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北极星为您找到“新型可再生能源”相关结果约11000+
      王志轩:重新认识<mark>新型</mark>电力系统

      来源:中国能源报2024-06-03

      终端能源清洁化要靠可再生能源,靠电。中国电能在终端能源消费中占比提高速度很快,直接用可再生能源,用电力替代煤炭,是持续增长的主要原因。我一直在问,农村人均生活用电量什么时候可以赶上城市?...为此建议,大力发展新能源为引领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坚持新能源与新型电力系统、新兴产业积极、稳定、协同发展,要防止新能源产业发展大起大落。

      来源:《求是》2024-06-03

      26.4%,煤炭消费比重由2012年的68.5%下降到2023年的55.3%,我国对全球非化石能源消费增长的贡献度超过40%,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能耗降幅超出同期世界平均水平的1倍多,2023年全球新增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有一半多在中国

      来源:江苏省盐城供电公司2024-06-03

      眼下,随着“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的驱动,我们必须通过大力发展光伏发电等可再生能源,来促进能源低碳转型,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发展理念为引领,推动能源电力系统低碳转型,从而实现分布式光伏发电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

      来源:人民网2024-06-03

      在非化石能源消费提升方面,《行动方案》提出,加大非化石能源开发力度,提升电网对可再生能源的消纳能力。大力发展储能、微电网、虚拟电厂、车网互动。强化绿证交易与节能降碳政策衔接,大力促进非化石能源消费。...提升煤电调峰参与积极性,健全煤电价格形成和容量成本回收长效机制,推动构建与大规模新能源上网相适应的合同曲线形成方式与价格浮动模式,畅通容量成本和辅助服务成本向用户侧疏导路径,有效挖掘分布式新能源、用户需求响应等灵活性新型负荷资源

      来源:国家电网公司2024-06-03

      配合完善市场机制,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充裕、经济高效、供需协同、灵活智能的新型电力系统。...截至2023年底,我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29.2亿千瓦,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可再生能源总装机达到14.7亿千瓦,占发电总装机比重超过50%,历史性超过火电装机。

      来源:国家电网报2024-05-31

      针对极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及市场化条件下广泛供需互动的远期场景,祖国强以“多空间尺度能量平衡+分布式柔性互联”为切入点,探索构建更加灵活可靠的蜂巢状配电网新形态。...自2018年入职天津电科院以来,祖国强致力于新型配电系统及供需互动技术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各1项,负责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国家电网公司科技项目3项,出版专著2部,

      ALK技术突破——碳能科技发布三维复合隔膜!

      来源:氢新能源2024-05-30

      在双碳背景下,全球氢能行业迎来快速发展期,可再生能源制氢对绿色低碳转型将起到重要支撑作用。...三维复合隔膜压缩特性新型三维复合隔膜的特点更适配传统电解槽,可大幅降低绿氢lcoh的成本,在电解水制氢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重要的战略意义。

      来源:中国政府网2024-05-30

      到2025年底,电解铝行业能效标杆水平以上产能占比达到30%,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达到25%以上;铜、铅、锌冶炼能效标杆水平以上产能占比达到50%;有色金属行业能效基准水平以下产能完成技术改造或淘汰退出。...到2025年底,全国抽水蓄能、新型储能装机分别超过6200万千瓦、4000万千瓦;各地区需求响应能力一般应达到最大用电负荷的3%—5%,年度最大用电负荷峰谷差率超过40%的地区需求响应能力应达到最大用电负荷的

      来源:国务院2024-05-30

      加强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以下简称绿证)交易与节能降碳政策衔接,2024年底实现绿证核发全覆盖。(三)钢铁行业节能降碳行动1.加强钢铁产能产量调控。...到2025年底,全国抽水蓄能、新型储能装机分别超过6200万千瓦、4000万千瓦;各地区需求响应能力一般应达到最大用电负荷的3%—5%,年度最大用电负荷峰谷差率超过40%的地区需求响应能力应达到最大用电负荷的

      国务院:加快建设风光大基地  资源条件较好地区新能源利用率可降低至90%

      来源:国务院2024-05-30

      加强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以下简称绿证)交易与节能降碳政策衔接,2024年底实现绿证核发全覆盖。点击查看全文:国务院印发《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到2025年底,全国抽水蓄能、新型储能装机分别超过6200万千瓦、4000万千瓦;各地区需求响应能力一般应达到最大用电负荷的3%-5%,年度最大用电负荷峰谷差率超过40%的地区需求响应能力应达到最大用电负荷的

      来源:发展北京2024-05-30

      河北省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河北省能源局党组书记、局长姚运涛同志表示,河北省将充分发挥可再生能源等资源优势,加快构建新型能源强省,有效承接在京能源央企疏解任务,大力推动清洁火电、智能电网、抽水蓄能

      来源:国务院2024-05-30

      加强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以下简称绿证)交易与节能降碳政策衔接,2024年底实现绿证核发全覆盖。...到2025年底,全国抽水蓄能、新型储能装机分别超过6200万千瓦、4000万千瓦;各地区需求响应能力一般应达到最大用电负荷的3%—5%,年度最大用电负荷峰谷差率超过40%的地区需求响应能力应达到最大用电负荷的

      来源:国务院2024-05-30

      加强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以下简称绿证)交易与节能降碳政策衔接,2024年底实现绿证核发全覆盖。(三)钢铁行业节能降碳行动1.加强钢铁产能产量调控。...其中提出,到2025年底,全国抽水蓄能、新型储能装机分别超过6200万千瓦、4000万千瓦。落实煤电容量电价,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研究完善储能价格机制。

      来源:国务院2024-05-30

      加强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以下简称绿证)交易与节能降碳政策衔接,2024年底实现绿证核发全覆盖。(三)钢铁行业节能降碳行动1.加强钢铁产能产量调控。...到2025年底,全国抽水蓄能、新型储能装机分别超过6200万千瓦、4000万千瓦;各地区需求响应能力一般应达到最大用电负荷的3%—5%,年度最大用电负荷峰谷差率超过40%的地区需求响应能力应达到最大用电负荷的

      新增集中式风电、集中式光伏配储10%!国家碳达峰试点(杭州)实施方案印发

      来源:杭州市人民政府2024-05-29

      加快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充分利用坑塘水面、废旧矿山、封场填埋场、山间林地等资源,因地制宜建设农(林、茶、渔)光互补光伏,积极推动整村光伏、园区光储直柔一体化等新型开发模式。...有序推进老旧水电增效扩容,因地制宜开展生物质发电项目建设,积极探索氢能、地热、水源热泵等新型能源开发利用,不断提升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加快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碧波蓄力 降本增效!污水处理厂+储能CP大旗舞起!

      来源:北极星储能网2024-05-29

      其次,储能技术与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和风能的结合使用,可以进一步提高污水处理厂的能源自给能力,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第二污水处理厂技术员罗科介绍说,新型储能电池在污水厂的投用,不仅有效降低了使用传统储能设备带来的环保压力,也帮助缩减了污水处理厂的电费成本。

      来源:江苏省盐城供电公司2024-05-29

      微电网可以将分布式发电与配电网连接起来而起到“桥梁”作用,破解可再生能源电力并网难题,促进微电网快速发展,为分布式发电并网提供支撑。...最近,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处、电规总院清洁能源研究院一行,来盐城供电公司怡宁能源科创产业园,调研微电网项目,观看了园区绿色用能、微网自治、参与电网响应等建设运营情况的介绍视频,充分肯定了园区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

      现货机遇下的售电公司变革

      来源:重庆玖奇科技有限公司2024-05-28

      5、电力供给结构变化随着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电力供给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革。传统的化石燃料发电比重下降,给售电公司的盈利模式带来冲击。...鉴于上述背景,彩弘锦产业集团全资控股的重庆玖奇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了一款基于现货市场短期&超短期负荷预测+现货电价预测大数据算法为核心,经营管理、数据分析、中长期交易仿真、日前自动申报、滚动撮合量化交易为框架的新型电力交易管理平台为自身现货市场电力交易盈利保驾护航

      电力期货市场助力<mark>新型</mark>电力系统建设

      来源:中能传媒研究院2024-05-27

      伴随着《全额保障性收购可再生能源电量监管办法》于2024年4月1日起开始实施,电网企业不再承担可再生能源全额收购的义务,意味着将会有更多的可再生能源电量参与到市场化交易当中。

      来源:国家能源集团2024-05-27

      区域集控中心聚集区域内运营主体,耦合火电、可再生能源发电、电力营销等电力业务,贯通电力生产-运检-营销全链条业务流程,探寻煤电与可再生能源联营方式,促进电力产业业务协同创效。...该项目发挥集团产业资源协同优势及加强一体化管控,适应新型电力系统需要,从“源随荷动”向多种能源解耦运行的方式转变,向风光火储一体转变;促进了体制机制创新和管理方式变革,提高生产效率和管理效能。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