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2024 年 8 月至 2025 年 9 月的十八个月间,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国家数据局等部门密集出台六项重磅能源政策文件,构建起覆盖顶层设计、技术升级、市场机制的完整制度体系。这一系列政策形成了 "战略引领 — 技术支撑 — 市场保障" 的递进逻辑,标志着我国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从技术探索阶段迈入制度化推进的关键时期。
2024 年 8 月 6 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国家数据局联合发布的《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行动方案(2024—2027 年)》,作为这一轮政策的总纲领,首次明确了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 "四梁八柱"。该文件提出的九大专项行动中,"新一代煤电升级" 与 "新型储能规模化发展" 专项直接为后续技术政策埋下伏笔,而 "电力市场体系完善" 专项则预设了市场机制改革的方向。这种前瞻性设计使顶层文件与后续 配套政策形成有机衔接,体现了政策制定的系统思维。
文件创新性地将煤电定位从 "电量主体" 调整为 "系统调节中枢",这一定位转变成为贯穿整个政策体系的核心逻辑。通过提出 2027 年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水平显著提升的总体目标,为后续技术标准设定和市场机制设计提供了明确的导向性要求。三部门联合发文的规格,也凸显了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在能源转型战略中的核心地位。
在顶层设计明确方向后,技术标准类政策迅速跟进。2025 年 3 月印发的《新一代煤电升级专项行动实施方案(2025—2027 年)》,作为首个落地的专项技术文件,将顶层设计的定性要求转化为定量指标。文件构建的 "清洁降碳、安全可靠、高效调节、智能运行" 四维技术体系,对现役机组提出 30% 负荷时煤耗增幅不超过 25% 的硬性要求,新建机组需控制在 20% 以内,试点示范机组更是降至 15%,通过精细化标准倒逼煤电灵活性改造。
六个月后的 2025 年 9 月 12 日,《新型储能规模化建设专项行动方案(2025—2027 年)》接力出台,与煤电升级方案形成技术互补。国家能源局在政策解读中明确,该文件旨在解决 "新能源快速发展带来的系统调峰、电力保供压力",提出到 2027 年底新型储能装机达到 1.8 亿千瓦以上的目标,带动项目直接投资约 2500 亿元。值得注意的是,文件设计的 "电源侧 + 电网侧 + 多场景" 应用模式,与煤电升级方案中的 "抽汽蓄热 + 电化学储能" 混合模式形成技术协同,共同提升系统调节能力。
技术升级需要市场机制支撑,这一逻辑在政策时序中得到充分体现。2025 年 2 月 9 日发布的《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率先打破新能源电价壁垒,要求除光热和海上风电外的新能源电量全面进入市场交易,为后续市场建设扫清了价格障碍。
2025 年 9 月成为市场机制政策的密集发布期。9 月 2 日,《电力现货连续运行地区市场建设指引》由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局联合印发,通过规范现货市场连续运行规则,使实时电价信号成为引导资源配置的核心杠杆。一周后的 9 月 9 日,《完善价格机制促进新能源发电就近消纳的通知》接续出台,明确自 2025 年 10 月 1 日起实施新的消纳机制,其 "参照现货市场价格执行" 的条款设计,实现了与现货市场政策的无缝衔接。
这三份市场文件形成清晰的递进关系:新能源全面入市政策打破价格壁垒,现货市场指引建立定价基础,消纳政策则解决分布式能源的价值实现问题。特别是现货市场指引中 "中长期交易锁定风险、现货市场发现价格" 的机制设计,与新能源电价改革形成 "风险对冲 — 价值发现" 的闭环,为煤电灵活性改造和储能规模化应用提供了经济激励。
六大文件的协同效应体现在三个维度。在时间维度上,呈现 "顶层设计(2024年8 月)— 技术标准(2025年2月、3 月)— 市场机制(2025年9 月)" 的精准衔接,每个政策节点都为后续文件预留了实施窗口。如煤电升级方案发布后预留六个月时间,恰好与储能政策形成技术响应周期;现货市场指引与消纳政策仅间隔一周,确保了市场规则的协同落地。
在内容维度上,政策间的引用关系形成严密逻辑链。煤电升级方案明确提出 "根据《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行动方案》制定",消纳政策多处出现 "参照现货市场价格" 的表述,储能方案则将 "配合电力市场建设" 作为重要原则。这种制度化的衔接设计,避免了政策碎片化风险。
在实施维度上,政策覆盖 "源网荷储" 全链条。从煤电灵活性改造(源)到现货市场建设(网),从新能源消纳机制(荷)到储能规模化应用(储),形成了全方位的制度保障。国家能源局在储能政策解读中特别强调的 "新能源 + 储能联合报价" 模式,正是政策协同效应的典型体现。
随着 2025 年 9 月最后一份政策文件的出台,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政策框架已全面成型。这六大文件勾勒的转型路径清晰可见:通过煤电与储能技术升级解决系统调节难题,借助市场化机制实现各类资源价值变现,最终达成新能源主体地位与系统安全稳定的双重目标。未来两年,随着政策红利的逐步释放,我国能源电力行业将迎来从 "量的积累" 到 "质的飞跃" 的关键转变,为 2027 年新型电力系统初步建成奠定坚实基础。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10月8日,宁夏—湖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结束168小时试运行正式投入商业运行。至此,工程全面建成投运,具备800万千瓦送电能力。我国特高压工程建设正处于加快推进的关键时期。近期,多项特高压工
“十四五”时期,我国可再生能源事业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和历史性成就。五年来,我国可再生能源相关法规和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开发利用规模快速扩大,技术水平持续提升,减碳贡献举世瞩目,惠民利民成效显
2025年10月10-12日,SNECES+第十一届国际储能和电池技术及装备大会暨展览会在上海举行。作为储能领域最具影响力的盛会之一,本届SNECES+展会汇聚了上百家企业参展。华昱欣在E2-335展台以“一款明星产品+一套全新
在河西走廊的茫茫戈壁之上,一座占地近百亩的“钢铁方阵”正蓄势待发——这便是甘肃酒泉250MW/1000MWh独立储能电站。它将有效促进新能源电力消纳、优化电源侧能源结构,同时提升当地电网调峰能力,为电网安
当前,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正处于关键阶段。作为电力数智化转型的核心技术,人工智能正加速与电力全产业链各环节深度融合,全链路系统性重塑行业传统模式。其在电力可靠供应、新能源高效利用以及企业高质
近日,上能电气紧密配合业主及湖南省湘电试验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湖南湘电”)于长沙宁乡关山100MW/200MWh储能电站顺利完成整站级跟网、构网、离网全过程涉网试验。本次测试的圆满成功,标志着上能
“双节”期间,由台发集团投资建设的全市首家“云储能”型储能电站项目正式投入运营,标志着枣庄市在电力储能与市场化交易领域迈出关键一步。该项目坐落于台儿庄经济开发区,总投资约1200万元,占地面积
为推动甘肃电力市场建设、规范电力市场秩序,近日,甘肃能源监管办组织开展的2025年甘肃电力市场秩序突出问题专项监管工作已顺利收官。自2025年4月启动专项监管工作以来,甘肃能源监管办聚焦市场运营机构独立
构建清洁低碳、安全充裕、经济高效、供需协同、灵活智能的新型电力系统,是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的重要部署,对推进能源革命、保障能源安全意义重大。冀北新能源资源富集、发展迅猛,新能源装机总量已突破8
近日,由国家能源局综合司下达的2025年能源领域行业标准制修订计划及外文版翻译计划的通知中,《电力系统细粒度光传送网(fgOTN)工程设计规范》(以下简称“fgOTN工程设计规范”)成功入围能源领域行业标
北极星电力市场网获悉,2025年9月30日,海南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了新修订的《海南省电力建设与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自2025年12月1日起施行。供电企业按照销售目录
丽水云和县紧水滩镇西北方向,瓯江上游支流龙泉溪的金水峡口处,群山环抱间,102米高的混凝土双曲拱坝如小巨人般横跨峡谷。这里是紧水滩电站,6台总装机30万千瓦的水轮机组,在山水间转了40年,累计发电
“双碳”时代,水电如何发挥出最大作用?20世纪下半叶以来,西方发达国家普遍进入后大坝时代。世界反坝运动兴盛一时,却恰逢中国迎来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水能资源开发。移民安置、生态保护等问题一度将中国水电推入舆论旋涡,“让河流自由流淌”的反对声浪甚嚣尘上。(来源:能源新媒文/郑威廉)2011
姓名: | |
性别: | |
出生日期: | |
邮箱: | |
所在地区: | |
行业类别: | |
工作经验: | |
学历: | |
公司名称: | |
任职岗位: |
我们将会第一时间为您推送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