荔枝、龙眼等果蔬农产品,开展加工处理技术研发,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高效绿色种植养殖技术,选育优质、高产、抗耐病虫害、适合当地栽培的荔枝、龙眼新品种选育及品质提升技术,茶叶、玉米、马铃薯农作物品种育种技术,优良畜禽和水产品培育技术,推动乡村产业升级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农产品品质智能分级及溯源技术。研发品质指标无损检测、多维度评价模型构建等关键技术,建立基于特有品质特征的农产品分级分类标准体系。研发区块链赋能的全程溯源平台,构建“产地-品质-流通”全链条数据管理系统,实现优质农产品的精准识别与价值兑现。
4.海洋生物医药与生物制品技术
海洋创新药物技术,海洋功能因子与生物制品创新技术,开发海洋生物酶制剂、医用生物材料、保健品、化妆品、海洋贝类促骨活性因子、绿色农业投入品等高端生物制品。人工智能辅助药物设计技术,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对海洋活性产物进行建模和筛选,鉴定新的药源和活性物质。海洋生物安全快速检测技术,研发微生物多联检测、毒素超敏识别等关键技术,开发基于生物传感与微流控芯片的现场速测系统,构建覆盖病原微生物、生物毒素等多风险因子的智能化监测预警平台。
5.海洋监测与保护技术
海洋生态环境监测技术,研发高精度海洋环境遥感监测技术,提升赤潮、溢油等灾害的实时监测能力,研发海洋生态环境智能监测、预警与决策技术及海洋碳汇核算技术、海岸带生态系统韧性评估与提升技术、开发基于高通量宏基因组测序方法的近岸海域环境监测技术。多源数据融合与智能预警技术,构建智能化海洋灾害预警系统。海洋环保与生态修复技术,开发高效海洋微塑料收集设备、基于人工智能的赤潮预警防控技术、微生物信号调节珊瑚共生体稳态及抗逆行为技术。海洋碳汇监测与价值实现技术,研发碳通量高精度监测、碳储评估及碳汇核算等核心技术,构建“监测-核算-交易”一体化技术体系,推动蓝碳交易市场建设,实现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的有效转化。
6.现代海洋牧场技术
高效病害防控技术,开展海洋病原微生物致病机理研究,开发高效病害防控技术。高经济适用水产新品种培育技术,加强高经济价值品种的选育和繁育技术研究,研发优质种质资源精准鉴定、重要性状分子调控等关键技术。生态健康养殖关键技术与模式创新,研发低碳高效养殖系统构建、生态调控等核心技术,研发渔业精准营养与高效配合饲料技术,研发微藻饲料替代、养殖尾水生态处理等绿色技术,建立环境友好型水产养殖新模式。海洋智能化管理决策技术,构建基于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海洋牧场智能管理决策系统,提升管理效率。
7.海洋资源高效循环利用技术
海砂淡化技术,研发高效海砂淡化技术,推动海砂资源化利用。海底淤泥高效疏浚与资源化技术,研发低扰动智能疏浚装备及高效脱水固化技术,实现疏浚作业精准化与淤泥快速稳定化,推动疏浚淤泥无害化处理与高值利用。海洋生物源土壤生态调节剂关键技术,重点突破微藻-细菌协同固碳、生物刺激素合成等核心技术,开发基于海洋微生物联合体的新型土壤改良剂,构建“藻-菌-土”协同的耕地质量提升技术体系。深海智能探测与装备技术,研发高精度深海环境感知传感器及耐压观测系统,突破万米级深海装备材料与密封技术,开发自主可控的深海探测机器人及智能数据处理平台。海岛生态保护与绿色开发技术,研发低影响施工工艺与生态友好型工程材料,构建海岛生态系统动态修复体系,开发珊瑚礁移植、海草床修复等关键技术。海洋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研发海洋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开发,构建“发电-储能-输配-消纳”全链条技术体系,研发适应恶劣海洋环境的高可靠性发电装备及智能化运维平台。
8.食品营养与健康技术
食品营养与活性组分多组学评价技术,创建食品营养与活性组分多组学评价新方法,系统挖掘岭南药食同源资源的功效活性组分,构建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驱动的活性组分数据库。高端营养配料绿色低碳生物合成技术,开发高端营养配料绿色、低碳生物合成及高效制备技术,提升活性组分结构设计和精准靶向递送。个性化营养食品技术,情绪调节、运动等特殊生理阶段人群健康需求,突破功能多肽定向制备、营养素稳态化等核心技术,开发具有明确功能声称的个性化营养食品。构建基于多组学数据融合的智能营养评估系统,集成人工智能算法实现全生命周期营养需求的精准预测与动态干预,形成“检测-评估-干预-监测”的全链条营养健康技术体系。面向肥胖、高血糖、高血脂、肿瘤患者等慢性疾病防控的植物有效成分提取分离治疗技术,智能生物功效护肤与个性化递送技术,融合人工智能与生物技术,开发祛痘、祛皱、美白、抗衰等智能功效型产品;突破微针贴片、纳米载体等新型经皮递送技术,提升活性成分透皮吸收率;构建个性化制剂体系,通过靶向释放技术满足不同肤质精准护理需求,助力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
9.时尚体育与文化遗产保护技术
智能运动装备技术,研发具有生物力学分析功能的可穿戴设备和分析平台技术。数字体育应用技术,基于5G+云渲染的VR运动训练系统技术。文化遗产保护和修复技术,研发预防性保护技术、材料保护技术以及环境监测与预警技术,提高文物保护和修复水平。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2025年4月23日,2025第二届绿氢产业创新发展大会在南京成功召开,本次大会由北极星电力网,北极星氢能网联合北京碳中和学会举办,吸引了400+业内专家、发改委、能源局等相关政府部门、能源电力企业、燃料电池企业、车企、设计院、研究院、投融资企业代表参会。协氢新能源受邀参会,凭借在氢能无人机和
2025年12月,将迎来《巴黎气候协定》达成10周年。为此,中国和法国政府于2025年3月27日发表联合声明,表示“坚定支持《巴黎协定》及其温控目标,即把全球平均气温升幅控制在工业化前水平以上低于2#x2103;之内,并努力将气温升幅限制在工业化前水平以上1.5#x2103;之内”。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
关于新能源可持续发展价格结算机制实施的建议荆朝霞(华南理工大学)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2025年2月印发《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简称“136号文”),引起了广泛关注,将对电力市场的发展、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136号文是新形势下践行《中华
作为极具前景的下一代电池技术,固态电池具备令人惊叹的能量密度和优异的高安全性能,未来市场应用潜力巨大,已成为全球新能源企业技术竞逐的焦点。截至目前,包括比亚迪、长安、东风、吉利、蔚来、上汽、广汽、丰田、现代等车企,以及宁德时代、亿纬锂能、LG新能源、国轩高科、欣旺达、正力新能、孚能
2025年是光储充充满变数的一年,它必然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如何应对机遇,如何抓住机遇?在2025分布式光储创新论坛上,思格新能源中国区解决方案总监季程给出了答案。季程表示,新能源未来全面入市已经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也是整个光伏投资里面最核心关注的问题。整体来看,长期趋势主要有三方面,首
4月22日,国电投(乳山)风力发电有限公司成立,法定代表人为罗朝发,注册资本18.4亿元人民币。经营范围包含:许可项目:发电业务、输电业务、供(配)电业务;水产养殖。(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具体经营项目以相关部门批准文件或许可证件为准)一般项目:海水淡化
北极星氢能网获悉,4月2日,广州开发区发展和改革局、黄埔区发展和改革局发布关于征求《广州开发区广州市黄埔区关于促进新能源产业与节能环保领域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公告。文件指出,大力推进氢能基础设施建设。对建成并投入使用,且日加氢能力(按照压缩机每日工作12小时的加
4月17日,贵州电网公司数据显示,今年1-3月贵州省新增新能源装机204.8万千瓦,同比增幅达63.8%,累计受理并网申请97项、装机容量1005.5万千瓦,其中,538.3万千瓦项目已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实现新能源发展“开门红”。今年以来,为进一步提高并网服务效率,贵州电网公司对并网受理、接入系统评审等环
“绿色工厂”是绿色制造的实施主体,既“用地集约化、原料无害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的工厂,打造绿色工厂也是促进工业结构优化、提质增效的重要途径。为提升我国高端制造工业的绿色低碳水平,2025年12月11-13日上海市工业经济联合会、上海市经济团体联合会、上海展业展览有限公司
4月22日,正值世界地球日,盈峰环境“盈峰引领智启未来”新能源环卫装备连续三年行业第一暨2025新品发布会在湖南长沙隆重举行。中国城市环境卫生协会会长徐文龙、北京市市容环境卫生协会理事长陈永生、广州市城管局副局长、二级巡视员何正清、长沙市城管局党组书记、局长余宏卿等政府及行业领导,北京
2025年4月22日,由北极星太阳能光伏网、北极星储能网联合主办的2025年分布式光储创新论坛在江苏南京正式召开。会上,中煤天津设计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新能源研究院院长董晓青就园区级“风光储氢一体化”项目建设要素分析,打造绿色、高效、智慧、可循环的能源系统进行了深入剖析。中煤天津设计工程有限责
4月22日,山东电力交易中心转发关于印发《山东电力市场成员自律公约(试行)》的通知,其中提到,拥有售电公司的发电企业,不利用“发售一体”优势直接或变相以降低所属售电公司购电成本的方式抢占市场份额,不对民营售电公司等各类售电主体和电力大用户进行区别对待。有多个发电厂组成的发电企业,参
在“双碳”目标和能源转型加速推进的背景下,国家能源集团持续深化新型储能研究与建设。截至2025年3月底,国家能源集团在运新型储能项目132项,总规模4934MW/10956MWh,技术路线涵盖电化学、飞轮、熔盐储热及复合储能,积极支撑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据了解,132项在运新型储能项目中,电化学储能项目占主
4月18日,全球最大容量高压直挂构网型储能人工短路试验在青海海西宝库储能电站完成。这是我国首次针对该技术的专项试验,标志着我国在新型储能技术应用领域迈入国际前列。在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西北分部电力调度控制中心指导下,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与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青海格尔木昆仑建设开发
作为支撑新能源大规模、高比例消纳的重要手段,服务新型电力系统和新型能源体系构建的重要装备,以及融入电力“源网荷储”和能源产供储销体系的重要环节,储能产业发展已迈入“快车道”。截至2024年底,我国抽水蓄能在运装机规模达5869万千瓦,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7376万千瓦/1.68亿千瓦时,同比分别增
2025年4月15日,四川电力交易中心正式发布《2025年四川电力市场结算细则》(以下简称结算细则)。相较2024年,新版结算细则全面优化结算机制,涵盖发电侧、用电侧、新型储能及资金管理四大领域,为四川电力市场结算提供制度保障。(来源:微信公众号“硕电汇”作者:小硕团队)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4月21日,山东省能源局印发《山东省2025年新能源高水平消纳行动方案》,明确提出要开展新型储能提振行动,其中完善储能市场交易机制方面,适当放开现货市场限价,拉大充放电价差。支持储能自主参与实时电能量市场和调频、爬坡、备用等辅助服务市场,建立“一体多用、分时复用”交易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4月22日,安徽省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集群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关于征集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领域专家库的通知》。其中明确要求,应具有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或具有丰富的相关工作经历和管理经验,专业造诣较深,熟知其所在专业或者行业的国内外情况及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和
北极星风力发电网获悉,4月21日,山东省能源局发布2025年新能源高水平消纳行动方案。方案总体要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精神,坚定扛牢“走在前、挑大梁”使命担当,认真落实能源
北极星氢能网获悉,4月21日,山东省能源局发布《山东省2025年新能源高水平消纳行动方案》。文件指出,2025年,完成煤电灵活性改造2000万千瓦左右,建成新型储能300万千瓦,全省新能源利用率保持较高水平。消纳模式创新行动重点任务中,加快推进可再生能源制氢。推进“风光氢氨醇”一体化开发,支持新能
近年来,新疆依托丰富的新能源资源,加快建设“沙戈荒”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在广袤的新疆大地上,戈壁荒漠源源不断汇聚绿色动能,新能源及储能等新兴产业正蓬勃发展。2024年年底,新疆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在西北地区省份中率先突破1亿千瓦,达到1.003亿千瓦。新能源电源大规模并网给电网调峰和系统安全稳
2025年4月15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堪称“史上最严电池安全令”的强制性国家标准《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GB38031-2025),该标准将于2026年7月1日起正式施行。新国标首次明确电池在因内短路引发热失控后不得起火爆炸,这一严苛要求不仅将成为电池行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更将对兼具动力电
4月22日,正值世界地球日,盈峰环境“盈峰引领智启未来”新能源环卫装备连续三年行业第一暨2025新品发布会在湖南长沙隆重举行。中国城市环境卫生协会会长徐文龙、北京市市容环境卫生协会理事长陈永生、广州市城管局副局长、二级巡视员何正清、长沙市城管局党组书记、局长余宏卿等政府及行业领导,北京
4月19日,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创新应用“电网一张图”配网停电研判场景,依托光明电力大模型,在北京通州试点开展“人工智能(AI)+电力”主动抢修服务,精准研判故障原因和影响范围,实现电力抢修服务由接诉即办向未诉先办转变,故障研判效率提高90%以上,抢修时间较过去平均节省20分钟。“电网一张图
2024年12月19日,国家电网公司在京发布国内首个千亿级多模态行业大模型——光明电力大模型,该模型如同能源电力领域的人工智能专家,可为电网安全稳定运行、促进新能源消纳、做好供电服务提供“超级大脑”。光明电力大模型作为千亿级多模态行业大模型,能够面向电力生产、建设、管理、运营、科研、制造
一季度,南方电网经营区域全社会用电量380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增速高于全国1.5个百分点,较1-2月累计增速提高1个百分点,体现南方区域经济运行起步平稳、开局良好,高质量发展态势持续巩固。从分产业看,一季度,南方电网经营区域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用电量和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同比分别增长7.4%
4月22日,两部门关于印发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4版)的通知(工信部联科〔2025〕60号)。其中提到,针对电力装备行业产品种类多、个性化定制以及运维需求大等显著特点,围绕智能电网用户端及电动机等领域,制定智能工厂建设指南标准和系统集成规范;制定制造过程数字化仿真(加工过程、生
北极星碳管家网获悉,近日,内蒙古自治区工信厅公示了2024年内蒙古自治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标杆企业名单,全区共遴选25家企业入选,其中乌海市包钢万腾钢铁有限责任公司凭借在数字化转型领域的卓越成绩,成功荣获数字化转型标杆企业。这一荣誉不仅是对乌海市包钢万腾钢铁有限责任公司在数字化建设的高度
4月22日,随着最后一方混凝土浇筑完成,星辰新能绍兴总部基地主体结构全面封顶,标志着这一总投资超10亿元、总建筑面积超9万平方米的产业项目取得重大进展。绍兴总部建成后将形成集智造中心、创值中心、研发中心于一体的全产业链生态平台,推动区域产业向绿色智能转型升级,助力长三角打造新能源产业新
春潮涌动启新程,智改数转正当时。当前,湖北制造业正以“实数融合”为笔,绘就企业数智赋能、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图景,从智能工厂的机器轰鸣到工业互联网的云端互联,从5G+AI的精准赋能到大数据驱动的精益管理,新一代信息技术全方位全链条普及应用逐步深入。“湖北工信”公众号分期推出《智改数转进行
4月22日,工信部公开征求对《云计算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2025版)》(征求意见稿)的意见。其中明确,规范云计算在各行业中的应用等要求,包括制造、电力、交通、金融、教育等行业应用标准,促进各行业依托云计算关键基础设施,加速实现数字化转型升级。原文如下:公开征求对《云计算综合标准化体
2025年4月15-19日,第137届广交会在广州盛大开幕,本届广交会以绿色化、智能化和数字化为亮点,展现中国发展新动能。作为光伏逆变器ODM智造领域的领军者,盛能杰再次重磅出击,推出新一代单相并网逆变器SE2-10.5KTL系列,离网逆变器SE6KFG-S1/LV,以及覆盖多元应用场景的低压储能系统与高压储能系统解
北极星风力发电网获悉,4月18日,国家能源集团青海公司国家第二批大基地大柴旦100万千瓦“风光储”项目其中30万千瓦风电项目48台风机已全部吊装完成。该项目采用先进的风电3D数字化设计软件进行整体优化,科学配置48台单机容量6.25兆瓦的陆上中低风速双馈风力发电机组。机组采用115米高轮毂和200米大风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姓名: | |
性别: | |
出生日期: | |
邮箱: | |
所在地区: | |
行业类别: | |
工作经验: | |
学历: | |
公司名称: | |
任职岗位: |
我们将会第一时间为您推送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