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北极星为您找到“自然基金会”相关结果597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2021-08-05

      这是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秘书长刘家顺对“碳票”的评价。他曾到三明专题调研“碳票”。他认为,“碳票”拓宽了森林生态价值的实现渠道,调动了经营主体提高林业经营水平的积极性。...另外,“碳票”针对森林自然生长条件下每年的净固碳量,而碳汇项目则指的是每年新增的额外碳储量。“无论是开发主体范围,还是计量范围,‘碳票’都是林业碳汇项目的有益补充。”武辉说。

      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021-08-02

      2021年参与征集发布活动的科技工作者和国际组织显著提升,30家全国学会联系了包括ieee、哈佛大学、国际能源署、世界自然基金会、世界海事大学联合会、伦敦大学学院材料研究实验室等73家国外组织及专家参与重大问题难题推荐工作

      远景助力全球汽车和工业轴承巨头舍弗勒打造“零碳工厂”标杆

      来源:道达尔远景2021-07-27

      2021年,远景科技集团作为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在江苏省唯一的绿色能源科技合作伙伴为相关企业的绿色电力采购提供技术咨询和端到端的闭环服务。

      来源:厦门日报2021-07-19

      世界自然基金会高级顾问建议未来大力推动厦门产权交易中心全国首个海洋碳汇交易服务平台发展,加大海洋碳汇方法学开发力度,推动厦门开发的海洋碳汇方法学逐步吸收纳入未来全国海洋碳汇方法学体系,在厦门形成全国蓝碳研究

      来源:中国电力报2021-07-13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刘世锦、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刘俏、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特聘研究员杨富强、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贾康等专家参与了话题的讨论。...一是将改善生态环境系统,加速自然资本升值,保护公众身体健康;二是将促进能源系统生产从高排放、高污染、高成本和低效率向低碳、清洁、低成本和高效率方向转型;三是将促进科学技术创新,并催生出新产业和新业态,激发新投资和新内需

      来源:中国电力报2021-07-13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刘世锦、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刘俏、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特聘研究员杨富强、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贾康等专家参与了话题的讨论。...一是将改善生态环境系统,加速自然资本升值,保护公众身体健康;二是将促进能源系统生产从高排放、高污染、高成本和低效率向低碳、清洁、低成本和高效率方向转型;三是将促进科学技术创新,并催生出新产业和新业态,激发新投资和新内需

      来源:中外对话2021-06-30

      世界自然基金会(瑞士)北京代表处能源转型项目主任王伟康对中外对话说,内蒙古政府可以从建设性的角度出发,看看有哪些新的发展可能,聚焦产业转型升级,国家层面也需要对内蒙古的转型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2021中国生物降解塑料行业专题调研与分析报告之政策背景

      来源:韦伯咨询2021-05-27

      图表1:塑料污染的主要特点及具体表征资料来源:韦伯咨询整理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的报告称:全球90亿吨的塑料制品中,近五分之四是送垃圾场掩埋或流入自然环境,仅十分之一会被焚化,只有9%被回收利用。

      来源:中国工业报2021-05-20

      “所以,我们的投资就越来越多地流向自然资本这个领域,今后这30年、40年,我判断在自然资本投资这个领域里边会有新的一批富人产生。”邹骥说。...5月18日,由中国新闻社和能源基金会联合主办的国是论坛之“能源中国——迈向碳达峰:地方经济转型与能源发展新机遇”在京举行。

      来源:中国环境报2021-05-12

      为支持城市低碳发展工作,2017年,世界资源研究所、世界自然基金会、能源基金会和自然资源保护协会等11家国际组织组成了城市碳达峰国际合作平台(简称“isp-cep平台”)。

      来源:中国新闻网2021-04-15

      据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发布的《地球生命力报告2020》显示,近半个世纪,全球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平均下降68%。

      碳中和深度之三:从负排放技术中把握碳中和投资机会 CCUS或成可持续发展重要手段

      来源:安信证券环保公用研究2021-03-21

      我国的碳汇能力逐步提升,根据《自然》期刊,2010-2016年我国陆地生态系统年均吸收约11.1亿吨碳,吸收了同时期人为碳排放的45%,林业碳汇在碳中和愿景中扮演重要角色,将助力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我国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意味着需要快速大规模地推广低碳能源,根据能源基金会中国碳中和综合报告中研究发现,要达到1.5℃的温控目标,低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中的占比,应从 2015年约6%增加到2035年的

      来源:环球网能源频道2021-02-23

      环球网能源频道就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发布的《面向2035的城市低碳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以下简称《研究》)中对建筑节能部分的建议进行解读报道。...2021年2月,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发布的《面向2035的城市低碳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下称《研究》)建议,在城市层面,应建设建筑能耗监测平台,推行建筑光伏一体化等可再生能源在建筑部门的应用,

      2021年中国生物降解塑料行业专题调研与分析报告之政策背景

      来源:韦伯咨询2021-02-02

      2019年,世界自然基金会(wwf)联手十四家行业协会和民间组织,成立了“中国净塑行动网络”,共同致力于实现到2030年,中国向海洋的塑料垃圾零排放,中...图表1:塑料污染的主要特点及具体表征资料来源:韦伯咨询整理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的报告称:全球90亿吨的塑料制品中,近五分之四是送垃圾场掩埋或流入自然环境,仅十分之一会被焚化,只有9%被回收利用。

      来源:环保街知事2021-02-01

      在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地位被愈加认可的情况下,很自然,我国承担的相应责任也同样也在增加。国际形势作为一股加速我国环境治理的“催化剂”,效果也越来越明显。...如我国知名环境治理企业中信环境技术,不仅充分利用各地环保设施与相关部门共建科普教育基地,还联合千禾基金会成立相关环境教育基金,购买第三方服务,打造了“我为小河做体检”“小禾的家”等品牌项目。

      来源:中国环境报2021-01-14

      2014-2016)》,从产业低碳化、能源低碳化、基础设施低碳化等方面为低碳工业园区试点工作设置了路线图,包括率先在园区内推动企业开展碳排查、开展公共建筑能耗监测项目、推动园区产业共生系统的建立,与世界自然基金会

      来源:深圳市无废城市技术产业协会2020-12-31

      建立公共意识,为“无塑城市”保驾护航环保公益组织“一个地球自然基金会“秘书长罗媛楠女士介绍了净塑城市项目,从政策引导、企业创新及城市管理三方面探讨解决塑料污染危机的全链条的、系统性的方案,比如正在推动的净塑城市项目

      减塑限塑应准确把握方向与目标 源头减量、循环利用才是根本

      来源:中国环境报2020-12-15

      wwf(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海洋项目专家杨松颖告诉记者:“近年来,像生物塑料这样的可降解材料变得受欢迎了,不论是生物基塑料(bio-based plastic)还是生物降解塑料(biodegradable

      来源:驻南非共和国大使馆经济商务处2020-12-14

      12月9日报道,南非太阳能产业在过去十年中取得了显著的增长,世界自然基金会报告称赞南非是非洲大陆第一个实现1吉瓦太阳能光伏发电的国家。

      来源:光明日报2020-12-11

      此前一审判决原告北京市朝阳区环保组织自然之友和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败诉,二审虽然改判三家污染企业向社会公众赔礼道歉,向两环保公益组织支付律师费及差旅费并承担本案一审、二审诉讼费用,但在确认三家污染企业环境污染侵权责任成立的情况下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