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力新闻输配电保护与控制市场正文

国网首台新原理高灵敏干式空心电抗器匝间保护装置于国网冀北超高压公司500千伏霸州变电站成功挂网试运行 

2025-04-10 10:57来源:北极星电力网作者:刘骉关键词:国网冀北电力变电站电网安全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使命开篇:一场与时间赛跑的使命‌

2025年初春,华北平原的风依旧凛冽。在国网冀北超高压公司500千伏霸州变电站内,一场关乎电力系统安全与效率的技术攻坚战正悄然展开。由长园深瑞公司和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联合研发的“高灵敏干式空心电抗器匝间保护装置”即将在国网冀北超高压公司霸州变电站迎来国网首次挂网试运行。而负责现场安装调试的,是以袁亮为首的国网冀北超高压公司技术团队。

这款全新原理的保护装置若能成功投运,将彻底解决干式空心电抗器匝间短路检测的行业难题,为新型电力系统的绿色转型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技术攻坚:破解行业痛点,填补保护空白

作为限制短路电流、滤除电网谐波、补偿无功功率的重要设备,干式空心电抗器的安全运行直接关系电网稳定性。然而,电抗器发生匝间短路故障早期电气参数变化不够明显,现有的电抗器保护在应对此类特殊故障时动作延时较长,可能影响故障及时切除,导致设备内部承受故障电流时间长,引起设备着火事故时有发生。

“电抗器就像电网的‘稳压器’,保护装置就是它的‘听诊器’。”袁亮在第一次项目会上比喻道。针对这一技术痛点,本次试运行的新装置采用基于电感值变化率的新原理匝间保护,具备匝间短路告警及匝间短路动作跳闸功能,较传统干式空心电抗器保护显著提升动作性能,现场案例回放试验结果表明保护动作速度提升约10倍,可大幅缩短设备内部故障承受故障电流时间,显著降低设备着火事故的风险,且在各种区外故障及系统扰动时可靠不误动。“但实验室数据再漂亮,也得经得起现场考验。”袁亮深知,从图纸到实战,还有无数细节需要打磨。

试运行实战:从实验室到超高压现场的跨越

3月15日凌晨5点,当第一缕晨光还未穿透霸州变电站的薄雾时,袁亮已经带领团队开始了紧张的准备工作。载着新装置的运输车缓缓驶入站内,车身上"国家电网"四个大字在晨光中格外醒目。按照计划,袁亮及其团队只有72小时的安装调试时间,时间紧任务重。"大家注意,开箱验收时注意磕碰!"袁亮的声音在清晨的寒风中格外清晰。他深知,任何一个微不足道的细节都可能造成设备不可逆的损伤,时间再紧张也要注意。

当保护装置的包装箱被小心翼翼地打开时,银灰色的机柜在晨光中泛着冷冽的金属光泽,正面液晶屏上"高灵敏干式空心电抗器匝间保护装置"的字样格外醒目。袁亮戴上手套,亲自检查每一处接口和接线端子,就像外科医生在检查手术器械,安装工作随即展开。团队分为三组:一组负责设备就位和固定,二组进行电缆敷设和接线,三组则准备测试仪器。袁亮穿梭于各组之间,时而蹲下身检查接地线连接,时而踮起脚尖确认装置上部配线的正确性。"小张,333号电抗器的电流互感器二次侧接线确认了吗?"袁亮的声音从电抗器端子箱方向传来。他正站在端子箱前,反复确认接线端子的正确性。"亮哥,确认过了,极性测试也完成了。"小张迅速回应。

中午时分,大家已经工作了将近6个小时,但团队成员们的工作热情丝毫未减。他们轮流在临时搭建的休息区扒几口盒饭,眼睛却始终没离开过正在安装的设备。袁亮更是连饭都顾不上吃,他正全神贯注地核对着安装图纸上的每一个细节。

当夜幕降临,变电站的照明系统全部开启,将工作区域照得如同白昼。此时已进入最关键的调试阶段。袁亮站在保护屏前,眼睛紧盯着继电保护测试仪的屏幕,手指在键盘上快速敲击着测试指令。

"注入50%额定电流...好,现在观察采样值。"袁亮的声音在寂静的夜里格外清晰。团队成员们围在周围,屏息等待测试结果。然而,装置上的电流数值却并不符合要求。

"停!"袁亮猛地抬手,"这个数值不正常,立即检查A相电流回路。"经过两个小时的排查,团队终于发现是一处屏蔽层接地不良导致的干扰。问题解决后,测试继续进行。

绿色希冀终绽放:中国电力保护技术迈入新纪元

3月17日,经过72小时的连续奋战,新装置终于安装并调试完成。但是袁亮并没有放松心情,因为他知道装置还没有正式投运,团队的任务还没有结束。晚上10时,随着调控中心的一声令下,装置正式投入试运行,现场工作成员都长舒了一口气。但袁亮却依然紧盯着屏幕上的各项参数,直到确认所有数据信号都正常,他紧绷的脸上才终于露出笑容。

“这只是开始,”他在当天的工作日志中写道,“真正的考验是未来365天的不间断运行。我们要用最严谨的态度,守护好这项技术创新,每度电背后都是千家万户的灯火,我们的认真,就是对‘双碳’承诺最好的践行。”

当霸州变电站的灯光在华北平原的夜色中静静闪烁,这套凝聚着中国电力人智慧的高灵敏保护装置,正以每秒数千次的运算频率守护着电网安全。这不仅是一次技术突破的终点,更是中国电力装备迈向智能化、绿色化的新起点。从实验室到变电站,从图纸设计到实战应用,袁亮和他的团队用72小时的极限攻坚,诠释了新时代电力人的责任与担当。正如袁亮所说:"每一次技术突破都是为了让光明更可靠,让能源更绿色。"在"双碳"目标的引领下,这项创新技术必将如星星之火,点亮中国电力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注入强劲动能,让科技创新的绿色希冀,照亮更多家庭的温暖灯火。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国网冀北电力查看更多>变电站查看更多>电网安全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