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网信息化报道正文

政策协同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六大文件勾勒能源转型制度蓝图

2025-09-21 11:53来源:泰富江苏共享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作者:李文娟关键词:泰富共享新型电力系统系统调节中枢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2024 年 8 月至 2025 年 9 月的十八个月间,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国家数据局等部门密集出台六项重磅能源政策文件,构建起覆盖顶层设计、技术升级、市场机制的完整制度体系。这一系列政策形成了 "战略引领 — 技术支撑 — 市场保障" 的递进逻辑,标志着我国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从技术探索阶段迈入制度化推进的关键时期。

2024 年 8 月 6 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国家数据局联合发布的《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行动方案(2024—2027 年)》,作为这一轮政策的总纲领,首次明确了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 "四梁八柱"。该文件提出的九大专项行动中,"新一代煤电升级" 与 "新型储能规模化发展" 专项直接为后续技术政策埋下伏笔,而 "电力市场体系完善" 专项则预设了市场机制改革的方向。这种前瞻性设计使顶层文件与后续  配套政策形成有机衔接,体现了政策制定的系统思维。

文件创新性地将煤电定位从 "电量主体" 调整为 "系统调节中枢",这一定位转变成为贯穿整个政策体系的核心逻辑。通过提出 2027 年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水平显著提升的总体目标,为后续技术标准设定和市场机制设计提供了明确的导向性要求。三部门联合发文的规格,也凸显了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在能源转型战略中的核心地位。

在顶层设计明确方向后,技术标准类政策迅速跟进。2025 年 3 月印发的《新一代煤电升级专项行动实施方案(2025—2027 年)》,作为首个落地的专项技术文件,将顶层设计的定性要求转化为定量指标。文件构建的 "清洁降碳、安全可靠、高效调节、智能运行" 四维技术体系,对现役机组提出 30% 负荷时煤耗增幅不超过 25% 的硬性要求,新建机组需控制在 20% 以内,试点示范机组更是降至 15%,通过精细化标准倒逼煤电灵活性改造。

六个月后的 2025 年 9 月 12 日,《新型储能规模化建设专项行动方案(2025—2027 年)》接力出台,与煤电升级方案形成技术互补。国家能源局在政策解读中明确,该文件旨在解决 "新能源快速发展带来的系统调峰、电力保供压力",提出到 2027 年底新型储能装机达到 1.8 亿千瓦以上的目标,带动项目直接投资约 2500 亿元。值得注意的是,文件设计的 "电源侧 + 电网侧 + 多场景" 应用模式,与煤电升级方案中的 "抽汽蓄热 + 电化学储能" 混合模式形成技术协同,共同提升系统调节能力。

技术升级需要市场机制支撑,这一逻辑在政策时序中得到充分体现。2025 年 2 月 9 日发布的《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率先打破新能源电价壁垒,要求除光热和海上风电外的新能源电量全面进入市场交易,为后续市场建设扫清了价格障碍。

2025 年 9 月成为市场机制政策的密集发布期。9 月 2 日,《电力现货连续运行地区市场建设指引》由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局联合印发,通过规范现货市场连续运行规则,使实时电价信号成为引导资源配置的核心杠杆。一周后的 9 月 9 日,《完善价格机制促进新能源发电就近消纳的通知》接续出台,明确自 2025 年 10 月 1 日起实施新的消纳机制,其 "参照现货市场价格执行" 的条款设计,实现了与现货市场政策的无缝衔接。

这三份市场文件形成清晰的递进关系:新能源全面入市政策打破价格壁垒,现货市场指引建立定价基础,消纳政策则解决分布式能源的价值实现问题。特别是现货市场指引中 "中长期交易锁定风险、现货市场发现价格" 的机制设计,与新能源电价改革形成 "风险对冲 — 价值发现" 的闭环,为煤电灵活性改造和储能规模化应用提供了经济激励。

六大文件的协同效应体现在三个维度。在时间维度上,呈现 "顶层设计(2024年8 月)— 技术标准(2025年2月、3 月)— 市场机制(2025年9 月)" 的精准衔接,每个政策节点都为后续文件预留了实施窗口。如煤电升级方案发布后预留六个月时间,恰好与储能政策形成技术响应周期;现货市场指引与消纳政策仅间隔一周,确保了市场规则的协同落地。

在内容维度上,政策间的引用关系形成严密逻辑链。煤电升级方案明确提出 "根据《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行动方案》制定",消纳政策多处出现 "参照现货市场价格" 的表述,储能方案则将 "配合电力市场建设" 作为重要原则。这种制度化的衔接设计,避免了政策碎片化风险。

在实施维度上,政策覆盖 "源网荷储" 全链条。从煤电灵活性改造(源)到现货市场建设(网),从新能源消纳机制(荷)到储能规模化应用(储),形成了全方位的制度保障。国家能源局在储能政策解读中特别强调的 "新能源 + 储能联合报价" 模式,正是政策协同效应的典型体现。

随着 2025 年 9 月最后一份政策文件的出台,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政策框架已全面成型。这六大文件勾勒的转型路径清晰可见:通过煤电与储能技术升级解决系统调节难题,借助市场化机制实现各类资源价值变现,最终达成新能源主体地位与系统安全稳定的双重目标。未来两年,随着政策红利的逐步释放,我国能源电力行业将迎来从 "量的积累" 到 "质的飞跃" 的关键转变,为 2027 年新型电力系统初步建成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 李文娟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泰富共享查看更多>新型电力系统查看更多>系统调节中枢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