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SDPLAZA海水淡化网2017-03-17
可提高污水的可生化性及氧的效率;在缺氧段,异养菌将蛋白质、脂肪等污染物进行氨化(有机链上的n或氨基酸中的氨基)游离出氨(nh3、nh4+),在充足供氧条件下,自养菌的硝化作用将nh3-n(nh4+)氧化为
来源:环保新课堂2017-01-11
分析:这次事故的原因楼主开始认定是游离氨(fa)导致的,因为当时楼主概念中的氨氮冲击和有机物对异养菌的冲击原理是一样的,但是又因为硝化细菌是自养菌代谢缓慢,对底物的变化不会太应激。
来源:治污者说2017-01-09
从而使自养型的硝化菌得不到优势而不能成为优占种属,严重影响硝化反应的进行。...亚硝酸菌和硝酸菌统称为硝化菌,均是化能自养菌。这类菌利用无机碳化合物如co2、co32-、hco3-等作为碳源,通过与nh3、nh4+、no2的氧化反应来获得能量。
来源:污水处理厂2016-12-07
来源:废水零排放技术微信2016-11-17
厌氧氨氧化和全程自养脱氮厌氧氨氧化是指在厌氧条件下氨氮以亚硝酸盐为电子受体直接被氧化成氮气的过程。厌氧氨氧化菌是专性厌氧自养菌,因而非常适合处理含no2-、低c/n的氨氮废水。
来源:净水技术杂志2016-11-16
红菌为自养菌,以co2为碳源,无需有机物,因此anammox适合c/n较低的含氮废水。但在大多数工况中,有机物往往与氨氮共存,不利于红菌的生长。...另外红菌的生长速度缓慢,导致系统启动时间较长,菌群生长需要控制在无氧、避光、中温等严
来源:生态环境修复微信2016-11-10
1)硝化过程亚硝酸菌和硝酸菌均为化能自养菌,统称硝化细菌。属革兰氏染色阴性、不生芽孢的短干菌和球菌,以co2为碳源,从无机物的氧化中获取能量。...③硝化作用由种类非常有限的自养微生物完成,分两步:一、亚硝酸菌利用氧将氨氮转化为亚硝酸氮;二、硝酸菌利用氧将亚硝酸氮转化为硝酸氮,这一过程统称硝化。
来源:煤炭深加工现代煤化工微信2016-10-25
影响生化系统稳定运行的因素主要是废水所含有机物是否容易降解、有机物的毒性、自养菌与异养菌的竞争以及有机物的浓度。工程上希望在提高生化系统稳定性的同时,降低能耗,节约成本,避免二沉池。
来源:水世界中国城镇水网微信2016-10-14
氨氮问题无外乎几种情况:1、硝化菌流失,硝化菌减少,硝化能力不足;2、硝化菌生长环境恶劣;3、进水浓度过高,系统受到冲击。来说说硝化菌流失、减少,硝化能力不足。硝化菌属于好氧菌,化能自养菌。
来源:污水处理厂微信2016-10-11
来源:中微环保2016-09-28
通过筛选培养,选出具有较强性能的自养菌或异养菌菌种。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微生物通过新陈代谢将有机废气中的有机污染物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和细胞组成物质。
来源:水博网微信2016-07-18
即在厌氧条件下,以亚硝酸盐作为电子受体,由自养菌直接将氨转化为氮, 因而不必额外投加有机底物。...污水在流经三个不同功能分区的过程中,在不同微生物菌群作用下,使污水中的有机物、氮和磷得到去除。其流程简图见图1。
来源:水博网微信2016-06-30
可提高污水的可生化性及氧的效率;在缺氧段,异养菌将蛋白质、脂肪等污染物进行氨化(有机链上的n或氨基酸中的氨基)游离出氨(nh3、nh4+),在充足供氧条件下,自养菌的硝化作用将nh3-n(nh4+)氧化为
来源:水博网微信2016-05-26
此作用是由亚硝酸菌和硝酸菌两种菌共同完成的。这两种菌属于化能自养型微生物。其反应如下:nh4++2o2=no3-+2h++h2o硝化细菌是化能自养菌,生长率低,对环境条件变化较为敏感。
来源:水博网微信2016-04-08
提高污水的可生化性,提高氧的效率;在缺氧段异养菌将蛋白质、脂肪等污染物进行氨化(有机链上的n或氨基酸中的氨基)游离出氨(nh3、nh4+),在充足供氧条件下,自养菌的硝化作用将nh3-n(nh4+)氧化为
来源:水世界中国城镇水网微信2016-04-07
(3)由于硝化菌是自养菌,在碳源不充分的条件下反而有利于硝化菌繁殖,所以,需要控制好氧池的do不低于3.0mg/l,ph值不低于7.0,且尽可能降低内回流。如此,出水氨氮达标问题不大。
来源:中国科学报2016-04-05
另外,生物沥浸技术中的自养菌个体小,且分泌的胞外聚合物(eps)是异养菌的1/10,所以想方设法让自养菌在污泥脱水体系中占绝对优势,这样就能使自养菌替代原来的异养菌,成为优势菌。
来源:中宜环科环保产业研究微信2016-02-16
在短程硝化反硝化过程中,氨氮只被氧化到亚硝酸盐氮为止,然后亚硝酸盐氮在自养菌的作用下还原为氮气。...传统硝化反硝化工艺中,氨氮在自养菌的作用下首先被氧化为亚硝酸盐氮,然后被氧化为硝酸盐氮,这是硝化过程;在反硝化过程中,硝酸盐氮在异养菌的作用下,在缺氧环境中消耗碳源被转换为氮气。
来源:中国建设报2015-07-14
75%的cod富集于泥中,氨氮80%留存于水中;再通过生物增殖,即通过自养菌的菌体合成实现氨氮转有机氮;最后通过水质净化工艺,即精细脱氮除磷回用生物碳源,去除ss(混合液中活性污泥浓度)和脱色,生成最终的优质脱色再生水
来源:滨海时报2014-09-15
生物沥浸污泥干化技术是利用生物沥浸微生物完全替代原污泥中的活性污泥菌体,以自养菌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