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亮报2025-01-15
2024年,国网北京电力聚焦碳监测、碳计量、车网互动等重点领域,围绕电网安全智能提升、充电桩接入等内容,加大科技攻关力度,成效显著。
来源:南京溧水区政府2025-01-14
推动数字赋能工业绿色低碳转型,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推动传统产业工艺流程和设备绿色低碳升级改造,加强节能减排技术开发应用,推进溧水天山水泥碳计量碳管理项目建设,打造低碳水泥制造示范。
来源:山东省生态环境厅2024-12-27
开展关键碳排放监测数据质量提升、计量测试和评价技术研究;加快碳排放量直测等关键计量技术研究与应用;编制重点行业碳排放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检定和校准等技术规范;提升碳计量服务能力和水平。
来源: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2024-12-20
1.构建碳计量技术体系。加强碳计量关键技术研究,完善碳计量量传溯源体系,提升碳计量能力。加强碳足迹数据质量保障体系建设,鼓励优先选用具有计量溯源性的数据。2.建设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体系。
来源:电网头条2024-12-19
建设杭州西部绿色能源基地,依托山川资源能力,协同并举集中式与分布式能源,有力推进本地新能源高质量开发;通过开展全量新能源接入、“零碳”充电网建设等业务,主动服务政府“能碳智治”,主动打造“杭州能源双碳数智平台”,率先开展碳计量
来源:能源评论•首席能源观2024-12-18
碳计量不仅是监测碳排放的起点,更是整个碳管理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云计算技术的应用,使得碳排放数据的采集、处理、存储和分析变得更加高效和精确。...通过构建碳排放场景数据仓,湖州实现了对工业、运输、建筑、能源、农业等关键领域的精准碳排放计量监测。
来源:镇江市市场监督管理局2024-12-18
该规范由镇江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提出,并组织镇江市计量协会、镇江市计量中心、国家能源集团谏壁发电厂、国网江苏省电力公司镇江供电公司等单位共同起草,是江苏省内首个电力行业碳计量审查地方标准。
来源:住建部2024-12-04
北极星碳管家网获悉,住建部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司关于开展〈城乡建设领域碳计量核算标准〉编制工作的函》(建司局函标〔2022〕146号),住房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等单位完成了国家标准《城乡建设领域碳计量核算标准
来源:江苏省盐城供电公司2024-12-02
要拓展增绿服务,积极探索碳计量等碳普惠服务,助力企业降低碳排放;他们规范、公平、高效开展高校毕业生招聘,深化“334”青年员工培优行动,加大一线技能专家培育帮扶力度,帮助优秀人才成长为“实战型”专家,以研究专业化支撑教学精准化
来源:绍兴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24-11-19
通过碳计量、碳减排、碳抵消的实施路径,试点探索“a+b”(a标准即《“碳足迹标识”评价规范》,b系列标准是对“碳足迹标识”个性产品的综合要求)的认证模式,建立与国内情况匹配、国际贸易认可的纺织产业碳足迹标识认证制度体系
来源:电联新媒2024-11-13
先进信息技术的支撑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驱动力量,例如碳计量基础能力建设、“源网荷储”的高效协同、分布式分散式新能源的汇集利用等关键环节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撑。
来源:朗新研究院2024-11-06
因此,如何开展电力碳排放计量将成为重点关注内容,精准、全面的电力碳计量方法是实现新型电力系统低碳发展的技术基础。...随着新型电力系统加快构建,电力计量设备在计量对象、感知能力面临更高要求。电力计量采集装备的计量对象更加广泛,在传统的电能计量基础上,电力计量进一步向“碳”计量延伸。
来源: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24-10-31
,包括企业碳计量、个人碳计量、微课堂、碳讯四大板块,在碳排放数据计量、分析、辅助管理等方面为企业及公众提供专业支持,集碳核算实践与低碳科普知识推广于一体,在拓宽数字化系统应用范围的同时,也以数字化工具鼓励全社会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来源: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公共服务平台2024-10-24
:多元主体聚合消纳与分散调控、海量用户智能用电与能效管理、轨道交通高效智能牵引供电、大规模电动汽车与电网智能互动、微电网群体与配电系统互动调控和保护、智慧能源互联网高效运行、电—氢—热多能优化协同、电碳计量等
来源: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2024-09-30
依托国网湖北省电力有限公司开展建筑领域碳计量试点,建立完善全省公共建筑能耗监测平台,支持与荆门等公共建筑能耗监测平台数据对接。结合《湖北省公共机构能耗定额》,逐步实施建筑能耗限额管理。
来源:市场监管总局2024-09-29
二、各省级市场监管部门、生态环境部门要督促重点排放单位和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业主增强碳计量意识和能力水平,加强碳排放计量器具的配备、管理和使用,强化计量器具溯源性要求,加强碳排放相关计量数据的采集、分析和利用
来源:市场监管总局2024-09-12
结合实际情况,合理确定数据收集方式与质量控制措施,强化碳计量在产品碳足迹量化中的应用,提高数据的可靠性与即时性,指导企业提升产品碳足迹数据计量、监测与核算能力。(三)保障数据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