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广东卫视2014-03-03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中国科学家欲在北京怀柔建设世界最大的烟雾箱以模拟灰霾的形成和治理,项目并已得到批准。...贺泓表示,如果能得到批复,并得以建成系统,到时候会向全世界科学家开放,不光是我国科学家,也欢迎全世界科学家都来做实验。
来源:中国青年报2013-11-21
同过去两年一样,中国科学家继续通过复旦-丁铎尔中心的研究平台,参与全球气候变化研究。报告显示,2012年,中国人均排放相当于欧盟的7公吨。美国仍是数一数二的排放大国,人均排放16公吨。...我们正在传播新的科学。乐凯芮教授说,每个国家都可以探求自己的碳排放量,并将它们同邻国比较,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
来源:雷霆军事网2013-11-20
1985年,中国科学家开始研制中国自己的卫星导航系统,并以一个中国传统文化中寓意光明和方向的星座北斗命名。由此,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拉开序幕。
来源:中国环保设备展览网2013-08-28
与此同时,中国科学家也在研究好氧消化的堆肥方式,通常在污泥中需添加10%-15%的木屑和花生壳,促进发酵,在河南郑州、河北秦皇岛等也都有小规模应用。...与此相比,中国城市的污水和污泥处理,就是另一种真相。对于极端依赖从末端治理环境的中国来说,污水处理、污泥处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中国多年以来却是污水建设大跃进,污泥处理建设被有意、无意漠视。
来源:《能源》2013-08-08
遗憾的是,但由于进展缓慢,在往后的三四十年中,海水提铀却渐渐淡出了中国科学家的研究范畴,目前还在坚持关注和研究的人很少。...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山东海洋学院等单位在核工业部、国家海洋局资助和支持下,对海水中的铀提取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
来源:光明网科技2013-03-15
基准测试是国际上最主流和成熟的超级计算机浮点性能的评价系统;gromacs是一个功能强大的分子动力学的模拟软件,在模拟大量分子系统的牛顿运动方面具有极大的优势;高精度计算流体力学软件opencfd是由中国科学家自主开发的计算流体力学软件
来源:赛迪网2013-01-14
,这是由中国科学家发起的不多的国际组织重要的协会,我在这里也担当中国区的副主席工作,我想从那个时候开始,数字某某应该是风靡全国,我很有幸在推进数字北京和数字奥运的时候,当年科技部立了两个城市作为数字城市的试点
来源:世纪新能源网2012-09-26
王志峰 理事长(科技部太阳能光热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延庆太阳能热发电项目执行情况为例,报告了太阳能热发电的技术在中国的发展进程:依据传热介质、工作温度和系统发电效率的不同,中国科学家绘制了太阳能热发电技术发展路线图
来源:新华网2012-08-14
中国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近日完成对长江江源区的科学考察,专家称这是长江科学院建院61年以来规模最大、时间最长、行程最远、内容最全、手段最多的一次科学考察。
来源:北极星太阳能光伏网2012-06-29
2001年7月31日,中国科学家宣布掌握了砷化镓单晶生产技术,成为继日本、德国之后又一掌握此项技术的国家。但尽管砷化镓晶片的造价在不断的技术革新中有所下降,目前仍远远高于普通硅片。...据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孟宪淦介绍,晶体硅太阳能光伏电池或者单结砷化镓太阳能电池,只能吸收特定光谱范围的太阳光,其转换效率不高。
来源:《中关村》2012-02-07
另一则消息,中国科学家宣布,我国在传统核废料,也就是钚材料循环利用技术上,实现重大突破。从而使我国已经探明的铀资源,能从大约使用50至70年,变成足够使用3000年以上。...核能是最美妙的,需要人类共同去探索,中国义不容辞。
来源:国际新能源网2011-12-31
会上,针对发达国家代表对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种种质疑,联合国(微博)工业发展组织国际太阳能中心主任、甘肃自然能源研究所所长喜文华作为唯一被邀请的国际组织代表发表了中国科学家的主张和观点。
来源:华声在线2011-12-28
今年1月,中国科学家又宣布,我国在传统核废料,也就是钚材料的循环利用技术上,实现巨大突破,从而使得中国已经探明的铀资源,能从大约使用50~70年,变成足够用上3000年!...别忘了,中国2010年制造业产值已位列世界第一,但中国为世界制造,世界却不能给我们足够的能源,尤其是高油价已经将中国制造获得的微薄利润几乎逼近底线。
来源:科学时报2011-09-30
看好中国新能源早在卡罗卢比亚获得诺贝尔奖之前,他已经开始与中国科研机构合作,在能源、基础物理学等领域与许多中国科学家都有交流。...卢比亚认为,中国过去30年在新能源开发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同时指出中国现在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的国家。为减少二氧化碳排量,中国很多城市已经开始使用电力驱动车。
来源:中国能源报2011-09-21
在日前举行的第八届中国科学家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二炮兵工程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中国未来研究会副理事长侯立安指出,核事故具有影响范围广、涉及人数多,作用时间长,可造成较大的社会和心理影响等特点,虽然核技术在应用中采取了一系列安全防护措施
来源:天天军事网2011-03-23
这种液态燃料的概念是上世纪60年代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的物理学家开创的。中国科学家声称,钍基反应堆产生的有害废料要比铀少得多。该系统也不大容易引发灾难。...这种液态燃料的概念是上世纪60年代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的物理学家开创的。中国科学家声称,钍基反应堆产生的有害废料要比铀少得多。该系统也不大容易引发灾难。
来源:凤凰周刊2011-02-24
这次热调试,全过程都非常顺利,中国科学家经过20年反复实验,终于突破了全套技术体系。 而在这20年里,后处理技术在许多国家都取得突破,特别是印度这个核技术的后发国家,后来居上,走到了中国前面。
来源:新华国际2011-02-14
但随着中国把越来越多的重点放在一些科研领域的突破上,例如干细胞研究、材料科学、超级计算机、基因工程学、高能物理和空间探索,政府计划吸引杰出的科学和工程人才来与中国科学家合作。
来源:互联网2010-08-02
起步,近半个世纪的梦想 中国实验快堆是中国科学家自主研发的中国第一座快中子反应堆,它可以将铀资源的利用率从压水堆的约1%提高到60%~70%,同时可以将压水堆乏燃料中存在的长寿命放射性废物当作核燃料烧掉
来源:互联网2009-10-15
目前,中国南京市东南大学的科学家崔铁军和陈强将纳瑞马诺维和基尔迪谢维的理论应用为实践,建造了一个微波频率的“人造黑洞”。... 据英国《新科学家杂志》报道,目前,科学家首次建造了可以吸收周围光线的人造电磁“黑洞”。该设备可吸收太阳能,可转化成为人们使用的热能或电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