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2024-08-08
但随着印染技术的不断进步发展,同时国家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印染行业对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技术的需求更加迫切。...1-5部分为绿色先进适用技术,包括资源能源利用率高、污染物排放少、经济效益好、成熟可靠、适宜推广应用的技术,其中第4部分为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技术,即污染物排放和碳排放协同减少的技术;第6部分为前沿科技技术
来源:长治市人民政府2024-08-07
长治市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实施方案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决策部署,全面落实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六部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环综合〔2022〕42号),根据生态环境部
长治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24年8月4日(此件公开发布)长治市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实施方案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决策部署,全面落实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六部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
来源:上海环境2024-08-02
为积极推进多层次、多领域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根据《上海市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沪环气候〔2023〕12号)和《关于征集上海市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典型案例的通知》(沪环气候〔2024〕11号)的要求,经各单位自愿申报
来源:合肥市人民政府2024-07-31
合肥市人民政府7月30日发布《国家碳达峰试点(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施方案》(合政〔2024〕145号),深入实施能源清洁高效利用、产业转型提质发展、典型行业跃变升级、城市空间能级提升、绿色科技创新赋能、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六大行动任务
、重点行业调结构、促改革,深入实施能源清洁高效利用、产业转型提质发展、典型行业跃变升级、城市空间能级提升、绿色科技创新赋能、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六大行动任务,建立全民共识共治机制,加快形成以高新技术为主导的产业园区绿色高质量发展路径
来源:合肥市人民政府2024-07-30
来源:鸡西市人民政府2024-07-30
2.到2025年底,煤炭资源型城市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效应初步显现。全面推进、更新能源、工业、建筑、农业农村等领域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示范项目建设。
来源:上海环境2024-07-26
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2024-07-25
采用节水减污和温室气体减排协同控制等技术工艺,推动不同水质特点废水协同处理,减少废水排放量。探索工业废水循环利用与可再生能源利用相结合,全流程开展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来源:上海环境2024-07-19
来源:北极星水处理网2024-07-19
“十四五”时期以来,水务行业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时期。...发挥生态环保全产业链服务优势、全球化业务布局优势、大量的人才和强大的技术优势、丰富的行业资源优势、中信品牌和协同优势等五大优势,加快推进重大项目落地实施。三是强化大协同。
来源:生态日照2024-07-19
近日,山东市生态环境局积极推动青岛啤酒(日照)有限公司和世涛(山东)科技产品有限公司2家啤酒企业与日照城投环境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合作,签订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战略合作协议。
来源:汕尾市人民政府2024-07-19
坚持系统观念,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主导相结合,加强固体废物治理与城市建设整体性推进,坚持全市一盘棋,统筹城市和农村一体化推进,把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为促进制造业绿色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系统谋划“无废城市
来源:乌海市人民政府2024-07-18
推进氨排放控制,推动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三)主要目标到2025年,pm2.5浓度不超过31微克/立方米,pm10浓度不超过81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比率不低于84.1%,不出现重度及以上污染天。
来源:东阳市人民政府2024-07-17
聚焦全国碳市场覆盖的发电、有色、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到2027年,推动碳市场纳入行业企业碳排放强度降低5%以上,带动企业碳排放配额资产增值。...严格执行环保排放标准和技术规范,不断促进企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生态环境监管提质增效。 (三)聚焦水环境治理能力提升,加快化工废水集中处理设备更新改造。
来源:福建省生态环境厅2024-07-16
福建省生态环境厅关于公开征求《福建省2023年度碳排放配额分配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函各有关单位:为进一步发挥市场机制对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促进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来源:生态环境部2024-07-12
(vocs)治理技术;3.船舶、矿山机械等移动源污染治理技术;4.生活垃圾、危险废物、生物质等焚烧烟气净化技术;5.餐饮业油烟污染防治技术;6.恶臭治理技术;7.扬尘等无组织排放治理技术;8.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技术
来源: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2024-07-11
,深入实施能源清洁高效利用、产业转型提质发展、典型行业跃变升级、城市空间能级提升、绿色科技创新赋能、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六大行动任务,建立全民共识共治机制,加快形成以高新技术为主导的产业园区绿色高质量发展路径