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力新闻配售电能源服务评论正文

浙江丨破解村社有机更新“临代正”用电之困

2025-04-11 08:14来源:浙电e家作者:胡建平 杨学君等关键词:用电量电费浙江售电市场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电力改造后,原来私拉乱接形成的‘蜘蛛网’都不见了。村里出租房比较多,以前空调多开一台就跳闸,夏天我们的租客终于可以放心使用空调了。”2024年夏天,义乌市东莲塘村书记任春茂兴奋地说。

(来源:浙电e家 作者:金华公司 胡建平 杨学君 融媒体中心 张悦)

东莲塘村是较早提出临时用电转正改造需求的村庄。在综合考虑村产业布局、用电需求等情况后,地方供电部门将该村变压器总容量由原先的630千伏安扩大至3630千伏安,抢在夏季用电高峰前完工。

在金华,百余个如东莲塘村一样的村社曾因“临代正”(临时用电代替正式用电)问题,深受电压不稳、容量不足、安全隐患大、转供电加价困扰。2024年起,一场临时用电“转正”行动,改写了数百村社、数万家庭的用电体验,诠释了“难而正确”的抉择如何重塑基层治理逻辑。

直面沉疴:破局之难在何处?

临时电是指用电申请者因短期、非永久性用电需求申请与供电企业建立临时供用电关系的情形。

通俗来说,就是正式用电条件不具备前提下,满足最基本、最初始刚性用电诉求的过渡之举,常见于基建工地、农田水利、市政建设、房地产、轨道交通建设等非永久性用电场景,期限一般不超过三年,其存在必要且合规。

但是,必要合规的事遇到另外一件合情合理的事,就可能产生问题。比如在“买全球卖全球”的义乌,“今日爆火传满天,明日开模就生产,后天热卖金满盘”的业态使得义乌农村的房子还没有完全装修好、甚至是毛坯房就会有人租,电商直播、小商品加工制作等让义乌农村在用电需求上已然从传统的“村”变成了实际的“类商贸园区”。

从最初只为满足短期基建、装修等少量用电需求而申请的“临时用电”,到实际用来满足空调用电,甚至用来满足小商品加工用电,类似的供需定位不匹配导致临时用电“小马拉大车”,自然就会暴露出诸多弊端:供电稳定性差,高峰期易电压不稳、频繁跳闸;安全隐患高,电气火灾、触电风险大;电费费用相对较高且无优惠;无法满足长期正常用电需求,难以应对不断增长的用电负荷。此外,这种情况在大多数大拆重建、部分原拆原建旧村改造中呈现共性矛盾。

“临时用电转正难,表面是技术问题,实则是规划、权责与政策协同的深层矛盾。”国网金华供电公司营销部副主任胡卫军举例,有的是配套设施设计不足,比如安置房建设周期与电力配套脱节,配套落点无法达成民主决策致使工期拖延、资金筹措不到位导致正式电建设“烂尾”;有的因前期缺乏充分沟通,在施工中受困于配电房选址和村民意见不统一导致的政策处理、职能部门协作机制缺失造成“九龙治水”等情况,拉长了农村用电的建设周期,涉及规划滞后、资金缺口、权责模糊等多重梗阻。

这些问题往往跨越数年,牵涉主体多元,整改成本高昂,极易陷入“历史问题无解”的治理困局。

创新解法:政企协同破冰

群众的所愁所盼涉及方方面面,有的“问题在当下,但症结在过去”,还有的“表现在基层、症结在上头”,单靠一方力量很难解决。

破局之道,在于以“系统性解决问题和解决系统性问题”思维推动构建责任闭环。

2024年2月,金华启动全市域临时用电问题专项整治,建立“政府主导、纪委督导、三级联动、因地制宜”机制,将碎片化责任转化为共治合力。

市纪委监委与供电公司组建联合督导组全面起底问题,镇街城建部门驻场协调,村集体参与方案设计,形成纵向贯通、横向联动的治理网络。“穿透式”责任体系,打破部门壁垒,让资金筹措、政策处理等难题得以在协同攻坚中化解。

治理智慧体现在“一村一策”的精准施策中。面对不同村庄的个性化难题,摒弃“一刀切”思维。

在义乌何泮山村进行配电房选址时,就遭到一部分村民的反对。“村里没有合适位置建配电房,原先的规划靠近民居,老百姓意见很大,有座配电房的选址,我们跟共建委、供电公司去了4次,最终在村主干道西侧落地。”街道建设办工作人员说,群众的意见和专业的线路规划都需要结合起来考虑,才能让老百姓满意。

金东区孝顺镇塘里新村(北区块)在当地供电公司、孝顺镇政府、村两委的共同协调推动下,村集体完成项目建设所需资金的自筹,项目得以启动实施。仅用三个月内完成正式用电“一户一表”改造,执行居民电价。

多方合力、非常力度下,金华“临改正”也实现“非常速度”。截至2024年底,全面完成202个“临代正”村社整改一户一表改造、居民电价均执行到位,成功打造“临代正”问题整治金华样板。

“村内临时用电架的电线杆、架空线也都拆除了,产业和居民用电都不再愁。”义乌市福田街道白岸头村村支书骆晓军算了一笔账,“临改正”后,居民按照阶梯电价自行交费,每户每年能节省电费1100元左右。

长久之策:从运动式整改转向制度性保障

这种“需求导向”的治理模式,既解决当下痛点,更着眼长远发展。

2024年,金华市县两级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居住区公共配套设施(电力)建设管理的指导意见》,推动电力基础设施与旧村改造“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进一步加强临时用电全过程管理的通知》等文件则规范了项目出资、业务受理、工程建设和资产接收全环节工作标准,填补省内农村有机更新过程中电力配套设施建设管理制度空白。

过去因配套滞后导致的私拉乱接、电价混乱、安全隐患等问题,被系统性纳入政府监管框架。

在婺城区,尽管尚未出现“临代正”居民区,但供电公司未雨绸缪,2024年1月成立的临时用电专项管理监督小组,每月对全区临时用电户开展地毯式排查。“我们联合区政府出台《农村新建住宅受电工程投资界面指导意见》,确保建房完成后,第一时间开展受电工程建设。”国网金华婺城供电分公司营销室副主任舒成也表示,电力配套从“补救式整改”转向“预防式建设”,本质上是在重塑城乡融合发展中的公共服务供给逻辑。

针对各个“临代正”问题村面临不同用电情况的复杂局面,国网金华供电公司在出资界面、项目申报、现场查勘等方面明确相关标准,同时制定符合当地实情的供电方案模板,按照“经济适用”原则,综合考虑临时用电、正式用电接入点、进线方式等,将临时用电与永久用电配套工程一体化规划、设计和施工,做到“永临结合”,推动降本增效。

面对城乡区块开发时序差异,金华创新推出“分区接收”机制。在义乌江东街道大元村,五座配电房先建成并投运,一区、二区329户居民率先以正式用电全电缆方式接入电网,执行居民电价;同步建设的三区、四区和五区正式用电设施则继续在地下管廊中延伸。随着建设进度持续推进,待居民入住后可实现正式用电的“无缝切换”。

这种“双轨并行”模式在保障了民生需求的同时提前完成正式用电的建设。数据显示,采用该模式的村庄户均接电周期缩短90天,临时用电转正效率提升100%。

这场始于金华的改革,正在浙江形成燎原之势。截至2024年底,国网浙江电力联动8个地市累计完成293个“临代正”问题村(社)整治,惠及4.6万基层用户,预计年降低群众用电成本5000万元以上,所在区域供电可靠性提升10%、达99.9925%,抢修复电时间压缩70%。

从“临代正”整治望向更广阔的未来发展图景,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电力线路的改造升级,更是发展中新问题解决范式的深刻转型。这种转型以问题为导向,以制度为保障,以民心为依归,在破解具体难题中重构公共价值。它启示我们:真正的治理智慧,不在于选择容易的事,而在于让正确的事不再艰难。当更多治理参与者具备这种“向难而行”的勇气与智慧,民生改善的涓滴细流必将汇成社会进步的时代浪潮。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用电量查看更多>电费查看更多>浙江售电市场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