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力新闻储能储能电池固态电池市场正文

人形机器人爆发,电池企业停止观望

2025-07-22 09:08来源:高工锂电关键词:固态电池半固态电池动力电池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人形机器人实际订单频繁出现,近期,智元、宇树中标中国移动1.24亿元人形机器人订单,优必选天工行者机器人累计订单超300台。

2025人形机器人规模起势,此前Figure AI、优必选机器人Walker S1走进工厂“打工”,开启人形机器人工业级商用探索。特斯拉Optimus早在年初设定2025年产5000台的目标。而小鹏、小米、华为等车企也将在人形机器人领域有更多实质性动作释出。

2025上半年,在技术、资本、场景、政策、标准的层层推动下,人形机器人的产业生态加速。多数观点认为,2025人形机器人将开启量产元年、商业化落地元年的新征程。行业或将在2025年下半年迎来首个爆发周期。

但作为人形机器人的核心动力零部件,电池企业此前一度显得冷静。一方面,机器人企业已在向电池企业发出更深度的合作信号,但目前来看双方的协同仍处于初期摸索阶段;另一方面,此前电池企业自身在权衡技术投入与市场回报后,仍保持一定观望。

据了解,双方协同一度“差强人意”。有业内专家指出,细看人形机器人的电池包,其动力系统制造水平依旧是过去无人机、机器人中的圆柱电芯以及相应的动力总成方式。这种简单“移植”很难继续满足未来人形机器人持续提高的动力要求。

不过,双方协同“遇冷”并不意外。人形机器人企业此前表示,人形机器人无论是单机装机量,还是装机规模,都无法跟电池企业在新能源汽车板块的业务相提并论。同时,人形机器人理想中的动力电池对性能、成本要求还很高,目前动力电池的技术条件还达不到,协同的深度开发对于电池企业不是一个小投入。

这指出电池企业观望背后的现实考量:苛刻的技术要求与算不平的经济账。技术与需求错配、市场规模、成本约束等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目前双方协同空间的确有限。

而随着人形机器人的热度持续高涨,有技术实力的电池企业选择在现阶段率先抢跑,试在人形机器人高速成长期探索出动态平衡的方案,赶在量产元年在人形机器人供应链抢先布局。

同时,随着46系大圆柱、半固态电池、固态电池等新技术接续成熟,这些新技术也将成为电池企业卡位人形机器人赛道的好契机。

苛刻的技术要求与算不平的经济账

人形机器人对动力的要求有多高?

如果是面向替代人类劳动的终极目标,对于动力电池的要求将会从能量密度、倍率、安全、宽温性、成本多方面逼近最优。

例如在极氪工厂内打工的优必选 Walker S ,所做工作包括协同分拣、协同搬运、精密装配,恰好对应机器人可替代人工的三大特征,重复劳动、体力劳动、高精度工作。那么维持人形机器人工作,至少需要电池具备高能量密度、高倍率性两点基础要求。

能量密度方面,电池包通常集成在人形机器人的胸腔,整个机身超过70kg的情况下,为电池预留的重量通常为5-6kg。小空间、小重量情况下,电池能量密度需要尽可能高,以实现代替人类一天劳动8小时的目标。

但实际上,短续航是目前人形机器人的通病。特斯拉Optimu采用的电池容量2.3kWh,续航时间大概是1.5-2小时。然而,充电时间则需要0.5-1小时。那么如果是需进行长时间劳动的使用场景,就需配备两台或更多机器人轮换使用,造成更大的成本开支。

此外,能量密度除了事关续航,目前人形机器人还在探索模块化供电系统,将集中式电源分解为多个协同工作的子系统,比如宇树Go2就采用小容量电池(约50Wh)专供控制系统,确保核心功能稳定运行;大容量电池则为运动系统提供动力。这也意味着电池需要更高的能量密度,以实现更紧凑、更灵活的模块布局。

倍率性方面,稳定的放电能力也是支撑人形机器人工作的一大关键,尤其在替代人类体力劳动,进行搬运的工业级场景中。

环境适配性方面,这涉及安全与宽温性两大性能指标。在人形机器人工作场景中,高频率的充放电循环是一大安全隐患,电池热失控不仅会损坏机器人本体,还会危及周遭环境。

宽温性则是希望人形机器人不受极热、极寒环境的影响,渗透更广的场景。但事实上,寒冷影响动力电池续航问题尚未得到彻底解决,这也影响了新能源汽车在北方市场的渗透。

最后但同样关键的是成本,在替代人类劳动的目标下,让人形机器人自产业化之初就对电池成本极为敏感。作为具身智能体,电池在人形机器人bom成本中占比不到1%。特斯拉Optimus用2.3KWh电池包,成本为2180元,占总成本0.5%。

有人形机器人企业表示,“最多接受一个包5000元”。他们对下一代高性能电池技术抱有很高的期待,但是应用目前的半固态电池、锂金属电池等方案成本会飙升,与此同时循环寿命、倍率性能还无法满足要求。

在多重考量的限制内,人形机器人只能在目前的锂电技术水平内,寻找最优解。目前人形机器人采用的方案主要为18/21系小圆柱电池,能量密度240-300Wh/kg,还能保证有3-5C的倍率性,且以目前行业材料、工艺设计水平,已能兼顾安全与宽温性。

例如,宇树机器人目前的主要电池供应商为蔚蓝锂芯,其电池方案主要沿用圆柱产品体系。

电池企业重视程度抬升

固态电池或成合作新契机

高工产研(GGII)预计,2024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21.58亿元,到2030年达到近38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超过61%,中国人形机器人年销量将从0.4万台左右增长至27.12万台。更远的2035年,To B场景销量将达75.5万台,市场规模约755亿元;To C场景销量将达125.6万台,市场规模约628亿元。

在电池需求方面,GGII预计2025年机器人领域需求预计2GWh,到2030年预计达100GWh。

极高的增速很不被电池企业关心,尤其在开年来产业化成果突飞猛进,人形机器人市场进入爆发前夕。多家电池企业开披露人形机器人领域布局。

前述提到,无人机等领域电池方案的“移植”很难满足未来人形机器人的动力需求,这动力电池企业也意味着机会,随着46系大圆柱、半固态电池、固态电池等新技术接续成熟,这些新技术也将成为电池企业卡位人形机器人赛道的好契机。尤其不少企业重点以固态电池技术切入人形机器人赛道。  

目前,半固态电池已经是目前业内发展相对成熟的产品,在无人机、eVTOL等新兴应用市场已有落地案例。

成本方面,2024年末的相关测算指出,半固态电池考虑良率 90%的情况下成本为0.87元/Wh,实现新能源汽车主流电池成本(0.3元/Wh)水平预计在2035年附近。但0.87元/Wh成本再往下一阶段,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就有望打开空间。

欣旺达则已通过聚合物固态电解质路线切入人形机器人领域,其提供的固态电池已在GoMate项目中实现搭载,并在量产推进中。

蜂巢能源在2025全球合作伙伴峰会上正式提出“eVOLT+人形机器人”将成为其新兴业务重点方向。蜂巢规划将固态电池分为半固态与全固态阶段:第一代半固态电池能量密度可达300Wh/kg,预计2025年量产;第二代半固态为360Wh/kg、78Ah,定位低空飞行器;第一代全固态电池能量密度将突破400Wh/kg、68Ah,应用于低空飞行和汽车,也具备为高性能人形机器人供能的潜力。

孚能科技在软包电池、固态电池多年深耕,为其迎接人形机器人市场机会奠定基础。  孚能科技在半固态电池领域已经推出了三代产品,并均取得了有序推进:第二代半固态电池采用了新型氧化物/聚合物固态电解质涂覆和致密化技术,其能量密度高达330Wh/kg,快充能力超过3C,循环寿命超过4000圈,在-20℃下仍能具有90%的能量保持率;第三代半固态电池能量密度可达400Wh/kg。

在全固态电池方面,孚能科技也取得突破,6月初公司披露,其能量密度达400-500Wh/kg的全固态电池研发进展顺利,60Ah硫化物全固态电池计划于2025年底向战略合作伙伴小批量交付。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固态电池查看更多>半固态电池查看更多>动力电池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