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北极星为您找到“二氧化碳电解”相关结果320

      来源:中国石化新闻网2021-07-13

      它们可以利用废热,或者电解过程中分离出来的氧气。这种联网的基础设施将成为整个德国的典范。“将我们的能源供应转换为新的、气候中和的能源是能源转型的主要目标之一。...将产生的氢气用于交通和工业,每年可减少13500二氧化碳。西门子智能基础设施是整个工厂的总承包商,西门子金融服务公司(sfs)参与了股权融资,并持有运营公司wun h2 45%的股份。

      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战略构想:新能源为主、电网配送、电氢融合

      来源:清华大学能源互联网创新研究院2021-07-12

      据报道, 我国正在研究千瓦级高温电解制氢系统,在每平方厘米0.25安培的电解电流密度下,水蒸气转化率达到70%,电效率为91.9%,产氢量达到每小时1.37立方米(标准状...有一种观点认为:氢能的另一个运输构想是让氢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甲烷,再通过管道输送。

      来源:齐鲁网2021-07-01

      当在一定时期内,通过植树、节能减排、碳捕集、碳封存等方式抵消人为产生的二氧化碳,实现二氧化碳净排放为零,也就实现了“碳中和”。...据中金公司测算,2060年氢气总需求有望达到4439万吨;此外,对应的车用储氢瓶、阀体市场规模有望在2060年达到148亿元/210亿元;制氢方面,预计2060年电解装置将达到超2万亿元市场;储运设备方面

      来源:齐鲁网2021-07-01

      当在一定时期内,通过植树、节能减排、碳捕集、碳封存等方式抵消人为产生的二氧化碳,实现二氧化碳净排放为零,也就实现了“碳中和”。...据中金公司测算,2060年氢气总需求有望达到4439万吨;此外,对应的车用储氢瓶、阀体市场规模有望在2060年达到148亿元/210亿元;制氢方面,预计2060年电解装置将达到超2万亿元市场;储运设备方面

      来源:北极星氢能网2021-06-30

      此外,宝丰能源称,计划通过20年的时间,实现以新能源制取的“绿氢”替代原料煤制氢,以新能源制取的“绿氧”替代燃料煤制氧,使宝丰能源不受煤炭资源的制约,并实现二氧化碳近零排放。两天后(4月...早在2019年阳光电源就签约了其第一个光伏制氢项目,并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签约攻关大功率pem电解制氢技术。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氢能全资子公司——合肥阳光氢能科技有限公司。

      来源:北极星氢能网2021-06-25

      研究内容:(1)二氧化碳高效捕集-利用一体化技术研究与示范;(2)二氧化碳电催化转化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3)燃煤电厂二氧化碳捕集利用新技术研究与示范。...专题二、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 方向1、ccus技术研究目标:建立集成性ccu技术新路线,实现二氧化碳脱除、转化率均高于95%的一体化技术集成与示范;实现可再生能源驱动的二氧化碳电催化转化

      来源:上海市科委2021-06-25

      研究内容:(1)二氧化碳高效捕集-利用一体化技术研究与示范;(2)二氧化碳电催化转化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3)燃煤电厂二氧化碳捕集利用新技术研究与示范。...专题二、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 方向1、ccus技术研究目标:建立集成性ccu技术新路线,实现二氧化碳脱除、转化率均高于95%的一体化技术集成与示范;实现可再生能源驱动的二氧化碳电催化转化

      来源:北极星环保网2021-06-24

      研究内容:(1)二氧化碳高效捕集-利用一体化技术研究与示范;(2)二氧化碳电催化转化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3)燃煤电厂二氧化碳捕集利用新技术研究与示范。...专题二、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 方向1、ccus技术研究目标:建立集成性ccu技术新路线,实现二氧化碳脱除、转化率均高于95%的一体化技术集成与示范;实现可再生能源驱动的二氧化碳电催化转化

      碳中和对<mark>电解</mark>铝行业的影响

      来源:东海期货研究2021-06-18

      吨,依据碳交易所披露数来看,2020年电解铝行业二氧化碳总排放量约为4.26亿吨,约占全社会二氧化碳净排放总量5%。...2020年我国电解铝行业二氧化碳总排放量约为4.26亿吨,约占全社会二氧化碳净排放总量5%。而每吨电解铝平均碳排放的构成中电力排放为10.7吨,占64.8%,是最大的影响因素。

      来源:中国冶金报2021-06-17

      蒂森的第一个绿氢项目目前已经获得了工程合同,即为加拿大魁北克水电公司建设一座88兆瓦、年产1.11万吨绿氢的电解水厂。该电解水厂的调试工作...300万吨;英国钢铁公司则计划到2040年率先实现二氧化碳的净零排放。

      来源:英大传媒集团2021-06-07

      当前,我国商用氢气96%以上从化石燃料中制取,制氢过程中会排放大量二氧化碳,造成一定的环境污染,这类氢气被称为“灰氢”。...该示范工程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可离网型风/光/氢燃料电池直流互联与稳定控制技术》项目配套示范工程,将为自主研发的高效电解制氢系统、燃料电池热电联供系统、氢能与电池混合储能、多端口直流换流器等核心装备国产化提供技术验证

      来源:英大传媒集团2021-06-07

      当前,我国商用氢气96%以上从化石燃料中制取,制氢过程中会排放大量二氧化碳,造成一定的环境污染,这类氢气被称为“灰氢”。...该示范工程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可离网型风/光/氢燃料电池直流互联与稳定控制技术》项目配套示范工程,将为自主研发的高效电解制氢系统、燃料电池热电联供系统、氢能与电池混合储能、多端口直流换流器等核心装备国产化提供技术验证

      来源:北极星氢能网2021-06-04

      简单介绍一下华能清能源,它是直属清洁能源前沿技术研发机构,主要研发方向有电解水制氢、燃料电池、储能、新能源发电还有二氧化碳补给等。...到2050年的时候pem电解水成本会和它相近。电解水设备的成本会进一步加速下降,通过电解成本和电解潮成本加速下降,会为全生态氢能产业发展提供了可能。第二,项目介绍。

      来源:北极星氢能网2021-06-04

      现在在欧洲每年也会生成大量的二氧化碳,我们要启动氢气市场,确保不会使我们继续使用化石能源,或者在短期带来二氧化碳的上升。成本达到相似水平,那是一个关键的阈值,这是从政策制定角度来看。...有了更丰富的可再生能源可以用来制氢,其他要素也很重要,比如降低电解设备的成本,前面的专家也讲到这一点,如果实现碳中和的话,我们要相互合作。

      来源:中国环境报2021-05-25

      同时,氢能来自于可再生能源或者天然气,还可以进一步减少煤炭的使用量,从而减少二氧化碳和污染物的排放量。”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特聘教授金放鸣介绍说。...目前,可再生能源制氢技术正在逐步成熟,可以通过可再生能源发电再电解水来制取零碳排放的氢气。一些科研机构还在探索太阳能光解水制氢、生物质制氢等新型制氢技术。“技术突破是关键。”

      来源:汽车总站网 氢智会2021-05-24

      世界上大概有17亿辆燃油车,每年向大气排放出的二氧化碳大概是400万亿吨,不光排放二氧化碳,还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所以对人类造成非常大的威胁,所以我们要使用可持续能源。...氢能是无污染的清洁能源;二是来源广泛,可以从水电解也可以从化石燃料电解得到;三是燃烧热值或能量密度高;四是利用形式多;五是可储能,尽管在室温下不能变成液体,但是高压储存灌也可以储存;六是相对安全性好,比汽油还是安全的

      来源:国际能源小数据2021-05-21

      航空业每年将需要大约5000万吨氢气,其中近99%将与捕获的二氧化碳结合,以生产碳中性合成航空燃料。到2050年,这种合成燃料将满足航空总燃料消耗量的30%左右,其中45%来自生物燃料。...亿的可再生和低碳氢气将被广泛用于各个行业,其中约3.06亿吨来自可再生能源的绿色氢气, 1.976亿蓝氢(来自碳捕获与封存ccs的天然气或煤炭);1600万吨低碳电解氢由核能和有ccs的化石燃料发电厂提供动力的电解生产

      来源:国际能源小数据2021-05-21

      航空业每年将需要大约5000万吨氢气,其中近99%将与捕获的二氧化碳结合,以生产碳中性合成航空燃料。到2050年,这种合成燃料将满足航空总燃料消耗量的30%左右,其中45%来自生物燃料。...亿的可再生和低碳氢气将被广泛用于各个行业,其中约3.06亿吨来自可再生能源的绿色氢气, 1.976亿蓝氢(来自碳捕获与封存ccs的天然气或煤炭);1600万吨低碳电解氢由核能和有ccs的化石燃料发电厂提供动力的电解生产

      高氨氮渗滤液零排放处理技术研究

      来源:《南方农机》2021-05-10

      而后氨氮转化为氮气,碳酸盐转化为二氧化碳,渗滤液的氨氮浓度、碱度及含盐量均降低。...通过电催化小试实验发现,当渗滤液原水 cod 浓度较高时,电解过程中极板易发生有机物粘附,氧化效率逐渐下降。故考虑采用厌氧工艺去除渗滤液中易降解有机物,提高电催化效率。

      来源:中国有色金属报2021-05-08

      2020年,我国电解铝行业二氧化碳总排放量约为4.26亿吨,约占全社会二氧化碳净排放总量5%,而每吨电解铝平均碳排放的构成中电力排放为10.7吨,占64.8%,是最大的影响因素。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